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聆听历史|飞天的前身—西汉青铜羽人

摘要:   《聆听历史|丝路物语》02        No.1  西汉青铜羽人    西安博物院藏。通高15.3厘米,最宽处9厘米。1964年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城遗址南玉丰遗址出土  西安博物院数万件藏品中,有一件青铜羽人像独具特色,这件藏品于1964年出土自西安市未央区汉城公社南玉丰村以南,南距长乐宫北宫墙遗址约五米,出土时夹杂在红烧土及瓦砾堆积中,从造 ...


  

《聆听历史|丝路物语》02

  


  


  


  

No.1

  

西汉青铜羽人

  

  

西安博物院藏。通高15.3厘米,最宽处9厘米。

1964年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城遗址南玉丰遗址出土

  

西安博物院数万件藏品中,有一件青铜羽人像独具特色,这件藏品于1964年出土自西安市未央区汉城公社南玉丰村以南,南距长乐宫北宫墙遗址约五米,出土时夹杂在红烧土及瓦砾堆积中,从造型及出土地点来看,很可能是西汉宫廷供物。羽人呈跽坐状,面相消瘦,长脸,宽弯眉,眉骨、颧骨隆凸,尖鼻高耸,阔嘴,嘴角上翘,有胡须,大耳出颠,长发后披,脑后梳有锥形发髻,耳后有发丝扬起并绕过头部,肩部毛羽细长且稀疏,覆盖了半个背部。眉毛、耳廓内部及下巴均饰有羽状线纹。面部表情乍看肃穆狰狞,若细看则可感到一丝笑意。羽人身着窄袖交襟右衽长衣,腰间束带,肩部羽翅丰满,覆盖半个后背,衣摆刻羽毛纹,赤足;身体前倾,两臂向前曲伸,双手高低不一,左手指并拢伸直,右手指直折向内似持物状,两腿间有一半圆形凹槽,底部有插孔,可能是置物之处(1987年河南洛阳出土一尊类似的鎏金羽人,与此尊人像极为相似,尤其是双手手指的折曲方向及程度近乎一致,但手中持有一件由中空长方体和圆柱体组成的连体管座,据此可推测此尊人像手中原来也可能持有类似管座),青铜像通体阴刻细线,自然流畅,造像生动,极为精妙。


该青铜像最为特别之处在于背部斜伸出的羽翼,以及大腿和膝盖饰有排列紧凑的鳞状垂羽。从人像背生双翼及所施羽状纹饰来看,它展现的正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羽人形象。“羽人”是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出现的一种造型奇特且广泛流传的人鸟合体形象,它是古代人们希望超越自然现实,追求自身本能突破的想象产物,寄托着先民对神话理想、宗教世界的一种精神向往。中国的神仙传说起源很早,秦汉时期尤盛,其中就有讲述人们修行成仙后长出羽翼飞到天上的传说。这种长有羽翼、“羽化登仙”的人常被称为“羽人”。中国早期典籍对于“羽人”的描述,一种意义见于《周礼》所载:“羽人掌以时,征羽翮之政于山泽之农,以当邦赋之政令。”“羽人”在此指官名,负责掌管收集羽毛、制作旌旗车饰等事务。另一意义则是指长着羽翼的得道仙人。关于这种“羽人”的较早描述可见于战国时屈原的《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兮九阳”。王逸在注《楚辞》时说:“《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洪兴祖补注:“羽人,飞仙也。”在《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曾对羽人作如是描绘:“羽人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在此书中,“羽人”被提到20多次。东汉王充在他的《论衡·道虚篇》中提到的“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论衡·无形篇》:“图仙人之形,体身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千岁不死。”从文学描绘或传说记载的内容来看,“羽人”或“羽民”的基本特征是:人首鸟翼或人首鸟身,长满羽毛,法力高深且大多“羽人”的记载是与“不死”联系在一起。显然,这种“人鸟组合”的幻想形象,寄托了先民对获得超越身体能力的渴望和希冀,以及能够得到长寿久生的良愿,因此,它的形象在后世也不断为神仙家和道家所利用。据考古资料,伊朗东北部出土过和这类“羽人”形态相似但是时代更早的文物,学者们认为这种“羽人”造型实际都来自于西方艺术的影响,原型是古伊朗的至高神和智慧之神阿胡拉·玛兹达的双翼日盘。

  


  

No.2

  

逸闻趣事

  

  


  


  

汉代人认为,凡人要升仙,必须经过羽化的阶段,首先要学修德,方能“中生毛羽,终以飞升”;除此以外,还要在技术上具备一套升仙体能,存思导引,服丹药,行房中术,方能羽化成仙。羽化,为成仙或长生的专用术语。这一时期羽人的职能是向凡人提供长寿之术所需要的仙药,如药丸、灵芝之类。古人眼里的仙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因而羽人形象大多十分削瘦。羽人不只体生羽毛,其耳上耸高出头顶。汉乐府民歌《长歌行》曰:“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泰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还黑,延年寿命长。”

  


  

No.3

  

知识链接

  

  

敦煌285号石窟飞天 西魏

  


  

自汉代以来随着佛教经丝绸之路在中原大陆的传播,印度佛教世界里的“妙音鸟”这一羽人形象以其优美动人的形态,也逐渐得到中国本土广泛的认可与接受。“妙音鸟”是意译,音译为迦陵频伽、嫔伽等。它是常见于佛教传说中的一种神祗,妙音鸟在卵壳中即能鸣叫,声音美妙动人,所以常常借用它的声音来比喻佛和菩萨的胜法妙音。佛教与道教相融合,本土与外来的这两种相近的艺术形象间相互交流,求得永生的“飞仙”与接引教徒升天的“飞天”逐渐合并,在后世演变出杂合新意义的形态,在敦煌各代壁画中大放异彩,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身,颈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飞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秀骨清像”,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飞天,共同为传统艺术宝库增添姿彩。

  


  

  

文图:孙振楠

语音:王筱玥

编辑:张丽娟

初审:梁小凌

终审:余红健

  

  

  


  

微信号 : 西安博物院

新浪微博:@西安博物院

  

微信号 : 西安博物院小雁塔

新浪微博:@西安博物院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