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图集 | 唐墓壁画(2)

摘要: 唐墓壁画 壁画,从广义上说,是泛指用绘制、雕刻和其他造型、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地面上或地下建筑物内外表面)上,制作的各种绘画形式。从狭义上说,是专指人工绘画于人工建筑壁面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去考察壁画的演变、更替过程,就会发现壁画的形式是随着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而发展变化的, ...


唐墓壁画

壁画,从广义上说,是泛指用绘制、雕刻和其他造型、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地面上或地下建筑物内外表面)上,制作的各种绘画形式。从狭义上说,是专指人工绘画于人工建筑壁面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去考察壁画的演变、更替过程,就会发现壁画的形式是随着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而发展变化的,它始终没有凝固在哪一种技法之中,而且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中国壁画体系是东方体系的典型。它也是世界上从远古到现代不曾中断的体系,一直在独立的情况下存在和发展着。中国时代最早的墓葬壁画,是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葬上绘制的二方连续菱格纹图案。目前考古发掘的唐代壁画墓大约有百余座,绝大部分发现于陕西,主要集中于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唐长安城及其附近京畿地区。这里是唐朝皇室、贵戚、京畿大族的墓葬集中地区,墓葬规格高,随葬品丰富,且墓葬装饰精美。不论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唐墓壁画都是空前绝后的。墓主身份在三品以上的墓中几乎都绘制有壁画。其中乾陵的三个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保存较完整,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于公元706年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县之北塬,陪葬乾陵。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子。其壁画绘有两层,一层是陪葬时所绘,一层是追赠为皇太子所绘。唐中宗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全长100.8m,有7个天井,6个过洞,前后两个墓室和两条甬道,是至今已发掘的唐墓中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

唐墓壁画具有重要的独特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盛唐墓室壁画的面世,给人们带来了饱餐视觉盛宴的机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人们面对着这些绝世珍品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思索:这些壁画画的是哪里的场景?古人是怎么把人物造型画得如此准确?技法为什么如此高超?无论多长的线条,一笔拉下去,中间没有停顿。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安静却备受瞩目的角落。很多人期望从这里了解心中的“唐人”生活场景,而专家学者则试图透过这里的馆藏壁画来还原盛世图景、找寻历史真相,这里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该馆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告诉我们,陕西是唐代建都的地方,总共有19位皇帝,留下了18座陵墓,这些陵墓都有大量随葬墓。现在,陕西总共发掘清理过的唐墓(随葬墓)大约200座,而唐墓壁画馆则保留了约20座壁画墓的壁画。

“唐代墓葬壁画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技巧上也达到空前的水平。”专家告诉我们,壁画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当时社会风貌的巨幅画卷。陕西唐墓室壁画的发现,要从上世纪初谈起。第一批壁画是1952年在咸阳古墓里发现的,当时考古人员借鉴敦煌壁画的揭取方式,将它保存起来,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利用科技手段揭取和保护古代壁画,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54年,陕西省文管会又相继在西安一带陆续发现了一大批壁画墓,由此形成了唐墓壁画大量发现的第一个高潮期,共发掘了有明确纪年的唐代壁画墓约24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墓室壁画发掘增多,发现了不少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唐代壁画墓。其中,贺若厥墓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唐代壁画墓,该墓具有浓郁的北周和隋的特征,对研究初唐早期壁画、鲜卑皇族葬俗的演变十分重要。而乾陵的懿德太子墓则是目前所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为精细的唐壁画墓,其壁画内容丰富、气势磅礴且保存完好,体现出浓厚礼仪色彩:三出阙、24杆列戟、雉尾障扇等物明显是天子礼仪的等级标志。同时,该墓的《仪仗图》面积达9.7平方米,创下单幅揭取面积之最。此外,乾陵17座陪葬墓中的章怀太子墓也赫赫有名,著名的《狩猎出行图》就出自这里。该墓壁画高2.4米,全长12米,气魄风度溢于言表,可谓代表了大唐墓室壁画的最高水平。章怀太子的墓形制规模介于“王”和“太子”之间,与其他皇室成员墓葬相比,壁画拘束甚少,题材多样,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画面也很注意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很有意思的是,为了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带入身后的世界,画师们做出了各种可能的尝试。在其娴熟激情的笔触里,既有对大唐宫廷生活的精彩记录,也有流露于线条之间的隐约情愫和爱憎:那些宫女都画得非常可爱,表示出对她们的同情怜悯;但太监的描述就很奸佞,叫人望而生厌。这些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墓室壁画,无疑是展现唐代生活的巨幅画卷。

节愍太子墓

  李重俊,唐中宗李显第三子,在神龙二年被立为皇太子,但由于他不是韦后所生,颇受猜忌。

  后来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视李重俊为眼中钉,地位更加危险。神龙三年七月,他率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等人,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先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并杀其党羽十余人。又派李千里分兵守宫城诸门,自己则率兵自肃章门,斩关而入,欲杀韦皇后等人。不幸被拦阻于玄武门之外,士兵临阵倒戈,斩李多祚及李承况等于楼下,余党溃散。政变失败后,带下属奔终南山而去,赵思慎率轻骑追之。最终于雩县西十余里为左右所杀。唐睿宗即位后,追赠为节愍太子。

  

  ↑ 从吏图

  

  ↑ 东宫府吏图

  

  ↑ 东宫府吏图

  

  ↑ 飞凰图

  

  ↑ 华装仕女图

  

