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王子今 | 汉代丝绸之路上的“译人”

摘要: 首先是居延简里出现了“胡驿”,虽然写成了“驿站”的“驿”,但实际上就是“译”,在汉代这两个字经常是通用的。肩水金关汉简有简文称“居延都尉胡驿一人”(73EJT37:1369),从“一人”可以明确,“胡驿”指“一人”的身份,而不是邮驿的系统。而居延汉简里“驿”与“译”互通的文例非常多,如“驿骑”写作“译骑”等。而“伊循”在西域史上也有着重要的 ...
编者按
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中国文明而言,特别是自近世“西学东渐”以来,巨量西方学术思想论著的译介传入,深度参与并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之演进。近十数年,“中华文化走出去”复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文史哲》国际版(英文版)于2014年应运而生。值此国际版创刊十周年之际,编辑部举办主题为“翻译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第十二次“《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暨“《文史哲》国际版十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发嘉宾发言,呈现学界、刊界的精彩认知。
本期推出的王子今先生的这篇论坛发言,通过对河西简文的研究告诉我们中原文化如何通过民族语言的翻译,如何从西域走向世界:居延汉简“译”“胡驿”简文,应是显示身份的语词,“胡驿”应当就是“胡译”,涉及在民族语言交流中的特殊职任,悬泉置出土汉简除“译”的身份外,又有“羌译”“羌胡译”“匈奴译”等。“羌译”“羌胡译”“匈奴译”应是胜任中原语言与西北民族语言翻译的专职人员,有简例可见出身“羌”者,在西北边地行政生活中,其作用受到重视。“译人”在汉代民族文化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考察丝绸之路史,应当注意“译人”之表现的积极的历史文化意义。相关研究为我们了解汉代西北边防史、汉代西北行政史、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和汉代丝绸之路交通史,都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发言专家 |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原题 | 河西简文所见“胡译”“羌译”“羌胡译”“匈奴译”

大家好,我的题目是《河西简文所见“胡译”“羌译”“羌胡译”“匈奴译”》。这个题目看起来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好像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实当时中原文化也是通过民族语言的翻译,由西域方向走向世界的。河西地方就出土了一些关于民族语言翻译专职人员的简牍。
首先是居延简里出现了“胡驿”,虽然写成了“驿站”的“驿”,但实际上就是“译”,在汉代这两个字经常是通用的。肩水金关汉简有简文称“居延都尉胡驿一人”(73EJT37:1369),从“一人”可以明确,“胡驿”指“一人”的身份,而不是邮驿的系统。而居延汉简里“驿”与“译”互通的文例非常多,如“驿骑”写作“译骑”等。
还有一些简文涉及到与“楼兰”、“伊循”有关的“女译”,有可能是指女性的译者。简文“诏伊循候章发卒曰持楼兰王头诣敦煌留卒十人女译二人留守余”(303.8),里面明确出现“译”的身份,提示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邢义田教授主持团队,利用红外照相技术对30年代发掘整理的居延简重新进行了释读,释文证明简文中“女译二人”是没有问题的。所谓“持楼兰王头诣敦煌”,应与傅介子击杀楼兰王事相关,楼兰王的首级被送到长安去,在“蛮夷邸”也就是长安的使馆区悬首示众。当时“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说法,今天还经常用。
而“伊循”在西域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汉王朝的军队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屯田基地。但《汉书》中记载的设置时间与我们从简文得到的时间信息有一定差距。这条简文是傅介子把楼兰王首级往长安运送的时候,在敦煌做的记录,当时已有“伊循候”。因此,“伊循候”的出现时间比《汉书》记载的要早。
另外,悬泉置简文里还出现了“匈奴译”,简文记录了他们在驿站受到接待,使用马匹等。这里的“译”就是翻译的“译”,也写作“绎”和“驿”,三者是通用的。我们通过简文的总体内容可以知道,这个 “匈奴译”不会是驿站。杨富学认为,“匈奴译”可能属于玉门都尉,是军政管理体系的正式公职人员。我们还可以看到,“匈奴译”接受饮食消费接待,且可以借用马,说明其工作内容与“置”的外交与民族事务接待主题有密切关系。
除了“匈奴译”,我们还能在悬泉置简文里看到“羌译”和“羌胡译”。南京师范大学晋文教授和他的学生郭妙妙合写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这个问题。简文中有“以食羌胡译行书马”(ⅡT0215②:16),他们认为“羌胡译”可能是“重译”人员,其中“胡”可能是指的匈奴。“羌胡译”既能与羌人进行语言对话,又能和匈奴或其他少数民族进行沟通。但“重译”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身份,可能还需要讨论。
关于“戎邑给敦煌郡羌译一人”(VT1511⑤:2A)中的“戎邑给敦煌郡”,可见这些“译人”之所以为汉王朝的军政服务,是由少数民族聚落推荐到郡级行政部门的。而简文中称“戎邑”,既没有说族名,也没有说地名,这涉及到当时河西地方的这些少数民族是否有定居点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整个简文体现了一种特殊人才的输送机制;“戎邑”和郡级行政管理机构的关系,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说明。
有关“译”的重要信息,在悬泉置出土的简文里最为集中。悬泉置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汉简,里面涉及到很多的西域国度。郝树声、张德芳的《悬泉汉简研究》,较早就对相关问题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书里“西域中外关系”部分专门有一节讨论“悬泉汉简与西域诸国”。书里提到悬泉汉简涉及的国度,包括楼兰、小宛、精绝、皮山、大宛、莎车、疏勒等等。西域重要的国家和汉王朝的来往,悬泉简里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其中有一些国家是在《汉书》正文没有出现的,比如说祭越、折垣这些国家,都是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史记》《汉书》里没有给我们提供信息,但是在汉简里出现了。尽管并不是每个国度的文化交往相关简文都出现了“译”的字样,但这些国度的远客,必然要通过“译”和汉王朝的行政机构及吏民人众进行沟通。张骞出使的时候,途中友好国家就给他提供了所谓“导译”,就是向导和翻译。“译”的职能和文化功能,为我们了解汉代西北边防史、汉代西北行政史、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和汉代丝绸之路交通史,都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现在简文还在不断发现,也在继续整理和发表,我们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有意义的材料。
悬泉置简文里还出现了“译者”“译人”名字、身份信息相关的简例。可以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通过他们特殊的语言能力参与了民族交往实践。实际上,也参与到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进程!
我的发言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录音整理 | 牟竑励(经讲者审阅)

编辑 | 高畅

审核 | 邹晓东


此文转自“文史哲杂志”微信公众号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