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遗产撷英】初见新疆石窟寺

摘要: 作者:刁峥、李松波、胡玥雪山皑皑,绿洲点点。祖国的西北角,是166.49万平方公里的大美新疆。新疆由昆仑山、阿尔泰山两组山脉包围,中部有天山“横断”,各组高山之间是盆地,而盆地中大部分又是广阔的沙漠。由于如此独特的地形环境,自古以来便是中原与外域之间的要隘和门户之地。汉唐期间,随着陆路丝绸之路的不断开拓与发展,新疆在中国中原与西方印度 ...

作者:刁峥、李松波、胡玥


雪山皑皑,绿洲点点。祖国的西北角,是166.49万平方公里的大美新疆。新疆由昆仑山、阿尔泰山两组山脉包围,中部有天山“横断”,各组高山之间是盆地,而盆地中大部分又是广阔的沙漠。由于如此独特的地形环境,自古以来便是中原与外域之间的要隘和门户之地。


汉唐期间,随着陆路丝绸之路的不断开拓与发展,新疆在中国中原与西方印度、犍陀罗的交往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先锋与桥梁作用。佛教东渐,自中亚首及我国新疆地区,这也使新疆地区的石窟寺成为中亚与东方佛教遗迹的纽带,影响着其后中原地区的石窟寺发展。总体来说,在公元3世纪前后,印度佛教犍陀罗艺术中建寺凿窟、雕刻佛像、绘制壁画、题记石窟之风在新疆广大地区也相应兴起,龟兹、焉耆、高昌等地陆续开凿大量石窟寺;至公元5-6世纪大道鼎盛,在公元16世纪以后逐渐被废弃。


目前,新疆现存石窟寺总数有1291个,其中古龟兹范围(库车、新和、拜城)有824个,古高昌范围(吐鲁番)有239个。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图:于洋)



古龟兹相关文物点分布图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图:于洋)

古高昌相关文物点分布图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图:于洋)


古龟兹地区(今库车、拜城)


古龟兹(今库车、拜城)是西域北道上一个人口较多的绿洲城邦。龟兹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西域传》。两汉时期,龟兹以都城延城为中心,统治着相当于今天库车、新和、沙雅、拜城四县的地域。龟兹地域辽阔,是我国丝绸之路(新疆段)中道通往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具有国际大都市地位,是古时西域极为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文化中心。


作为古代西域的地理中心,龟兹沟通着天山南北交通的咽喉。公元2世纪前后,佛教传入龟兹。至公元3世纪,龟兹已成为西域佛教中心并影响至中原地区。公元4世纪,龟兹僧人数量达到1万多人,而且当时已有龟兹僧人到中原翻译佛经。高僧大师鸠摩罗什就是在龟兹出生成长,他是把梵文胡文佛经译成通顺易懂的汉语的第一人,极大促进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公元5-6世纪,龟兹王国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寺院的建造更加普遍。


这里佛教信仰以信奉小乘佛教为主,十分重视僧侣个人的修行,因此石窟寺数量相较新疆其他地区更多,质量也相对更高。现存的龟兹石窟东西绵延分布近300公里,可谓佛教石窟的艺术长廊,遍布其境内各地的山间与沟谷之中。


█ 克孜尔千佛洞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遗产要素之一

(请横屏观看)

谷西区(摄影:刁峥)

谷东区(摄影:刁峥)

谷内区(摄影:刁峥)

后山区(摄影:刁峥)

克孜尔石窟第8窟(中心柱窟)主室  (图源: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龟兹研究”公众号)

克孜尔石窟第77窟(大像窟)后室盝顶  (图源: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龟兹研究”公众号)

左:克孜尔石窟第38窟 天相图  (图源: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龟兹研究”公众号)

右:克孜尔石窟第17窟 本生故事  (图源: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龟兹研究”公众号)


拥有绝美壁画的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乌堂村东南约7千米,明屋塔格山南麓的渭干河谷北岸崖壁之上。


克孜尔千佛洞建于公元3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现存洞窟349个,依山形呈东西向分布,绵延约3千米,是我国开凿时期最早的石窟寺群,也是国内体量最大的石窟寺群之一。克孜尔千佛洞现存壁画近一万平方米,其题材丰富且内容广泛,被誉为“故事画的海洋”。


