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大同金代僧人地宫的佛教文物

摘要: 大同四老沟矿位于七峰山西侧脚下的口泉河畔,东距大同市区25公里。该矿居民区的西侧街口有一处突起的山包,地表存有部分砖砌地面,1981年10月6日当地居民取砖时发现了砖下的地宫,并对地宫内的文物进行哄抢,后追缴回佛教文物27件。据地宫出土石棺上的铭文可知,此处为金代僧人塔墓遗址,墓塔早年被毁,仅存地宫。现对部分出土文物进行赏析。石 棺石棺,梯形,前高宽后低窄,长42厘米,宽23~29厘米,高30~3


大同四老沟矿位于七峰山西侧脚下的口泉河畔,东距大同市区25公里。该矿居民区的西侧街口有一处突起的山包,地表存有部分砖砌地面,1981年10月6日当地居民取砖时发现了砖下的地宫,并对地宫内的文物进行哄抢,后追缴回佛教文物27件。据地宫出土石棺上的铭文可知,此处为金代僧人塔墓遗址,墓塔早年被毁,仅存地宫。现对部分出土文物进行赏析。


石 棺

石棺,梯形,前高宽后低窄,长42厘米,宽23~29厘米,高30~36厘米,砂岩质,为三级文物。棺盖刻铭为楷书,7行,每行字数不等,计82字,部分字迹漫漶,难以辨识,棺内残存骨灰、绢帛及严重糟朽的经书,现录如下:

西京大明禅寺先师通和尚身骨

忍也明谤□□啓闻□□举世无□□

□□行宗□□行□师见□□双运立

□观智□古□□虽俗

日月狐明□

□□

前后相统二百载

古风独旅

嗣曹溪

大金国大定十二年三月五日□□

石雕僧人像

通高82厘米,最宽60厘米,玄武岩质,圆雕。内着僧衣,斜披袈裟,双手结印,趺坐。面相圆润,形态生动。眉间有圆形小洞,疑似原有镶嵌物,当为墓主人通和尚真容像 ,为三级文物。

大日如来佛铜坐像

通高17.7厘米,由佛像、台座、背光三部分组成。台座底部六边形,三层台阶式,向上二层逐级内收,蜀柱形束腰。台座上部椭圆形,正面做出搭覆布的样式,并在前方中部下垂为弧形,两侧下垂为三角形。座背面椭圆形,光素无纹。大日如来佛结跏趺坐于台座上,螺发,眉间有白毫,身披袒右肩袈裟。舟形背光,头光背光处圆形镂空,其余饰卷草纹,造型舒展流畅,为三级文物。

鎏金水月观音菩萨铜像

铜质,通体鎏金。圆形,直径3厘米。正面最外一周装饰小的莲瓣,计12片,均匀对称分布,最上一片做成桥形,中间有孔,可以穿系,向内为一周连珠纹,中部为观音菩萨。菩萨头戴花蔓冠,肩披帔帛,臂戴钏,头微颔,自在坐,为水月观音菩萨形象。圆形代表月亮,身体两侧环绕的湖石代表水的水月观音形象同样见于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背面为梵文“唵”,是六字大明咒的首个字母。六字大明咒又称为六字陀罗尼,是观音菩萨心咒,为三级文物。

铜版线刻画

铜质,长方形,现存8块,正反面均有刻画,共计16幅。细线阴刻作画,依所刻内容不同尺寸略有差异,画面布局均为四周以平行的双线条刻出边框,边框内分别刻佛、菩萨、天王、力士、童子等。(均为三级文物)

铜版线刻画(图1):长14厘米,宽5.5厘米。

正面:一尊立姿菩萨。向右侧身而立,头戴花冠,臂着手镯,下身着裙,肩披帔帛,右手拈花,双足立于莲台之上。圆形头光。菩萨身后背景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刻菱形纹、线纹、水波纹。

背面:天王立像。头戴兜鍪,身着袍,外穿铠甲,披圆背肩巾,腰束带,衣袖翻卷。右手执剑,左手抚于腰间。足登云头靴,须髯飘扬,面向右,侧身立于山字形台座上。

▲ 图1(正面)

