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巴蜀地区宋蒙山城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

摘要: 《巴蜀地区宋蒙山城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作者:蒋晓春 蔡东洲 符永利 罗洪彬出版社:学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3月“巴蜀”是四川地区的传统地理称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范围。南宋时期的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这四路是益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其首府分别在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三台县、陕西省汉中市、重 ...



《巴蜀地区宋蒙山城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

作者:蒋晓春 蔡东洲 符永利 罗洪彬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巴蜀”是四川地区的传统地理称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范围。南宋时期的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这四路是益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其首府分别在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三台县、陕西省汉中市、重庆市奉节县,其疆域包括了今重庆市全部、四川省大部、贵州省大部、陕西省南部和甘肃省东南部。


南宋端平二年(1235),蒙古大汗窝阔台在第二次西征的同时,分兵南下攻宋,其攻宋主力在皇子阔端率领下主攻四川。为了守住四川这个南宋王朝疆土的上游屏障,南宋王朝加紧了四川地区的防御部署,开始利用山河之险筑城设防。嘉熙四年(1240),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修筑重庆城。淳祐三年(1243),南宋王朝将四川军政中心四川制置司治所由成都迁至重庆,余玠被调任四川安抚制置大使主持四川军政事务。他根据当时严峻的形势,充分征求朝野熟悉战区蜀籍人士的意见,在四川境内三条纵向大江(由东到西分别是嘉陵江、沱江和岷江,这三江又分别以距离当时中心地区的远近被称为内水、中水和外水)以及三江汇合后的横向大江即长江沿岸险要的地点修筑山城和水寨,将当时无险可守的府州以上的行政建制单位迁到这些山城中去,以遏制蒙古骑兵优势的发挥。从而建成了以山水城池为点,以江河为线,点线结合,相互策应,有一定纵深的军政合一的山城体系。依托这一山城体系,宋蒙双方在巴蜀地区相持了30 余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进程。由于南宋四川山城体系的营建及其以后南宋及蒙元双方在四川地区的兴筑,山城水寨总数达83 处(绝大多数为南宋营建)。这些山城水寨遗址在南宋灭亡后,除了渠县礼义城等33 处由元军继续驻扎外,其余已经悉数拆毁。元亡以后,即便是这些未被拆毁的山城,也都荒废颓败,成为遗址。由于宋元山城多建在不易生产和生活的山上,这些山城废弃后的城址大多没有被占作他用,城址大多还完整保存,不少宋代城墙还保留在地表,并有9座宋代城门保存下来,为现代研究宋元战争史、城市史、城池史以及山城所在区域的地方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川宋蒙山城,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过实地调查和系统研究。早年进行的调查主要是重点山城的文献记载与遗址实物的区位比对,基本确认了文献记载的山城的现地位置及其地表状况。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调查,则是从这些山城遗址的现状入手,通过观察这些山城的规模、形态和结构,认识当时修筑山城是否考虑过城市的行政建制规格,认识当时筑城的区位选择与地貌选择,认识这些规划和选择在防御作战实践中的检验、修补和强化等问题。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城堡研究中心从2013 年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巴蜀宋蒙山城遗址的实地调查,课题组在蒋晓春教授等的带领下,经过多年辛苦的田野工作,基本上跑遍了川渝陕甘黔四省一市即南宋四川辖区已知山城地点,完成了50 处山城遗址的调查,基本掌握了这些宋蒙山城遗址现状地面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蒋晓春教授及课题组的蔡东洲教授、符永利教授和罗洪彬博士等,还对南宋山城的历史背景、分级分类、尺度规模、军民人数,重要山城的攻防史实、相关人物、重要文物等开展了不少专项研究,其代表性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巴蜀地区宋蒙山城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 下简称《宋蒙山城》) 一书。该书与已经出版的《南宋川渝陕军事设施的调查与研究》( 重庆出版社,2020 年,下简称《南宋山城》) 是姊妹篇,结合前书来阅读该书内容,更有助于对该书的理解。