龟兹壁画具有强烈的地域艺术特色。龟兹石窟受到中原文化、犍陀罗、波斯文化的影响,融入了龟兹本土原有文化和民族思想情感。装饰图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体现出了变化与统一。其中龟兹特色的菱形格构图故事画题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新颖,在佛教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 库木吐喇千佛洞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请横屏观看)

库木吐喇千佛洞全景(摄影:于洋)

库木吐喇千佛洞(摄影:于洋)

库木吐喇千佛洞谷口区新2窟(方形窟) 主室穹窿顶 (图源: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龟兹研究”公众号)

库木吐喇千佛洞窟群区第16窟 飞天(图源: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龟兹研究”公众号)

库木吐喇千佛洞窟群区第79窟 汉僧  图源: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龟兹研究”公众号)


库木吐喇千佛洞位于库车县西北约25公里与新和县交界处渭干河东岸的却勒塔格山南麓。它是龟兹石窟寺中规模仅次于克孜尔千佛洞的石窟寺遗址,此外还包括石窟南端的山坡上的玉曲吐尔遗址以及隔河相望的夏合吐尔遗址。库木吐喇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意思是“沙漠中的烽火台”。现存窟龛122个,壁画遗存面积2500余平方米。


库木吐喇千佛洞开凿始于5世纪,兴盛于唐,废弃于14世纪。公元5-6世纪时建设的石窟寺,壁画题材同克孜尔千佛洞发展期的壁画相类似,艺术表现风格以本地化的龟兹风壁画为主。


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大都护府期间,大量屯兵龟兹。所以这一阶段开凿的石窟在龟兹特色的洞窟和壁画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中原风格洞窟,部分洞窟更直接描绘中原僧人样貌。


█ 古龟兹地区其他二十余处石窟欣赏

(请横屏观看)

博斯坦托格拉克石窟(摄影:于洋)

克孜尔尕哈石窟(摄影:于洋)

森木塞姆千佛洞及周边环境(摄影:于洋)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及周边环境(摄影:于洋)

阿克塔西石窟寺及周边环境(摄影:刁峥)

温巴什石窟及周边环境(摄影:刁峥)


古高昌地区(今吐鲁番)


古高昌位于今吐鲁番盆地,地处西域与中原连接的咽喉部位,其北部是草原,东边与漠西接壤。公元前后,佛教传入塔里木盆地后,逐渐东传,公元3世纪传播至高昌地区。随着佛教的传播,石窟艺术在高昌也发展到一定规模,这里最早的石窟寺群约开凿于公元3至4世纪,一直到明代中期佛窟建造仍经久不衰。


高昌地区石窟寺是西域佛教与中原佛教碰撞、融合的典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河西人移居高昌,与此同时,一些游牧部族人口迁至高昌周围地区,高昌形成了受游牧民习俗影响的、以中原人生活方式为主的社会。公元7-8世纪,出现了中原与中亚佛教相结合的高昌佛教。公元9世纪,高昌回鹘王室改信佛教,修建了大量的佛寺和石窟寺。这一时期,该地建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利用丰富的生土资源,使用就地取材方式开凿石窟、修建地面佛寺,与龟兹石窟寺相比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大量的窟前建筑与石窟寺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整体,地面佛寺紧挨着石窟寺,充分满足佛事活动的需求,如交河大寺院和雅尔湖石窟。


高昌石窟造型和壁画题材等继承了龟兹体系,逐渐又接受中原建筑文化影响,比如敦煌石窟晚唐至宋代壁画的影响,创造了独具回鹘特色的佛教艺术。高昌石窟寺主要有四个石窟群,洞窟194个,石窟风格多为9世纪以后高昌回鹘国时期。石窟彩塑主要是佛陀、菩萨等。石窟建筑主要是窟室、窟檐等。石窟壁画题材主要有尊相画、经变画、供养人画、飞天画、图案画等,其中多数是根据佛教经典绘制的。但在造型艺术上,古代的画家们却是根据高昌的现实和社会生活来塑造神灵和人物形象的,其生活场景、故事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社会历史的真实。它在美术史上的价值十分珍贵,从其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着彩设色上能看出高昌各个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


