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北魏平城墓葬壁画研究

摘要: 01—本书概况《北魏平城墓葬壁画研究》作者:尹刚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2月页数:269页开本:16开装帧:平装定价:198.00元ISBN:978-7-2031-2357-6
“ 
本书以大同市目前出土的14座北魏壁画墓及其附属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壁画墓的分布与特点、形制与内容、主人与年代、墓葬壁画的制作与题材、价值与体现等五方面入手,分析它们的外部表现形式和内部内涵特征。对它们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价值进行评估,并以此揭示北魏平城时期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传承、交流与融合,进而明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渊源流变。堪称近年所见北魏墓葬壁画研究领域中最全面和综合的一部优秀专著。







01

本书概况


《北魏平城墓葬壁画研究》


作者:尹刚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页数:269页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定价:198.00元

ISBN:978-7-2031-2357-6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同市目前出土的14座北魏壁画墓及其附属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些壁画墓的分布与特点、形制与内容、主人与年代,以及墓葬壁画的制作与题材、价值与体现等五个方面内容入手,分析它们的外部表现形式和内部内涵特征。其目的在于对它们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价值进行评估,并以此为视角,揭示北魏平城时期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传承、交流与融合,进而明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渊源流变。

本书在荟集北魏墓葬壁画文献、拓展北魏文化研究领域、丰富北魏民族融合内涵、充实北魏历史研究内容、挖掘大同古都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编辑推荐

本书堪称近年所见有关北魏墓葬壁画研究领域中最为全面和综合的一篇优秀专著,为大同北魏文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与素材,可以使学术界重新认识北魏墓葬壁画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也可以使文物界认识到保护这些壁画的重要意义,对于探索北魏墓葬壁画在当代大同的旅游与消费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等方面也大有裨益。


目录

第一章  大同北魏壁画墓的分布与特点

第一节  曹魏以前的墓葬

一、先秦时代
二、秦汉时代
三、墓葬分布与特点
第二节 拓跋代时期的墓葬
第三节  北魏平城时代的墓葬
一、公元398—439年
二、公元439—493年
第四节  北魏洛阳时代的墓葬
第二章  大同北魏壁画墓的形制与内容

第一节  北魏平城墓葬的形制

第二节  北魏平城的墓室壁画墓
一、沙岭M7墓室壁画墓
二、仝家湾梁拔胡墓室壁画墓
三、云波路华宇二期墓室壁画墓
四、云波里路墓室壁画墓
五、文瀛北路墓室壁画墓
六、迎宾大道M16墓室壁画墓
七、怀仁丹扬王墓室壁画墓
八、陈庄墓室壁画墓
第三节  北魏平城的石椁壁画墓
一、宋绍祖石椁壁画墓
二、张智朗石椁壁画墓
三、智家堡石椁壁画墓
四、富乔发电厂石椁壁画墓
五、解兴石椁壁画墓
六、广远将军妻母石椁壁画墓
第三章  大同北魏壁画墓的主人与年代

第一节  平城时期的统治者

一、游牧文化人群
二、兼具游牧与农耕文化人群
三、农耕文化人群
第二节  墓主明确的北魏壁画墓
一、沙岭M7墓室壁画墓
二、解兴石椁壁画墓
三、张智朗石椁壁画墓
四、梁拔胡墓室壁画墓
五、宋绍祖石椁壁画墓
六、丹扬王墓室壁画墓
七、广远将军蒋睿(容)妻母石椁壁画墓
八、富乔发电厂石椁壁画墓
第三节  不明墓主北魏壁画墓的年代
一、云波路华宇二期壁画墓的年代
二、其他不明墓主北魏壁画墓的年代
第四章  大同北魏墓葬壁画的制作与题材

第一节  平城墓葬壁画的工匠

一、平城墓葬壁画工匠的来源途径
二、平城墓葬壁画工匠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  平城墓葬壁画的制作工艺
一、墓葬壁画的工艺结构
二、墓葬壁画的绘制技法
第三节  平城墓葬壁画的题材
一、宇宙题材
二、仙境题材
三、“幸福家园”题材
四、富乔发电厂石椁壁画墓中的佛教题材
第五章  大同北魏墓葬壁画的价值与表现

