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西夏风起,暗香袭来

摘要: 第2窟是东千佛洞洞窟群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窟体,为西夏代表洞窟之一。当锁动门开,那一整窟清冷的“西夏绿”一点一点地浮现眼前,就有如美妙的乐曲轻轻奏起,幽雅的香气暗暗袭来。第2窟时代:西夏位置:西岸下层,坐西向东形制:前部覆斗形顶,后部平顶,有中心塔柱。甬道残长2.3米、宽1.8米、高3米。主室进深9.3米、南北6.9米、前部顶高5.5米。中心塔柱东西1.4米、南北4.3米、高2.8米。一、前甬道顶部绘单凤、双龙与莲花等 ...

第2窟是东千佛洞洞窟群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窟体,为西夏代表洞窟之一。当锁动门开,那一整窟清冷的“西夏绿”一点一点地浮现眼前,就有如美妙的乐曲轻轻奏起,幽雅的香气暗暗袭来。


第2窟

时代:西夏

位置:西岸下层,坐西向东

形制:前部覆斗形顶,后部平顶,有中心塔柱。甬道残长2.3米、宽1.8米、高3米。主室进深9.3米、南北6.9米、前部顶高5.5米。中心塔柱东西1.4米、南北4.3米、高2.8米。

一、前甬道

顶部绘单凤、双龙与莲花等图案。

南壁上绘垂幔,下绘男供养人一排(存四身,并已漫漶),据前人20世纪80年代调查,当时在西起第一身男供养人旁有西夏文题记二行六字,又有学者调查为“右壁第3身2行14字,其中6字尚清楚”,专家译为“行愿者”、“边检校”,即2窟为具有边检校官职的瓜州地区中级武官及其家人作为施主共同出资建造的功德窟;北壁上绘垂幔,下绘男供养人一排六身(已漫漶)。


二、前室窟顶

前室窟顶藻井绘曼荼罗。该曼荼罗由方形——圆形——方形构成,是典型的曼荼罗形式,最中央为大日如来,上方为阿弥陀佛,下方为阿閦佛,左侧为宝生佛,右侧为不空成就佛。四角有四身供养菩萨。圆形之外的方形内,每一方各有坐佛九尊,从手印分析,应分别是阿閦佛(东方)、阿弥陀佛(西方)、宝生佛(南方)、不空成就佛(北方)。

四披绘图案纹饰、趺坐佛、说法图等,约近半面积已残毁。

说法图局部

三、中心塔柱

东向面(正壁),中间绘壁画二方, 每方内绘趺坐佛六身。上方两侧即甬道口上方各绘一布袋和尚。

正壁前面佛台上设三个束腰莲花座,上各塑趺坐佛一身,肉身金色,着红色僧衣,中间一身作说法像,两侧作思惟像,塑像完好,似为清代改妆过。南、北壁前面的佛坛上各设二个束腰莲花座,座上各塑趺坐菩萨一身,翘脚坐菩萨一身,亦似为清代改妆过。

窟室后部,中心塔柱的北壁与南壁,各绘一树下观音,观音优美的体形,露脐装超短裙的妆饰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艳佛”。其腿上有长筒丝袜痕迹,似为古印度装束,是中印交流的精品。

南向面绘菩提树观音,身姿苗条修长,扭转呈S形;眉眼弯曲,细唇薄嘴,略带微笑;着波罗冠饰,耳珰、臂钏、手镯、长短项饰庄严全身;身穿蓝色短袖紧身短衣,白色贴体短裙,小腹裸露,长腿上隐约可见细密的菱格纹,明显感觉到古格、印度的艺术特点。她左手攀身后的菩提叶,右手自然垂下,向下抛洒珊瑚、玛瑙、象牙、玉佩、钱币等七宝。手下方有二贫儿,一立一跪,伸手承接,惜已漫漶。

