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摘要: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街道南城村、白城村和新城村辖区内,是上京城是金朝修建的第一座都城 ,是满族的先世女真族所建金朝(1115年—1234年)的早期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由南北相邻的两个长方形城池组成,平面呈曲尺形,全城外城垣周长约11076米,含腰垣城垣全长约12708米。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金代都城 ...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街道南城村、白城村和新城村辖区内,是上京城是金朝修建的第一座都城 ,是满族的先世女真族所建金朝(1115年—1234年)的早期都城。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由南北相邻的两个长方形城池组成,平面呈曲尺形,全城外城垣周长约11076米,含腰垣城垣全长约12708米。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金代都城遗址,对于研究东北地方史,民族史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
1982年2月23日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收国元年(1115年)建国立都,至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至金中都燕京(北京)止,金朝以上京(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为都城,先后经历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位皇帝,统治达三十八年之久 [2]  。
2017年5月至10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上京会宁府遗址TJ1以东区域进行大面积发掘,揭露面积2500余平方米 [1]  。
遗址特点
遗址规模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 [1]  ,以西城垣为边,由南北相邻的两个长方形城池组成,平面呈曲尺形,南北相隔的城墙俗称腰城或腰垣。城垣为夯土版筑,全城外城垣周长约11076米,含腰垣城垣全长约12708米。金上京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设有马面、角楼、瓮城、护城濠等防御性建筑 [2]  。
遗址布局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以南北二城的城垣和皇城内的建筑址保存较好,皇城位于南城的偏西部,皇城内以廊庑址将皇城分隔成三个区域,皇城中部为宫殿区,东、西两侧为配殿区。皇城东部区域又由多条廊庑交叉分隔成多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一组或多组建筑基址组成。皇城东部建筑址体量较大,相关遗存分布密集,大致位于宫殿区第四殿址以东位置。其西北部,与其西侧紧密衔接的为一组相对独立的小型建筑址,编号为TJ1 [1]  。
遗址分布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TJ1以东和以南区域的主体建筑为一呈十字形的夯土台基址,台基址整体由三部分单独的夯土台基交汇构成。东西向的西段编号为TJ2、南北走向的台基编号为TJ3、东西向的东段编号为TJ4。三条台基交汇组成十字形的台基址,中心部位为最高处,向四周略呈缓坡状。每段台基皆为夯土筑,高出周围的砖铺地面约0.7米—0.8米。台基上磉墩排列有序,表面残存铺砌的方砖。其中南北向台基的北部上面分布着多处取暖设施(灶址),台基址的边缘均有一定宽度的包墙砖残留。TJ2 西段与TJ1的南端相连接。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TJ2表层距地表深0.1米—0.15米,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东部略宽于西部。发掘揭露部分东西长24米,南北宽17.8米—11.8米。东部与TJ3相连,东部高出TJ3约0.15米—0.2米。其上排列磉墩13个。磉墩的排列,西部为单列,东部为双列。TJ2南部墙基外包砖已无存,基槽宽0.6米,墙基痕迹尚在,有白灰残迹。台基的东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现代沟,贯通TJ2,将TJ2破坏。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TJ3表层距地表深0.1米—0.2米,南北走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揭露长度59.8米,北部约宽13.7米—14米。TJ3上共发现柱础基础(即磉墩)54个,灶3个。