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壁画、彩塑及浮雕保护修复工程
建设单位:武山县文物局设计单位:敦煌研究院施工单位: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监理单位:甘肃经纬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水帘洞石窟群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榆盘乡钟楼湾响河沟峡谷中, 石窟群包括水帘洞、 拉稍寺、 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单元, 保存有北魏、 西魏、 北周、 隋、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等时期的佛龛、 浮雕、 悬塑、 绘画等。 尤其是铭文题记为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的拉稍寺,在 100 余米长的崖面上遗存有历代窟龛 68个, 塑像 30 身, 浮雕 200 尊, 壁画近 2000 平方米, 碑刻题记20方, 舍利塔12座, 其他遗物60多件, 弥补了我国古代石窟风格类型的空白,反映出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是我国石窟艺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代表作。水帘洞石窟群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受自然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水帘洞石窟群壁画、 彩塑及浮雕产生了多种病害, 主要表现为壁画严重空鼓、 颜料层起甲、 地仗酥碱、 脱落、 烟熏等、 塑像残损等, 壁画各类病害总计6140.57 平方米,残损窟龛23个, 残损塑像57身, 残损半圆形佛塔8个。
2006年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拉稍寺被列入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段申遗点。为配合申遗工作进程,更好地保护壁画彩塑艺术,2006年12月,甘肃省文物局委托敦煌研究院负责编写并申报了《水帘洞石窟群壁画、彩塑及浮雕保护修复方案》。2007 年 4 月方案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2008年 11 月 20 日,在由建设单位武山县文物局组织的文物保护工程招投标活动中,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中标,承担了“水帘洞石窟群壁画、彩塑及浮雕保护修复工程” ,由甘肃经纬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监理。工程总投资 898 万元,2009 年 5月开始实施,2011 年 10 月 10 日工程完工,2014年6月19日通过了由甘肃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水帘洞石窟群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榆盘乡钟楼湾响河沟峡谷中,石窟群包括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单元,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佛龛、浮雕、悬塑、绘画等。尤其是铭文题记为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的拉稍寺,在100余米长的崖面上遗存有历代窟龛68个,塑像30身,浮雕200尊,壁画近2000平方米,碑刻题记20方,舍利塔12座,其他遗物60多件,弥补了我国古代石窟风格类型的空白,反映出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是我国石窟艺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代表作。水帘洞石窟群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自然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帘洞石窟群壁画、彩塑及浮雕产生了多种病害,主要表现为壁画严重空鼓、颜料层起甲、地仗酥碱、脱落、烟熏等、塑像残损等,壁画各类病害总计6140.57 平方米,残损窟龛23个,残损塑像57身,残损半圆形佛塔8个。2006年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拉稍寺被列入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段申遗点。为配合申遗工作进程,更好地保护壁画彩塑艺术,2006年12月,甘肃省文物局委托敦煌研究院负责编写并申报了《水帘洞石窟群壁画、彩塑及浮雕保护修复方案》。2007年4月方案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2008年11月20日,在由建设单位武山县文物局组织的文物保护工程招投标活动中,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中标,承担了“水帘洞石窟群壁画、彩塑及浮雕保护修复工程”,由甘肃经纬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监理。工程总投资898万元,2009年5月开始实施。2011年10月10日工程完工,2014年6月19日通过了由甘肃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工程实施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病害类型与分布,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主要采用壁画起甲病害加固技术、壁画空鼓病害灌浆回贴加固技术、壁画酥碱病害脱盐加固技术、塑像病害加固技术等对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单元壁画、彩塑及浮雕现存的起甲、空鼓、酥碱、塑像骨架槽朽、断裂等病害进行全面的修复加固,并将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内窥镜和探地雷达应用到空鼓壁画的检测和加固效果的评价中。 