北向面绘娑罗树观音,两腿交错似行走状,身着绿色短衣,白色短裙,腿上也有菱格网纹,臀部靠着身旁斜逸而出的娑罗树,娑罗树花朵盛开,枝繁叶茂。右臂上扬,曲向头部,轻握娑罗树枝,左臂下垂,手中净瓶瓶口朝下,正在倾倒甘露。手下方有三个饿鬼,其中一饿鬼肩荷另一饿鬼,在上者双手上举,张口吮接甘露,第三个呈跪姿,双手上扬,乞求甘露。

中心塔柱西向面(即后甬道东壁)绘涅槃变。

涅槃变中悼念释迦的八部圣众、七大弟子和各国王子,形象真实,线描挺劲,神采飞扬。

四、后甬道

平顶,顶部画卷草莲花图案。

大团花、满装饰的方式是西夏民族的审美风格特点,此处的卷草莲花纹,以大团花头为主,周围连接以自由舒展的卷草,层次分明,满壁生彩。主要用色为蓝、绿、白三色,整体为偏冷调的“西夏绿”。


整个甬道顶部共有五身圆形坐佛,分别为左右甬道顶部各一身,后甬道顶部为等距离的三身。坐佛周边的圆形空间以石绿填满,与整体的冷色调一致。坐佛之外,漫壁的大团花纹样占据大量空间,使得坐佛不再是整个窟顶装饰的主体,反而成为卷草纹样的组成部分,气息连贯,井然有序,绚丽多彩,流畅灵动。

卷草纹是由西方传来的忍冬纹和中国传统的卷云气纹结合演化而来的植物纹样。此处卷草纹饰中,花头有卷云纹和不同花瓣组合的造型,造型特征既有唐宋遗风,又融合少数民族装饰特点。

窟室后部后甬道西壁中间绘说法图一铺,南、北两侧各绘药师佛一铺;东壁(即前述中心塔柱西向面)绘涅槃变一铺。


药师佛南北对应,壁画保存完好,佛像神态安然,侍者面容清晰。


北侧,药师佛发饰涂成宝蓝色,低平肉髻,饰髻珠。身赫红色,穿百衲袈裟,双脚站在莲花座上,微侧身缓缓前行。右手持锡杖斜靠在肩上,左手托透明琉璃药钵于胸前,佛相庄严,衣纹流畅细腻。二弟子双手合十左右侍立,虚空间背衬彩云。

南侧:药师佛身形赫红,低平肉髻,着内白外红的佛装,身体微微向右前方倾斜。左手执锡杖,右手曲臂下垂,手托琉璃药钵,内盛救济世人疾病之药。右边脚下有四小童,其中一个孩子被另三个孩童托起去接药师佛俯身赐给的药丸。左边身后有两位随身弟子侍立,一双手抱拳,一合掌,神情平和地注视着这一暖心场面。

五、甬道两侧


在甬道两侧、中心塔柱两幅观音曼荼罗的对面,两幅色彩鲜丽的《水月观音》,各4.85平方米,此为我国石窟寺壁画艺术中反映唐僧取经故事的珍贵资料。壁画中的色彩和线描极为严谨工细,技艺精湛,与榆林窟的《水月观音》相应仲伯,堪称西夏壁画的绝品。


南甬道南壁的水月观音图,水月观音结跏趺坐,悠然自若,阔腮修鼻,细眉柳眼,双目凝注于右手的经卷,身边彩云环绕,身后翠竹数竿,经函之上置净瓶,宝座前流水潺潺,整个画面幽雅静穆。

隔水岸边,玄奘面向观音,双手合掌,略侧身直立,眉清目秀,颈后有一圈头光,身着大袖僧袍,斜披田相袈裟,脚蹬方头履,面对滚滚激流,合十敬礼。

随行的猴行者,长发披肩,头戴金环,塌鼻圆眼,上齿前翘外露,短下巴,典型的“天包地”、“大龅牙”。身着小翻领长袍,腰束带,脚穿麻鞋,右手牵白马,左手举至额前眺望远方。


