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江汉考古》2024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摘要: 目录5 湖北石首走马岭新石器时代城址内城北部2018年发掘简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石首市走马岭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所24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金煜”地点H603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32 湖北荆州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地2009年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43 南阳南都领御小区13号春秋墓发掘简报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49 武汉洪山青菱都市工业园墓群发掘简报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5 ...
 目录

 

5 湖北石首走马岭新石器时代城址内城北部2018年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石首市走马岭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所  

24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金煜”地点H603发掘简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32 湖北荆州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地2009年发掘简报

荆州博物馆  

43 南阳南都领御小区13号春秋墓发掘简报

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  

49 武汉洪山青菱都市工业园墓群发掘简报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59 郑州东赵中城的功能与夏国家东部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

徐昭峰  崔红庆  

68 夏商西周城邑的街区制布局新识

常怀颖  

80 隐藏的世系:兄终弟及与夏商周年代学

宋殷  

85 殷墟铁三路89号墓葬讨论

杜金鹏  

93 曾亘嫚鼎铭文性质及留空之谜

田成方  沈艳红  

99 “黄仲之用”戈与“东侯之造”戈考释

耿庆刚  

103 西汉随葬品标识的初步研究

田天  

116 西汉“长沙邸”及相关问题发微

杨慧婷  

124 淮河中游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人群迁移研究

吴晓桐  张兴香  闫雪芹  张小雷  朱晓汀  甘恢元  

133 淮河中游地区商代农业研究——以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为例

赵珍珍  何晓琳  靳桂云  

140 清华简《四告》所见周公告祭皋陶新解

杜勇  旷开源  

147 秦汉简“降为郡(县)”新解

何有祖  

152 迁正黜色:试析居延新简EPT4∶90所见“连小月”现象

杨姚瑶  






摘要


●考古发现


湖北石首走马岭新石器时代城址内城北部2018年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石首市走马岭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所

摘要:2018年7至9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联合石首市走马岭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所对走马岭城址内城北部(Ⅳ区)进行了发掘。揭露出一批新石器时代房址、灰坑、灰沟、土坑墓、瓮棺等遗迹,出土较多陶器、石器等遗物,文化性质属于屈家岭上层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为研究走马岭内城布局、聚落演化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走马岭城址;屈家岭上层文化;石家河文化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金煜”地点H603发掘简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200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金沙遗址“金煜”地点进行了勘探和发掘,清理了大量灰坑、墓葬、窑,另发现砾石堆积及红烧土堆积各1处。其中H603出土大量遗物,以陶器为主,主要器类有尖底盏、罐、高领瓮、釜、簋形器、盆和纺轮等。此类遗存之前发现于新一村遗址等地,在成都平原的延续时间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晚期。从文化面貌或时代特征及分布范围而言,此类遗存与十二桥文化差异明显,或可将其单独命名为“新一村文化”。

关键词:金沙遗址;“金煜”地点;十二桥文化;新一村文化


湖北荆州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地2009年发掘简报

荆州博物馆

摘要:2009年11月,荆州博物馆对熊家冢祔冢殉葬墓地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座,编号为NPM1、NPM2,出土铜器、玉器、漆木器等遗物48件(套)。墓葬年代为战国早期后段至战国中期前段。两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战国时期楚国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荆州;熊家冢祔冢;殉葬墓;战国早期后段至战国中期前段


南阳南都领御小区13号春秋墓发掘简报

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

摘要:2011年9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阳南都领御小区新征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清理春秋时期至汉代墓葬61座。其中M13保存较好,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断其年代为春秋晚期,随葬的铜鼎、簠、浴缶等为楚系青铜器,铜图片则体现了中原文化特征。M13的发掘为研究南阳地区春秋时期的埋葬习俗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南阳;春秋晚期;贵族墓


武汉洪山青菱都市工业园墓群发掘简报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青菱都市工业园墓群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青菱街道石嘴村。为配合基本建设,2023年10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砖室墓6座、土坑墓4座,出土了陶器、瓷器、玉石器等随葬品30余件。砖室墓的年代为六朝时期,土坑墓的年代为隋代、宋代。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武汉地区六朝至宋代墓葬形制、葬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青菱都市工业园墓群;砖室墓;土坑墓;六朝时期;隋代;宋代





●考古研究


郑州东赵中城的功能与夏国家东部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

徐昭峰  崔红庆

摘要:郑州东赵中城军事功能显著,与郑州大师姑二里头文化城址、新郑望京楼二里头文化城址构建起夏国家东部军事防御体系。东赵中城在东部军事防御体系中地位重要,主要有扼守要冲之地,为周围城址提供物资支持,监视、震慑周围方国等作用。夏国家东部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对维持夏王朝东境地区的稳定以及防御东夷集团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东赵中城;军事功能;夏国家;军事防御体系