第一节  汉族文明的融入

一、汉人的信仰和崇拜
二、汉人的装饰与图像
三、汉人的文化与器物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传播
一、佛教的传入
二、云冈石窟开凿前的佛教状况
三、云冈石窟的兴建与发展
四、墓葬壁画中的佛教文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录

图1 公元315年左右拓跋鲜卑疆域的大致范围

图2 公元220—398年大同市北魏墓葬大略分布图

图3 公元398—439年北魏平城城市的大约布局图

图4 沙岭墓群中的墓葬排列方式图

图5 公元398—439年北魏平城都城的主要墓葬区

图6 公元398—439年都城平城墓葬区的选址分界线

图7 公元439—493年平城北部、东部、南部墓葬区位置示意图

图8 北魏洛阳时代平城墓葬区的位置示意图

图9 南郊北魏墓M31平、剖面图

图10 南郊北魏墓M7平、剖面图

图11 南郊北魏墓M230平、剖面图

图12 南郊北魏墓M9平面图

图13 南郊北魏墓M157平、剖面图

图14 南郊北魏墓M13平、剖面图

图15 南郊北魏墓M40平、剖面图

图16 南郊北魏墓M8平、剖面图

图17 南郊北魏墓M79平、剖面图

图18 南郊北魏墓M117平、剖面图

图19 大同沙岭M7墓室壁画墓位置示意图

图20 沙岭M7平、剖面图

图21 沙岭M7墓室壁画分布与展开图

图22 沙岭M7壁画墓东壁

图23 沙岭M7壁画墓北壁

图24 沙岭M7壁画墓南壁

图25 沙岭M7壁画墓西壁

图26 沙岭M7壁画墓甬道南、北壁

图27 沙岭M7壁画墓甬道顶部

图28 仝家湾梁拔胡壁画墓位置示意图

图29 仝家湾M9壁画墓平、剖面图

图30 仝家湾M9壁画墓北壁壁画与线描图

图31 仝家湾M9壁画墓西壁与线描图

图32仝家湾M9壁画墓东壁与线描图

图33 仝家湾M9壁画墓南壁东、西部壁画线描图

图34 仝家湾M9甬道东、西壁壁画和线描图

图35 仝家湾M9门楣壁画线描图

图36 云波路华宇二期壁画墓位置示意图

图37 云波路华宇二期壁画墓平面图

图38 云波路华宇二期残存壁画墓现场图

图39 云波路华宇二期壁画墓东壁

图40 云波路华宇二期壁画墓北壁西半部

图41 云波路华宇二期壁画墓北壁东半部

图42 云波路华宇二期壁画墓南壁东半部

图43 云波路华宇二期壁画墓南壁西半部

图44云波路华宇二期壁画墓西壁南部、北部

图45 云波路华宇二期壁画墓甬道南壁、北壁

图46 云波里路壁画墓位置示意图

图47 云波里路壁画墓平、剖面图

图48 云波里路壁画墓东壁

图49 云波里路壁画墓南壁

图50 云波里路壁画墓西壁南部

图51 云波里路壁画墓甬道南壁

图52 文瀛北路壁画墓位置示意图

图53 文瀛北路壁画墓平、剖面图

图54 文瀛北路壁画墓发掘现场俯视图

图55 文瀛北路壁画墓的北壁、东壁

图56 文瀛北路壁画墓北侧棺床侧面

图57 文瀛北路壁画墓北侧棺床侧面和台阶平面、侧面

图58 文瀛北路壁画墓北侧棺床交界的矮墙侧面

图59 文瀛北路壁画墓甬道东壁

图60 迎宾大道M16墓室壁画墓位置示意图

图61 迎宾大道M78平、剖面图

图62 迎宾大道壁画墓甬道北壁和南壁

图63 迎宾大道M16壁画墓东、北、南、西四壁

图64 怀仁丹扬王墓室壁画墓位置示意图

图65 丹扬王墓大约平面图

图66 丹扬王墓甬道西壁和东壁

图67 大同县陈庄壁画墓位置示意图

图68 大同县陈庄壁画墓剖面图

图69 陈庄壁画墓前室顶部

图70 陈庄壁画墓前室北壁

图71 陈庄壁画墓后室顶部

图72 宋绍祖石椁壁画墓位置示意图

图73 宋绍祖墓平、剖面图

图74 宋绍祖墓石椁结构示意图

图75 宋绍祖墓石椁北壁壁画

图76 张智朗石椁壁画墓位置示意图

图77-1 张智朗石椁墓系列结构图

图77-2 张智朗石椁墓系列结构图

