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可亲可感

摘要: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2024年6月7日 第07版作者:贺艳,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专家点评数字时代,技术为文化遗产阐释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更好地记录、保存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更精细管理与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再现消失的传统;移动交 ...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2024年6月7日 第07版

作者:贺艳,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

专家点评

数字时代,技术为文化遗产阐释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更好地记录、保存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更精细管理与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再现消失的传统;移动交互和数字传媒可以带来更广泛的传播和受众触达。

近年来,随着保护展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数字化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历史文化遗产得以焕发新生,为观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亲历感、沉浸感与参与感。生动新颖的展示不但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爱,也成为国际交流交往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展现出既古老又时尚的新时代中国形象。

比如,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既扼守“紫禁后护”,又精准“号令全城”。经过保护修缮并增设“时间的故事”数字展后,丰富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与古老的券洞巧妙相融,以寓教于乐的形式,生动展示了中国古建筑、阐释了传统时空观,一跃成为北京新“网红”,游人如织。又比如,“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线上展,则是通过互联网搭建起现代与过去、国内与国外的桥梁。中希联合策展团队利用数字资源共同完成了一场仿佛真实存在的虚拟展览: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13号展厅中,中国将军俑与希腊士兵俑面对面伫立,东方“华夏衣冠”与西方“人体之美”的文明对话,加深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展览在雅典“中-希文化旅游年”开幕式上线后,获得希腊官方、媒体和民众的共同支持。未来,数字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希双方重要的合作方向。

当前,中国正在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转型。数字科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讲述可分享、有共鸣、有温度的文化遗产故事,重构公众与历史的情感关联,产生全新消费业态,让文化遗产转变为城市新场景、新热点。

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用数字科技保存和阐释文化遗产的力度,加强公众理解,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创造人类文明的当代新形态、新成果、新动力;加大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和传播的力度,使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瑰宝跨时空呈现,让世界各地的人更直观、更便捷地体验和分享;加大全球数字科技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力度,打通数字内容+智能装备+数字消费产业链,构建数字经济新增长点。

通过数字技术,让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观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壁垒,重新了解和认知过去的文化传统,是未来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韵、王笑妃、方曲韵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