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提什金 | 阿尔泰的古代游牧民族

摘要: 文 图/提什金 翻译/张良仁 整理/牧金山阿尔泰山脉河谷风光2017年4月,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的提什金(A.A.Tishkin)教授应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良仁教授的邀请,在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阿尔泰考古专题”讲学,本文是讲学中“早期铁器时代”内容的编译和整理。阿尔泰山“四兄弟”“阿尔泰”为蒙古语,意为“金子”,阿尔泰山的意思就是金山。现在阿 ...

文 图/提什金 翻译/张良仁 整理/牧金山

阿尔泰山脉河谷风光

2017年4月,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的提什金(A.A.Tishkin)教授应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良仁教授的邀请,在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阿尔泰考古专题”讲学,本文是讲学中“早期铁器时代”内容的编译和整理。

阿尔泰山“四兄弟”

“阿尔泰”为蒙古语,意为“金子”,阿尔泰山的意思就是金山。现在阿尔泰山分属于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四个国家。在新疆,此山名为“阿勒泰山”,在俄罗斯名为“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脉雨雪充沛,水源充足,因而河流、森林和草场随处可见,旧石器时代以来就适合人类居住。同时,除了西北部的雪峰为天然壁垒以外,周围区域的河谷可以通行,所以阿尔泰地区四个国家的古代文化非常相近。不过,四个国家在阿尔泰地区的考古工作非常不平衡,中、蒙、哈三国的考古工作少,资料零星,只有俄罗斯的考古工作历史悠久,成果丰硕,为其他三国的考古工作打好了基础。

阿尔泰山位置

比肯文化分布区域

墓葬

比肯大冢平面

俄罗斯考古学家通常把公元前1000年作为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的分界线,也把它当作定居畜牧形态向游牧转变的关键时期。在早期铁器时代,环阿尔泰山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比肯(Бийкен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迈埃米尔(Майэмир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赫 列 克 苏 — 鹿 石(культура Херексуров и Оленных камней )、艾迪别依(Aldy-Bel’ 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和巴泽雷克(Пазырык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比肯文化

比肯文化的年代开始于公元前7世纪, 由最早发掘的俄罗斯比肯县的冢墓而得名。该文化的遗址大部分是墓葬,聚落发现得少。墓葬多是小型的石堆墓,石堆外面通常有一圈石围,中央是石室,石室一般直接垒砌在地面上。比肯文化冢墓的中间放置一块立石,这块立石就像通天柱一样联系着墓里和墓上两个不同的世界。石室和立石表明,比肯文化居民在精神领域还没有形成上中下三层世界的观念。死者的后代会祭祀祖先,所以在冢墓的一侧常常会发现祭祀遗迹。而在冢墓的另一侧往往殉葬马匹。在墓葬的附近一般还有岩画。

比肯文化晚期有一座形态特殊的大冢,其外部形态既像蒙古境内的赫列克苏遗存,又像阿尔赞的国王冢。大冢的四周有一圈壕沟,壕沟上有桥。可惜这座大冢已经被盗,不过其现存的外部结构还是有巨大的学术价值。

比肯文化遗物

俄罗斯考古学家推测大冢的结构与太阳、月亮以及夏至和冬至等重要节点相关。大冢东侧的殉马坑保存完好,发现了大量的器物,主要是马具,包括马衔、马镖和一些小的工具与装饰品。

根据马具材料,俄罗斯考古学家将比肯文化分为前后相继的三期。比肯文化中武器发现不多,主要是一些箭头,这是否说明比肯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比肯文化的其他器物还有短剑、木质的弓和箭、铜镜和少量的陶器以及用来加工野生植物的石磨盘等。

迈埃米尔文化

迈埃米尔文化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的山前地带,往东可以延伸到中国的新疆。迈埃米尔文化是以迈埃米尔草原命名的。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说,该文化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其墓葬最早是在1916年发掘的,当时发现了一些马具,现在这些马具收藏在俄罗斯的艾米塔什博物馆。