图77-3 张智朗石椁墓系列结构图

图77-4 张智朗石椁墓系列结构图

图77-5 张智朗石椁墓系列结构图

图77-6 张智朗石椁墓系列结构图

图77-7 张智朗石椁墓系列结构图

图78 张智朗石椁墓前壁内侧壁画

图79 张智朗石椁墓右壁内侧壁画

图80 张智朗石椁墓左壁内侧壁画

图81 张智朗石椁墓前壁外侧壁画和门楣外侧壁画局部图

图82 张智朗石椁墓残存顶板壁画

图83 大同智家堡石椁壁画墓位置示意图

图84 智家堡石椁结构示意图和平面图

图85 智家堡石椁墓北壁壁画和摹

图86 智家堡石椁墓西、东壁壁画和摹画图

图87 智家堡石椁墓南壁壁画和摹画图

图88 智家堡石椁墓顶部北坡壁画和顶部北坡、南坡摹画图

图89 三角形脊博壁画和摹画图

图90 智家堡石椁墓墓门门环处壁画和摹画图

图91 富乔电厂石椁墓北壁壁画

图92 富乔电厂石椁墓东壁壁画

图93 富乔发电厂石椁墓西壁壁画

图94 富乔发电厂石椁墓南壁内侧壁画

图95 富乔发电厂石椁墓顶壁壁画

图96 富乔发电厂石椁墓南壁外侧壁画

图97 解兴石椁墓内侧正壁壁画

图98 解兴石椁墓内侧右壁壁画

图99 解兴石椁墓内侧左壁壁画

图100 解兴石椁墓前壁外侧壁画

图101 广远将军妻母石椁墓壁画之一

图102 广远将军妻母石椁墓壁画之二

图103 沙岭M7壁画墓出土漆皮题记

图104 解兴石椁壁画墓中的题记

图105 张智朗石椁壁画墓的题记

图106 梁拔胡墓室壁画墓题记

图107 宋绍祖墓铭砖

图108 丹扬王墓砖

图109 广远将军妻母石椁壁画墓题记

图110 华宇二期壁画墓至大同电焊厂示意图

图111 北魏平城近郊已发现的墓葬位置示意图(华宇二期壁画墓约在图中云波里墓葬处)

图112 云冈石窟第16窟南壁门拱东侧弥勒龛下供养人像

图113 华宇二期壁画墓之北壁人像

图114 华宇二期壁画墓东壁中的饮酒器具

图115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画中的饮酒器具

图116 大同民间流传的拓片

图117 北凉时期疆域图

图118 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70中的纪年砖

图119 沙岭壁画墓墓室顶部

图120 智家堡石椁壁画墓椁顶北坡、南坡壁画线描图

图121 智家堡石椁壁画墓椁顶北坡壁画(局部)

图122 张智朗石椁壁画墓椁顶盖板上的星象图

图123 仝家湾梁拔胡墓门门楣凤鸟线描图

图124 智家堡石椁壁画墓东、西壁图像线描图

图125 张智朗石椁壁画墓石椁门楣内侧壁画

图126 汉梧台里石社碑造像拓片

图127 沙岭壁画墓北壁上部的部分神兽

图128 富乔发电厂北魏石椁壁画墓封门外壁壁画

图129 甘肃酒泉丁家闸5号墓社树壁画线描图

图130 《秦简日书集释》中“诘”章部分图片

图131 和林格尔汉墓甬道右壁壁画

图132 敦煌M167中的受福与舍利

图133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摹画图

图134 朝鲜平壤德兴里壁画墓后室后壁上“空鞍之马”与“牛车”壁画

图135 朝鲜平壤德兴里壁画墓甬道上“空鞍之马”和“牛车”壁画

图136 沙岭壁画墓东壁女主人右下方的牛车和女侍从

图137 山东嘉祥满硐乡宋山出土的八瓣莲花画像石

图138 江苏睢宁九女墩后室门额上的箑莆和花卉画像石

图139 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中伏羲女娲

图140 山东滕州市汉画馆藏大郭村出土东汉祠堂左壁“西王母牛羊车”画像石

图141 沙岭壁画墓甬道壁画中伏羲女娲图

图142 滕州龙阳店汉画像石之一

图143 滕州龙阳店汉画像石之二

图144 大同解兴石椁壁画墓石椁门外两侧郭壁上部的“人面兽身伏羲女娲”