1.修复材料壁画起甲修复材料:针对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壁画起甲病害的表现特征,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选用丙稀酸乳液与硅丙乳液的混合液(以下简称混合液),使用时将两种固含量1%的乳液按体积比 1:1混合。地仗加固修复材料:灌浆材料选用与壁画材质相同的当地黏土作填料,1.5%浓度的丙烯酸乳液为主剂。地仗地仗修补材料为当地土中添加麦草和麻。所有材料在使用前需经脱盐处理酥碱壁画加固材料:1%的丙稀酸乳液与1%的硅丙乳液按体积比 1:1混合。脱盐材料:KC-X60纸,生宣纸,棉纸。 2.修复工艺(1)起甲病害的修复首先用软毛刷、洗耳球等工具除去壁画表面的浮尘和杂质。然后用注射器将黏结材料注射到颜料起甲层的背部,软化颜料层,并渗透至地仗。待颜料层软化后,用垫有棉纸的修复刀将起甲颜料层轻轻回贴至地仗,再用垫有棉纸的棉球滚压结合。(2)空鼓壁画的修复用洗耳球或软毛刷除去壁画表面的浮尘后,在地仗破损处埋设注浆管。然后打湿软化破损地仗。用草泥对地仗边缘进行封护,防止漏浆。接下来将配制好的灌浆材料用注射器由下而上依次将浆液注入壁画的空鼓部位。在灌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以免漏浆污染壁画。用注浆管自带的密封塞封堵注浆管,待浆液干后移除注浆管。用和原地仗相同的材料填补注浆孔并做旧。根据壁画空鼓和裂缝的状况,用可调丝杆固定支顶壁板,进行临时保护。(3)裂隙的修复在较大的裂隙、地仗破损修补时采用在草泥或草泥中添加石块、石子等作为填充物,具体的修复工艺如下:首先将裂隙中充填的杂物清除干净;打湿裂隙,使草泥与岩体黏结得更好,不易开裂和脱落;用草泥和石块填充裂隙;做旧。(4)边缘加固及地仗修补将64%的当地黏土、36%的细沙与占总质量3%、长1厘米左右的细麦草混合,然后用占总质量30%的纯净水调和闷制成泥,将调制好的泥少量多次填贴于壁画边缘或地仗脱落区域,对壁画进行加固,填贴草泥的高度与壁画细泥层的高度保持一致,添贴后的区域在感官上应与周围壁画或地仗相协调。对需作边缘加固的地仗部分,视壁画脱落状况不同,宽度一般控制在3~4厘米为宜。地仗修补时先用软毛刷、洗耳球等工具除去地仗破损表面的浮尘和杂质。使用小喷壶将1~1.5%混合液喷洒在地仗破损部位,将其软化后进行添泥(为防止收缩,在添泥时可分为多次进行)。最后进行做旧处理,让修补后的地仗与周围壁画应相互协调融合。(5)酥碱壁画的修复用注射加固材料和脱盐相结合的方法,以增加壁画地仗的强度,降低壁画泥层中可溶盐的含量,使壁画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具体工艺为:用软毛刷、洗耳球等工具除去壁画表面的浮尘和杂质;注射黏结剂,将1~1.5%混合液用注射器滴渗到酥碱部位;用垫有棉纸的修复刀或棉球将酥碱部位回压;酥碱部位压平实后,立即将吸水材料(KC~X60纸、生宣纸或棉纸)敷贴在酥碱表面,用壁板支顶,进行脱盐处理。(6)塑像的修复现存彩塑的主要病害有颜料层起甲、脸部与肩部、胸部存在空鼓、酥碱等病害;塑像开裂、断损、风雨侵蚀及鸟、鼠、虫等的破坏,颜料层脱落,部分只剩下裸露的岩体。对塑像颜料层起甲、地仗酥碱等的修复工艺与壁画相同。①塑像地仗破损修复工艺。用软毛刷、洗耳球、小修复刀等对塑像整体进行清洁除尘。由于所修复的面积较大,在修复过程中可使用小型喷壶对破损处打湿软化。用提前准备好的麻泥对破损处填泥,为防止麻泥的收缩可进行分次添泥。做旧,将修补后的地仗破损处与塑像的整体相互协调一致。②肢体局部缺损的修复(以下部塑像左耳缺损的修复工艺为例)测量所需龙骨的尺寸,制作出相应的龙骨。将制作好的龙骨安装到塑像耳朵上,并注入浆液将其更好地固定。将龙骨上缠绕脱盐后的长麻以增加泥更好的黏结度。为防止开裂,可分多次将麻泥塑到龙骨上达到最终效果。无损检测 1.内窥镜检测空鼓部位图像影视资料在壁画保护研究中是一种重要的存档形式,它通常与现状调查图相结合起来记录壁画的保存情况。当照明条件较好,并且有足够的摄影空间时,一般的平面拍照技术就可以满足工作需求,这比较适合壁画表面信息的获取。但是在空鼓壁画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有时需要了解某些壁画深层部位的信息,诸如空鼓破裂处的中空区、注浆孔的孔壁与孔底、由于这些区域相对半封闭,日常光线照射不到且空间狭窄,不便于普通相机施展工作,需要自带光源的探头式内窥镜。
2.空鼓壁画灌浆加固效果检测为了科学评价灌浆加固的效果,在壁画空鼓区域采用RAMAC/GPR进行了空鼓壁画灌浆加固前后的效果检测。 (1)灌浆前检测为减小检测过程中对壁画的损伤,壁画保护修复人员已经先行对检测区域内的起甲壁画和酥碱壁画进行了精细修复。(2)灌浆后检测对检测区的空鼓壁画进行了灌浆加固28天后再次检测,用以评估灌浆加固效果。在对空鼓壁画进行灌浆加固之前,检测区内壁画空鼓病害非常严重,空鼓厚度大于5毫米的壁画面积达到0.50平方米。经灌浆加固后,壁画地仗层与砂砾岩支撑体黏结密实,未再检出空鼓病害。
重点项目
西藏三大重点文物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壁画保护维修工程 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是中央第四次援藏工作会议上确定的117 个重点援藏项目之一,作为其中子项目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的壁画保护维修工程投资2000 多万元,经文化部推荐“由三大工程的项目法人单位通过议标的方式,委托目前国内壁画保护技术水平最高的敦煌研究院承担”。 文保中心自始至终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修复材料的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等工作。