  ↑ 墓道西壁,持戟仪卫

  

  ↑ 墓道西壁,持戟仪卫局部

  

  ↑ 墓道西壁,山石风景局部

  

  ↑ 男装侍女图

  

  ↑ 前甬道,西壁人物

  

  ↑ 前甬道东壁,人物

  

  ↑ 侍从图

  

  ↑ 属吏图

  

  ↑ 文吏图

  

  ↑ 执笏赶谒图

  

靖陵

  靖陵是唐僖宗李儇的陵墓,也是西安唐十八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以及唐陵中唯一一座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也是唐代帝王陵墓中最后一座以“堆土为陵”形制建造的陵墓。

  靖陵位于陕西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乾县铁佛乡南陵村境内,为唐僖宗李儇墓。靖陵封土为覆斗形,高7米,方圆20公里。

  陵园原残存石刻华表1对、翼马1对、石狮1对。鉴于该陵多次被盗,1995年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由省、县文物部门进行科学发掘,是我国惟一发掘的一座唐代帝陵。陵园位于陕西乾县城东北约10公里处的丘陵台地上(今铁佛乡南陵村东南约150米处),西距唐高宗与武则天之乾陵4.5公里,东北距唐肃宗建陵15.5公里,距铁佛古寺2公里。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靖陵积土为冢,陵台为复斗形,底呈方形,边长40米、高8.6米;顶亦方形,边长8米。陵园方形,边长480米,陵台在陵园里,东西居中,陵台

  距南神墙264米、距北神墙176米。陵园现存东北、西北和西南角阙址。东北角阙址高3米、底长16.1米、宽8米;西北角阙址高3米、底长5.5、宽4.5米;西南角阙址已被平掉,现存角阙址残迹长6.7米、宽5.5米。

  唐僖宗李儇[xuān](862年6月8日―888年),初名李俨,唐懿宗李凗第五子,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5年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文德元年三月六日(888年4月20日)死于长安,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 靖陵,十二生肖之卯免

  

  ↑ 靖陵,十二生肖之午马

  

  ↑ 靖陵,执戟武士图

  

李晦墓

  李晦(628年-689年),字慧炬,陇西郡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堂侄,唐高宗李治堂弟,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功臣李孝恭之子。作为出身显赫的唐朝皇族,李晦因善于处理政务而深受初唐几位皇帝的赏识。唐高宗时期任营州都督、右金吾将军、兼检校雍州长史。唐中宗时升任户部尚书。唐睿宗及武则天时期,官拜右金吾卫大将军、秋官尚书。至永昌元年去世后,被追封为幽州都督。

  李晦墓位于今陕西省高陵县泾渭镇马家湾村南,西距汉景帝封土约3公里,地面原有陵园、封土、墓前石碑和石刻等。墓葬由长斜坡墓道,七个天井和过洞、六个壁龛以及前、后、西三条甬道和墓室组成。整个墓葬平面略呈“Ч”字形,南北残长46.3,东西最大宽度16.4米,西墓室最深处达15.6米。这种“品”字形排列的三室唐墓,与学术界一般认为大、中型唐墓均为前后双室的结构模式差别显著,是唐墓形制中的一个特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 李晦墓,捧物侍女图

  

  ↑ 李晦墓,舞女图

  

李勣墓

  李勣(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是隋朝末年瓦岗寨农民起义军的创始人之一。武德元年(618年)归唐,高祖李渊赐以皇姓。永徽年问,避太宗李世民讳,遂单名王力。李主力是唐朝初年颇负盛名的出将入相的人物,在开创李唐江山的统一战争中,在担当开拓疆域、巩固边防的重任中,功绩卓著,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而荣宠不衰。总章二年(669年)病亡,年七十六岁,次年二月,陪葬昭陵。其墓在今昭陵博物馆院内,墓地封土由三个18米高的圆锥形大土包呈倒品字形组成。其墓志云:“其坟象乌德鞋山及铁山,以旌平延勣、勾丽之功也。”其碑文为高宗李治御书。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不久,李勣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以匡复为辞”反对武则天。在出兵征讨徐敬业的同时,武则天下令“迫削敬业祖、父官爵,剖坟斫棺,复本姓徐氏”,李勣墓遂蒙劫难。二十二年后,中宗反正,始得衣冠重葬。李勣墓于1971年发掘。

  

  

李思摩墓

  李思摩(583~647年),突厥族,本姓阿史那。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思孽归唐,太宗嘉其诚,赐皇姓,封怀化郡王、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十三年(639年),改授乙弥泥孰可汗,使率原突厥一部归于黄河以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在长安病亡,四月,陪葬昭陵。起冢象白道山,在今礼泉县昭陵乡菜园头村北高险处,东北距昭陵约4.5公里。唐太宗去世后,高宗李治诏令琢诸蕃酋长十四人石像,列置在昭陵祭坛上,思摩即为其一。1992年,清理了李思摩墓,其甬道、东西两壁的镇墓兽图为目前仅见。

  

  

  ↑ 李思摩墓,持扇女侍图

  

  ↑ 李思摩墓,二女侍图

  

  ↑ 李思摩墓,镇墓兽图

  

  图集 | 唐墓壁画

  中国传统艺术 | 清朝宫廷官服朝服

  中国传统艺术 |《京剧100人物像》(2)

  图集 | 鼻烟壶

  大师画集 | 维米尔

艺术夏令营:

一间画室 | 艺术夏令营报名啦!

一间画室少儿美术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