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在中国 有一种公路叫“天路” 它们沿途海拔极高 仿佛可以与天相接
截止2017年底 全国公路里程达到477.35万千米 几乎能绕赤道120圈 但其中能被称为天路的却少之又少 且大部分都集中于青藏高原之上 ▼青藏高原的公路,摄影师@山风 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 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地质复杂 注定着每一条道路的修建都将困难重重
I
上天入地
1950年的中国 持续100多年的纷乱刚刚平息 边疆亟待建立全新的防线 而此时的西部边疆 只有西藏还未解放 可是自古以来 通向西藏的道路却是 ▼出自1930年《西藏始末纪要》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 正因如此 不仅军队难以进入 粮草也难以供应 为了有充足的力量保卫边防 一条入藏公路的建设迫在眉睫 于是在“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号召下 “入藏第一路”正式开工 而这一修就是整整4年
最终2255千米的道路全线贯通 是为康藏公路
康藏公路东起雅安、西至拉萨 一头是海拔几百米的人间天府 一头是高4000米的仙界高原 然而数千米的高差并非最大的阻碍 若要自东向西进入西藏 纵贯南北的横断山才是真正的天堑 ▼若从雅安前往拉萨,必先穿过横断山区,制图@赵云鹏/星球研究所 位于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 如同大地的褶皱
七条南北走向的山脉东西并列 主脊线间平均仅有约100千米 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和极高山 更是占总面积的73% ▼横断山区,图中为大渡河,摄影师@曹铁 在四川盆地边缘 大山已陡然耸立于眼前 成为公路沿途的第一道关卡 这就是二郎山 其最高海拔与山脚下的天全县 相差近2500米 远比大名鼎鼎的五岳更加巍峨 ▼“二郎山,高万丈”,下图为站在二郎山垭口遥望远方山脉,摄影师@小蜗牛 不过 这仅仅是康藏公路的“开胃小菜” 翻越二郎山后 公路将到达海拔1330米的泸定 随后再直上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口 这才正式来到崇山峻岭的世界 ▼折多山口,属于横断山脉中的大雪山脉,摄影师@姜曦
全程最为艰险的 莫过于沙鲁里山脉的雀儿山口 这里海拔5050米 是川藏公路的最高点 空气稀薄、白雪皑皑 冬季气温可达到零下20-30℃ 60余年前的筑路部队 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 才得以劈山开路、越过山口 ▼雀儿山口,摄影师@黑桃老K(请横屏观看)
抵达雀儿山时 康藏公路已穿山越岭600余千米 然而随后的数百千米路程内 他念他翁山的业拉山口(4658米) 伯舒拉岭的安久拉山口(4475米) 正静静等待着人们的到来 ▼业拉山上陷入冰雪的车辆,摄影师@曹铁 重重山脉间 更有六条大江穿行其中 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澜沧江峡谷,摄影师@胡澍
在沙鲁里山和芒康山之间 作为横断六江中水量最大者 金沙江声势浩大、逶迤南行 公路则在谷底跨江而过 ▼金沙江,拍摄于今四川甘孜石渠县,摄影师@梦旅人 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间 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这里峡谷幽深、水流湍急 60多年前为了架桥跨江 施工队与湍急的水流奋战近4天 才终于将施工便桥的钢索送至对岸 ▼水流湍急的怒江,摄影师@在远方的阿伦
从高耸的山口 到深邃的河谷 上下来去之间高差可达数千米 在没有穿山隧道的时代 公路往往只能“就地爬行” 在陡峭的山坡上曲折盘旋 ▼怒江72拐,亦称“川藏99道弯”,位于邦达至怒江的途中,摄影师@李珩
总而言之 高山峡谷在这里依次展布 跨越其间的康藏公路 沿程高度差异之显著、海拔变化之迅猛 如同连续不断入地上天 ▼翻越马尼干戈的车队,位于今四川省德格县,摄影师@曹铁