从前期现状调查、制作材料及工艺分析、病害机理分析、修复材料和工艺的筛选到工程的具体的实施,尤其针对西藏殿堂壁画的典型空鼓病害,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不仅筛选出了针对西藏空鼓病害壁画治理的新型灌浆加固材料,而且总结出了一套空鼓病害壁画修复加固的科学而系统的施工工艺。同时,对西藏起甲壁画修复材料及工艺、烟熏壁画清洗剂及工艺、石灰涂层清洗剂及工艺、油漆涂层清洗剂及工艺等,都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与现场筛选实验。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文保中心特别重视高科技技术在壁画保护中的应用,将两项无损检测技术(用内窥镜探测壁画空鼓的状况,用探地雷达技术检测空鼓壁画灌浆前后的效果)成功应用于壁画保护过程中。这两项技术的初步尝试和成功应用开拓了文物保护科技化的领域和发展空间。 2009 年9 月,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整体验收,并对三大工程的施工质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交河故城遗址二期抢险加固工程 由于自然、人为和战争等原因,交河故城遗址本体及崖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遗址本体主要表现为基础掏蚀、局部坍塌、墙体开裂;崖体主要为局部失稳及呈错落式、拉裂式、崩塌式等多种形式破坏。2008 年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委托敦煌研究院负责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的勘察和方案设计,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交河故城遗址二期抢险加固工程总投资额2150 万,其主要范围包括:南门西阙、官署、1 号~7 号遗址和增加的8 号~13号遗址本体15 个单位工程,西崖14 个单位工程。 自2009 年3 月至2010 年11 月,文保中心分别对遗址本体采取土坯砌补、木锚杆锚固、钢筋锚杆锚固、裂隙封闭注浆、PS 喷渗、PS 滴透、钢梁吊顶等项工程措施;同时对崖体采取加楠竹复合锚杆锚固、槽钢支顶、木锚杆锚固、钢筋锚杆、槽钢锚杆、土坯砌补、裂隙充填注浆、静压注浆、PS表面防风化等技术措施。历时两年,抢险加固遗址本体3200 平方米,抢险加固崖体工程16000平方米,共计抢险保护交河故城遗址约20000 平方米,有效制止了遗址本体的进一步破坏和崖体的坍塌。2010 年12 月,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组织专家对该项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专家组和参会的各单位一致认为,交河故城遗址二期抢险加固工程抢救性的解决了西崖遗址载体大面积坍塌的危险,并提高了遗址本体抗风蚀、雨蚀的能力,对遗址本体及崖体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效果明显。 西藏夏鲁寺壁画保护修复工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夏鲁寺始建于公元11 世纪初期(1003-1027),是夏鲁教派的著名寺院,建筑内大小殿堂、门厅、走道、回廊等处都保存了十四世纪以来绘制的2500 多平方米精美的壁画。 由于年代久远,建筑主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基础下沉和破损,墙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坍塌等,壁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2006 年10月,敦煌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西藏夏鲁寺壁画保护修复方案”,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2009 年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服务中心承担该项工程,于2009 年7 月10 日至2011年9 月15 日对夏鲁寺壁画现存的地仗空鼓、颜料层起甲、污染和裂缝破损等病害,严格按照“西藏夏鲁寺壁画保护修复方案”进行保护修复,共计完成各类壁画病害保护修复1596.25 平方米。 2011 年9 月15 日,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专家对西藏夏鲁寺壁画保护修复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工程的技术重点是对壁画地仗空鼓、颜料层起甲、画面污染、裂隙等病害的治理,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西藏夏鲁寺壁画保护修复方案”实施,达到了设计方案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病害治理效果;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内容,工程竣工资料齐全、规范;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进行了动态管理,施工方法和工艺科学、合理;工程质量合格,同意验收。
