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长城十三关——关关有故事

摘要: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三个朝代修建长城分别超过了5000公里: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洮(今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的长城。都在一万公里以上。 浩浩荡荡的历史长城中,每一个关口,都如同帝国的神经,只要它稍有风吹草动,帝国的身躯就会战栗起来。一般来说,这些驰名的关口是地理节烽火、相思、号角、羌笛联系在一起。它们的故事,基本上 ...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三个朝代修建长城分别超过了5000公里: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的长城。都在一万公里以上。


浩浩荡荡的历代长城中,每一个关口,都如同帝国的神经,只要它稍有风吹草动,帝国的身躯就会战栗起来。一般来说,这些驰名的关口是地理节点、军事要塞、经济命门,不允许有丝毫的闪失,因而,这些关口从来都是和烽火、相思、号角、羌笛联系在一起。它们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帝国的战与和、守与攻,开与自守的真实写照,充满了无限的辛酸。

                                                                                                                                                      山海关

地理节点上的关口

   蜿蜒在崇山峻岭间或横亘于茫茫戈壁上的长城有很多精彩的节点,它们把守着天然津要,或者是在边境要地,或者农耕和游牧的结合部,或者政权的过渡地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座关口的存在,就如同一面旗帜,昭示着一种力量,发散着一种威慑力。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山海关。


      山海关的前身是榆关,明洪武八年(1375年),大将徐达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明长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榆关原址附近,背山面海修筑关城,设卫驻防,因临山面海,故称山海关。


     山海关北依燕山,东傍渤海,地扼东北,是通向华北的咽喉。


     从山海关往南,把长城一直修到渤海中的老龙头,是长城与大海的完美结合,老龙头的名字起得也十分贴切,如果把在群山环抱中的长城比喻为一条飞龙,那么,东吸海浪波涛的那段长城岂不就是“龙头”吗?由南海口关、人海石城和澄海楼组成的老龙头,初建时只为


    防御外敌,明代2 0 0余年间,一直在不断修缮完善。到了长城已经完全失去军事意义的清代,老龙头的壮美雄奇依然吸引了从康熙到道光共五代皇帝,他们都驾临过老龙头,澄海楼上的“元气混茫”匾和“日光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联,均为乾隆御书。


山海关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行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

国北京),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关.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坚实基础。因而.自宋以来,东北之得失,关系天下得失;是否善于借用东北自身力量,则是东北得失之关键。而关键中的关键,则是山海关。李自成的失败说明了这一点,国民党的失败,也说明了这一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衰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当然,作为京城门户的居庸关也不能小觑 


      公园1410年,明帝国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彻底清除蒙元的残余势力,开始了第一次北伐。他亲率50万大军出德胜门,过居庸关,经今天的怀来、宣化,向漠北进发。


      从这个时间回溯43年,元末,朱元璋派大将徐达进兵大都(即北京),元顺帝仓皇出逃,开健德门,由居庸管北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走的也是这条路线。


      这条居庸关大道,自古以来便是北京周围的交通要道之一,因居庸关镇守于此而得名。但这条要道却有个天生的弊端:北京西北两面分别被太行山北麓和燕山所簇拥,两条山脉交汇处,便是这条大道,名为关沟,是北京西北最为薄弱的地方。于是居庸关当之无愧地成为京城西北的门户。


     在古诗词中,雁门关是一个被战火烧得红彤彤的关口。像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崔颢的《雁门胡人歌》:“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在恒山山脉中的天然陉道之上,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入其间”而得名,关上有联语云:“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恒山山脉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线,战国时赵国在此修建长城,秦、汉、唐、宋直至明代,这里烽烟不断,发生的战事数以千计。


    专家称“在整个长城地区,像雁门关这样打过很多仗的并不多。”战国后期李牧镇守雁门,曾一战歼灭匈奴十万骑,使之十多年不敢来犯。后秦国施反间计,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诬告李牧谋反,李牧被逼自裁。秦初蒙恬率军3 0万出雁门关,北逐匈奴,开疆拓土,修建长城。秦始皇去世后,因与权臣赵高不睦,赵高撺掇秦二世迫蒙恬自尽。雁门关附近代县门王村有蒙恬墓。