马匹被绘以特别视角——整个硕大浑圆的马臀正对观者,马尾长长下垂,马尾中间绑扎,马臀上有一带环绕,于马尾两侧各挂一红毛垂饰。马背上是绿色马鞍,马鞍下有红色披布。马头高高抬起,回首张望,意趣盎然。此玄奘取经图比吴承恩《西游记》成书要早300多年。

在画面的下方,有一组仙人,持香炉,举宝伞,衣裾飘扬,于云中护卫玄奘西行。

北甬道北壁同样绘水月观音一铺,构图与前幅大体相同。落伽山岩上,水月观音悠然倚石而坐,座下碧水微澜,身后彩云修竹。画面以蓝绿为主基调,间以红黄等暖色,清丽而明媚,整体敷色厚重却有一种透明的质感。

在整幅壁画的视觉上强调对比色的色彩张力。整个西夏时期都偏爱绿色,采用石绿打底,使画面清冷静穆,安详温和,被称作“西夏绿”。绿色占据壁画的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淡绿的水波、翠竹和灌木树叶与水月观音曙红的衣裙、深红的天空云火,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同时还采用描金点勾、沥粉堆金、浮塑贴金等技法,将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金色装点于水月观音的宝冠、臂钏、手镯、项圈、璎珞和金刚宝座的镶嵌等处,使得整个画面金碧辉煌。

玄奘侧身站立,双手合十,躬身施礼。长眉,略低头,眼睛微闭,神情庄重。身着赫色长袍僧衣,外披红色袈裟,有头光。跟随的猴行者着淡青色短衫,褐色缚裤,打绑腿,穿平底麻鞋,右手牵马,左肩扛一长棍,头扭向后方。

依然有仙人护卫,云中神君身着帝王装,头戴通天冠,脚穿云头履,手持香炉,前有天女捧宝盘,后有鬼王持彩旗。

六、前室四壁

南壁水月观音往东,为东方药师经变、十一面八臂观音变各一铺。


十一面八臂观音变,观音居中,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身白色,十一面八臂,面数从上至下以1、1、3、3、3式排列。八臂分别为:主臂双手于胸前合掌,其余六手的右三手分别持念珠、作与愿印,持法轮;左三手持莲花、宝瓶、弓箭。


整幅壁画的最上层绘金刚界五方佛及忿怒尊护法两身。观音左右两侧共绘有八尊胁侍菩萨,上方两侧画乘云而来的天人。左右侧各画四个方格,每格内画一尊舒坐式观音,前方各有一人合掌礼拜,并伴有狮、蛇、火焰、水等描绘,可见表现的是观音求助“火难”、“蛇难”、“象难”、“狮难”、“水难”、“刑难”、“劫难”、“非人难”,即观音救八难主题。

救蛇难观音

救狮难观音

眷属

北壁水月观音往东,为西方净土变、八臂观音变各一铺。

北壁绿度母

东壁门上绘跌坐佛一排十四身。


门南绘三面四臂观音曼荼罗。此为典型的藏传密教曼荼罗之一。主尊四臂,其中一双手持弓拉弦,箭在弦上,正欲射出,颇有动感。主尊与眷属均卷发披肩,具有印度波罗密教艺术风格。主尊下方有一梵文字母。

金刚萨埵菩萨

菩萨戴宝冠,无化佛,浓眉秀眼,高鼻,曲发披肩,双手各执一金刚杵,有椭圆形头光和背光。

形象优美,有典型的印度波罗密教艺术风格。

门北画三面八臂观音变。

东千佛洞壁画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均以第2窟为代表,一窟之内多种风格并存,涅槃变中悼念释迦的八部圣众、七大弟子和各国王子,形象真实,线描挺劲,神采飞扬;密宗曼荼罗中舞姿劲健的金刚,藏风颇浓,特别是手攀树枝、身姿妩媚、服饰特殊的观音像,印度影响很浓,为东千佛洞所独有。东千佛洞和榆林窟、莫高窟一样,可以看到十一世纪以后,通过西藏进行的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

注:文中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图册翻拍及摄自瓜州博物馆的临摹壁画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