图145 河南南阳唐河县针织厂出土西汉画像石

图146 河南芒砀山西汉梁王墓主室顶部壁画

图147 河南洛阳出土的西汉画像砖

图148 绥德军刘家沟东汉画像石

图149 绥德后思家沟快华岭东汉画像石

图150 绥德义合镇M1东汉画像石

图151 绥德快华岭板佛寺东汉画像石

图152 米脂党家沟东汉墓门扇画像石

图153 绥德汉墓门扉画像石之一

图154 绥德汉墓门扉画像石之二

图155 绥德四十里铺汉墓门扉画像石之一

图156 绥德四十里铺汉墓门扉画像石之二

图157 清涧汉墓门扉画像石

图158 绥德贺家沟出土汉墓画像石中的人面鸟身线图

图159 山东微山县两城公社出土汉墓画像石中的人面鸟身

图160 邓州彩色画像砖墓“万岁千秋”画像砖中的人面鸟身

图161 绥德四十里铺等地出土门楣处东汉画像石

图162 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墓顶脊壁画局部

图163 东汉永平四年画像石第三石拓片

图164 东汉元和三年画像石第七石拓片

图165 东汉元和三年画像石第九石拓片

图166 河南唐河石灰窑村画像石拓片

图167 徐州汉画像石馆藏鸾凤和鸣图

图168 大同北魏张智朗石椁壁画墓墓门门楣外侧壁画

图169 徐州铜山县周庄墓室门楣画像石

图170 张智朗石椁墓门楣外侧壁画中的人面凤鸟

图171 战国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图

图172 战国楚墓帛画人物御龙图

图173 汉墓装饰艺术中的正面墓主图像

图174 汉墓装饰艺术中的侧面墓主像

图175 张智朗石椁壁画墓中的墓主图像

图176 山东沂南县北寨村汉画像墓中室东壁横额之画像石图片与拓片

图177 山东沂南县北寨村汉画像墓中室南壁横额之画像石图片与拓片

图178 河南新密市打虎亭2号汉墓中室北壁壁画摹写图

图179 沙岭壁画墓正壁(东壁)局部图

图180 沙岭壁画墓左壁(南壁)局部图

图181 1962年山西右玉窖藏出土的胡傅温酒樽

图182 故宫博物院藏建武二十一年铜樽及承旋(来自代丽鹃文)

图183 河北邯郸张庄桥M1出土建武二十三年铜承旋和铜樽(来自代丽鹃文)

图184 山东沂南汉墓乐舞图中的承旋与酒樽

图185 河南洛阳朱村东汉壁画墓

图186 嘉峪关魏晋墓群1号墓前室南壁所见承旋与酒樽






02

本书序言


在各类自媒体极为发达的今天,作为60后的我,仍然对“白纸黑字’的东西情有独钟,阅读主要还是以报刊书籍为主。前几日与朋友喝茶闲聊时谈到读书,朋友言两类书籍绝对不看:一类是官员作序的,另一类是名人作序的。好在我既非官员,也非名人,所以受老友尹刚先生的请求,为他的大作《北魏平城墓葬壁画研究》一书作序,便慨然应允。

我与尹刚先生的相识缘于山西古代壁画的保护,他担任山西省古代壁画彩塑保护修复中心主任期间,聘请我担任该中心的技术顾问。对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而言,首先应该明确我们“保护”文物的什么,其次才是在技术层面怎么“保护”。具体到古代壁画的保护,应该首先了解壁画的核心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等)体现在哪里,其次才能谈到怎么在技术层面实现的问题。尹刚的专业是文物博物馆,我们合作开展山西古代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时,他主要负责古代壁画的价值揭示与阐释等方面的工作,即“保护”什么,我则主要负责壁画修复技术方面的工作。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各自取长补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最终发展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切朋友。《北魏平城墓葬壁画研究》应该是他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即以北魏墓葬壁画的发现与研究为专题。