█ 柏孜克里克石窟

(请横屏观看)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全景(摄影:倪浩然)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全景2(摄影:倪浩然)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1(图源:“考古”公众号)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2(图源:“考古”公众号)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胜金乡木日吐克村火焰山木头沟沟谷之中,洞窟散布于沟谷西岸、南北1千米范围内的断崖上,南北全长166米。它是高昌地区保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石窟始凿于麴氏高昌(499~640)时期,时名为“宁戎寺”。高昌回鹘王国时期,为王家寺院。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后,石窟衰落为民间寺院,至15世纪中叶被废弃。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现存洞窟83个,按照崖壁分布可划分为4个区。大型洞窟主要开凿于麴氏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强盛时期。柏孜克里克在突厥语中的意思是“装饰”,石窟内壁画题材丰富、人物动态生动,极具回鹘审美艺术风格。


█ 雅尔湖石窟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归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交河故城”

(请横屏观看)

雅尔湖石窟全景  (摄影:倪浩然)

雅尔湖石窟及其周边环境(摄影:倪浩然)

雅尔湖石窟第4窟说法图(图源:“博物馆|看展“公众号,陈老师摄)



雅尔湖石窟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西约12千米处,雅尔乃孜沟西黄土沉积地带的河谷西崖壁上,距河谷底部大约20米。石窟与交河故城隔河相望,相距仅0.8千米,历史上为交河故城所属寺院。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窟坐西朝东,分上下两层分布,现已编号洞窟15个。上层洞窟以第4窟为中心,两侧基本对称。下层洞窟保存状况极差,大部分已经坍塌,有些已经无法辨识形制。其中第4窟壁画保存最为完好,主室两侧壁绘大型说法图,每壁上下两栏,每栏10余幅。


第7窟绘有一佛二菩萨像,其余均为千佛,其长方形纵券顶窟具有明显的高昌地区石窟的特色,其绘画主题和题记又兼具中原佛教艺术特点。


█ 古高昌地区其他石窟欣赏

(请横屏观看)

胜金口石窟  (摄影:李松波)

伯西哈石窟  (摄影:倪浩然)

大桃儿沟石窟  (摄影:李松波)

吐峪沟石窟(摄影:李松波)

苏贝希石窟及周边环境(摄影:李松波)


大漠茫茫,驼铃声声。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处天山脚下,天山山脉自然环境和几条河流,为古代商人和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新疆石窟艺术以龟兹石窟寺群和高昌石窟寺群为代表,见证了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沿线我国与印度、波斯、埃及、希腊、罗马等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这些石窟遗存,我们不但可以摸索到约自公元第3世纪至16世纪的一千多年中,中国佛教艺术在创始和发展过程中演变的情况(常书鸿),见证了佛教东渐与西及的重要过程,而且也是西域当地重要历史变迁和文化生活的重要见证,多种文化的更替、演变以及业已消失的古代文化均能在新疆石窟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我们的足迹


用脚步丈量新疆,我们怀敬畏之心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愿将大美新疆和精美绝伦的造像、壁画、建筑等艺术(以及美食)用镜头留存与分享给您。


剪辑:刁峥,摄影:新疆石窟寺总规调研组,bgm:X Ambassadors - BOOM

(推荐佩戴耳机观看)


█ 《新疆石窟寺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初步调研


2022年,CHCC团队承接了《新疆石窟寺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项目,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共计58处重要石窟寺及相关文化资源为规划对象,于盛夏时节展开全面调研。


调研得到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的周密组织安排,同时得到了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吐鲁番市文物局、库车市文旅局、拜城县文旅局、新和县文旅局、鄯善县文旅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

左右滑动查看照片


地域广阔的新疆,各个石窟寺之间路程迢迢,大多高保护级别的石窟寺又包含众多洞窟(克孜尔千佛洞拥有349窟),单单一次性的实地调研既无法满足规划工作的调研要求,也无法满足调研同志们对新疆之行的热情。第一次调研,团队选择了石窟寺分布最为密集、保护等级最高的的古龟兹、古高昌地区。


