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楼兰六百年:楼兰古国及西域与中原的博弈史

摘要: “本书是知名历史博主、西域史研究学者雍州节度使的首部楼兰古国历史的通俗史学著作。本书从楼兰初次出现于汉文帝时期匈奴写给汉朝的书信着笔,以时间为序,结合古今中外历史文献及各类出土文物,讲述楼兰在不同朝代的生存情况,全景展现楼兰从初次出现于西汉视野到消失于魏晋南北朝的漫长历程,力图解决关于楼兰的诸多疑问并全面深入地介绍楼兰古国。本书 ...


“ 
本书是知名历史博主、西域史研究学者雍州节度使的首部楼兰古国历史的通俗史学著作。本书从楼兰初次出现于汉文帝时期匈奴写给汉朝的书信着笔,以时间为序,结合古今中外历史文献及各类出土文物,讲述楼兰在不同朝代的生存情况,全景展现楼兰从初次出现于西汉视野到消失于魏晋南北朝的漫长历程,力图解决关于楼兰的诸多疑问并全面深入地介绍楼兰古国。本书以古今中外历史资料为依据,参考学术论文、论著多达数十种,并附有相关文物插图、地图共十几幅,真实再现楼兰及西域的千年风貌。








01

本书概况

《楼兰六百年:楼兰古国及西域与中原的博弈史》


作者:雍州节度使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青梅树下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页数:312页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68.00元
ISBN:978-7-5511-6972-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讲述楼兰古国历史的通俗普及读物。全书从楼兰初次出现于汉文帝时期匈奴写给汉朝的书信开始着笔,以时间为顺序,结合古今中外历史文献以及各类出土文物,讲述楼兰在不同朝代的生存情况,力图解决关于楼兰的诸多疑问:楼兰人是何人种?楼兰人操何种语言?楼兰建国于何时?楼兰建都何处?楼兰如何在汉朝和匈奴的夹缝中求得生存?楼兰在丝绸之路上的战略地位如何?楼兰为何会突然灭亡?楼兰消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作者简介

雍州节度使,本名马攸宁,陕西西安人,知名历史博主,84万。西域史与民族史研究学者,现就职于西安博物院。西安首批“文博旅游推荐官”之一,《寻迹西安》联合供稿人,“唐妞”系列漫画编剧兼历史顾问。多年致力西域历史文化研究,阅读过大量关于吐火罗人、楼兰古国、西域的史学专著和学术期刊,对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各民族均有深入了解,有志写一部讲述楼兰古国历史的普及读物,以飨读者。


编辑推荐

★历史大V、西域历史研究学者雍州节度使首部作品重磅面世!
★楼兰古国以其神秘性一直颇具吸引力,但其完整的历史鲜为人知。本书是国内少见的从历史角度而非从考古角度切入的完整讲述楼兰历史的通俗普及读物,全景展现楼兰从初次出现于西汉视野到消失于魏晋南北朝的漫长历程,全面、深入地介绍楼兰古国。
★本书以古今中外历史资料为依据,参考学术论文、论著多达数十种,史料严谨,文笔流畅,故事生动,徐徐揭开楼兰古国的神秘面纱,深度普及楼兰的人种、语言、政治、战争、文化、地理,带你走近这个消失于历史深处的神奇国度,了解楼兰古国的历史变迁!
★哈佛大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宁强3000字长文推荐!
★10幅精美文物插图、1幅丝绸之路全图、1幅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路线图,真实再现楼兰及西域的千年风貌。

名家推荐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建设,遥远的西北边疆包括地区成为数小时即可平安顺利到达的旅游目的地,公众对古代西域地区的好奇和向往之心越发强烈。特别是神秘存在而又神秘消失的楼兰古国,更是成了人人向往的“神奇远方”,喜欢楼兰的人无不热切期待着一部通俗易懂、流畅优美、可读性强的关于楼兰古国的书籍。