北魏(398—493年)是拓跋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主要标志是拓跋氏部族正式进驻长城内与汉文化发生交流、融合。拓跋氏部族进入长城后,总结了自秦汉以来,汉民族与边疆民族以长城为基线的冲突与斗争,同时对东汉以来渗入长城的其他边疆民族作了一次融合,然后以此为基础和汉民族作一次彻底的融合。经过这次融合以后,新的血液注入汉民族之中,新的文化因子也开始在汉文化中孕育。今日大同作为北魏王朝首都长达九十六年,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通过拓跋氏的经营,大同盆地结束了自汉末以来两个多世纪的战乱和荒芜,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壮阔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地理记忆。在大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汇合,丝绸之路持续发展延伸,中华文明由此脱胎换骨,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诸多领域创造出了高度的繁荣。今日大同遗留了大量此时期的文物古迹,其中经考古发掘出来的北魏壁画墓即是其中之一。

曹魏两晋以来,由于战乱不已,规模宏大的壁画墓很少见,中原地区很少有在墓室绘制壁画的,只是在辽东、河西等边远地区仍有豪门大户沿袭汉代旧制,仍在营建砖石结构的壁画墓。北魏时期墓葬壁画又重新开始在中原流行,在秉承汉代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融入外来样式和时代新风,形式日趋规范,技艺渐臻成熟。因此,北魏是中国壁画发展的高峰期,一方面墓室壁画继承先前的传统继续发展,同时,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和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寺观壁画和石窟壁画,中国壁画的三大类型至此全部具备;另一方面,此时期的著名画家层出不穷,研究绘画的画论作品数不胜数。这两种情况不仅促进了中国绘画的蓬勃发展,而且特别刺激了中国壁画的繁荣,使得此时期的壁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总体来说,北魏时期,佛教的深入、道教的兴起、玄学的流行,使得包括墓葬壁画艺术在内的整个造型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取得重大发展。

《北魏平城墓葬壁画研究》以大同市目前出土的北魏墓葬壁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比较与田野调查方法,从壁画墓的分布与特点、形制与内容、主人与年代、制作与题材、价值与体现等五个方面入手,分析它们的外部表现形式和内部内涵特征,对壁画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价值进行全面研究,并以此为视角,揭示北魏平城时期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传承、交流与融合,进而明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渊源流变。本书堪称近年所见有关北魏墓葬壁画研究领域中最为全面和综合的一篇优秀专著,为大同北魏文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与素材,可以使学术界重新认识北魏墓葬壁画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也可以使文物界认识到保护这些壁画的重要意义,对于探索北魏墓葬壁画在当代大同的旅游与消费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等方面也大有裨益。

总之,本书不仅深入发掘大同北魏墓葬壁画资料,丰富了北魏早期历史的研究资料,又可进一步拓展北魏史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对于北魏墓葬壁画的保护修复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是为序!




03

本书前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北纬39°54’~40°44’,东经112°06’~114°33’。东与河北省张家口市、保定市相接;西、南与省内朔州市、忻州市毗连;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接壤。历史上,因其西界黄河,北控大漠,东连倒马、紫荆之关,南据雁门、宁武之险,且三面临边,最号要害,素有北方锁钥之称。

在大同盆地及周边的广大地域内,历史上一度活跃着拓跋鲜卑族的身影。永嘉之乱后,鲜卑族拓跋什翼犍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即代王位,并于建国三年(340年)定都云中盛乐宫,此历史活动标志着拓跋氏部族正式进驻长城内与汉文化发生交流。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亦称后魏或拓跋魏。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今大同市),次年称帝。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历史上又称元魏。公元534年,元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拓跋珪建国到北魏分裂,共历十四帝,一百四十九年。上述的拓跋鲜卑活动之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关于其历史地位,逯耀东做出如下的适当评价:

在永嘉风暴中,拓跋氏部族最后进入长城,不仅收拾了黄河流域的残局,也总结了自秦汉以来,汉民族与边疆民族以长城为基线的冲突与斗争,同时对东汉以来渗入长城的其他边疆民族作了一次融合,然后以此为基础,和汉民族作一次彻底的融合。经过这次融合以后,新的血液注入汉民族之中,新的文化因子也开始在汉文化中孕育。后来,这些新血液与新文化因子,又转变成支持隋唐帝国建国的基础。