调研队伍兵分两大路四小组,由“库车组”和“拜城组”前往古龟兹地区,“吐鲁番A组”和“吐鲁番B组”则前往古高昌地区。

留下我们与千年历史印记的合影

左右滑动查看调研团队工作照

在石窟寺留下我们的足迹

左右滑动查看调研团队工作照

既然来到了新疆,作为重要“文化资源”的美食与美景自然也属于调研对象。各小组对石窟寺周边的“文化资源”也顺便开展了调研。


吐鲁番AB组前往的吐鲁番地区常年气候干燥炎热,大陆性干荒漠气候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自然风貌。途径312国道,可以看到绵延百余里的火焰山山脉,被誉为“中国干极”。而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的葡萄沟,以盛产葡萄而闻名,由于此处地势较低,内有布依鲁克河,尽管靠近火焰山,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凉爽气候。期间随处可见到葡萄架,缀满了随手可摘的葡萄,也大饱了东部组的眼、口福。


而西部库车、拜城组体验的则是新疆的壮丽之美。自库车市驱车70公里,途径网红“中国最美公路”的独库“堵哭”公路,我们来到了天山神秘大峡谷,维吾尔语名为“克孜利亚大峡谷”,意为“红色的山崖”。这里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全国最美的大峡谷之一,红褐色的岩石经亿万年的风刻雨蚀,形成了独特的壮美景观。

最后,请接收美食的暴击!

既然来到新疆,那自不必担心口福:无论是糖分爆表的西瓜、哈密瓜、新疆杏,还是香甜的手抓饭,亦或是咸鲜可口越吃越馋的烤包子与大盘鸡,还是吃到食肉满足决心吃素然后第二天继续点的硕大羊肉串,都给各调研小组在疲惫与奔波之余带来了不少安慰。(此处小编已经是含着口水在看,不知诸位看官能否做到心如止水地看完这段文字?)

左右滑动查看新疆美食


作者后话:


新疆石窟寺总规的初次调研虽已过去近四个月,但无论是石窟内绝美的壁画,石窟外壮美的景色,还是餐桌上甜美的食物,都萦绕在我们心中久久不去,吸引着我们再次踏上大美新疆的调研之旅。各位看官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的石窟知识分享与美食放毒,并期待下文的话,请赶快点赞、分享与收藏三连,敦促我们赶快安排第二期的调研计划XD。



参考资料:

[1]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8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佛教遗址(上下册). 科学出版社,2016-11

[3] 陈丽萍,王妍慧编著.中国石窟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02

[4] 中子著.新疆石窟艺术纵览.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



相关链接:

清源文化遗产——石窟及石质文物保护文章合集

【学术分享】中国石窟保护理念是如何演变的?|“中国文物古迹思想史”课题

文件|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

【遗产撷英】天龙山石窟:时光深处的微笑

【遗产撷英】安岳石窟:“市民”的佛国

【学术分享】安岳石窟经目塔震后抢救性修缮中的三维激光扫描、计算机模拟技术运用

【遗产撷英】川渝为何多石窟

【本期主题】 1961年首尔崇礼门和石窟庵修缮中保护原则的转变|保护理论与实践

煌煌石窟寺,千年天梯山——天梯山石窟数字化勘察测绘项目(上)

数字化保护,再上天梯山——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画数字化勘察测绘项目(下)

“石窟保护技术与新数字应用”论坛实录——第三届上海国际建博会同期学术论坛(五)

【学术分享】川渝地区石窟窟檐的建筑学浅析(上)

【学术分享】川渝地区石窟窟檐的建筑学浅析(下)

【学术分享】中国石窟寺保护规划分析研究(上)

【学术分享】中国石窟寺保护规划分析研究(下)

【重点项目】环揽川渝之成都周边石窟窟檐调研

【重点项目】博观约取之重庆周边地区石窟窟檐调研

石钟山石窟——南天有瑰宝,滇密留渊源|遗产撷英

【讲堂实录】石窟寺的地质环境| 黄克忠

【学术分享】天梯山石窟塑像、壁画虚拟复原保护前期研究

【重点项目】广元千佛崖石窟监测



*本期编辑:胡玥,排版:韩依琪,审核:张荣、苗利辉、吕宁、李建芸。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