这部《楼兰六百年》就是这样一本为大众而写的通俗历史书。它以楼兰古国经历的历史时期为顺序,结合古今中外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为纷繁复杂的楼兰历史及西域与中原的博弈史,勾勒出较为清晰的历史线索。与学术严谨但枯燥无味的考古报告相比,这本书通俗易懂、隽永有趣,更适合对西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感兴趣的普通大众阅读。

——宁强,哈佛大学博士、考古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目录

前言  楼兰:西域古国传奇的重现

第一章  从小河到楼兰

一封来自匈奴的书信
来自东方的征服者
帝国的使者
东归与再次出使
西域三十六国
探寻罗布泊文明之源
西域先民两大集团
最早纵横东西的人类集团
塞种人:再次出发
民族融合造就文明

第二章  汉人的征服

七百骑兵
以夷制夷:汉武帝的经营策略
一场为争夺“天马”而发起的战争
帝国的第一次远征
刺客与国王
迁都:从楼兰到鄯善

第三章  汉匈决战

支撑帝国的屯田政策
五争车师
从屯田校尉到西域都护
百年经营,一朝崩盘

第四章  楼兰的黄金时代

本土势力的崛起
莎车霸权的衰落
东西双雄:于阗与鄯善
帝国势力的重新伸展
沿用百年的统治模式
疏勒十三勇士

第五章  时断时续的丝路古道

投笔从戎的梦想
班勇奇谋与父子两代的坚持
车师的内乱
大乱的前兆——于阗之变

第六章  楼兰的混乱年代

中原帝国的衰落与七大强国的崛起
前凉的西进运动
和亲的鄯善公主
帝国最后的野心——吕光西征

第七章 外族入侵与王国末日

北方霸主的百年更迭
鲜卑人的宏愿
西进的跳板——河西走廊
流亡的高昌北凉
兵临城下:最后的国王
新一轮的征服者

第八章  楼兰人的归宿

楼兰是怎么灭亡的
两千年后的重新发现
神秘的佉卢文与鄯善语
古今鄯善,沧海桑田
楼兰人的都城
百年发现楼兰之路
参考文献



02

本书前言

楼兰:西域古国传奇的重现
楼兰,中国西北边地大漠深处已消失千年的一个古老城邦。虽然只是一个西域小国,其历史却源远流长,令人惊叹。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代诗人李白写下这首著名诗篇时,楼兰古国早已不复存在。有游侠气质的李白写出豪气干云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句时,仿佛楼兰是一个敌对方的“战神”,斩首楼兰的人就是举国崇拜的英雄。为什么唐朝最为兴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要去想象一个已经消失多年,对大唐帝国毫无威胁的边地小国,并以其抒情呢?

与李白同时期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也写了一首关于楼兰的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白要“斩楼兰”,王昌龄要“破楼兰”,似乎都与这个传说中的蕞尔小国有着深仇大恨。这种对一个历史记忆里的遥远小国的敌意,应该是来自对远方“异邦”的恐惧和误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李白、王昌龄的时代,楼兰故地早已纳入大唐王朝的版图,根本不需要他们去“斩”或“破”,诗人心目中的“楼兰”只是“异族敌国”的代名词,“斩楼兰”“破楼兰”成为在边关建功立业的形象比喻。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楼兰古国和楼兰人,对汉王朝和中原人民并非总是充满敌意,只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且国力弱小,楼兰人不得不在依附汉王朝的同时,也依附于强大的匈奴国。因为匈奴国距楼兰更近,威胁性更大,所以在政治上、军事上楼兰对匈奴国的依附性更强,有时不得不帮助匈奴人对付远道而来的汉朝使节和军队。楼兰王国左右摇摆以求平衡的外交政策和政治态度,反映了在大国势力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小国的无奈和痛苦。

楼兰在当时的丝绸之路上堪称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丝绸之路在楼兰分为南道和北道,南道受阻可以走北道,北道不通可以走南道,如果楼兰闭锁城门就可以基本断绝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阻止汉王朝往西扩张势力范围。因此,楼兰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而楼兰国小人口少,人口最多时也只有一万四千多人,总兵力不到三千人,随时都有被强大的匈奴国和汉王朝灭国的危险。楼兰古国的国王需要有超强的政治智慧和过人的外交手段才能维持国家的生存。