磉墩平面略呈方形,呈南北向对称排列,东西两侧各2列。磉墩之间东西间隔0.45米—0.5米,南北间隔2.8米—3米。南北向可见14个开间。TJ3东西两侧各有砖砌护壁墙及散水。磉墩上面有的还存有柱础石;局部有砖砌方形遗迹2处。TJ3西部被TJ2东部夯土叠压,即TJ3的修建应略早于TJ2。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TJ4表层距地表深0.1米—0.2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走向,其和TJ2在一条线上。发掘揭露部分东西长23.2米,南北宽10.75米。该段台基南北两侧各有包墙砖和散水,砖墙基宽0.8米,散水宽0.45米。台基上亦有磉墩,呈东西向3排分布;西部揭露出南北6列。磉墩的宽度约为1.3米,东西间距2.5米—2.9米、南北间距约2.9米。TJ4的夯土基础叠压在TJ3的散水之上,即TJ4的修建应略晚于TJ3。由TJ2、TJ4及TJ3构成的十字形长廊式基址,是皇城东部重要的附属建筑。其将东部区域分隔成若干建筑单元,并互有关联。在廊庑的东北部,分布有TJ5和TJ6。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TJ5即5号台基,表层距地表0.2米—0.3米。平面呈方形,夯土结构。东西长6.8米—7米,南北宽6.7米。该台基址西部和南部紧贴3号和4号台基址修筑。东侧和北侧外壁有包砖及散水。包砖多已无存,仅北部西段有存留壁砖,七层平顺砌,高0.42米,砖缝间黏合材料为土和白灰混合物;东侧墙被破坏,仅有基槽,槽宽0.3米,深0.15米,内有残存墙砖,基槽内东壁有白灰墙皮。5号台基上未发现其他的建筑遗迹,台基高约0.4米—0.6米。推测TJ5是一处平台式建筑。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TJ6 即6号台基,表层距地表约0.3米。平面长方形,位于TJ5的东部。夯土结构,台基四周残留包砖墙,包砖外有方砖铺设的散水。东西长6.3米,南北宽1.8米,外侧包砖墙宽0.4米—0.6米,散水宽0.45米,残高0.4米。台基上东、西各有1个磉墩,间距3.8米。推测TJ6可能为牌楼式建筑的基础。在长廊的东南部,分布有TJ7和TJ8,两者以包砖墙相连接。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TJ7 即7号台基,表层距地表0.1米—0.15米,夯土结构。其西部和TJ3南部相连。已发掘部分东西长约14米,南北宽1.5米—3.7米,南端延伸到发掘区外侧。其上有东西向排列的磉墩3个,间距3米。夯土台基外侧有包砖墙和砖砌散水。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TJ8,即8号台基,表层距地表0.15米,夯土结构,已发掘揭露的部分平面近似曲尺形,南部及东侧均延伸到发掘区以外。中部南北向分布3个磉墩,间距3米。台基上残存大面积的方砖铺地面。夯土台基外侧残留少量包砖,包砖基槽宽0.5米。TJ7和TJ8未予完整揭露,只发掘出一小部分。从磉墩柱网结构上看,也应是大型殿址基础的一部分。在长廊东段与7号台基及8号台基之间,分布有排水沟和水井等附属设施。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排水沟,即SG1,位于TJ4南侧(东西向长廊的南侧),平面呈长方形,与TJ4大致平行,略有弯曲,斜壁平底,西高东低呈坡状,坡度高差为0.3米,揭露长度15米,上口宽0.45米—0.6米,底部宽0.56米,两侧沟壁以0.4×0.2×0.06米规格的砖顺向错缝砌筑,用白灰勾缝。北侧沟壁部分保留较好,沟深为0.7米,南侧沟壁仅底部四层残砖可大致辨识。沟底局部保存较完好,为横向错缝铺筑,大部分均采用0.38×0.38×0.06米方砖对缝铺筑,西部砖墙基下0.4米深度保留有砖券顶,残长1.9米,券砖上平至沟底深0.6米,券砖拱度高为0.1米,券砖用长方形砖砌筑,砖规格为0.4×0.2×0.06米。从所处位置看,此排水沟位于东部廊道的南侧,上部局部位置有券顶封闭,东西走向,与廊道平行,向东继续延伸。是一处明渠式的排水设施。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水井,即SJ1,口部距地表1.2米。井的上口平面呈椭圆形,土圹,口大底小,斜壁。井口东西长径3.2米,南北短径3米。井的下部(实际发掘深度4米),东西长径2.1米,南北短径1.2米。经钻探至井底深度约10.3米。井内堆积土质较致密,土色浅黄褐色,包含有残砖瓦残块、筒瓦、陶兽头、瓷片、铁钉、动物骨骼等。井的西壁壁面上发现有磉墩基础,南北对称分布2个,边长1.2米。井口位置零散分布有数块础石,推测井口周边原有“亭子”类建筑。在井的东侧有砖墙与其他建筑相隔。在廊庑址与各个建筑台基址之间,分布有砖砌的甬路相通 [1]  。
文物遗存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遗物以灰瓦、青砖等建筑构件为大宗。灰瓦有板瓦和筒瓦、滴水及瓦当。瓦当纹饰主要为龙纹、兽面纹和花卉纹;其他有套兽头、螭首、鸱吻、人物塑像等残件 [1]  。
