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四川:康定古城20240328

摘要: 老照片资源源于@图馆,其余为本人拍摄 康定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自古以来都是内地进出西藏的要冲。 康定古羌地,三国蜀汉时期称打箭炉,唐宋属土蕃,元置鱼通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明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打箭炉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设康定府,康定名称由此而来。​果郡王允礼写的《天眷西顾》 康定,被称为 ...
老照片资源源于@图馆,其余为本人拍摄
       康定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自古以来都是内地进出西藏的要冲。
        康定古羌地,三国蜀汉时期称打箭炉,唐宋属土蕃,元置鱼通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明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打箭炉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设康定府,康定名称由此而来。
​果郡王允礼写的《天眷西顾》     
       康定,被称为“海外仙山,蓬莱圣地”。一年四季都很安静,当地的生活节奏很慢。  
 30年代康定
         康定老城地处三山环抱,二水夹流,折多河穿城而过,雅拉河在此与折多河汇合。
       2022年6月,康定主要街道上最后一幢老木屋开始拆除,以此为标志,从一九九二年开始的康定旧城改造历时三十年,终于走到了一个标志性的时间。

图片@康定微生活
今日之康定
       藏语称折多河为折曲,称雅拉河为打曲,两水汇合点称为渚,因此藏语称康定城为“打折渚”。传说三国时期,大将郭达奉命在此建造火炉冶铁,以打造箭矢。因此也称为“打箭炉”。     
康定县政府所在地。政府大院临江而建,正对着门口矗立有一面照壁。照片拍摄于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西康建省,省会设康定。1955年,撤销西康省。
       康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高原古城,这里既是情歌的故乡,又是茶马互市的重镇。康定是康巴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

30年代的康定 :康定古城坐落在峡谷之中,折多河穿城而过,两岸是鳞次栉比的传统民居和建筑。

       康定城旧有东、南、北三门(因门内设税关,故又称“三关”)。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次年完工,以山为障,并没有修建实际的城墙。

      乾隆年间因受地震影响,皇帝准奏并加以修复,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五月竣工。以山为障,虽无城垣,但三关巍峨,雄踞炉城东南北之要冲,山与关相连,使康定城别具一格。    

  30年代,康定刚下过一场大雪,河水还没有结冰。

       康定门(东)、永安门(南)、拱极门(北),三关雄踞要冲。  

东门,北门可能位置,南门不确定 

       出东关是去内地,出了南关、北关就去了更为遥远的康藏各地,乃至西藏、青海、云南等地。因为是从南关、北关出去,现在的人们把离开康定往康藏高原腹地走去,依然叫做“到关外去”,原因也在于康定当年有城门。

30年代,康定城内的一条街道。街道不是很宽,一眼望不到尽头,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临街商铺都在开门营业,门口撑着遮阳棚。一名藏族男子从街道上走过。       

       1938年,筹备建西康省时,为扩大康定城区,拆掉了三城关及附墙,只有地名被保留了下来。

1939年,康定城内“中正路”上的景象。街道不是很宽,街上人来人往。在路旁的建筑门口,贴有标语。

       东关,为炉城通向内地之大门,也是自川人藏的第一座关口。

        东门的地址,就在现如今下桥附近,东北角与折多河相接,东南角与跑马山紧紧相连。山脚是笔陡的石崖,天然的屏障。

      在人马能够通行的地方起墙,靠山一边,墙“高二丈五尺、长十五丈,厚三丈二尺”,靠折多河一侧,墙“高二丈二尺,长三十七丈,厚九尺”。在如此宽厚的城墙上建有城楼,城楼两边有墙垛口。城楼并不居中,就在城楼下面,在城墙厚的一方建有“宽一丈二尺,高一丈五尺”的城门洞,城门的门板厚达五寸,都用铁皮包裹,再用铜钉装饰。两根巨大的木柱,横放在城墙里面,便是关闭城门所用的门栓。

下桥附近街道

       城门初名“紫气门”,取“紫气东来”之意;雍正十二年,果亲王至康定,题写“天眷西顾”横匾,意为“天子(朝廷、中央政权关怀眷顾西陲(藏区)这个地方”,悬挂于门楼正中。