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崖体加固工程 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崖体加固工程合同投资额为1143 万元。工程于2010 年7 月8 日开工,2012 年4 月25 日完工(其中2009 年11 月—2010 年3 月和2010 年11 月—2011 年3 月为冬季非施工期),主要包括12 个单位工程。施工过程中始终贯彻“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理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保证加固和补强实施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始终贯彻“重设防、常教育、多检查、勤更换”的指导方针,确保实施过程中游客、施工人员以及文物本身的安全,施工过程安全顺利,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破坏文物、不文明施工现象发生。 前期试验。工程在大量室内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岩体表面PS 渗透加固试验、崖面裂隙封护材料及风蚀凹槽处理方法、崖面析盐区盐分处理试验、斜坡松散物堆积层花管注浆工艺及表面PS 溶液渗透工艺试验分别做了现场模拟实验和小区域的现场实验并完成了翔实的实验报告。为后续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可靠地施工工艺和技术参数。 崖体加固。锚杆锚固、局部支顶、裂隙灌浆、陡坎清理、花管注浆、表面防风化加固的综合治措施,有效的遏制了崖体结构的局部失稳,引起的岩体边坡的滑移和坍塌破坏,同时陡坎清理、花管注浆和表面防风化加固有效防治了崖体表面落石和风化的进一步发展。2011 年6.16 暴雨冲刷,加固区域基本没有落石,而未加固区域落石较多,甚至局部区域堵塞了通道,充分证明此次加固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也说明本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档案资料的整理。2011 年12 月22 日整理完成该工程的所有施工技术资料,其中包括工程技术基础资料、竣工图和竣工报告等三大部分,其中工程技术基础资料计22 卷,2 套;竣工图资料计1 卷,2 套;目录册1 卷,2 套;共计48 卷。这些档案资料为以后再次开展岩体加固工程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也为同类工程项目的实施积累了经验。 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保护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梨园内,墓室内保存壁画约330 平方米。壁画彩绘各类人物、马匹、牛车、神兽,各色仪仗、兵器、乐器、生活什物和装饰图案应有尽有,画面人物与现实同大而栩栩如生,内容纷繁而布局和谐,人物复杂而脉络清楚。 受自然环境、人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徐显秀墓葬壁画出现了酥碱、颜料层粉化脱落、空鼓、壁画起甲、脱落,墓室基础下沉,结构变形等诸多病害。2010 年,敦煌研究院对徐显秀墓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查,并完成了《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工程设计方案》。文保中心承担了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工程,于2011 年6 月至2012 年10 月30 日对徐显秀墓壁画实施了分项保护修复工程,共计修复各类病害壁画652.3 平方米,并完成了徐显秀墓墓道、过洞、天井土体的锚固加固,对主室砖券洞口坍塌、结构失稳部分进行了砖体更换与支顶,达到了预期的保护效果。 2013 年8 月,山西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进行了竣工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方案实施,对壁画地仗空鼓、颜料层起甲、画面污染、裂隙等病害的治理,以及墓道、甬道结构性失稳等采取的施工方法科学,工程措施合理,实现了对墓葬的有效保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动态管理,实行了专家咨询制度,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工程资料齐全、规范,达到设计要求,质量合格;该工程的保护措施和成果可在同类壁画中借鉴和推广。 玉树藏娘佛塔及桑周寺和小经堂壁画抢险保护修复工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桑周寺坐落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结古镇以北,沿通天河北上约120 公里处的仲达乡藏娘地区。在长期自然力及4.14 地震集中力的作用下,藏娘佛塔塔瓶外侧受到严重破坏,结构形成不同程度的贯通裂缝,局部严重鼓胀变形,部分木石结构断裂,已经失去支撑作用,砖石砌筑搭接局部拉裂,失去内粘聚力,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2010 年震后为响应玉树灾后重建,敦煌研究院应青海省文物局邀请,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藏娘佛塔及桑周寺壁画进行灾后病害调查,于2011 年4 月完成了《玉树藏娘佛塔及桑周寺和小经堂壁画抢险保护修复工程》设计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工程于2011 年8 月20 日开工,2012 年8月20 日完工,投资额510 万元。藏娘佛塔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共计修复各类病害壁画432.65 平方米,其中修复复起甲壁画64.56 平方米,空鼓灌浆加固69.98 平方米,灌浆量597250 毫升;酥碱壁画加固及脱盐处理44.56平方米;边缘加固82.22 平方米,地仗层修补70.8平方米,已加固层处理41.8平方米。 小经堂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共计修复各类病害壁画287.62 平方米,其中修复起甲壁画18.99平方米;空鼓壁画灌浆加固58.44 平方米,灌浆量438800 毫升;酥碱壁画加固及脱盐处理32.98 平方米;边缘加固128.09 平方米,地仗层修补40.59平方米,已加固层处理35.44 平方米,清理污染66.37 平方米。
