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17年第5期

摘要: 第五期遗产保护理论我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理念转变与实践何伟俊 郑冬青 陈潇俐 于书大 张诺内容提要:我国的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理念与实践有着悠久的传统,现阶段由于借鉴西方修复理论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已逐步形成了“最小干预原则”、“最大信息保留原则”、“安全性原则”、“可再处理性原则”等原则,提升并完善了修复前期调查、修复技术路线与修复 ...
 

第五期



遗产保护理论
我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理念转变与实践

何伟俊 郑冬青 陈潇俐 于书大 张诺

内容提要:我国的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理念与实践有着悠久的传统,现阶段由于借鉴西方修复理论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已逐步形成了“最小干预原则”、“最大信息保留原则”、“安全性原则”、“可再处理性原则”等原则,提升并完善了修复前期调查、修复技术路线与修复效果评估等工作。特别是在转变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作的再认识,总结了“保留原裱”、“还旧装裱”、“重新装裱”等三种修复技术路线。这些理念转变与实践探索不断完善了符合中国特色、适宜中国国情的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理论体系。 




考古探索
多重影像建模技术在打制石器制图及分析中的应用

战世佳 董哲 林雪川

内容提要:石器照相与绘图工作是石器整理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将多重影像建模技术应用在石制品的整理工作当中,可以促进石器制图和数字化影像记录的精准化,克服传统制图及拍照中存在的难点。运用PhotoScan软件进行石器三维建模分两步:一是获取合适的照片作为参考数据来源,二是将拍摄的照片在软件内处理、建模并调整。获得石器的三维模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石器绘图和后期研究。多重影像建模技术在多种类型石器资料整理中优势明显,在未来石器三维模型深入研究中意义重大。 



江苏赣榆盐仓城(庙台子)遗址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连云港市博物馆 赣榆区博物馆

内容提要:盐仓城(庙台子)遗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龙河乡盐仓城村,为一处近方形城址,城内西北为一处高出地表台地;城址西北1.5千米处为石岭大温庄片汉墓群,为城址当时居民的墓地。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南京博物院联合连云港市博物馆、赣榆区博物馆等对庙台子东侧及城址西北墓地进行了小规模抢救性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和汉代的文化遗存,包括房址、灰坑、灰沟和墓葬等遗迹,以及陶器、石器、铜器等遗物,对于深入了解盐仓城(庙台子)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促进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东黄岛王家庄遗址调查及相关问题分析 

鲁东南沿海地区中美联合考古队

内容提要:王家庄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六汪镇王家庄村东北,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以珍珠门文化会泉庄类型遗物为主,同时也发现了龙山文化、东周和汉代遗物。珍珠门文化陶器的典型特征为夹砂红褐陶,部分羼石英、云母,纹饰以素面为主。这是迄今所知分布最为靠南的一处珍珠门文化遗址。 



江苏新沂钓台遗址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徐州博物馆 新沂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钓台遗址位于江苏省新沂市双塘镇钓台村东钓台自然村西北。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新沂市博物馆等单位对钓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西周早中期房址2座、墓葬2座,汉代沟1条,以及大量陶器、石器、铜器、骨器等。其中F2平面呈长方形,带有柱洞和基槽;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向基本朝东,随葬品为鬲、罐组合。沂沭河下游地区有关商周时期的考古工作很少,钓台遗址的发现为这一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江苏邳州蘑菇顶D1发掘与相关问题研究

马永强 张宏伟

内容提要:2015年6月,南京博物院、邳州市博物馆联合对江苏省邳州市蘑菇顶D1进行发掘,清理了两座墓葬,推测其时代分别为东汉时期(M1)和春秋战国时期(M2)。墓葬多次遭盗掘,没有出土随葬品,仅在盗洞中发现一些残器。M2应为古徐国大型墓葬;墓底有较小方坑,墓道、墓室为多次分块夯筑,这种墓葬结构与夯筑方式较为独特、少见。这一发现对于徐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研究,特别是古徐国葬制、葬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域文明
海岱地区史前稻遗存研究

