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1990年黄岩小人尖土墩墓的考古经历

摘要: 1990年5月8日,省考古所接到黄岩市文物部门打来的长途电话,说在路桥镇附近的一座小山顶上当地人建造凉亭时挖出了青铜器和原始瓷器,现场已得到保护,请省考古所赶快派人来清理现场。以往在浙江地区很少发现青铜器,虽然有一些零星采集的青铜器,但要么原地早已被彻底破坏,要么干脆不知其具体出土地点在哪儿。因此,牟永抗、王明达老师认为路桥的发现非常 ...


199058日,省考古所接到黄岩市文物部门打来的长途电话,说在路桥镇附近的一座小山顶上当地人建造凉亭时挖出了青铜器和原始瓷器,现场已得到保护,请省考古所赶快派人来清理现场。以往在浙江地区很少发现青铜器,虽然有一些零星采集的青铜器,但要么原地早已被彻底破坏,要么干脆不知其具体出土地点在哪儿。因此,牟永抗、王明达老师认为路桥的发现非常重要,他们商量之后决定派我到那儿了解情况并完成考古清理工作。接受任务后我马上收拾行装,领了一台理光135相机,准备了指南针、皮卷尺、钢卷尺、弦线、小手铲、米格纸、绘图板、标签等工作用品,买好了第2天一早出发的长途汽车票。

59日,经过近10个小时的颠簸,我傍晚6点抵达黄岩,台州地区文管会金祖明先生、黄岩市博物馆符艺楠馆长在长途汽车客运站已等候多时。在市政府招待所办好住宿手续,刚放下行李,这时市政府办公室陶主任和市文化局阮副局长迎了上来,说辛苦啦,欢迎您来支持我们的工作,我说应该的、应该的。吃晚饭的时候,老金向我介绍有关情况,说发现青铜器的那座小山叫小人尖,就在路桥镇西南不远的地方,55日那天当地老年协会自筹资金为福泉乐园的老人们在山顶上建造凉亭,结果挖出了一些青铜器、原始瓷器等,好在挖土的几位老人觉悟高,不但停了工,还把这些器物都交给市博物馆了。晚饭后我在市博物馆仔细看了这些出土器物,破损的器物不少,尤其是原始瓷器。大概有20多件器物,其中青铜器包括尊1件、戈3件、矛3件、镞2件、锛1件、枓1件,玉器有凸棱环2件、玦1件,原始瓷器有豆10件、罐和簋各1件。我感觉那件青铜尊和中原地区西周中晚期青铜尊的形制差不多,原始瓷器在胎釉、器形方面和宁镇地区、环太湖地区、杭州湾沿岸一带的同类器物不太一样,这些情况是前所未见的。我在想,这些器物及其所反映的问题固然重要,但可惜的是脱离了原有的遗迹单位,这个遗迹会是土墩墓吗?以往在台州地区从未发现过土墩墓,而出土青铜礼器的土墩墓在浙江地区更是没见过,但愿现场还能保留一些重要线索。

510日上午我随老金、符艺楠乘车一路向东到了路桥,小人尖就在路桥镇西南1公里处,海拔约200米,镇政府宣传干事小楼领着我们来到山脚下,举目望去,山上森林茂密,山坡陡峭,一条羊肠小道若隐若现、蜿蜒而上。这个时候感觉就像是进入梅雨季节,大地在朦胧的太阳烘烤之下如同蒸笼一般湿热难耐,等爬到山顶早已是汗流浃背了。现场有几位福泉乐园的值班老人,也是当时发现青铜器的目击者,向我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山顶上面有一座两米多高、底径十多米的大土墩,施工时就从土墩的中部开始挖土,挖到大约1.5米深的地方挖出了器物,青铜器靠西南边,原始瓷器主要东北面,两者相距不到3米,大概都放在同一个平面上,靠近器物的土比较松软,周边还有一些石块。我心想这几位老人可以啊,观察挺仔细的。我注意到山顶较为平缓,面积大概200平方米左右,土墩大约处于中间位置,但一半多已被挖掉,面上坑坑洼洼的,残存高度顶多1米。我初步判断这应该就是土墩墓了。这时黄岩市陈燕萍副市长在市文化局阮副局长陪同下登上山顶,刚握过手还没来得及说话,陈燕萍便昏了过去,把我吓了一跳,一位懂中医的老人赶紧过来为她号脉,说没事的,就是中暑了。老人给她掐了一会儿合谷,很快她就苏醒了,大家松了一口气。看完现场之后,我表示这是一个重要发现,现场也保护得很好,接下来要按考古方法逐层发掘,看看是否还有新的发现,同时还要弄清楚这个土墩的原有范围。陈副市长根据市文化局、市博物馆和镇政府的要求向我提出,希望在考古发掘之后,所有出土文物都留在黄岩,由市博物馆收藏,至于发掘经费包括考古人员的食宿、补贴等费用全由镇政府和市博物馆解决。这让我不由得想起1984年我和林华东在慈溪县彭东、东安发掘土墩墓和土墩石室墓时遇到的情况,在发掘结束时,慈溪县文管会谢纯龙在宁波市文管会老前辈林士民的指示下,要求把出土文物都留在慈溪,林华东是个直性子,一听就急了,他和小谢吵了起来,小谢说这也是县领导的意见,林华东说那我不管,我们省考古所是主持单位!他和省所司机余海岩说好,晚上就把所有遗物装上车,第二天一早撤离慈溪。我觉得这样闹僵了不好,以后再来慈溪怎么开展工作?既然是县领导的意思,我跟林华东说咱们不妨去和县领导沟通一下,他说要去你自己去,反正我明天一早就跟车回杭州!其实这是领队的事,本不该我操心,但就这样“逃走”我又有点不甘心,于是决定再多待一天。第二天上午谢纯龙到驻地一看东西都拉走了顿时变得手足无措,我说小谢别急,我和你一块儿找县领导说明情况。见到县长,我说感谢县政府和县文管会对我们考古工作的支持,现在发掘结束了,要把出土文物运回杭州进行修复和整理,我们省考古所不是文物收藏单位,等编写完发掘报告我们根据有关规定移交文物,我会向省文物局反映你们的要求。县长说没问题啊,我们应该全力配合,一切按有关规定办嘛。县长的一番话让谢纯龙多少有些尴尬,我说没事小谢,这样的问题还是好商量的,我以后还要再来慈溪呢。现在黄岩的做法上下倒是比较统一,志在必得,就是经费我掏,东西归我。我感觉文物归属的问题似乎越来越突出了,地方文物干部和当地领导希望考古发掘之后将出土文物留在当地,无非是想证明一下他们的工作成绩,也为当地博物馆增加一些展品或藏品而已。若从他们的角度考虑,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怎样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影响考古研究的全局,也要照顾到地方合理的诉求。

