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南涅水石刻

摘要:   南涅水,晋东南一条河边村子的村名,河水的名字就是涅水。  南涅水村属于沁县牛寺乡,南涅水往北不过一二里地,涅水河北岸的村子叫北涅水,就属于武乡县故城镇了。  这一带地方古迹众多,石窟、城垣、碑石、木构……可以说是星罗棋布。故城,可以推想,这里曾经是有一座城池存在的,而且这座城池的佛事活动是极其繁盛的,不然不会有大云院、洪教院 ...

南涅水石刻 (第一批省保)

  时代:北魏至宋

  地址:沁县城内

  南涅水地处沁县漳河北源支流涅水的南岸,所以称南涅水。1957年秋在这里发掘清理出一大批窑藏石刻,以出土地为名,称之为“南涅水石刻”。

  这批石刻造像,根据碑刻、许愿铭文记载最早的为永平三年(510年),最晚的为北宋天圣九年(1031)期间,东魏、北齐、隋唐,诸朝代均有。以造像塔为主,约400余件;其次为单体造像,造像碑等,数量大、内容丰富,刻工精湛,时代特色鲜明。

  南涅水,晋东南一条河边村子的村名,河水的名字就是涅水。

  南涅水村属于沁县牛寺乡,南涅水往北不过一二里地,涅水河北岸的村子叫北涅水,就属于武乡县故城镇了。

  这一带地方古迹众多,石窟、城垣、碑石、木构……可以说是星罗棋布。故城,可以推想,这里曾经是有一座城池存在的,而且这座城池的佛事活动是极其繁盛的,不然不会有大云院、洪教院、洪济院,不然不会有北良候村近四米高的北齐石佛,和众多的北朝石窟留存。

  1959年,南涅水村外,石破天惊的发现——“南涅水石刻”横空出世,1100多件石刻,从北朝至北宋,时间跨度500多年!

  1959年,就是在这棵松树下发现的石刻。

  如此之多的石刻,来自哪里?又如何被掩埋?遭遇了怎样的故事?至今没有答案。

  如今,南涅水石刻陈列在沁县城外的二郎山上,一些精美的石刻被送到了山西博物院珍藏,据说太原文庙和纯阳宫里也有一些。

  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展厅入口

  “佛风遗韵”展厅里唯一的复制品就是大标题上的“云冈石窟”菩萨头像,其余全部是山西各地征集来的石刻真品,很多人进入这个展厅看一下标题就进入参观,而忽视了左右两厢七座来自南涅水的七级浮屠石刻造像塔。

  南涅水挖掘出的石刻有很多类型,最数七级浮屠石塔造像最为独特。这些石塔没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那么宏大和精湛,完全是民间人士开窟雕凿,有人说,这是很底层很底层的信众,没有多少资财开大窟、塑大像,佛门师父们就让这些信众一家出资雕凿一块石头,够七个了就叠石成塔,既了了信众的愿望,又不费资材“蔚为壮观”。

  当然这只是传说。

  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南涅水石刻,自然是优中选优,品相最好的。如果去山西博物院一定要在这里好好驻足看看啊!这里的思维菩萨造像是极其生动的!

  这一尊思维菩萨并不在石塔的正立面,在“佛风遗韵”大标题“佛”字旁的石塔的北面。

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的布展是很有特色的,如果你一个人进入展厅,有可能会误解,“这里怎么不开灯呢?”其实,设计者是把整个展厅设计成了洞窟样式,只有你站到每一件展品所处的“洞窟”面前,灯才会开启,在柔和的光线里,一尊尊佛像仿若千年前在洞窟里刚刚雕凿好一样,等你膜拜。

“佛风遗韵”展厅内

  展厅内的“南涅水”菩萨造像,据考证是大唐的雕凿。

这一尊菩萨造像,虽然头部、手臂缺失,但是从璎珞、衣纹,特别是顶胯这个动作造型,依然可以明确地断定这是一尊大唐的雕刻。

可惜的是,1100件石刻,跨度500多年的南涅水石刻,却没有青州龙兴寺窖藏400多件石刻名气大。

诚然,龙兴寺石刻的确雕工更精美一些。

南涅水石刻大多为民间石刻,以小巧取胜,以独特的叠石浮屠形制为特色,也是佛教石刻造像的一抹亮色。

南涅水石刻的学术价值与历史分析,需要很专业很专业的人来阐述,我只喜欢其中的佛教故事与龛楣样式,与大家分享一下。

下面这些石刻,只有到沁县南涅水石刻馆才能看的到!

