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博物馆如何讲好文物故事?

摘要: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作为人类活动的信息载体,我国古代文物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保护和研究文物,绝不仅仅是为保护而保护、为研究而研究,更重要的是古为今用,要从文物中挖掘和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以及促进文明 ...

陆建松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作为人类活动的信息载体,我国古代文物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我们保护和研究文物,绝不仅仅是为保护而保护、为研究而研究,更重要的是古为今用,要从文物中挖掘和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以及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发挥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同志高度重视文物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让文物活起来”和“让文物说话”:2014年2月25日他在首都博物馆参观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2014年3月27日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同志的指示,不仅激活了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更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文物工作的重大使命——“让文物活起来”。


但长期以来,由于观念和能力的局限,我国的文物工作普遍存在重保护、轻利用,重学术研究、轻成果转化和文化传播的现象,这导致我国的文物资源利用,无论是手段还是内容都远未实现“活起来”,文物的作用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这种状态与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以及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显然不相适应,亟待改变——要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为此我们要着力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文物故事传播体系:第一要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这是基础和前提;第二要做好文物历史文化故事的策划编剧,“内容为王”;第三要开拓平台和方式,不断创新文物故事传播的方式。


01

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

讲好文物故事的前提


文物作为古代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遗存,是由当时的人们根据其社会生活的需要,凭借其生存智慧,运用其所能获得的材料,按照其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制造出来的。因此,作为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任何一件文物或一个遗址,哪怕是一砖一瓦、一木一器,都反映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宗教信仰、审美思维等领域的文化继承和创造,承载着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物收藏研究大多停留在器物学、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层面,远未达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高度。


就各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而言,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量少与同质化高。一般县级博物馆平均只有几千件文物,地市级博物馆平均只有几万件文物,而且文物品类单一,多为陶瓷、青铜器、玉石器、书画等。


(2)馆藏文物难以反映地域历史文化发展。不少藏品系征集而来,还有一些文物虽然系墓葬出土,但因为是商品交换而来,与地方历史文化关联度不够。


(3)缺乏文物与本地历史文化的关联度研究。文物研究多停留在时代、名称、尺寸、分类、用途、造型、工艺等的简单描述和阐释,而对文物反映的地域历史文化现象的揭示很不够。


如此,导致各地博物馆的文物收藏研究无法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展示构成有力支撑,无法生动地讲述地域历史文化的故事,而只能向观众呈现一种单调的器物形态。


就考古发掘研究而言,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重器物、轻遗迹,考古信息采集不完整、不系统。不仅血迹、毛发、植物纤维和孢粉等隐性信息丢失,而且连地层、器物残片、建筑遗址、动物和人类遗骸、农作物颗粒和淀粉、植物种子等显性信息也往往丢失。


(2)只进行考古发掘而不进行还原研究。考古研究要么只有一个简单的考古发掘报告,要么只局限在区系类型、分期、器物上,很少对考古遗址的人和环境的关系、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状况、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等进行多学科系统深入的研究,考古发掘结束后考古报告多年不能发表的情况也不鲜见。


如此,导致我们的考古发掘研究无法对遗址的历史文化展示构成有力的支撑,无法全景式地展示遗址的全貌,无法生动地讲述这片遗址上的人地关系和人的活动故事,结果只能是“见物不见人”。


为了讲好文物的故事,我国的文物收藏研究必须跳出传统器物学和田野考古学的窠臼,要以展示传播和公共教育服务为导向,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达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以下运用案例加以说明。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