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杜晓帆 张煦:从价值认知到整体性保护:中国乡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的若干思考

摘要: 本文原刊载于《文物天地》2024年6月从价值认知到整体性保护:中国乡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的若干思考杜晓帆、张煦*乡村遗产是当代中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中重要的遗产类型。为推动乡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各类保护主体通过多元协作的保护管理方式,不断延续乡村遗产的生命力。在当前城乡遗产保护的视野中,亟需突破“见物不见人”的原有保护观念 ...


本文原刊载于《文物天地》2024年6月



从价值认知到整体性保护:

中国乡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的若干思考


杜晓帆、张煦*



乡村遗产是当代中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中重要的遗产类型。为推动乡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各类保护主体通过多元协作的保护管理方式,不断延续乡村遗产的生命力。在当前城乡遗产保护的视野中,亟需突破“见物不见人”的原有保护观念,在尊重遗产价值的前提下,凸显乡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延续遗产社区功能,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状态,在保护过程中传递中国乡村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杜晓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张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生




01

从乡村遗产理解乡村建筑



中国对乡村遗产的认知先后经历了从民居、古建筑和乡土建筑到民俗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再到农业文化遗产、村落文化景观的发展阶段。不同于其他类型遗存,在长期的人地互动过程中,乡村遗产仍具有延续至今并仍旧发挥作用的历史底蕴和活态功能。

 

乡村建筑是乡村遗产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随着生产生活的改变,乡村建筑在原有材料、设计和功能等方面,逐渐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导致乡村建筑脱离社区日常生活。在研究与实践中,学界往往重视乡村遗产中“建筑”的一面,而忽略了“乡村”这一面。作为人、地、事、物交织的复合型活态遗产,乡村之所以称为乡村,是因为它是和土地、山川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土地、没有农业、没有生产的支撑就形不成村落。同时,传统意义上的村落也不仅仅包含乡村建筑,更多的是指在这一地域中生活着的人群、存在的文化和习俗,所以它是有灵魂的。

 

因此,围绕乡村建筑的保护利用,应该建立在乡村遗产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并非孤立静止地看待乡村中的建筑群等价值要素,而是构建起多要素、多主体和多层次的价值认知框架,系统地梳理乡村遗产的聚落空间、农业景观、民居古迹、历史演变等多要素,汇聚村民、决策者、参与者和执行者等多主体合力,凝练出人地关系、生产生活、历史见证等多价值层次,从价值研究入手理解乡村建筑与乡村遗产的关系。

 



02

乡村遗产的价值认知方法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重视人与自然、重视整体保护、重视延续和发展的方法论,这给乡村遗产保护带来了诸多启发。文化景观的特性是历史上各个时代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相互作用、积累、叠加的总和,因此,文化景观是活态的,而且依然处于持续演变的过程当中。乡村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要保护的是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个断面,不能把活的过程切掉变成死的断面。在保护乡村时不能让它停滞在某一个时期,而是要让其遗产价值在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让社区得到发展,这才是最根本的目标。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楼上村,其核心价值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古建筑群,而是汉族传统耕读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长期互动、交融之中形成的景观生态聚落。楼上村自周氏定居以来,聚族而居,基本延续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其建筑形式与布局既反映了西南山地建筑的典型特征,也表达着汉族传统宗族文化。在价值的引导下,楼上村保护规划不仅依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进行价值认知,而且进行了核心价值认知;在保护对象的划定过程中,除了物质要素的认定,还将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纳入其中。在前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设立乡村遗产课堂、策划乡村文化展览,吸引社区居民和青少年了解乡村,引导老百姓从“日用而不觉”转向“文化自觉”;依据不同价值层次,设置遗产游径、组织社区踏访等活动,串联起乡村中的遗产要素,让更多主体在行走中感知乡村遗产的“家国情怀”。

 

