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年度书单︱六位史学博士生:从圣经考古到丝绸之路

摘要: 高原 叶山 张睿锜 庄成恒 杜佳峰 王楷2018-01-01 11:17来源:澎湃新闻【编者按】“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的小编邀请六位博士生对自己2017年读到的历史类好书进行了一个盘点和分享,做成了一份书单,以飨读者。藉此祝各位读者新年如意。高原(复旦大学文博系)1.理查德·A·弗罗因德(Richard A. Freund)著,屈伯文、方舟译:《跟着圣经去考古》,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3月如果说对于西方考古学的各个分支,哪一个最不为国人所知 ...

【编者按】

“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的小编邀请六位博士生对自己2017年读到的历史类好书进行了一个盘点和分享,做成了一份书单,以飨读者。藉此祝各位读者新年如意。


高原(复旦大学文博系)

1.理查德·A·弗罗因德(Richard A. Freund)著,屈伯文、方舟译:《跟着圣经去考古》,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3月

如果说对于西方考古学的各个分支,哪一个最不为国人所知,甚至根本无从谈起,那可能就是“圣经考古学”了。在很多人心中,特别是从事学术科研的人群中,科学和宗教是背道而驰的两种世界观,所以在中国没有发展出任何与宗教文献相结合的考古学分支,也几乎没人关心是否有必要发展这样的分支。

但《圣经》对于西方世界的意义并不是一般历史文献可比的,在西方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圣经》等同于科学。于是,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疑问:“关于《圣经》与世界,我们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我们怎样看待我们的认识?”当我们跟随作者一步步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也不知不觉间领略了“圣经考古学”的精彩。

所以,无论你是科学的追随者还是上帝的追随者都可以在这本书里发现新的世界。

2.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著,吴长青、张莉、彭鹏 等译:《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

很多中国的学术材料到了外国学者手里,即便其不懂中文,也能凭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这早已不稀奇。那么,请畅想一下一位精通汉语和古汉语以及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外国学者会用中国的学术材料做出怎样的成果?《宗子维城》就是这样一本书。

对于很多专业人士来说,这根本不是一本新书,毕竟,它的英文原版2009年就获得了美国考古学会颁发的最佳图书奖。但这本姗姗来迟的中文版绝对值得这么久的等待。最新的考古学资料、作者本身非凡的中文造诣和学术功力、考古学专业学者担纲翻译和校对工作,这三方面为这本书的质量提供了保证。

无论是谁,只要是对青铜时代那段岁月稍有兴趣,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获得出乎意料的收获。

3.郑嘉励:《考古的另一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郑老师这本小书当属2016年公众考古领域的明星读物了。其内容、文笔已有多位知名学者推荐,我就不再狗尾续貂了。我想讲述的是,如果你不是一个考古文博领域内的读者,你可以在这本书里看些什么。

那些文献、墓志、古人笔记云云你完全不用都要读懂,知其大概,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带来的快感更为重要;那些人名、地名、官名、书名等等你也不用非要都记住,只要它对你有那么一点点的启发已经足矣。

最好,你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真正的考古人是如何工作以及看待他自己的工作的。这些文字除了能告诉你考古过程中遇到的故事,也可以让你看到考古人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有郑老师这般的文笔和才情,但是对待文博事业和考古学,却是每个人都一样的。

如果你能从郑老师给的这面镜子里看到考古人的真面貌,你就真的看到了考古的另一面。

4.孙机:《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文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8月

这并不是一本新书。

2005年,台湾东大图书出版公司曾出版过一本《孙机谈文物》,书中汇集了孙先生发表过的论文四五十篇,涉及文物门类之广,笔触言语之精炼,视角之独特皆非其他泛泛而谈的文物研究著作所能相比。但这本书大陆读者多无缘相见,故有十一年后这部《从历史中醒来》的出版。

这又的确是一本新书。

书中所论之问题,所用之方法,所谈之观点从未过时,常读常新。例如对于茶、酒、剑、灯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符号意义的文物进行的论述,既逻辑清晰又有理有据,是非常值得反复研读的。对于刚刚步入文博行业的从业者、初涉文博专业的学生以及那些对文物、对考古、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应该是必读书目之一。


叶山(宾州州立大学 历史地理)

1.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2 Maps(《12幅地图上的世界历史》)

Jerry Brotton (2013)

地图是一种信息载体,交流工具,也是一种艺术作品,地图的制作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古代两河流域的第一幅“世界地图”到麦卡托的经典世界地图,再到谷歌地球的卫星地图,这本书从空间认知以及制图科技发展的角度,讨论了从古至今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选择了十二幅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里程碑式的地图,并把它们带入到各自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详细讨论,给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政治、宗教、历史背景以及空间认知的局限性,给地图制作带来的不同影响。从地图制图学的发展来看世界历史,无疑是一个新颖的角度。

2.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棉花帝国:一部世界史》)

Sven Beckert (2014)

棉花,这种轻柔无比的作物,却拥有推动历史车轮的巨大力量。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棉花是怎样将世界不同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怎样引发了工业革命,怎样促进了资本主义,又怎样将世界各国领上了全球化的道路。同时在这些看似伟大的事件背后,那些负责种植、加工棉花的奴隶和劳工们,又是怎样被压榨和剥削的。

3.Hidden Figures: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lack Women Mathematicians Who Helped Win the Space Race(《隐藏的人物》)

Margot Lee Shetterly (2016)

美国的太空计划总是吸引眼球,从阿姆斯特朗到费曼,从阿波罗计划到航天飞机,太空总署留下了一个个令万众瞩目的名字。然而除了航天员和一线项目负责人以外,每一艘飞船的升空,其背后都汇集着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人的奋斗,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少数族裔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故事少有人知。这本书挖掘了二战以后及美苏争霸期间,为美国太空总署工作的一群“人肉计算机”的人生故事。她们是黑人、是女性,在平权运动之前,她们是社会地位最低下的群体。然而凭借着她们的数学天赋和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们成为了太空总署的宇航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用铅笔和草稿纸进行着精确计算,确保着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从她们的故事中,我们不仅能读到美苏太空竞赛带给那个年代的疯狂,也能读到这些原本处于社会鄙视链底端的少数族裔,为空间探索、为科技发展、为平权运动做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4.The Witches: Salem, 1692(《女巫:萨勒姆,1692》)

Stacy Schiff (2016)

萨勒姆女巫事件是北美历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血腥暴力事件。这本书从细节入手,还原并分析了这件冤案的始末。因为作者特别注重从史料里挖掘出的各种细节,这本书读起来代入感比较强,同时作者也特意地区分了“历史”和“传说”,让我们能对这件重大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是如何摧毁理性和道德的。

5.Echoes of Chongqing(《重庆回声》)

Danke Li (2009)

这是一部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普通市民生活的纪实文学作品,一本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全景式回顾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书。作者访问了二十位当时生活在重庆的从事不同工作的普通妇女,帮她们做了口述历史的记录。这里面有关于她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也有关于当时社会、政府和市场状况的调查,还有关于重庆大轰炸的恐怖记忆。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