夏商西周城邑的街区制布局新识

常怀颖

摘要:近年来,在都邑聚落结构和布局研究理念工作思路指引下,新石器时代末期至西周时期城邑内,有一系列路网、高等级建筑群方面的重要发现。其中,二里头遗址“多宫格”式聚落布局的新发现非常引人注目,但其意义并不限于二里头文化或时代。相关建筑的制度性构建或布局尝试,也并非仅限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可将这种以交错的设施围合并分割空间,使每个小区块形成相对规则的几何形平面规划的城邑布局,称为“街区制”(Bloke System)。虽然目前还无法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至西周时期都邑中,不同街区内的人群是否存在明确的阶层、血缘、族属甚至职能区分,但街区式网格状的都邑空间布局研究,必然需要在以路网、水网乃至围栏等关键标识所框定的范围内,在进行细化的共时性研究,进行空间和人群的复原。

关键词:街区制;布局研究;路网;水网;围栏


隐藏的世系:兄终弟及与夏商周年代学

宋殷

摘要:夏商周三代的国君世数与积年问题是夏商周年代学中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史记》诸本纪和世家的梳理,重建了春秋时期周、秦、鲁、齐、宋、卫、晋、楚、郑等国的世系,并发现其中兄终弟及率与每世的平均年数呈线性关系。据此关系,本文进一步推导了西周积年和商积年,发现推导结果与《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较为接近。本文认为《史记·夏本纪》中的夏世系可能缺少了对于兄终弟及的记载,从而导致《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每一世夏王超过三十年的情况。

关键词:夏商周年代学;兄终弟及;积年;线性关系


殷墟铁三路89号墓葬讨论

杜金鹏

摘要:殷墟铁三路M89是享用一套青铜觚爵的低等级小贵族墓,却随葬了数量不少、规格很高的玉礼器,形成了青铜礼器和玉礼器之间的严重失衡。随葬部分玉石器半成品、残次品以及制玉工具,表明墓主职业与制玉手工业密切相关。墓中铜器铭文图片,为其族氏或职官名,亦证明死者生前职业与玉器生产相关。甲骨文和金文资料已表明殷商设立有主管玉器售卖的职官“玉贾”,联系到铜器铭文图片将玉器与道路组字,或暗示墓主人与玉器远途售卖有关。

关键词:殷墟M89;墓主职业;族氏


曾亘嫚鼎铭文性质及留空之谜

田成方  沈艳红

摘要:枣阳郭家庙GM17出土的曾亘嫚鼎,其铭文释读及留白一直有争议。山西黎城西关墓地M7(楷侯宰吹墓)出土的仲考父盘,铭文可与曾亘嫚鼎对读。比较可知,曾亘嫚鼎铭文的性质与仲考父盘相近,都是他人为死者所作行器的文字记录,只是曾亘嫚鼎行文格式较为简省,作器者及作器类别、数量不详。曾亘嫚鼎铭文中作器者位置的留白,可能与行器仓促铸造、工匠漏刻有关。曾亘嫚鼎的受器者是曾亘嫚,也即郭家庙GM17的墓主。

关键词:郭家庙;曾亘嫚鼎;仲考父盘;行器;留白


“黄仲之用”戈与“东侯之造”戈考释

耿庆刚

摘要:咸阳龚西墓地M8出土的“黄仲之用”戈与“东侯之造”戈是研究黄国历史文化与战国楚封君等问题的新资料。“黄仲之用”戈的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黄仲”为黄国公族的一支;“东侯之造”戈的年代为战国中期,为楚封君“东侯”或“东宅公”所造。

关键词:铜戈;黄仲;东侯;封君


西汉随葬品标识的初步研究

田天

摘要:随葬品标识是战国至西汉墓葬随葬品容器上附的说明文字,随烹制食物的大量随葬得到广泛使用,西汉的随葬品标识可分为封缄标识与器身标识两类。封缄标识在西汉中前期常与册书式遣策同出,二者内容对应;西汉中期以后则与衣物疏同出,但内容不再重合。器身标识流行于西汉中后期,与此同时,未经烹制的谷物逐渐成为随葬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映出时人生死观的变迁。