核心价值的提炼是建立在历史研究与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建立起具体要素、价值要素与核心价值的逻辑关系,实现具体遗产要素有理可循,抽象遗产价值有所对应。因此,遗产价值研究可以减少价值与价值之间、价值与要素之间的混乱,避免部分要素缺失或者要素滥用,有效地评估遗产要素在整体遗产中的作用。另外,新的遗产要素也会提高和丰富遗产价值,让文化遗产在老故事的基础上讲出新篇章。总之,乡村遗产价值研究提倡遗产价值的多元特征,关注不同主体对遗产的认知和反应,兼顾社会、文化价值等遗产类型。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忽视遗产专业人士所做的贡献。相反,遗产价值研究将建筑、美学意义放在更广泛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妥善处理乡村中不同价值之间的矛盾冲突,寻找到多方的价值共识与价值认同。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楼上村落文化景观




03

打通价值研究与整体性保护



以价值为核心的保护实践,则是将核心价值落实到整体性保护与具体保护实践当中。在全面认识遗产价值状态的前提下,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认知是将多元遗产价值加以排序和组合,将其作为保护对象确定和保护工作实施的核心,进而调动相关人力物力资源,保护重要的遗产及其价值。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课题,特别是当不同利益主体进入到乡村之中,价值特征更为多元化与复杂化。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何家岩村是中国西南以土家族为主体的乡村遗产。梯田景观与乡土文化为何家岩村的重要载体,是人地关系长期演变的结果,有着丰富的稻田农业分布,是山水相宜的自然人文景观。在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同于以往服务于旅游的管理规划,保护规划立足于长时段的演变历程,尊重当地自然格局、梯田种植、民居营造以及非物质遗产传承等社区知识,在保护范围中细分生态景观、农业生产和聚落生活等保护区域,在未来建设地带中为村落繁衍和业态预留生计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过度建设和景观破坏,结合当地村民诉求,编制更具整体性、统筹性与前瞻性的保护管理规划。

 

只有通过乡村遗产的价值研究,在时空关联中看清乡村的历史与当下问题,把零散的遗产要素建立起相互的价值关联,化繁为简地挖掘出清晰的遗产价值,进而建立起保护规划与价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时面对构成要素较多的乡村遗产,价值研究对其中不同类型、形态的遗产要素的意义进行评估,按照重要与否,有侧重地分析各种价值构成,制定规划分期,划定保护范围,采取保护措施,让遗产价值可以落实到保护工作当中。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何家岩村




04

活态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


 

活态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协同并进是当下国际与国内社会的共同诉求。“活态遗产”是历史上不同的人群创造并仍在使用的遗产、传统与实践,或者有核心社区居住在其中或附近的遗产地;在特定时空中,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仍旧持续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近年来,“活态遗产”也作为遗产保护管理的一种方法,应用于原初功能仍在延续、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并存的文化遗产地,强调以遗产社区为核心、以文化延续为目标的保护管理理念。在这一保护理念下,乡村遗产保护的关键是维持社区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社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他们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泉源,只有涵盖社区而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才是有价值、可实施的。因而,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需以综合协同的观点,以人为核心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以便建立有序的人与环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

 

自明清以来,福建省永泰庄寨承载着家族成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功能和情感寄托,其价值不仅体现于庄寨建筑的物质本体,还包含依附于物质和空间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包括传统信仰、礼仪、技艺、习俗等,甚至还包含沿着闽江流域,与福州城建立起来的贸易关系、家国情怀与文化信仰等城乡关系。庄寨是生活在其间的永泰人世代记忆与依恋的空间。福建永泰县诸多不同庄寨的后人,在“家文化”的影响下,以有限的政府资金投入带动民间资源融合汇聚,坚持通过祭祖、修谱、修缮等方式追思先祖,共同参与庄寨的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永泰庄寨中的“家文化”所体现的教化与凝聚之力,为当下乡村吸引人才回归、带动城乡资源融合提供了可能。

 

福建省永泰县庆丰庄与大樟溪流域(王军绘制)


在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以及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背景下,乡村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会迎来许多新机遇与挑战。我们始终认为,人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灵魂。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遗产保护不仅能让遗产背后的人、事、意义和价值浮现出来,而且能够通过阐释传播手段让价值成果融入当下。围绕乡村遗产的核心价值,乡村社区也有效地推动中国乡村在文化、人才和组织等方面的发展,实现了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这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理念,不仅为中国乡村遗产保护和城乡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启示,并且对思考和更新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委员会

审校 | 刘朝晖  杜晓帆  侯实

编辑 | 张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