然而 即便走出横断山区 康藏公路的艰难仍未结束 1952年 修至西藏昌都的康藏公路转头向南 选择了经波密、林芝抵达拉萨的路线 ▼车队经过林芝-波密段,旁边是帕隆藏布江,图片来源@路虎中国 虽然南部的气候更加温和 便于就地取材和施工 但这也意味着公路还要翻越 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口 以及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 并经过多个地震区及不良地质段 ▼色季拉山口和远方的南迦巴瓦峰,摄影师@贾纪谦
诚然,这个决定十分艰难 但为了惠及更多农业人口 便于靠近边境、巩固国防 经贺龙、刘伯承、彭德怀、邓小平和毛泽东等人的层层批复
才最终确定了康藏公路的骨架 并于1954年底正式通车 ▼选择了“困难模式”的康藏公路,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道路竣工的第二年 随着西康省的撤销 康藏公路的名字自此成为过去 耳熟能详的“川藏公路”应运而生 起点也从雅安变更为成都 而紧随其后 公路南线建设的大幕也轰轰烈烈地拉开 南线道路不再向北绕行 而是从新都桥持续向西 在雅江跨越大江 在理塘翻越高山 ▼理塘剪子湾山口,摄影师@梦旅人 经竹巴笼大桥进藏 (就是前不久被堰塞湖洪水冲垮的那座桥) 并在邦达与康藏老路汇合 同线共通拉萨 ▼邦达附近路段,摄影师@曹铁 而在拉萨的西侧 公路建设同样如火如荼 为了攀登世界最高峰 一条珠峰专项公路落成 它从日喀则经定日县 一头钻进喜马拉雅山脉 直达珠穆朗玛峰北麓 ▼珠峰公路,摄影师@姜曦
另一条则在定日县与珠峰公路分道扬镳 它将跨越6座大山、数条河流 在珠穆朗玛峰群和希夏邦马峰之间飞旋而下 直至中国-尼泊尔边境的樟木口岸 被称为中尼公路 ▼中尼公路,摄影师@小强先森
川藏南线和中尼公路前后相连 可从成都一路直达中尼边境 这条道路沿程风光密集 在今天尤其声名显赫 人们称之为“国道318” ▼G318成都-樟木段,制图@赵云鹏/星球研究所 即便是周边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路 都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由理塘向北,前往措卡湖的公路,摄影师@梦旅人
而曾被康藏公路放弃的北线方案
也再度被提上日程 随着昌都-那曲、成都-炉霍路线通车 又一条连接川藏的公路落成 它同样贯穿横断山脉 是为“国道317” ▼G317成都-那曲段,制图@赵云鹏/星球研究所 两条国道自东向西 将西藏腹地与四川紧密相连 而在北方的青海省 同样有一条著名的运输动脉 它虽不似川藏公路跌宕起伏 但却仍然充满艰难险阻 全程困难不断
II
冻土天路 2006年7月1日 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有昆仑山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的时代 彻底地成为了历史 而在它身旁并驾齐驱的 则是服役半个多世纪 一度负担着80%进藏物资运输的 青藏公路 ▼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摄影师@邹小庆 这条公路南抵拉萨 北至青海格尔木 向东可到达西宁 沿程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三大山脉 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制图@赵云鹏/星球研究所
如果说川藏公路如同上天入地 那么青藏公路可谓名副其实的 “修在天上的道路” ▼G109格尔木-拉萨段,制图@赵云鹏/星球研究所
从格尔木南行至昆仑山口 一路海拔上升近2000米 是全程高差最为显著的一段 而此后的近1000千米路程中 地表最大起伏仅有约800米 丘陵谷地遍布 几乎一望无际 ▼陈毅翻越昆仑山和唐古拉山时的描述 “地大势高无险阻,到处川原一线平”
只有连绵的雪峰、无人的旷野、稀薄的空气 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还是世界屋脊 ▼地势平坦的青藏公路沿线,摄影师@田捷砚(请横屏观看)
越过昆仑山向南 公路将穿过一片广袤的荒野 人们称之为可可西里 在宽浅的谷地中 发源于雪山的流水时分时合 如同姑娘的发辫 其宽度可达数十米 ▼沱沱河,摄影师@姜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