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陕西:岐山县城

摘要: 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然此祁山非此岐山,却也让岐山大名远扬。 岐山古称“西岐”,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中医始祖岐伯诞生地,元圣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周易》《黄帝内经》成书于此,出土了毛公鼎、大盂鼎等国之重宝和数万片甲骨文西周文物。 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分泾州鹑觚县南境置三龙县,县以山得名,治岐阳镇(今 ...

         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然此祁山非此岐山,却也让岐山大名远扬。

        岐山古称“西岐”,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中医始祖岐伯诞生地,元圣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周易》《黄帝内经》成书于此,出土了毛公鼎、大盂鼎等国之重宝和数万片甲骨文西周文物。

      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分泾州鹑觚县南境置三龙县,县以山得名,治岐阳镇(今岐阳村)。隋改岐山郡为扶风郡,开皇十六年(596年)移三龙县治于西40里(今凤鸣镇),改名岐山县。大业九年(613年)又移县治于东北8里(当今故郡寺、渚村一带)。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移县治于张堡(一说张堡垒,今地不详)。武德七年(624年)移县治于龙尾堡。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分岐山东北部及上宜县(今乾县西北)置岐阳县(县治在今岐阳村)。贞观八年(634年)废虢县入岐山县,移县治于今址。
       唐贞观年间,县城由龙尾堡迁回今凤鸣镇,以土筑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县城经过重新整修,周长为5华里零120步,城墙高2丈5尺,上筑1200多个垛口,外有护城池,深2丈,阔3丈。东西城门相距2华里零50步,上筑有5间城门楼,城垣东北角突出数十步,西南角缩入百余步,外形呈不规则长方形。

民国32年岐山县城

今岐山县卫星图

      据史料记载,从明弘治四年(1491年),岐山知县荣节开创南北二门,到乾隆四十年(1779年)的288年间,8任知县13次修葺城墙,修复城门。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发生地震,县公署、民房倒塌十之六七,知县令狐豸重修,题东门匾额曰“凤鸣”,取凤鸣岐山之意;西门曰“怀邠”(邠同豳,古诸侯国名,周后稷的曾孙公刘由邰迁居于此,在今陕西彬县),感念周先祖从邠地迁来的筚路蓝缕;北门“尚善”,取崇尚仁德之意,提倡仁政。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县韩廷芳在城墙上增筑炮台24座,改题东门楼匾额为“岐梁耸翠”(岐山和梁山并称岐梁),西门楼匾额为“麟凤呈祥”。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知县李经文复开南门,题匾“阜门”,取物阜民丰之意。乾隆四十四年,知县郭履恒复开北门,题匾“凤鸣”,并改东门匾额曰“朝阳”,取丹凤朝阳之意。

1928年的岐山西大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淫雨70余日,岐山古城墙坍塌过半。次年八月动工修复,开东、西、南、北四门。民国时期对城墙多次修补,西郭门匾额曰“三龙旧邑”,东郭门曰“文王故里”。

       城内重要建筑有清代岐山县署、文庙、关帝庙、城隍庙、太平寺塔、山西会馆、梁星源木牌楼等。文庙和城隍庙为唐代始建。太平寺塔为宋代始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除太平塔外保存完好,其余均遭拆毁。
       新中国成立之初,岐山县城仅有1.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破旧,但城门及城门楼匾额俱在。1958年后,附近的农民挖城土以施 肥 ,城 墙 遂毁,最后仅存西南一隅。

1928年的岐山东大门

分类: 中文 图片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