在拓跋氏建立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今日大同作为北魏王朝都城长达96年。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平城从“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避乱之地,迅速成长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国际都市。这个时期(398—493年),学者称为北魏平城时代。此时期内,通过拓跋氏的经营,大同盆地结束了自汉末以来两个多世纪的战乱和荒芜,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壮阔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地理记忆。对此,李凭先生给出了如下的总结:

大同盆地的开发是在北方地区自汉末以来因战乱频仍而生产停滞达两个世纪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对它开发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在这一局部地区创造的经济价值。首先,晋末以来,我国出现了边远地区经济逐渐发展的新局面,长江以南地区经济首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大同盆地也及时赶上了这一潮流。其次,北魏平城时代所处的五世纪是北方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发展的时代,大同盆地凭借北魏王朝在此建国的历史契机,走到了这一时代的前列,从而在这一个世纪中成为整个北方的政治中心。最后,在开发大同盆地的共同劳动中,汉族与北方各游牧民族人民通过生产经验和技术的交流而增进了民族感情,推动了民族的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从而使大同盆地成为一座民族融合的大熔炉。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大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汇合,丝绸之路持续发展延伸,中华文明由此脱胎换骨,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诸多领域创造出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大同成为北魏平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最重要的历史活动舞台。作为这些历史活动的折射,今日大同遗留了大量此时期的文物古迹,如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北魏都城遗址、北魏明堂遗址、方山永固陵遗址等。除此之外,20世纪末开始至今,在古平城京畿范围内,陆陆续续经考古发掘出来的北魏壁画墓遗址,也是这些文物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北魏早期或前期的平城京畿范围内,今天出土的北魏墓葬壁画,大多处于山西省大同市行政区划内。所谓平城京畿,《魏书·食货志》云:

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

殷宪先生考证平城京畿的范围时指出:

代郡是秦汉代郡,不是迁都洛阳后孝昌中陷落复于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在平城所立之代郡。此地在今河北省蔚县暖泉镇西。善无即今右玉县西地。阴馆在今朔州市东南的夏关村一带。参合是一个因时而变的地域概念,十六国及北魏早期的参合陂在今阳高县之北,后期则移至内蒙古凉城县南。

马志强先生进一步指出:

通过以上考述,我们对北魏前期代都的地理范围有所明了,即在太武帝以前,大体如李吉甫、宋白所言,北阻阴山,东跨太行,南逾恒山,西沿黄河到达河套。太武以后,西、北、东南大面积回缩,定型为北邻六镇,东阻太行,南逾恒山(今原平以北),西傍黄河、朔州(治今托克托)。

自20世纪以来,大同市行政区划范围内陆续发现了大量北魏时期的地下文物遗迹。其中,北魏时期的墓葬遗迹为数颇多,据张峰截至2015年的统计,发掘的墓葬总量达到近千座。

目前,从已经发布的发掘简报、报告及研究成果来看,这些北魏时期的地下文物遗迹,既有集中发掘的墓葬群,也有单个发掘或整理的墓葬。就单个发掘或整理的北魏墓葬来看,按发现的年份顺序依次有16处,分别为1965年的司马金龙墓、1976年的方山永固陵、1981年的封和突墓、1984年的元淑墓、1993年的齐家坡北魏墓和怀仁丹扬王墓、1997年的智家堡石椁墓和智家堡木棺墓、1999年的田村北魏墓和下深井北魏墓、2009年的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2010年尉迟定州墓和大同县陈庄北魏墓、2011年的张智朗墓、2019年的华宇二期壁画墓;从集中发掘的墓葬群来看,按发掘年份的顺序依次有12处,分别为1988年的南郊北魏墓群(发掘167座)、1995年的金属镁厂北魏墓群(发掘10座)、2000年的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发掘11座)、2001年的七里村北魏墓群(发掘34座)、2002年的二电厂二期北魏墓群(发掘27座)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发掘75座)、2003年的大同县国营粮食原种场北魏墓群(发掘6座)、2004年的大同县湖东北魏墓群(发掘15座)、2005年的沙岭北魏墓群(发掘12座)、2006年的沙岭新村北魏墓群(发掘26座)、2008年的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北魏墓群(又称仝家湾北魏墓群,发掘10座)、2011年的恒安街北魏墓群(发掘3座)。