迈埃米尔文化分布区域

偏室墓平面及剖面图

迈埃米尔文化的冢墓也是圆形的,旁边通常有鹿石,但是鹿石的数量比蒙古国境内少得多。该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埋葬习俗,墓主人通常埋在偏室里,偏室用木头封堵起来,而在竖穴里面埋着马。这一点拯救了很多的墓葬,因为很多盗墓贼把马坑当成了墓葬,从而让墓葬得以完好保存下来。

迈埃米尔文化的马具是当时最先进的,有马衔、马镳和马辔饰。比较特殊的是马镳,形态像英文字母的“Y”。这个马镳可以紧紧套住马的两颊,从而很好地控制马,而这一点正是骑兵所必要的。迈埃米尔文化的冢墓还出土了非常精美的铜镜。铜镜的边缘通常是卷起来的,与中国传统的铜镜不同。

迈埃米尔文化还有个特点,就是它分布的区域拥有丰富的矿藏,包括铜矿和金矿。铜矿通过冶炼就可以得到锡青铜,冢墓中发现的铜镜就是很好的锡青铜。而根据丰富的金矿,俄罗斯考古学家推测迈埃米尔文化的居民就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载的“金人”。现在这个区域的很多河流里还可以淘到金沙。但这一观点至今为止还是一个假说,缺乏明确的证据。

赫列克苏—鹿石文化

赫列克苏—鹿石文化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一侧的阿尔泰山中,在中国新疆一侧的阿尔泰山中也有分布。

蒙古国一侧的阿尔泰山是比较干燥的,虽然也有河谷,但更多的是荒漠和半荒漠。这里水草最为丰美的地方是巴彦布拉克草原,上面分布着三个大型的石堆,这就是赫列克苏(俄罗斯祭祀遗存的音译)。赫列克苏一般外面有一圈石围,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石堆,石堆上有一个平台。石堆的西侧是祭祀区域,东侧是动物殉坑。

赫列克苏—鹿石文化分布区域

赫列克苏(上图是从卫星照片上来看,下图是实地拍摄)

赫列克苏平面示意

石堆的旁边通常还会有几尊鹿石。鹿石其实就是武士的化身,顶部雕刻出帽子,脸上有三道划痕,带着耳环,身上挂着弓、箭、长剑、短剑;还会装饰各种动物形象,典型的有鹿和野猪;鹿石的图案上原有色彩,现在有些鹿石上面还保存着红色的颜料。鹿石上雕刻出来的耳环、项链、小刀和短剑等在很多博物馆,包括新疆的博物馆中都有发现,所以它们是古代器物的再现。关于鹿石上部的三道划痕,俄罗斯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颜料,也可能是用刀在脸上刻划的痕迹,代表着从少年到成年的转变,而这样的成年礼在阿富汗现在仍然存在。鹿石上的盾牌各种各样,通常放在人的背后,有五边形的、四边形的,可惜的是在赫列克苏—鹿石文化的墓葬没有发现盾牌实物,只是在巴泽雷克文化中发现了盾牌实物。巴泽雷克文化的盾牌是整块木头做成的,上面的花纹和鹿石上的花纹完全相同。除此之外,鹿石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别,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可能反映的就是武士自身的形象。部分鹿石上部有雕刻,下部没有雕刻,说明鹿石下半部是埋在土里的。俄罗斯学者在巴彦布拉克草原上的巴彦河流域做了很多的工作,他们发现了很多的鹿石。可惜的是很多鹿石被人从石堆中移走了,所以它们原来位置就不为人知了。

赫列克苏—鹿石文化出土的遗物非常少,现在收藏于蒙古国的霍夫德博物馆里,都是一些金属器。更多的金属器收藏在私人手里,因为当地人经常带着金属探测器去遗址上“寻宝”。沿着巴彦布拉克河谷往西就可以到达中国新疆,在新疆也发现了一些赫列克苏—鹿石文化的遗址,其中就有世界上最大的赫列克苏遗迹——青河县的三道海子石堆。

