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阿育王像,是阿育王的塑像吗?

摘要: 图1 成都西安路出土阿育王像(2号立佛)图2 成都西安路出土阿育王像(2号)线图这尊圆雕阿育王石像,1995年5月出土于成都市西安路中段的一个南朝造像窖藏中,现藏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此像为红砂石雕刻而成,正面全部施红白彩后贴金。经测试,其金箔的含量在95%以上。佛像残高约48厘米,头有螺状肉髻,脸型瘦削,长眉细目,神情睿智而沉静,薄薄的嘴 ...

图1 成都西安路出土阿育王像(2号立佛)

图2 成都西安路出土阿育王像(2号)线图

这尊圆雕阿育王石像,1995年5月出土于成都市西安路中段的一个南朝造像窖藏中,现藏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此像为红砂石雕刻而成,正面全部施红白彩后贴金。经测试,其金箔的含量在95%以上。佛像残高约48厘米,头有螺状肉髻,脸型瘦削,长眉细目,神情睿智而沉静,薄薄的嘴唇上蓄有八字胡,显得飘逸而潇洒。身着通肩式袈裟,薄衣贴体,衣纹细腻,可惜双手已残缺。赤脚立于仰覆莲圆台上,莲瓣饱满有力,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残存背光的边沿饰有两圈细密的连珠纹,连珠间浮雕一圈小坐佛,跏趺坐,带有身光。背光后面残存有浅浮雕佛传故事或供养人。整个阿育王造像,虽然残损,但是雕工规整,构思巧妙,把佛陀那悲天悯人、苦思解脱真谛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高超的制作水平。佛的袈裟长仅及膝部,膝部以下双脚后紧靠一条石,条石后阴刻铭文共5行46字,右侧面2行9字,左侧面2行5字,共60字:“太清五年/九月三十日/佛弟子杜僧逸为亡儿李/佛施敬造育王像供养/愿存亡眷属在所生处/□佛闻法早悟无生七/□因缘及六道合令普/同斯誓谨/□”。南朝梁太清五年应为公元551年。

图3 成都西安路出土阿育王像(2号)题记

正史中梁“太清”纪年只有三年,而此像题为“太清五年”,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在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央政权掌控在侯景之手。许多萧氏宗族并不执行中央的号令,对其所立、废的皇帝、年号等,均不予承认。如萧绎即一直以“太清”纪年,一直到太清六年(552)在江陵登皇帝位,才改元承圣。当时在成都的萧纪以讨伐侯景为名,率兵东征,也一直使用太清纪年。太清五年(551)以后,他在成都称帝,才改元天正。所以在成都地区出现“太清五年”题刻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相吻合的。

图4 成都万佛寺出土阿育王像(川博12号立佛)

图5 成都万佛寺出土阿育王像(川博12号)线图

阿育王本是印度摩揭陀国的国王,亦译作阿输迦,又可意译为“无忧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在位年代约为公元前268至前232年。他继承并发展其祖、父统一印度的事业,使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据佛教传说,阿育王即位之初,非常暴虐,后来信仰佛教,在全国修建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多次对佛教僧团施舍大量的土地与财物,并派出传教士到国外传播佛教,阿育王成了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大弘法者和大护法。所谓阿育王像,指的并非是阿育王本人的肖像,而是传说阿育王在世时所监造的佛像,即阿育王造释迦牟尼佛像的略称,在中国东晋、南北朝至隋代的中国帝王、僧侣阶层和信众中有特别的信仰和崇奉。

图6 成都万佛寺出土阿育王造像佛头(川博9号佛头)

图7 成都万佛寺出土阿育王造像佛头(川博9号)线图

图8 成都万佛寺出土阿育王造像佛头(川博9号)

据文献记载,在中国出现阿育王像的时间最早可以推溯到东晋时期。《法苑珠林》卷二十一《东晋杨都金像出渚缘》中记有这样的故事,东晋咸和年间(326-334),丹阳尹高俚往返街市,每次路过张侯桥时水中都会出现奇异的光芒,于是遣人捕捞,发现一尊金铜佛像,为古老的西域形制,但是背光和台座都不全了。此后临海渔人张系世在海上捕鱼捞出铜莲花座,晋成帝司马衍试着安在像足上,恰好符合。不仅如此,更神奇的还在后头,此事过后四十余年竟又在南海交州合浦,于海中捞得佛像的背光,于是台座和背光全部配齐了,真可谓缘分所致。至梁武帝时,萧衍对阿育王广兴佛法的事迹颇为仰慕,所以他特别重视这尊阿育王像,给它的背光加上了七尊乐天和二菩萨。隋文帝时,此像被迎入长安皇宫。因阿育王像是站立像,隋文帝在立像前不能轻易坐下,于是特令人造成了坐像之制。从道宣所著《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看,唐初仍有阿育王像的雕刻。唐高宗显庆四年(659)曾敕令造与皇帝一样身高的阿育王像。这种造皇帝等身阿育王像的情形,和北魏时期高僧法果提倡的“皇帝即是当今如来、拜天子就是拜如来”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梁武帝、隋文帝等帝王崇奉阿育王像的原因,他们标榜以佛法治理国家,是现实世界中的阿育王,也是现实世界中的佛。

图9 成都万佛寺出土阿育王像(川博13号立佛)

图10 成都万佛寺出土阿育王像(川博13号)线图

文献记载虽早,但阿育王像实物的出土则要晚到南朝萧梁时期。成都西安路出土梁太清五年阿育王像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尊有明确纪年和确切出土地点的名副其实的阿育王像。这尊佛像的出土,使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僧史上所记的阿育王像到底是什么样式,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在成都万佛寺还出土有7件阿育王像,时代在萧梁至北周这一阶段。从这批造像我们可以看到阿育王像的一些特点,即保留有许多古朴的外来因素,如硕大的束发状肉髻,明显的八字形胡须,杏仁状睁开的双眼,通肩袈裟,袈裟衣纹呈U字形,通过造像断痕,可以推断佛像原来应该是左手握袈裟一角,右手施无畏印。通过图像学的比较,可以看出阿育王像继承了犍陀罗地区创始期佛陀像的特征。这种佛像的传播路线应该是从印度经过中亚、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后来流传至江东,并沿长江水路传入四川地区。

图11 成都万佛寺出土阿育王造像佛头(川博10号佛头)

图12 成都万佛寺出土阿育王造像佛头(川博10号)线图

图13 成都万佛寺出土阿育王造像佛头(川博10号)

由于阿育王像是由阿育王造作的,时代久远,形制古朴,因此后代的信仰者选择时代最古老的犍陀罗的特征来表现阿育王像,并且代代流传。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阿育王像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但形制古朴的特征一直没有变。

(本文转自公众号:巴蜀石窟寺研究所)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