居庸关


    汉将李广曾任雁门太守。一次战斗中,3名匈奴神射手射杀汉军数十人,李广出马杀二人,擒—人,被敌数千骑包围,李广命部属下马解鞍,,敌疑有诈不敢进。这时一名敌将冲来,李广上马将其射杀,敌终退走。但直到年近花甲,李广仍未封侯。在漠北战役中他主动请战,带东路军策应卫青主力,结果因迷路误了会师约期,卫青追究,李广愤愧自戕。


       镇边祠里,几位威震雁门的名将,都选择了自杀,卫国功勋换不来生存机会,使这古老的要塞增添了几多悲壮凄凉的杀气。





作为军事要塞的关口


    作为关口,一般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军事上来说,一座关口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或居高临下,或万夫莫开,或退可守进可攻,这样的关口,都重点突出了其军事价值。它扼守津要,拓土守边,像一尊巨人或一个威武的将军,矗立在大地上,让人望而生畏。


     黄崖关算是一个。


     黄崖关又称“小雁门关”,为津门十景之一的蓟北雄关,位于蓟县最北端3 0公里处的东山上,北齐时建,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黄崖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有“黄崖夕照”“二龙戏珠”和“云海烟波”三大奇观,具有雄、险、秀、古四大特色。它拥有长城沿线独一无二、玄妙异常的八卦关城,并设有三道军事防线,分别是八卦关城、主体长城和凤凰楼,组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黄崖关因八卦城而著称,因三道防线而成为为数不多的没有被攻破过的关口之一。


      黄崖关流传广泛的寡妇楼为一座方形楼,在太平寨长城西段。相传明隆庆年间戚继光曾征调河南军土缮修长城楼台,时有十二名妇女结伴寻夫捐资修建了这座敌楼,后人传称为“寡妇楼”。楼高1 3米,分两层,下层楼外墙与城墙相连,4个大砖柱将楼隔成4个拱项大厅。上层为长方形小屋,屋脊两端装饰着龙头,4个檐角蹲伏着陶制麟、凤、狮。室内可容纳10余人。


    紫荆关更是易守难攻。


黄崖关


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一向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它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以浮图隘口为门户,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紫荆关因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西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蒙古军破紫荆关逼近北京。


      另一次是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乌桓大兵一路杀来,直抵紫荆关下。在重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守将马援见死守孤城有被困城中之危险,便大胆地放弃了紫荆关,做出弃城逃跑的假象,诱敌深入。马援把军队埋伏在关南,乘敌方将士自鸣得意准备挥师南下之际突然袭击,打了敌方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并乘势收复了紫荆关,乌桓兵不知虚实只好退兵,这才解救了危局。


      倒马关的惊险,让训练有素的战马都难以通过。


倒马关


平型关


   倒马关位于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自古以来,倒马关就为兵家必争之地,与阜平的龙泉关、易县的紫荆关并称为“内三关”。此关分上下两城,关墙十里,也是北宋名将杨延昭(杨六郎)当年据守抗击辽兵的要地,是保涞公路必经的地方。


     传说宋代抗拒辽兵、镇守三关的杨六郎与辽兵作战的故事就发生在倒马关。那日,宋辽交战,败将韩昌猖狂至极,很不情愿撤兵,扬言说:“要我撤兵容易,但只撤一箭之远。”杨六郎不慌不忙对着西北方向掷弓_射,此箭飞越涞源,穿过蔚县直落到了内蒙古大草原,这就是著名的“一箭射三川”。又一日傍晚,杨六郎仿佛看见一片黑影出现在远方,他怀疑是韩昌来捣乱,忙射一箭。待到天明寻找那箭射之处,原来此箭射入一块大黑石中,箭头深深钻进石身牢不可拔。修筑长城时,人们将这块插着箭头的石头垒在插箭岭长城楼台的城门洞上,这就是插箭岭的由来,也是插箭岭与倒马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缘由。


    平型关因为平型关大捷而闻名天下。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蛉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围9 0 0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1 9 3792 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遭到了林彪元帅率领的八路军的全力攻击,在此一役歼灭日军近千人!毁敌汽车1 0 0辆,大车2 0 0辆,缴获步枪1 0 0 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胡杨

更多信息...

玉门关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