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参建单位的精诚协作和共同努力下,通过 “武山水帘洞石窟壁画、彩塑及浮雕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对水帘洞石窟群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单元壁画、彩塑及浮雕现存的起甲、空鼓、酥碱、塑像骨架槽朽、断裂等病害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加固,有效抑制了病害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武山水帘洞石窟壁画、彩塑及浮雕保护修复方案,通过现状勘察和前期研究,确定了水帘洞石窟群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单元壁画、彩塑及浮雕的主要病害类型及特征、制作材料及工艺、病害机理等,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措施奠定了基础。(2)施工过程中坚持了“先试验后实施”的原则,依据施工设计,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现场试验,确保了材料和工艺的可行性与适应性,并以“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理念为指导,主要采用壁画起甲病害加固技术、壁画空鼓病害灌浆回贴加固技术、壁画酥碱病害脱盐加固技术、塑像病害加固技术等对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单元壁画、彩塑及浮雕现存的起甲、空鼓、酥碱、塑像骨架槽朽、断裂等病害进行全面的修复加固,解决了壁画、彩塑及浮雕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壁画、彩塑及浮雕原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3)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理单位的介入进一步完善了工程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尤其是专家咨询制度的建立和保护加固效果无损检测设备的引入在解决该工程中复杂、多样、多学科的技术难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的促使了该工程保护措施的合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4)施工过程中采取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的管理方式,建立了针对拉稍寺单元超高脚手架和崖体施工的配合模式,专门制定了专项方案,保障了施工人员和文物的双重安全,也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展。(5)通过工程的实施及水帘洞石窟群壁画彩塑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日常管理维护与长期监测,完善各方统筹和协调机制,构建长期有效的遗址环境监测和控制体系、风险评估体系、预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科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巩固现有保护的成果和水帘洞石窟群的长久保护与有效利用。
工程总结针对水帘洞石窟群壁画、彩塑及浮雕的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单位敦煌研究院借鉴已经成熟的石窟壁画彩塑保护理念和保护成果,以《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为指导,使方案设计更加科学、规范。施工单位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病害程度及病害类型,坚持先试验后实施的原则,依据施工设计,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现场试验,始终贯穿“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理念,弥补了原有设计的不足,确保了材料和工艺的可行性与适应性。施工过程中采取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的管理方式,针对拉稍寺单元超高脚手架的搭设和崖体施工的配合,专门制定了专项方案,保证了人员和文物安全。监理单位甘肃经纬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在监理过程中建立了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国内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的专家,为工程实施过程监督并严格把关,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在建设单位武山县文物局的组织下,工程在项目组建、准备、实施和竣工验收等阶段中,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都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与工程实施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各方有效的组织各专业人员协调和搭配,对所有的组织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和控制,建立了施工安全预案,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隐患,合理优化施工工序有效的保证了施工工期,各方领导的协调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了拟定目标的实现。(中国文物报2016年3月4日6-7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