      民国初年,因兵乱曾遭火焚,十一年(1922年),镇守使陈遐龄重修东门,改名为“康定门”,规模略逊于前,1938年拆毁。

今天的康定门应该不是原来的康定门

      康定城的东门最迟应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因为在乾隆四十一年,康定曾遭受一场巨大的泥石流灾害,原在现今公主桥以下、石油公司以上的康定城,被洪水、泥石流冲毁掉,当时的四川总督文绶曾有奏折上报朝廷,朝廷命令文绶在 “下移里许”的地方重建康定城垣,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大体完工,现在的康定城就从那时开始沿河而起。       

30年代,康定东关外“西康茶关”附近的景象。一名背夫正在给茶叶打包。每年,西康茶关收茶税达十一万两白银。千百年来,背夫们从雅安出发,负荷两三百斤捆扎紧实的条茶,走入崇山峻岭之间。到了康定,就要把条茶外包的竹篾割开,装进牛皮做的茶包,给牦牛驮,最终到达西藏。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6年),康定又遭受地震灾害,两年后四川总督保宁奉命对康定城垣重修,修好的东门,因为是康定城的东大门,便取名 “紫气门”,意为“紫气东来”。到了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镇守使陈遐龄重修“紫气门”,修好后,亲自书写“康定门”三个大字并刻匾悬于城楼,还保留了前镇守使殷承献书写的对联于两边。这幅对联,上联是“天眷西顾”,下联是“紫气东来”。  

南关
      南关,最初叫“南纪门”(“南纪”,指南方,取自《诗·小雅》:“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句。民间俗称为“南极门”),清末改为“永安门”,是自炉城通向折多山以西藏区的大门。


康定情歌广场​

择多河

       康定城的南城门地址是在如今的州武警支队所在地一带,从山边直达折多河边。城墙长达二十余丈,高二丈五尺,厚的地方有三丈,薄的地方也有九尺。

      南门建有城楼,城楼下是城门洞。城门洞高一丈五尺,宽一丈二尺。

这是30年代康定的南城门——永安门。南门最初叫“南纪门”。民间俗称为“南极门”,一直到了清末,才改名为永安门。历史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北关
      北关,原名“拱极门”(“拱极”又作“拱辰”。取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此为门名,意为“为政以德,四方归顺”)。

       旧址在今城北原州邮政局一带,城门西接子耳坡山脚,东与雅拉沟河相接。

       康定城的北城门,地址在现在的邮政局一带,城墙总长达到十五丈多,高达二丈多,最厚处一丈二尺,最薄处九尺。

       城门洞宽一丈二尺,高一丈二尺多。城门洞上也建有城楼,城门取名“拱辰门。    

这张照片,拍摄于康定北关城门外。城门前码放放着成堆的茶包。近处能看到藏马群和运输藏茶的牦牛群。此时的康定,不仅是刚刚建省的西康省省会,更是古往今来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贾市”。照片拍摄于1939年。

30年代,康定北门附近的市场。城墙外,有很多驮着茶叶包的马匹和牦牛。

        雅安边茶从雅安运往康定用人力背运,在康定经过藏族茶商们的加工改装后,原来的“边茶”成为“藏茶”,所有从此西运的“藏茶”,都要先出北关办理“税引”后就地启运。

      康定的三个城门,除了有护卫安全的作用,当年还都是收税的地方,当时的康定人称之为“卡子”,进出城门,就叫“过卡子”。清代、民国时期都有兵丁守卫,既守卫城门,也守卫收税的小木板房。

        一年中,以东门收税最多,北门次之,然后是南门。三个城门又称为东关、南关、北关。

1939年康定城内的天主教堂@孙明经
       康定没有西门,原因是找不到可以修建城墙的地方。从西边来也是可以进入城区内的,是从沿山小道走来。这条沿山小道也成了逃税、走私的通道,当年就是公开的秘密,只是没有人认真去管过这件事,反正东面来的从那里过不来,这就够了,东关的税收最为丰厚。

分类: 中文 图片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