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西安:做好基建考古 助推项目提速

摘要: 全省“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西安市聚焦解决地下文物资源丰富导致考古任务重、建设项目推进慢等现实问题,创新建立大片区考古工作机制,统筹加强全市考古力量,强化重点区域考古服务保障,有效解决文勘工作堵点难题,提升土地要素供给效率,助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近日,记者走访西安市考古一线,采访考古项目参与者和政府部门负责人,探访当地有效提升项 ...


全省“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西安市聚焦解决地下文物资源丰富导致考古任务重、建设项目推进慢等现实问题,创新建立大片区考古工作机制,统筹加强全市考古力量,强化重点区域考古服务保障,有效解决文勘工作堵点难题,提升土地要素供给效率,助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近日,记者走访西安市考古一线,采访考古项目参与者和政府部门负责人,探访当地有效提升项目考古效率的生动实践。


周秦汉唐,华夏风华。十三朝古都西安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安文物古迹数量多、分布广、等级高,现有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点324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8处,全市纳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大遗址面积约383.73平方公里,占城镇开发边界总面积的23.7%。可以说,西安埋藏地下的遗迹和文物,与城市建设区域高度重合,文物保护工作与城市建设发展密不可分。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与项目建设的关系,确保地下文物安全,对推动经济建设、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非凡的意义。


全省“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西安市文物系统全面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工作,持续推进大片区考古工作,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投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

变被动跟进实施为提前主动完成


“先考古、后出让”是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主导推行的一项基建考古领域重要制度改革措施,目的在于有效解决基建考古面临的部分问题。这一措施,把配合基本建设的文物审批事项由申请后审批改为申请前主动服务,将考古工作由被动跟进实施转变为提前主动完成,达到项目建设前有效保证文物安全的目的。同时,文物部门与当地政府协调配合,实现建设用地“净地出让”,有效节省建设单位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缩减项目建设周期,有利于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先考古、后出让’政策是政府机构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体现。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强机制创新,推行大片区考古工作机制。”7月5日,西安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陈斌说。


2023年10月,西安市文物局联合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等部门出台《西安市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实施方案》,配合制定西安市大片区考古工作实施细则、西安市大片区考古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构建起政府统筹、部门监管、区县开发区分工合作的大片区考古工作机制。


按照第一次西安市大片区考古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2024年大片区考古工作计划》,未央区率先明确了团结片区和六村堡片区2个大片区考古项目。2023年7月,团结片区安置地块建成交付。此前,未央区文物系统在团结片区筹建完成了一站式联合考古基地,将36宗土地化零为整统一管理,统筹制定片区考古工作计划;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签订大片区考古工作协议,将整个片区打包整体申报,一次性通过所有审批流程,仅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近1000亩安置地块、1800余座墓葬的考古工作,极大缩短了项目考古工作周期,有力推动“保回迁”工作任务超前完成,让群众提前2年拿到新房实现回迁入住。


“充分运用大片区考古的优惠政策,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2823亩土地的文物勘探工作和1971亩土地的考古发掘工作。”未央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负责人张峰说。


陈斌介绍,西安市文物系统今年重点在各行政区、开发区、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以及城市一体化示范区等有条件的区域范围(原则上400亩以上)内,针对相对集中的多宗用地统一打包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统一申报考古发掘证照,由原先的单一项目申报制变为大片区模式下的若干地块、若干项目集中申报方式,为项目建设单位减少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2►

全程跟踪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


“2023年到2024年初,我们在西安泛想车城项目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周代马坑、完整的西周陶窑以及带铭文的青铜器等遗迹及珍贵文物,目前已进入文物保护阶段。在这里,我们根据发掘情况与施工方同步调整施工规划,根据文物的不同特性实施了原址保护或打包搬迁方案。”7月7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王艳朋告诉记者,“集中力量干事情不仅效率更高,还能让项目建设单位省心省力。”


作为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考古领队),王艳朋已参与了100多个考古项目的发掘工作,其中涉及教育、医疗、地铁等重要民生保障项目。“此前在高新区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时,政府部门及建设单位组建了考古勘探联合办公室,负责前期协调和保障工作,以便我们能集中精力开展考古工作。”王艳朋说,“相比前些年,我们的工作流程和招标流程简化、优化了许多。”


“西安市文物系统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服务保障省、市重点项目,实行‘一周一汇报、两周一调度’工作制度,建立专项工作台账,销号管理、限时督办,对考古项目采取实时跟踪的管理模式;推动文物部门与区县开发区、建设单位联动对接,安排工作人员主动赴全市各项目现场进行实地督导,常态化开展上门服务、现场办公,加强沟通协调,统筹推进考古工作和文物手续办理,并及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调整工作力量和工作计划,确保项目考古工作和文物手续办理有序进行。”陈斌介绍。


今年,未央区制定了《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流程图》《基本建设工程文物手续办理工作指南》《团结片区文勘发掘推进示意图》,协调各部门和项目单位完善文物勘探手续办理流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我们实行‘每周文勘工作推进例会’制度,对每个项目实施清单管理,梳理‘四张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手续清单)挂图作战,对涉及文勘工作重点项目逐一进行研判,助力建设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张峰说,下一步,未央区将以“三个到位”举措推动大片区考古工作加快开展。