赫列克苏—鹿石文化遗物

鹿石

鹿石顶端的划痕和人面铜鍑上的划痕

鹿石上的盾牌图案和巴泽雷克文化出土的盾牌实物

提什金教授及其团队参观新疆青河三道海子遗址
左二(提什金教授)、左三(郭物研究员)、左四(张良仁教授)、左六(吕恩国研究员)

鹿石分布的范围很广,不仅是在蒙古国的西北部,而且在蒙古国的中部和中国的新疆都有发现。和鹿石一起出现的通常还有大型赫列克苏石堆。修建这样的大型石堆,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高级的政治体去组织,所以以鹿石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可能是最早的游牧民族帝国。

艾迪别依文化

艾迪别依文化中最重要的是阿尔赞2号国王冢。阿尔赞是一个村子的名字,意为“泉水”,位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图兰镇附近的一个河谷里,在此分布着四座大冢,编号为1~4号。

阿尔赞2号冢是俄罗斯与德国联合考古队在21世纪初发掘的。在这之前,苏联考古学家在1970年代发掘了阿尔赞1号大冢,据14C测年1号冢的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末至公元前8世纪初。

阿尔赞2号冢的西侧是祭祀坑,东侧是殉马坑。2号大冢的发掘分为2次,第一次只发掘了中央的一部分,没有什么收获。后来俄罗斯考古学家楚古诺夫提出了另外一套发掘方案,即将大冢划分为从圆心向四周放射的条块状区域,分区域来挖。这样挖掘的好处是既可以看到封堆的剖面,还可以了解封堆与石围的关系。发掘后得知在石围下面是小墓葬,埋葬的是贫民。在石围的里面是主要墓葬,其中最富裕的是编号为5号的墓葬,这是一座很大的土坑墓,里面垒了两层木椁,椁顶保存不太好,从剖面上可以看到两层圆木垒成的墙和原木地板。在木椁的外部,土坑的里面还发现两个很大的铜鍑。最重要的是在木椁里面发现了一对夫妇遗骸。他们的随葬器物保存得相当完好,其中有很多金器,因而他们被称为“金人”。在男性金人的脖子上挂着一个金项圈,项圈上装饰着很多的狼和老虎,重量达1.5千克。男性的衣服上还挂着很多金珠子。男性的头部扎着2枚别针,它们应该是用来加固帽子的。在其附近还发现了一些其他装饰品,有铜镜、箭囊和箭杆等。箭囊的旁边挂着一把啄斧,此外还有很多的箭头。箭头是铁的,但是都包着黄金。有人研究弓箭的材质后,发现此弓是用比较结实的枣木制作的。在墓主人靴子的部位只留下了一些靴子上的装饰品。在墓主人的身上还发现了一个金鍑,很小,应该是用来喝祭祀饮料的。此外,还有腰带、女主人身上的项圈和短剑等。短剑是铸造而成的,而同时期游牧民族都是用捶打法来制作金属的,所以这把短剑可能原产于中国,但是究竟是贸易而来还是来了一群中国工匠,就不得而知了。

1号国王冢平面及剖面

2号国王冢平面

2号冢出土金器

巴泽雷克文化分布

巴泽雷克文化墓室复原

巴泽雷克文化

巴泽雷克文化的发现者是德国人拉德罗夫(V. Radlov)。他从德国来到俄罗斯定居,最初他的研究方向是东亚的语言,到阿尔泰之后对考古产生了兴趣。他在1865年发掘了别列依(Berel’)和卡唐达(Katanda)两座墓葬。在巴泽雷克文化的研究中,另一个做出巨大贡献的是俄罗斯考古学家鲁登科(S. V. Rudenko),他发掘了巴泽雷克墓地。