研究价值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金代都城遗址,对于研究东北地方史,民族史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2]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的考古发掘,进一步推进了对金上京遗址的科学认识和学术研究,为金上京遗址的有效整体保护,以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重要学术支撑和依据,在两条廊庑址东南部发现的排水沟及水井等设施,为认识金代都城内的排水系统提供了实物材料 [ 。
保护措施
1982年2月23日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
2010年6月,《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 [4]  。
2012年,黑龙江出台《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保护规划》,包括阿城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要围绕编制遗址公园规划、建设考古展示区、金上京皇城宫殿址区采用钢网式封闭保护、建设遗址公园博物馆、解决遗址公园的文物用地问题、城墙及马面的展示、南瓮城抢救性保护工程、遗址公园内基础设施建设等10项工作 [5]  。
2016年,按照《金上京遗址考古工作计划》,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皇城东侧中部区域的建筑址进行了局部勘探发掘 [1]  。
历史文化
金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这里定都,阿什河古称按出虎水,按出虎为女真语金的意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认为金子永不败坏,故立国号大金。当时的大金国都城——金上京会宁府(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这座都城,周长11公里,分南北两城。南城为皇城,北城为居民区。皇城内存宫殿遗址五处,城墙、午门、马面、角楼、翁城轮廓清晰。这里曾是大金朝最高的决策殿堂。当年的金上京,是集辽、北宋两国财力建立起来的,作为都城历经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和海陵王四帝,共三十八年,它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东北亚的大都会。


金代石狮


上京会宁府城址,俗称白城,位于黑龙江 省阿城市城南2公里处,是女真族金朝(1115 ~1234年)的早期都城。其遗址以南北两城 的城墙及皇城内的建筑遗址保存较好。
金上京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初年(1123 年),后来经两次扩建,形成南北两城纵横衔 接成L形的格局。全城据1964年实测,北城 南北长1828米,东西宽1553米,南城东西宽 2148米,南北长1523米。设有马面、角楼、瓮 城和护城河。虽经八百余年的风侵雨蚀和战 争等人为的破坏,其现残存的夯土版筑城垣 仍高达3.25米,在墙断面处,还可清晰地看 到黑黄土相间的夯层痕迹。城基阔7~10米, 每隔80~130米即砌一马面突出墙表,现尚 存马面89个。城东1公里的阿什河畔,有一 座小城,相传宋徽、钦二帝曾囚于此。
全城现有城门遗址9处,内北垣一处,东 垣、南垣、西垣及腰垣各两处。这9处城门中, 有七处带有瓮城遗址,在南北两城的外垣周 围及腰垣南侧,均有护城河遗迹。
皇城位于南城内偏西处,相传为汉族官 员卢彦伦负责规划和营建,布局仿北宋汴京。 现东西垣早已夷平为道路,北垣变成房基,仅 南垣中段存大小土阜各二。经1974年实测, 皇城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00米,原城基宽 6.4米。其南垣中段的两个高大土阜各高约7 米,金朝早期曾在此处建阙(瞭望楼)。大土阜 之间的两小土阜各高2米,四个土阜之间为 三条通道,中为午门,两侧为左右阙门。午门 北的中轴线上有一座土台,高出地面1~1.5 米,土台上排列有五进宫殿基址,其中以第二 和第四殿的遗址较大。前四重正殿殿址两侧 尚存左右回廊基址,各长约380米,宽约11 米。在殿址内发现有大量断瓦、残砖,其中有 完整的筒瓦和大小型板瓦;砖的种类有方形 精砖、云龙纹雕砖、条纹砖和长方形粗砖等; 瓦当有兽面纹、花纹、龙纹等数种;此外,还发 现有黄绿釉琉璃瓦、龙纹瓦当、龙纹勾滴凤头 等,从这些遗物,可以想象当时殿阁的壮丽和 雄伟。
北城曾发现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制甲胄、 铜镜、石臼、陶器等遗物。
在上京会宁府附近尚有多处金代的遗址 和遗迹,其中主要的有斩将台、宝胜寺、驸马 城、半拉子城东部山区的金代墓葬地以及石 山西麓金代摩崖石刻像等,在阿城市东南部 山区还有金代采矿冶铁遗址。
阿城市出土的金代文物印刻着当年在这 里聚居的女真、汉、契丹、渤海各民族共同开 发黑龙江流域的重要贡献,是北方地区和中 原地区经济、文化、技术融合交汇的历史见 证,对研究金代历史有很重要的价值。


金上京城会宁府遗址平面图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