下午,我给牟老师打长途电话汇报情况和我的想法,牟老师提醒我除了土墩墓以外,也不能排除窖藏等其它遗迹的可能性,他建议把挖出的土筛一遍,注意有没有小件器物,发掘可采用十字探沟法。至于文物归属问题,他说等他赶到之后看情况再说。

511日开始发掘清理工作,民工只找来3个人,12元一天,再加上福泉乐园的几位自愿参加的老人,劳力够用了。我让民工把此前挖出的土再过一遍,不要放过任何有关遗物及其残片,同时在土墩中部先开一条南北向探沟(13x1.50平方米),争取发现新的器物和遗迹现象、了解土墩的形成特点和它的南北边界。下午近5点,牟老师和吴汝祚先生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爬上山来,看过现场,牟老师觉得破坏还是有点儿严重。吃晚饭时牟老师说土墩墓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又叮嘱我再开一条东西向探沟,我说您放心,这是我接下来的计划。关于拍照问题,我说我只有一台相机只能拍黑白照片,拍不了彩照了,牟老师说你别担心,彩色照片不能科学地反映实物的真正色彩,也不易保存,只有黑白照片才有保存价值。

5月12日阴雨连绵,发掘中断。我随牟老师、吴先生在市博物馆观察小人尖此前挖出来的器物及残片,牟老师认为时代偏晚,不会早于西周中期,大致在西周晚期或末期,这和我想的差不多。考虑到土墩墓已经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难以恢复原貌,牟老师说若没有特别重要的发现,这些出土遗物可交由当地文物部门处理。第二天早上雨还在不停的下着,牟老师和吴先生返回杭州,我和市博物馆的符艺楠、宋梁再回到路桥镇福泉乐园驻地做下一步考古发掘的准备工作。

接下来的几天虽然不再下雨,却十分闷热,干起活来挥汗如雨,好在土质相对松软,清理起来也就不那么费劲了。又开了一条东西向探沟,和此前那条南北向探沟形成十字形探沟,清完扰土已接近墩底了,剖面显示的土墩边界线表明,土墩底径约12米。除了在东西向探沟有一件残缺的青铜矛之外,没有发现别的遗物和遗迹。下一步开始进行全面揭露,采取对角方式由内向外清理,先是东北-西南对角,再是西北-东南对角,最后仅在土墩的西南部发现52件器物,包括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和加砂陶器。青铜器中有短剑和戈各1件,殳端1对,这三类武器呈东西向排列,相互间距离不超过50厘米,殳端首和殳端尾分别一头朝西,一头朝东,但銎部相向,二者相距2.08米,应该是件长柄青铜殳。其它杂器类青铜器如柄形器、牌饰等位于武器南面一米开外。原始瓷豆数量最多,共39件,多成组摆放,其特点有三:一是多豆相叠侧倒的现象,从西向东共有3组,每组10件;二是4件豆环绕在1件豆周围;三是3件豆摆放成“品”字形。其中后两种情况的原始瓷豆紧贴青铜殳端,其北侧还有残破的原始瓷豆和罐、夹砂陶鼎,前一种情况的成组原始瓷豆和柄形器等青铜器挨在一起。还有2件凸棱玉环分别位于青铜戈西侧和青铜柄形器旁边。没有发现墓坑、人骨和葬具痕迹。紧靠成堆叠放的原始瓷豆西南侧排列着一些20厘米左右大小的石块,其总长度不到两米,局部叠放成两三层,类似慈溪的石框型土墩墓,但未见其延伸和转角,这应该与此前施工的破坏有关。

