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引汉济渭”再续秦人治水创举,陕西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延续千年造福三秦

摘要: 2022年2月22日11时20分,随着隧道硬岩掘进机刀盘破岩而出,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实现全线贯通,这条全长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的特长输水隧洞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创造了深埋超长世界第一、TBM单机连续掘进世界第一等多项世界纪录。预计于2022年底,关中人有望喝上汉江水。众多院士、专家评价为“综合施工难度世界罕见”。秦人再续治水 ...



20222221120分,随着隧道硬岩掘进机刀盘破岩而出,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实现全线贯通,这条全长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的特长输水隧洞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创造了深埋超长世界第一、TBM单机连续掘进世界第一等多项世界纪录。预计于2022年底,关中人有望喝上汉江水。

众多院士、专家评价为“综合施工难度世界罕见”。秦人再续治水辉煌。岂不知,在陕西还有3处古人的引水工程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别是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郑国修渠助秦王扫六合 定天下


“九曲泾河弯,冲出龙口入泾渠,灌溉良田难计数,郑国仪祉恩不忘。”这首流传于关中大地的民谣,说的就是郑国渠。民谣里的龙口按照《史记》的记载就是瓠口。郑国渠正是从瓠口取水,像一根长长的吸管,穿过关中平原北部,把泾河和洛水连接起来。郑国渠引水的瓠口,在泾河边一座叫仲山的山脚下。



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专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按照《史记》记载,郑国渠流经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等,绵延300余里,灌田4万余顷(280万亩)。郑国设计的引泾水灌溉工程利用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又在平原上找到了一条屋脊一样的最高线,这样,渠水就由高向低实现了自流灌溉。

在前秦七雄争霸,秦国强大消灭了赵国,韩国眼看失去了屏障,派了一个水工郑国说服秦人修渠,想要耗尽秦国财力,救亡图存,也就是历史上的“疲秦之计”,不想却成为“强秦之策”,郑国渠建成6年后,秦军直指韩国,此时的关中平原变成了秦军的粮仓。


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了天下统一。


20161月,在泰国清迈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7届执行理事会大会上,陕西泾阳郑国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汉中三堰”灌溉工程延续至今

  

  

自古汉中多渠堰汉中三堰,即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自创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朝历代修缮保护,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游等综合效益。


山河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褒河口,因褒水(褒河)又名山河水而得名,宋代《山河堰赋》记载是汉代相国酂侯(即萧何)、懿侯(即曹参)开创,是中国古代汉中引褒水灌溉农田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也是汉中历史上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

五门堰,始建于王莽居摄年间(公元6—7年),位于城固县桔园镇湑水谷口,堰首与坝体均以条石堆砌,并列五洞以分流,故称之五门堰。五门堰灌区建有九洞八湃三十六处水口,其工程设计、建造技术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自建堰后,灌区1万多亩;


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相传为汉代箫何、曹参所修。后因宋代洋州知州杨从义作较大整修改造,灌溉洋县、城固两县农田5000亩,故名杨填堰。


20171010日,陕西“汉中三堰”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



中国史上首条地下渠——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引汉济渭并非第一条“地下渠”,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



北洛河流域时间最早、难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是在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刘彻采取临晋郡守庄熊罴建议,在洛河下游澄城县老状跌瀑处开渠引水,征发士卒万余人,历时十余载而建成。


施工中挖出了“龙骨”(恐龙化石),故名龙首渠。


古人在修筑穿越铁镰山3.5千米的引水隧洞时,改为凿井,最深的井有130余米,凿打了许多竖井,井下相通行水,渠水下流通过铁镰山,又沿塬边东行了十余里,沿途灌溉农田,“井渠法”由此而生,因工程宏伟险绝,被称为水工建筑的地下长城。后因黄土地质原因渠岸经常崩塌,隧洞也因流沙和潜泉影响而淤塞无常,加之战乱频繁,致使工程没有持久发挥效益。


但先贤探索从未停止,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唐玄宗时期、元明清时期,都是在龙首渠的基础上进行修建,再到民国时期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在龙首渠基础上实施了“关中八惠”之一洛惠渠,将历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续建扩灌,历时十四年才得以建成。现代的龙首渠引洛灌区已发展成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灌溉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人口69万。


20201月,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知识点

前文提到李仪祉(1882-1938),陕西省蒲城县人,曾经两赴德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致力攻读水利。1922年后历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西北大学校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先后规划和修建了“泾、洛、渭、梅、黑、涝、沣、泔”关中八惠水利工程,以及陕南、陕北的多项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和“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



李仪祉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是为纪念李仪祉先生、展示水利文化、促进文物保护而修建的一座综合性水利纪念馆。也是陕西省唯一一座水利专题博物馆。

文字 | 杨利娜

编辑 | 杨利娜

审核 | 屹夫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