在上述的北魏墓葬遗迹中,有一批墓葬在其石椁(或称为“石堂”)、砖室和砖砌棺床的平面上,保留有北魏时期的绘画,属于古代墓葬壁画的范畴,可以将它们统称为壁画墓。大同市发现这批北魏壁画墓,在数量上比较可观,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形制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若进一步结合这批壁画墓主人身份和壁画绘制情况等方面的研究,则这些综合信息对于了解北魏墓葬制度及其具体实施情况,不仅会提供一个独特且鲜活的视角,而且可以为北魏历史研究起到很大的帮助。目前已知,大同市已经发掘的北魏壁画墓或北魏墓葬壁画为13座(处),这13座北魏壁画墓分别为大同智家堡石椁壁画墓、大同北魏宋绍祖石椁壁画墓、大同沙岭M7号壁画墓、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大同富乔M9号壁画墓(按,即大同南郊仝家湾北魏梁拔胡墓)、大同北魏迎宾大道M16号壁画墓、大同市御河东市公安局工地的张智朗石椁壁画墓、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北魏佛像石椁壁画墓、大同北朝艺术研究院藏北魏解兴石堂壁画墓、大同云波路华宇二期北魏壁画墓、朔州市怀仁丹扬王壁画墓、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壁画墓。

这些北魏墓葬中保留的壁画文献,是寻找遗忘的人类记忆和发现过去的事实真相的一种重要载体。它们与传世的文字史料同样重要,都是那个时代历史社会活动的真实折射,共同起到“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的历史记录作用,是解读湮没的北魏早期或者平城时期历史真相的一把重要钥匙。因此,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角度看,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

从年代上看,这13座北魏壁画墓的年代全部属于北魏平城时期(398—493年),此时期是北魏历史上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种异质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吸纳不同文化进而形成全新气质的伟大历史时期。代表这一历史时期丰富灿烂文化的大同北魏墓葬壁画,由于壁画年代集中,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蕴含着大量的时代信息,因此对这些壁画文献进行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是本书的基本目标,彰显它们的文献和史料价值是本书的主要任务。

通过对这些壁画图像资料的挖掘和与相关文字文献的比证,一方面可以揭示北魏早期的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渊源与影响,为学术界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食粮;另一方面在对这些史料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发掘其在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蕴含的优良传统因素,探索其在当代大同的旅游与消费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价值,为当下大同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这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总之,深入发掘大同北魏墓葬壁画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与研究,既可以补充、丰富北魏早期历史的研究资料,夯实基础工作,又可进一步拓宽北魏史的研究视野,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04

本书结语


本书以大同市目前出土的14座北魏壁画墓及其附属壁画文物为研究对象,从这些壁画墓的分布与特点、形制与内容、主人与年代,以及墓葬壁画的制作与题材、价值与体现等五个方面内容入手,分析它们的外部表现形式和内部内涵特征。其目的在于对它们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价值进行评估,并以此为视角,期望揭示北魏平城时期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传承、交流与融合,进而明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渊源流变。这些研究,对于汇集北魏墓葬壁画文献、拓展北魏文化研究领域、丰富北魏民族融合内涵、充实北魏历史研究内容、挖掘大同古都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本书的尝试,在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取得了一定创新,产生一些较为重要的观点。