《宋蒙山城》基于课题组亲自调查过的43 处宋军山城和7 处蒙军山城的田野资料,以及课题组成员发表的大量宋蒙山城研究论文,蒋晓春教授等在《宋蒙山城》一书中将这些调查材料和研究成果组织成七个部分,除了“绪言”和“结语”外,主体分为五编。开篇的绪论是对川渝宋蒙山城相关的概念进行定义,对调查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对调研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对调查川渝宋元山城的思路、技术、对象和研究情况进行概述。第一编“历史与现状”,对宋蒙战争以前巴蜀地区的筑城历史、宋蒙战争时期南宋四川修筑山城的历史背景、宋蒙两方在巴蜀修筑山城情况和使用山城情况、宋蒙山城废弃后的后世利用情况,以及宋蒙山城的保存现状进行了概括的叙述,为以后详细描述这些宋蒙山城遗址的现状做了铺垫。第二编“宋军山城遗址”,按照江河上下和流域区位的顺序,依次对金堂云顶城、剑阁苦竹隘、苍溪鹅顶堡、苍溪大获城、南充青居城、通江得汉城、巴中平梁城、富顺虎头城、泸州神臂城、合川钓鱼城、渝中重庆城、奉节白帝城这12 处重要山城进行叙述。第三编“蒙军山城遗址”,重点详述武胜城,再简要叙述其他5座蒙军山城。第四编专题研究部分,分别由外至内、从大到小论述了巴蜀地区宋蒙山城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余玠营建的四川山城体系、宋军山城的外围城防系统、宋军山城的内部结构、宋蒙山城的城墙和城门、蒙军山城的特点、巴蜀山城相关碑刻、宋蒙山城与高句丽山城,提出了不少有新意的见解。第五编则是巴蜀宋蒙山城申遗的专题,按照“申遗”文本的体例,就巴蜀宋蒙山城“申遗”的适用性标准、突出普遍价值的表述、真实性和完整性声明,尤其是“申遗”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阐述了宋蒙山城体系组成系列遗产联合“申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宋蒙山城》一书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不少创获,这些特色和创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宋蒙山城》是一部南宋典型山城的调查资料的汇集。书中的山城资料绝大多数都是课题组亲自调查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资料翔实,叙述清楚,连同《南宋山城》书中的山城资料,构成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巴蜀主要山城调查资料的汇集。调查的最基础工作就是了解这些山城的基本情况,包括山城位置、环境、规模、格局、节点、文物、关联等现状信息,这些信息必须通过系统的实地踏查和记录才能获得。课题组调查时间既长,调查范围又广,参与师生也多,且田野调查与专题研究结合紧密。这既为巴蜀宋蒙山城遗址的进一步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南宋四川山城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有助于学术界和公众认识和了解南宋四川山城的现状和价值。


其次,《宋蒙山城》一书是目前所知最全面报告和研究蒙元山城的论著。通过该书我们可以知道,蒙元山城营建集中分布在渠江汇入嘉陵江前的两江河段,以及渠江下游以南的平行岭谷的山口,具有控扼嘉渠两江、截断宋方联系、围堵宋方据点的作用;蒙军山城以水陆交通的地理区位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山岭险要程度和城防完善程度不及南宋山城,这正符合蒙军以守为攻、以城制城的军事思想;蒙军山城内建筑遗存相对较少,缺乏文教建筑和居住设施,军营驻地色彩浓厚,不具备南宋的主要山城同时兼具建置城市和军事据点的双重功能。诸如此类信息,都有助于宋元山城和宋元战争史的研究。


再次,课题组对巴蜀宋蒙山城的调查,是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城堡研究中心科研和研究生培养计划的组成部分,因而在开展巴蜀宋蒙山城调查时,基于前期梳理资料的所得、调查过程中的发现和资料整理时的收获,课题组设置了一系列研究课题,《宋蒙山城》一书就是这些课题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以南宋山城选址的宏观研究为例,该书从水陆区位、山形地势两方面对比分析了余玠任职以前和以后的山城,指出余玠规划建设的山城“没有一座山城既不临水路也不临陆路”,且更倾向于利用水路;余玠规划营建的山城偏重于选择方山地貌,“16 座山城中有15 座属于方山山城”;这些山城绝大多数都不很高大,体现了退守进攻的积极防御思想。这些分析和研究结论,无疑有助于中国古代筑城史的研究,值得关注。


最后,关于巴蜀宋蒙山城体系“申遗”的问题。该书在南宋43处山城中只选取12处作为代表,在蒙军7处山城中也只重点叙述其中1处,结合该第五编关于巴蜀宋蒙山城联合申遗的阐述,可以知道这种选择应该隐含了“申遗”选取哪些山城遗址作为系列遗产构成的一种建议方案。此外,课题组对具有代表性的宋蒙山城特点和意义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他们概括宋蒙山城的选址就有这样的归纳:除钓鱼城外,“其他宋蒙山城的选址也各具特点,各领风骚。白帝城扼川峡之口,进退裕如;重庆城两江环抱,崖高顶阔;神臂城三面环江,巉岩峭立;苦竹隘四面悬绝,一径可登;得汉城三面险绝,逐层拔高;皇华城四面环水,控扼中流”。这些概括都是颇为精到的。


当然,《宋蒙山城》一书作为一部集体成果的集成,不同作者所见材料和研究方面的不同,自然也会在行文中有所反映,该书也因此还存在前后照应不周、行文表述不一,以及个别表述不准确的少许瑕疵。以上是我翻阅《宋蒙山城》书稿所获印象,可能挂一漏万,敬请读者谅解。


本文为《巴蜀地区宋蒙山城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序,有删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