近期,考古工作人员在空港新城幸福里十三期项目发现了1000多座墓葬。由于该项目属于全市“保回迁”重点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西安市文物局统筹安排,组织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全市范围内迅速集中专业力量,参与项目考古发掘工作;与建设单位充分沟通,按照建设计划,有针对性地优化考古发掘顺序,合理分区安排发掘时间。工作人员将考古区域分成3个地块,在需要紧急发掘的区域投入最关键的人力、物力,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进度。目前,第一个地块已完成考古工作并移交建设方,剩余2个地块在紧张有序发掘中。


“围绕文物工作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理念,我们创新思路,积极推动让文物活起来。比如钟楼古井遗址,我们以6号线二期建设场地实际考古发掘的古井实物为主体,整体还原考古发掘现场,实现了对古井遗址实物的还原保护。这既充分展现了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利于提升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陈斌说。


3►

强化人才储备和科研力量


为基建考古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西安市文物系统不断加强考古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力量,与高校合作开展“实验室考古”,探索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法。


王艳朋介绍,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原有编制54名。2020年9月,市委、市政府批准给该院增加35名事业编制及20名编制外聘,逐年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层单位调入等方式,合理扩充田野考古、文物保护、安全管理等人才队伍。目前,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82%。同时,西安市指导市属考古机构逐年培养、逐年申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优化考古专业人才结构、增加考古领队数量。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每年组织新入职人员持续开展田野考古培训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积极输送考古队员参与考古领队培训班学习,大力培养考古领队;寻求与设有考古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或实习基地,既加大中青年科研骨干培训力度,又寻求多元化科研力量支持;参与文化遗产国际科研等合作计划,统筹推进文化遗产领域人才培养。


在高校,“实验室考古”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文物保护方式。西安市文物系统加强与高校合作,以考古出土文物为研究对象,让考古工作者在实验室厘清文物的结构、材料、工艺、劣化机理,进而开展保护修复技术研究,让深埋地下多年的文物得以还原。


“实地考古完成后,我们‘实验室考古’负责跟进完善相应的文保工作。”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团队负责人杨军昌说,“希望之后考古工作人员能对实地考古发现的文物打石膏包,让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物基本状况,获取原始信息,便于开展教学和研究。”据了解,该团队目前正开展交叉学科研究,进行文物保护相关的人才培养,为考古事业添砖加瓦。


权威访谈




西安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 陈斌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团队负责人 杨军昌


问:创新推行大片区考古工作机制的背景是什么?


陈斌: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每年配合基建的考古项目成倍增长,出现了考古力量不足、工作效能不高等瓶颈问题,对工程建设项目落地动工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每年落地西安的省、市重点项目很多,均需要开展考古工作,而且时间紧迫。2019年,西安市雁塔区宜家荟萃项目建设前,建设单位委托考古单位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考古发现这个占地约205亩的项目,地下深埋着约2300座古墓葬、2座古窑址、2条护墓沟,遗迹数量巨大,且遗迹之间存在较多叠压关系,无法同步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类似这样的情况,导致考古工作周期较长,无法满足项目落地时限要求。


为有效避免此类现象发生,西安市聚焦解决考古力量无法满足建设项目要求的问题,构建政府统筹、部门监管、区县开发区分工合作的大片区考古工作机制,出台《西安市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大片区考古后,将供地环节由原来的宗地出让方式改为片区出让,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即来即办、专人审批,按片区出具文物供地意见。同时,对办理文物供地意见的项目用地,免除办理工程规划许可阶段的文物审核意见。


问:西安市文物部门在大片区考古方面如何注重统筹、提高效率、强化保障?


陈斌:我们聚焦解决服务保障不到位、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科学定责、明确分工、完善程序,建立标准化考古任务工作流程。明确由政府部门及建设单位组建考古勘探联合办公室,负责前期征地拆迁、清表、劳务、支护、安保、文物存储等基础性、保障性工作;考古机构集中精力做好考古技术性工作,实现考古项目对接准备时间缩短至最快1周,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围绕存储保障不到位问题,在高新区、未央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等大片区考古工作区域,建立了标准化文物库房,专门存放属地出土文物,配备标准化安防、技防措施以及文物保护、资料整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有效节省出土文物转运、调拨时间,避免多次转移、运输和存放,实现出土文物“出土即入库”。


问:高校如何积极培养文物保护相关专业人才?


杨军昌:陕西具有高校众多、历史深厚的双重优势。我们希望借助高校自身优势,与国内、省内考古单位及高校深度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考古现场参与文物保护、信息提取、材料研究等诸多方面工作;注重让学生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掌握科学分析方法的同时,能够近距离接触文物,心、眼、脑、手相结合,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


文物保护和考古都是综合类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阔。因此,学科间的互动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格外重要。我们希望依托西安的科研优势、地理优势,培养更多相关文物保护、科技考古专业人才,通过对不同材质文物的系统研究、价值挖掘,以及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深耕、探索,并结合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特点进行跨学科研究,持续在该研究领域贡献力量。


来源 | 陕西日报

编辑 | 杨利娜

审核 | 屹夫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