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沈建华:略谈李学勤甲骨分期两系说

摘要: 一位青年学者的史料功夫和研究潜力导夫先路 津水作舟略谈李学勤甲骨分期两系说 沈建华 2019年2月24日,这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凌晨寒夜,一个并不普通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熟悉的李学勤先生带着他钟情一生的先秦出土文献事业,翩然离我们而去,没有留下片言只语。消息传来,举世震惊,来自海内外各地的科研教育机构、学者唁电哀辞纷至沓来,挽联如雪,思 ...

一位青年学者的史料功夫和研究潜力

导夫先路 津水作舟
略谈李学勤甲骨分期两系说
沈建华
2019年2月24日,这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凌晨寒夜,一个并不普通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熟悉的李学勤先生带着他钟情一生的先秦出土文献事业,翩然离我们而去,没有留下片言只语。消息传来,举世震惊,来自海内外各地的科研教育机构、学者唁电哀辞纷至沓来,挽联如雪,思念绵绵。八宝山送别李先生的队伍浩浩荡荡,灵堂前哀乐阵阵,看到弟子们悲痛得泣不成声,内心有一种从来没有的揪心、难过与沉重。此番场面至今回想起来仍萦绕脑际,久久挥之不去。我在想,究竟是什么魅力使李先生受到人们如此的尊敬和仰慕?那天我忽然明白,人一生不在於他的离去,重要的是他留给世人什么?

李先生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四十多部著作,上千篇论文,几乎都是围绕历史、考古、出土文献来探讨研究的。从甲骨、金文、战国题铭到汉代简帛,先秦历史、传世与出土古文献并驾齐驱,独领风骚。他的学术特点,往往给学界以出其不意的突破,敏锐的触角,缜密的考证,也带出不同於常人的学术风格。在这些不同的学科中,不难窥见李先生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研究,所达到驾轻就熟的境界。短小精悍、深入浅出的分析考证,以小见大或从大见小、令人耳目一新的思维,均足以显示李先生的学问睿智和精深博学的功底。李先生对於学术研究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术视野的宽阔与深度上,而且他也是一位导夫先路的开拓者,是当今许多学者难以达到的那种智慧高度。对李先生的离去,美国著名学者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感叹地说:“我很痛心,这真的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


众所周知,自1898年河南安阳发现甲骨以来,1928年开始对殷墟正式科学发掘17次,到1937年抗战爆发为止,是我国甲骨文或甲骨学研究的重要时期。结合考古学的方法和地层报告来对所发现甲骨进行分析断代,在这方面最有贡献的是董作宾先生。董作宾先生1933年所著的《甲骨文研究断代例》,提出甲骨分析断代的十个标准,并据此把商代王世盘庚至帝辛分为五个时期,开创了甲骨文研究史的新里程。如果说今天我们已经能基本掌握商代分期方法,这大抵也是根据董先生的分期法而发展出来的,对於甲骨学的深入研究起了很大作用。董先生的五期分法可以说影响了几代学者,直到今天还被人在使用。尽管如此明确的分期,但由於早期大量甲骨来自於私人藏品而非科学发掘,出土地点和地层不明,如果需要对甲骨断代分期准确判断,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是始终横亘在甲骨学上一个难以越过的障碍。

对于董氏所谓第四期“武乙、文丁”甲骨分期,本身就存在很多疑点,曾引起海内外学者的质疑。六十年前饶宗颐先生依据《殷墟文字甲编》2361片“扶”与“宾”,与“内”同版,又根据《殷墟文字甲编》234及《殷墟文字乙编》5347宾之言“呼取扶刍”,就已指出:“扶与宾、内同版,知向隶文武丁之未安。”[1]“扶”组这类卜辞,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武丁时期的“宾间”卜辞,那时饶先生就已纠正了董作宾和岛邦男将贞人“扶”错断为第四期武乙文丁的说法,[2]这与陈梦家先生已修正董氏断代的看法也是一致的。[3]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