  ——南涅水石刻造像故事
第一个故事:白马吻足

   白马不舍悉达多出家,留恋地样子,在俯下身子,亲吻佛陀的足时,似乎能看到白马的眼睛里是有眼泪的。

  

   第二个故事:文殊问疾

   佛祖听说居士维摩诘病了,就让文殊带着鱼前去看望,维摩诘倚靠在胡床上,拿着他那胡扇悠然的样子,成了中国历代画师、雕刻师长盛不衰的描摹场景。想要知道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得去看佛经了,哪部佛经呢?

  从左往右依次是:维摩诘、佛祖、文殊菩萨。

  

   维摩诘坐像,古画里维摩诘就是这样,举着胡扇,坐在胡床上,石刻雕凿不可能像绘画那样须发衣褶丝丝缕缕细致,但大概形制还是一样的。只是南涅水的维摩诘造像雕凿了一个中国式样的大屋顶。

   第三个故事:三个小孩供养佛祖

   怎么也找不到这个故事的出处,看石刻馆的介绍说,三个孩子看到行脚中的佛陀,就拿自己的东西供养佛陀。佛陀是如此伟岸,三个孩童就叠罗汉一样,架起来往佛陀的钵里放供养。据说,被举起的孩童,长大后就是阿育王,把佛教尊为国教的阿育王。

  

   第四个故事:思维菩萨

   一般认为,思维菩萨表现的主体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正道的场景,故而,思维的主体是成道前的悉达多太子。

   思维菩萨造像最好的那一尊,应该被放到山西博物院里了,抬手托着头思考的菩萨,腿像自在观音一样,闲适的造型怎不是来源于生活呢?还在南涅水造像馆里的思维菩萨造像,更加悠闲了,居然翘着腿,一手还摸着足,这造型倒像是一个盛夏季节里,劳累后,树下休息、慵懒自得的劳动者。

  

  

  

  

  南涅水石刻造像里的龛楣
莲叶龛楣——简洁纯净,莲花是佛教的圣物,莲叶为佛龛装饰,少见,所以愈显珍贵。

  

   龙首龛楣——云冈、龙门等各地的龛楣里,这个形制很常见,但南涅水石刻是超级的微缩品,是民间石刻,低调、粗糙些在所难免了。七级浮屠,一截一个祈愿,说明民间力量布施造像是不容易的,僧人们有计划地把塔分为七节,让施主分别布施,所以每一节上都是不同的供养人题记,也就不难理解了。八十年代施蛰存先生对南涅水石刻造像题记的这一分析,合情合理啊!大家就是大家。记录上说,施蛰存先生是来晋东南师专讲学,特意去沁县看的南涅水石刻。那个时代的专科学校能请到这样的大家讲学,是多么大的幸事啊!

  

   卷草纹龛楣——佛龛两侧的供养人造型,像不像《陆贞传奇》里的北齐女官造型呢?

   百戏龛楣——杂耍被雕刻在龛楣上,是不是也是娱神的一种表现呢?如今,大多数寺庙前都有戏台,北魏那个时代戏剧是什么样的不得而知,在龛楣上雕刻出百戏杂耍,该是超级前卫的做法吧?与云冈、龙门上的伎乐天造像相比,这里的杂耍雕刻,更有史学价值。

  南涅水石刻造像上的仿木建筑
一斗三升斗拱、柱头斗拱、人字拱……全都有。

   只有逐一记录一下,一次行走才算是真正结束。每次都想脚步慢些,再慢些,安静些,再安静些,总怕留下遗憾,总想角角落落搜罗殆尽,看出个究竟所以来。然而每次,都有那么多的看不懂,那么多的不知所以。书是不可能看完的,古迹也是不可能全部都近前细细观看的,且不说,有的古迹藏在深山或是文保单位大门紧锁。就像南涅水石刻馆里的康熙御笔《千字文》石刻、吴碘御书楼,一把锁子封门,你诚恳求人也是白搭。
古迹古物得近前观看,是美事,是幸事,站在古物跟前,好像穿越了时光隧道一般,所谓眼见为实嘛!而往往,很多古物是不可能得近身前的,其实也无需遗憾,这样反而能让人更想搞个究竟,看书、看图、寻根求源,反倒要比去古物跟前还要知道的多很多,这不也是乐事一桩吗?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