青铜枓(采16)

青铜短剑(M1:16)

青铜斧(M1:20)

青铜牌饰(M1:19)


青铜牌饰(M1:19)

根据发掘清理的情况和此前出土26件器物位置的说法,可以大致复原这些随葬品(总共78件)的分布情况,即总体上分布于土墩内东北-西南部,大致分为三组:东北部是施工时挖出来的十多件原始瓷豆和罐;中部偏西南青铜器较为集中,且以武器为主,包括此前挖出来的尊、戈、矛、镞以及这次发现的短剑、戈和殳;再往西南主要是成组的原始瓷豆和个别青铜杂器。关于这座土墩墓的营建方式,根据平剖面观察,可以确认在建墓之前曾对可能裸露且凹凸不平的山岩进行过平整,再铺垫一层厚约20厘米的黄褐土夹碎石块作为墓底,随葬品上面覆盖一层黄土夹细小石块,但封土的整体情况因为破坏已无法获知了。

小人尖及其附近难道只有孤零零的这一座土墩墓吗?根据长兴便山、慈溪彭东与东安、海宁夹山等地的考古发现,土墩墓是往往沿着山脊或缓坡分布的。小人尖北、东、南三面都是陡坡,除了北坡的羊肠小道,周围全是茂密的树林,站在小人尖山顶上往东看,远方便是台州湾及东海,小人尖山顶朝西与高耸的大人尖山峰相望,两个山顶之间由一条大约600米长的马鞍形山脊相连接,一眼看去山脊及其附近地面上只有稀疏的杂草,多处岩石裸露,根本没有隆起的土墩迹象。傍晚收工后我叫上宋梁,从小人尖山顶西坡下来,再顺着山脊爬上大人尖山顶,山顶上面很平坦,表面除了低矮的草丛,就是若隐若现的山岩,山顶以下西、北和南面是森林密布、无路可走的陡峭山坡。没有期望中的发现让我们有点沮丧,不过从以往野外考古情况看,在类似大、小人尖这样的陡峭山坡上还从未发现过一座土墩墓,古人一定知道没必要费劲儿把土墩墓建在陡坡上,当然洞室墓可以例外。我感到好奇的是,只有大、小人尖孤零零地耸立在路桥镇方圆多少公里一马平川的地面之上,只有小人尖上面那座孤零零却堪称浙江地区考古有史以来最高等级土墩墓的发现,如果还有其它高等级的土墩墓,连同那些低级别的土墩墓抑或较低的级别根本就不用封土墩的墓葬又在哪儿呢?

杨楠、宋梁在大人尖

发掘期间我和符艺楠、宋梁、小杨、老金等人一起密切合作,平剖面相结合,发现遗物、仔细剥剔、照相绘图、提取器物、解剖土墩结构,一切顺利,于517日傍晚结束野外工作,市政府办公室陶主任亲自出马和艺楠馆长一起用专车把所有出土文物护送到市博物馆。我打长途电话向考古室主任王明达老师汇报发掘完成的情况,王老师说出土文物就留在当地吧,你先回杭州,室内整理时间再定。艺楠馆长希望小人尖文物能早日进展厅,对我说等着你再来黄岩帮我们整理、修复这些文物啊。

杨楠拼对碎片

杨楠绘图

马竹山正在修复

根据考古工作程序和黄岩市博物馆的要求,王老师派我和马竹山于912日到黄岩进行小人尖土墩墓出土遗物的室内整理,市文化局和市博物馆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工作、生活条件,第二天我们就开始投入工作,我和马祝山一起拼对原始瓷器碎片,老马负责修复破损器物,我负责器物的拍照、绘图、做卡片,经过17天的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通过室内整理,让我们对小人尖土墩墓的认识更加深入,在我看来,小人尖土墩墓发现的学术意义有以下三点:

其一,小人尖土墩墓青铜器特别是青铜礼器的发现,是浙江地区土墩墓考古中首次明确的发现,为探讨土墩墓的不同类型及其性质提供了重要线索;其二,小人尖土墩墓的大量原始瓷器表现出不同于宁镇地区、太湖流域以及杭州湾沿岸的地方特色,为不同区域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其三,小人尖土墩墓的发现,证明这类遗存在江南地区的分布范围至迟在西周晚期已抵达浙东南沿海地区,打破了以往认识上的局限。当然,对于台州地区、对于黄岩市来说,小人尖土墩墓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该地区有关考古工作中的空白,这一发现更是凸显了该地区在有关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黄岩路桥小人尖土墩墓考古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地领导、文物干部和普通民众对古代遗存及其保护的积极态度和高度重视,在此我向他们深表敬意,也对他们给予我工作上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也非常感谢省考古所老前辈牟永抗老师和王明达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指导!

2021920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附录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岩市博物馆:《黄岩小人尖西周时期土墩墓》(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年)

  转载自 浙江考古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