靳桂云 郭荣臻 魏娜

内容提要:考古发现的海岱地区史前稻遗存数量,从后李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呈增多趋势,空间分布范围也逐步扩大,岳石文化时期稻遗存数量减少。后李文化时期尚处于低水平食物生产阶段,稻在人类生活中重要性较低;北辛—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农业成为生业经济的主导,稻栽培成为稳定的农业发展模式;龙山时代农业进入强化生产阶段,稻作农业达到海岱地区历史上的顶峰;岳石文化时期,稻作农业萎缩,旱作农业进一步强化。


马家浜文化早期的生业经济研究——以动物考古学为视角

宋艳波

内容提要: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沿岸的先民们主要通过渔猎野生动物来获取所需的肉食资源,不同聚落野生动物群构成的差异可能与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有关。他们已经驯化并饲养狗和猪,家猪饲养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提高;水牛尚未被人类驯化,仍属野生种属;除了获取肉食外,先民还会进一步利用动物骨骼和鹿角等来制作所需的物品,有可能会利用某些特殊动物的皮毛资源。 


江苏镇江丁家村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  

吴文婉 司红伟 王书敏 李永军

内容提要:炭化植物遗存的分析结果显示,丁家村聚落的生计以农业生产为主,采集野生植物资源作为补充。农作物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属于典型的稻旱混作模式。水稻是丁家村所在宁镇地区的传统农作物,粟、黍和小麦属于外来旱地作物,它们的出现可能是宁镇地区与中原、海岱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果,其中粟、黍比小麦传入更早。此次宁镇地区湖熟文化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为首次报道,其结果为研究湖熟文化生业经济提供了材料和线索。


先秦遗址出土朱砂的化学鉴定和产地判断方法评述  

董豫 方辉

内容提要:朱砂作为颜料或墓底铺垫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众多先秦考古遗址中都有发现,然而现代朱砂矿藏则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因此,先秦时代很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广域交换网络,促成了朱砂和其他物品的远距离传播。经过对国内外朱砂产地相关研究方法的评述,可知采用硫同位素和汞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人可能利用的汞矿的朱砂样本和考古遗址出土的朱砂样本进行采样分析,有望重建先秦朱砂交换网络。 




博物馆新论
晚清时期教育博物馆的开设

李军

内容提要:教育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早期实践中占有数量上的明显优势。清末新政后,教育博物馆经由罗振玉等游历日本的士人宣传介绍,引起清政府要员和教育界的重视,并被写入“癸卯学制”相关章程,得到国家制度层面的提倡和推广。湖南、广东、天津等地率先创设了中国第一批教育博物馆,完成了教育博物馆从理念传入到实际开设的全过程。 



震旦博物院与近代上海的科学知识传播

任 轶

内容提要:伴随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西学东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质。1930—1952年间震旦博物院在上海的科学知识传播工作即体现了西方科学在异质文化中柔性扩张的具体历史过程。震旦博物院通过科学出版活动,将其在中国完成的地域性标本收集成果纳入欧洲科学知识体系;通过科学教育工作,培养出一批在“文化相遇”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天主教精英;通过科学知识普及,繁荣上海城市文化,增进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和宗教的了解。怀有极度文化自信感和优越感的耶稣会士以震旦博物院为中心开展“文化移植”并试图改造中国,客观上也促进了上海科学文化的近代化进程。 


“博物馆学习”还是“场馆学习”:试论Museum Learning的中文表达

赵星宇

内容提要: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 “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时间维度与感官体验: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

潘宝

内容提要:博物馆通过展览将物品建构为展品的时候,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创造了条件。在博物馆空间中,物品以展品的形态影响了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绝对时间;而观众这一暂时性的身份与地位,使得其在博物馆空间中的感官体验过程是在其相对时间中完成。观众参观时间的暂时性,使得展品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存在是以刺激观众感官体验为前提;观众感官体验过程中的展品,是物品的绝对时间在现代性社会中延续的一种形式。而博物馆与公众之间距离的缩小,亦使得博物馆通过展品与观众试图重构“物”与“人”的关系。 



“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新思考

杨丹丹

内容提要:随着“互联网+传统行业”倡导的提出,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新技术开始不断地运用于博物馆的展览和建设中,拓展了博物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惠及民生。面对博物馆自身发生的巨大变化,博物馆教育工作也应做出相应改变,与之协调发展。博物馆学界除了关注互联网技术层面的引入和呈现,更应关注技术改变背后带来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创新。对“互联网+”形势下的博物馆教育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意义重大。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