关键词:西汉;遣策;随葬品标识;签牌;随葬食物


西汉“长沙邸”及相关问题发微

杨慧婷

摘要:“长沙邸”不见于两汉史书记载,但在出土资料中却屡有发现。相关考古资料主要包含西汉时期的1枚玺印和2批简牍。系统分析这些出土资料,可从中窥得长沙邸的职掌范围和设置地点。结合传世文献记载,还可旁及其他郡国邸的类似情形,并可推知两汉设邸的其他等级与样态,如刺史(州)邸、蛮夷邸、县邑邸和边塞邸等,以及邸在后世的发展演变情况。

关键词:西汉;长沙邸;传舍;玺印;简牍





●科技考古


淮河中游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人群迁移研究

吴晓桐  张兴香  闫雪芹  张小雷  朱晓汀  甘恢元

摘要:淮河中游地区是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重要分布区,其人群来源尚缺乏实证性研究。本文聚焦于淮河中游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先民的出生地和迁移问题,对阜阳岳家湖、蚌埠中杨和泗洪赵庄遗址出土的人类牙齿和骨骼进行了锶、碳和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三个遗址均存在从外地迁徙到当地的个体。他们的迁徙发生在幼年或少年时期,很可能来自鲁南苏北和淮河以南地区。这一结果实证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大规模人群西迁的历史。移民不仅直接导致了淮河中游地区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突然兴盛,同时也对中原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淮河中游;人群迁徙;同位素;文化变迁


淮河中游地区商代农业研究

——以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为例

赵珍珍  何晓琳  靳桂云

摘要: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2014~2016年发掘区)商代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显示,农业是先民主要的生计活动,聚落周围的野生植物资源可能作为食物的补充。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台家寺遗址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粟为辅,另有少量黍和小麦。以台家寺遗址为基础的区域研究显示,淮河中游地区在商代延续了稻粟兼作的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台家寺遗址;商代;农业;稻粟兼作





●古文字研究


清华简《四告》所见周公告祭皋陶新解

杜勇  旷开源

摘要:告祭是商周时期常见的临时祭祀活动之一,其对象的选择往往取决于神灵的神性、权能及政治教化意义。清华简《四告一》所记周公告祭的司慎皋陶,是天神系统中执掌降罚、降祸且象征用刑公正的刑罚之神。皋陶本为偃姓部族的祖神,相传他曾辅佐尧舜,担任刑官,兼掌戎事,为尧舜共同体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于是从部族祖神转化为了天下共同崇祀的天神。在周公致政、成王亲政后,为了推进国家法制建设,维护天下安宁的政治局面,周公在会同典礼前告祭司慎皋陶,除了祈求神灵皋陶佑助成王,光大周邦事业外,同时意在发挥祭祀刑罚之神的政治教化作用,采取德刑并用的治国措施,内重法治,外征不庭,实施拓土开疆战略,以确保周人统治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清华简;《四告》;周公;司慎皋陶;告祭


秦汉简“降为郡(县)”新解

何有祖

摘要:秦汉政权、法统交替之际的文书书写还保留“降为秦”“降为汉”的记载。文章新释里耶秦简9-3305“降为县”的“县”字,结合岳麓简“京州降为秦”、里耶秦简“降为县”等记载,认为较可能指投降而成为郡(县)。张家山汉简《历谱》简2“新降为汉”的“新”也当改释为鄢。

关键词:秦汉简;里耶秦简;降;鄢


迁正黜色:试析居延新简EPT4:90所见“连小月”现象

杨姚瑶

摘要:1972~1974年甘肃甲渠候官(破城子)遗址出土的简EPT4∶90记载了较为少见的“连小月”现象,即连续两个月仅有二十九日。理论上根据秦汉时期的颛顼历和太初历,朔策均大于29又1/2日,在大小月的交替组合中产生的余数积累后出现“连大月”现象,与“连小月”相违背。由于中央颁朔至地方有一定的时间差和民间自行制历的存在,即使在武帝太初改历之后,地方上可能仍存在着各自的制历系统,在中央颁朔未到达的时间里填补用历的空白。本文推测如果两种历朔出现矛盾,则可通过调节月份长短予以弥合,由此产生“连小月”现象。地方性制历在调整月份大小、记日干支的过程中向中央颁布的历朔靠拢,从而纳入统一王朝的时间秩序中。

关键词:居延新简;连小月;历法;颛顼历;太初历






联系我们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

双月刊

创刊于1980年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

2022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主    编:方勤

编辑部主任:陈丽新

编    辑:许静思   段姝杉   凡国栋   高一致   马志亮   唐斑  

发    行:李鹤飞

英文翻译:李涛

英文审校:郑威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

邮政编码:430077

编辑部电话:027-86793389

电子信箱:jhkg2728@sina.com.cn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