巴泽雷克文化的年代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萨彦—阿尔泰山脉里面。巴泽雷克的大冢和阿尔赞大冢一样,也被称为国王冢,它们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山脉的乌苏河流域。乌苏河谷是俄罗斯阿尔泰山脉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分布着呈线性排列的大型墓葬,它们都是国王冢和贵族冢。由此可见巴泽雷克时期阿尔泰山脉的人口是比较稠密的。巴泽雷克文化的墓葬往往被盗,而盗墓贼往往就是匈奴人。

石棺墓

巴泽雷克文化遗物

在巴泽雷克的墓葬中,最为典型的是竖穴木椁墓,其中木棺通常是由整木掏空而成。死者侧身四肢蜷曲,头向东。大约30%的巴泽雷克墓葬会随葬马匹。这些马都是整只随葬,伏在地上。巴泽雷克文化中还有用石棺埋葬的,而石棺墓都没有随葬马匹,随葬的遗物也很少。有人认为这些石棺墓的墓主是另一种人群,他们只是融入了巴泽雷克文化的人群之中。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巴泽雷克是一个多民族社会,其中可以区分出若干个民族,像当今的多民族国家一样。在巴泽雷克文化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特别的陶器,其中大多是明器,质地疏松。同时墓葬中还发现了很多的马具以及一些铜器、铁器、木器和金器等。

巴泽雷克冻土墓墓室复原

巴泽雷克冻土墓中保存完好的有机质和木乃伊

巴泽雷克人服饰的复原

在巴泽雷克文化中,乌科克(Ukok)高原上发现的冻土墓曾经轰动一时。冻土墓保存了完好的木乃伊。在这些墓葬中,有机质也保存得很好,其中有各种衣物和木器、装饰品等,在木质容器里还发现了大麻籽。因为出土的人骨和遗物完整,所以俄罗斯考古学家复原了当时人的形象。在女性的复原图中,可以看到头发扎得很高,肩膀上还有纹身。在冻土墓中发现的毛皮衣服还有“尾巴”,这是因为当人们坐在石头上的时候,这些“尾巴”,可以抵御寒冷,保护屁股。此外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帽子。帽子可能象征着天上的世界,即鸟的世界,这寓意着巴泽雷克人的信仰体系中出现了三层世界。这三个世界分别是上天世界,死者的墓葬象征着现世的世界,而器物上刻画的动物代表着地下世界。这样的信仰体系和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是相同的。在蒙古国也发掘了一座巴泽雷克文化的大冢,发现了相同的衣服,而这些衣服都是皮革做的,很保暖。在巴泽雷克文化的末期,阿尔泰山脉变得又湿又冷,所以巴泽雷克人这时候穿着暖和的衣服便是情理之中的。

巴泽雷克文化显然不是本地传统文化演变而来的。学术界一般认为他们是伊朗人,由伊朗东部迁徙而来,然后逐渐占据了阿尔泰山脉,取得了统治地位,形成了游牧国家。在巴泽雷克文化早期发现了很多伊朗文化的符号。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说,要验证这一假说还得去伊朗东部进行发掘。另一假说是由鲁登科提出的,其历史背景是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大月氏人迁徙,因而在巴泽雷克文化中期发现了较多的具有中国文化因素的器物。

在巴泽雷克文化的周围还分布着许多其他的文化。分布很广的是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塔加尔文化。这个文化也是一个有国家组织的文化,其器物大多收藏在米努辛斯克博物馆里。另一个文化即卡门文化(Камен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占据的范围也很广。这个文化分布在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之间,它和巴泽雷克文化之间有明显的边界线,这条边界线就像现在的国界一样清晰。这个文化的范围内也发现了很多国王级别的冢墓,其中一座封堆的直径达到50米。阿尔泰国立大学和阿尔泰博物馆就曾联合发掘了其中一座。虽然卡门文化没有冻土墓,但是其分布地域由于气候环境十分干燥,所以还是发现了木乃伊、动物遗骸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机物。

(整理者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硕士研究生)


此文转自“鹿鸣书院 博物馆游学”微信公众号


>

北朝考古
欢迎关注
责编:粟特人
编辑:吴蕾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