从学术价值层面上看:首先,全面系统地收集大同北魏14处墓葬壁画的相关田野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于北魏平城地区乃至整个北朝地区的墓葬壁画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其次,系统地以目前出土的14处大同北魏墓葬壁画作为考察对象,全面考察和分析了它们的分布与特点、形制与内容、主人与年代、制作与题材、价值与体现,揭示了其作为文物古迹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形成了北魏民族融合研究的新领域。以其分布与特点来看,拓跋鲜卑入主大同盆地以前,该地区的墓葬主要分布在相应的城邑附近,且以汉族为主,逐步形成了聚集性的墓地区。拓跋鲜卑定都平城以后,继承了墓葬区分布在城邑边缘的特点,并随着城邑扩大,墓葬区逐步向外扩移,最终形成了在城邑正南、东南和南方布置墓葬区的北魏墓葬分布特点。大同北魏壁画墓的形制和内容章节中,分析了各个壁画墓的形制特点,除怀仁丹扬王墓为多室墓外,其他凡是有考古发掘报告的壁画墓俱为长斜坡墓道单室砖构墓,形成了大同平城时期壁画墓的共同特征。就大同平城时期壁画墓的主人与年代来看,其墓主显示了“非富即贵”的社会特征,大多数属于当时平城的统治阶级,少数墓主虽然不属于统治阶级,但从其经济水平来看,都属于当时非统治阶级中的富裕阶层。从大同北魏壁画墓的制作与题材来看,其墓室壁画制作基本上采用了由支撑体、地仗层、底色层和颜料层构成的壁画结构,而石椁壁画基本上只有支撑体和颜料层两层结构层。就其壁画题材来说,基本沿袭了汉代以来的墓葬装饰艺术系统中的传统题材,即巫鸿先生总结的表达汉人死后成仙信仰的“宇宙天空+仙境+幸福生活”题材,只是表达每个题材的具体图像内容随着墓主来自不同文化圈而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最后一章有关平城墓葬壁画的价值与体现中,着重分析了大同平城时期墓葬壁画装饰艺术系统中所体现的汉族文明,包含汉族的信仰与崇拜、汉族的装饰与图像以及汉族文化与器物,同时分析了平城佛教的传播状况以及在壁画中的体现。通过这些具体文化元素的分析,揭示了平城墓葬壁画中所反映的异质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现象。最后,某些研究内容的深入,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如大同解兴石椁壁画墓中“人面鸟、兽身”对偶神的考证,首次深刻揭示其演变轨迹,确定其为北魏平城时期创造的伏羲女娲变体。又如,通过考证,发现沙岭壁画墓南北壁面顶部的十二神兽可能是传承于东汉宫廷驱傩信仰,其甬道顶部的伏羲女娲中间的名物很可能为铺首而不是摩尼珠。再如,智家堡石椁顶部的植物祥瑞图案,同汉代以来天人感应信仰之间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以上种种,期望能够引起针对北魏墓葬壁画构图元素而进行的图像阐释学上的学术争鸣。

从应用价值方面来看,本书详细分析了大同市北魏壁画墓的分布特点,对大同未来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开展文物古迹预防性保护工作具有相当的指导和参考价值。此外,有关大同北魏墓葬壁画的价值评估进一步丰富了大同市文化旅游资源,拓展了大同古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内涵,对于大同市地方经济转型和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价值,如若利用得当,则也可获得相应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由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原因,许多问题未能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下列问题将是重点关注对象:在“大同北魏墓葬壁画的价值与表现”一章中的“汉族文明的融入”里,讨论汉族的文化与器物时,需要对卤薄仪仗文化与相应器物、服饰文化与相应器物、音乐文化与相应器物,以及建筑文化与相应器物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大同北魏墓葬壁画的价值与表现”一章中,需要对墓葬壁画中的胡族文化进行研究,探讨胡人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音乐舞蹈和甲骑具装等方面在壁画题材和内容中的表现;大同北魏墓葬壁画中,带有鲜明的佛教文化影响,需要对壁画中佛教文化图案元素所反映的佛教义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北魏平城时期的佛教传播与信仰等方面的状况,丰富中国佛教史发展历史的研究;对于2020年大同市上华琚小区工地新出土的北魏墓葬壁画,要继续纳入整体研究范畴,以期发现其在大同北魏墓葬壁画整体中的地位和特点。

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北魏平城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长达一个世纪的时期。该时期处于中国历史上“汉唐之变”历史时期之中,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期中,传统汉族农耕文化与所谓草原游牧文化交流碰撞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重修塑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特质,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反映并记载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的文献,固然主要是传承于世的文字典籍,但保存至今的图像资料特别是墓葬壁画文献,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时至本书完稿之日,历史悠久的大同古城又一次传来了北魏墓葬壁画的发掘消息,即大同市永泰南路与开源街交界处上华琚小区工地上新发现了北魏壁画墓。相信随着大同市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有更多的北魏墓葬壁画图像资料,同已有的墓葬壁画文献一起,共同揭示大同平城时期发生民族融合的社会现象的本质。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