▲ 图1(背面)

铜版线刻画(图2):长10厘米,宽3.8厘米。

天王立像。头戴兜鍪,顶上装饰缨穗,须髯身着战袍,外穿铠甲,铠甲下缘饰卷草纹,披圆背肩巾,腰束带,衣袖飘扬。右手执钺,左手置于胸间。足登云头靴,面向左立于山字形台座上。

▲ 图2

铜版线刻画图3、图4:长10厘米,宽3.8厘米。

图3系正面,为立姿供养菩萨。头戴花冠,下身着裙,肩披帔帛,双手合什于胸前,双足立于圆形台座之上,圆形头光。

▲ 图3

图4系背面,为护法金刚立像。怒发向上竖起,怒目圆睁,身着战袍,外穿铠甲,披圆背肩巾,腰束带,衣袖飘扬。双手执钺,跣足。

▲ 图4

白釉观音菩萨像

通高17.8厘米,头戴花冠,肩披帔帛,项饰璎珞,臂戴钏,半跏趺坐,足踏莲花。椭圆形台座上装饰花卉纹,为三级文物。

大日如来佛帛画

经修复,可辨画面的计有三段,其中二段分别为绘须弥座及菩萨头部的残件,另一件画面相对完整,为大日如来佛像,修复装裱后长34厘米,宽17厘米。画面最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其上为盛开的莲花,大日如来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大日如来佛面相饱满,头戴五智宝冠,下垂缯带,项佩璎珞,手臂着手镯、臂钏,身着佛衣,双手结智拳印,背后有圆形头光和背光。佛左侧为胁侍菩萨,面部圆润,头戴花冠,项佩璎珞,着手镯、臂钏,下身着裙,肩披帔帛,双手结印,面向大日如来佛侧身而立,圆形头光。座左前侧为呈跪姿的供养菩萨,头戴花冠,项佩璎珞,肩披帔帛,右手托盛有香花的盘子向佛供养,为一级文物。

根据石棺刻铭,墓主人明和尚圆寂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生前是西京大明禅寺住持僧,刻铭末行写“嗣曹溪”。禅宗六祖惠能曾在广东曹溪宝林寺演法,因此“曹溪”又为六祖慧能别号,“嗣曹溪”应为传承禅宗正法之意,指出明和尚为禅宗南宗弟子。地宫出土石棺为梯形,不同于当时的世俗墓葬葬具,大同地区目前所见金代石葬具均为长方形。

地宫出土的罗汉像为木质,唐代玄奘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记述了受佛嘱托不入涅盘常住世间护持佛法的十六罗汉的名称及弘化之地,五代时十六罗汉的尊崇逐渐发展起来。大同善化寺殿内《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所载寺内原建有罗汉洞“为五百尊者,而侍卫供献各有仪物,皆塑于善工。脺容庄穆,梵相奇古。”朔州地区一处金代天会年间的地宫出土有制作精美的金代十六罗汉石雕像,大同北郊一处墓地也曾有金代陶塑罗汉像出土,罗汉不仅见于殿堂,还出现在高僧墓中,印证了罗汉信仰在西京地区流行的史实。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金代时罗汉像的塑造已有固定的粉本。

出土铜版佛画线条流畅、人物刻画生动,版画尺寸以画面人物身份的不同依次递减,尊卑有序。一佛二弟子、二尊胁侍菩萨、四尊供养菩萨、二尊天王、四尊护法金刚、观音菩萨及弟子等,整组版画构成一铺与殿堂塑像布局相似的完整画面。

出土帛画十分珍贵,虽然残损严重,但从残存的大日如来像仍可看出该画绘制技艺高超,是罕见的金代佛教绘画艺术珍品。

大同善化寺现存多座高僧塔幢,均为采集品,墓内情况不明;四老沟塔墓地上部分已不存,但地宫保存完好。大明寺及明和尚均不见载于史料,所以地宫的发现为完整揭示金代高僧墓葬特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例证。

编辑:蔡 苧

审核:卢 阳

本文刊登于2019年11月12日

《中国文物报》第8版

投稿邮箱:

wwbshoucang@163.com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