楼兰这个大漠腹地、罗布泊边的小城邦,立国时间大概是公元前3世纪,具体时间难以确定。前77年,楼兰国名被改为鄯善,国都也从扜泥城迁往伊循城,扜泥城改为汉朝军队屯田驻防的要塞。448年,北魏的将军万度归领兵来到鄯善国,准备武力收复这块长期失去控制的附属国。出乎北魏军队的预料,鄯善国根本没有备战防御,百姓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农夫耕种,牧民放牧,商人贸易,一切如常。鄯善国王真达主动出城投降。北魏对鄯善地区实行与内地一样的郡县制管理,收取赋税。存在了六百多年的楼兰(鄯善)古国,就这样平静地消失了。

由于楼兰与汉人的统治中心长安、洛阳距离十分遥远,而且楼兰所处之地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极为困难,内地汉人获得的关于楼兰的信息往往是“道听途说”,所以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相关记载稀缺、零散,有时还相互矛盾,这给我们了解楼兰的历史文化带来了很多困扰,用那些断断续续、真假难辨的历史记载来重塑楼兰古国的历史样貌是一个很艰难的挑战。

幸运的是,楼兰故地气候干燥,人烟稀少,许多楼兰人生活的物质证据被大自然保存下来。因此,探险家和考古学家们在楼兰故地的发掘收获非常丰富。从20世纪初开始的一百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古楼兰所在地区发现了著名的小河墓地、太阳墓地、楼兰故城等大型古遗址,挖掘出以“楼兰美女”为代表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干尸和各种生活用品。运用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学者们尝试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来还原楼兰古国的历史风貌。由于学术规范的限制,迄今为止发表的“考古报告”类的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对出土文物的客观记录,对普通公众而言,读起来枯燥无味,理解困难。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建设,遥远的西北边疆包括地区成为数小时即可平安顺利到达的旅游目的地,公众对古代西域地区的好奇和向往之心越发强烈。特别是神秘存在而又神秘消失的楼兰古国,更是成了人人向往的“神奇远方”,喜欢楼兰的人无不热切期待着一部通俗易懂、流畅优美、可读性强的关于楼兰古国的书籍。

这部《楼兰六百年》就是这样一本为大众而写的通俗历史书。它以楼兰古国经历的历史时期为顺序,结合古今中外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为纷繁复杂的楼兰历史及西域与中原的博弈史,勾勒出较为清晰的历史线索。与学术严谨但枯燥无味的考古报告相比,这本书通俗易懂、隽永有趣,更适合对西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感兴趣的普通大众阅读。



03

精彩文摘

一封来自匈奴的书信

汉文帝四年(前176年),建国二十六年的大汉帝国在经历了“诸吕之乱”后,好不容易才得以重新步入正轨。然而,一封来自匈奴单于的书信,却让汉朝上下顿时紧张起来。

故事还要从一年前开始说起。

就在汉文帝三年(前177年)的五月,原本游牧于蒙古高原西部的匈奴右贤王部入居河套地区。这位匈奴国内的实权人物,在前不久向西征讨月氏、楼兰等国时大获全胜,这次南下打算在汉朝北方边塞再建功业,以此来巩固和加强他在匈奴国内的声望。于是,右贤王率领部众向南入侵汉朝的上郡,掳掠、杀害当地的汉朝军民。

虽然前几年刚给匈奴送去金银和美女,但在匈奴骑兵不断入寇犯边的残酷现实下,刚刚登基三年的汉文帝明白,这一次汉朝必须以强硬的态度来回击匈奴的挑战。两天后,他颁布诏令,一改以往对匈奴采取的妥协退让政策,而是以严肃的语气命令丞相灌婴率领八万五千名骑兵,从高奴进击匈奴右贤王。

下诏之日,万民喝彩,霸上大营人头攒动。士兵们无不想上阵杀敌、建功立业,普通民众则期待朝廷这次能成功抵抗匈奴。毕竟,自高祖开国起,尤其自刘邦白登山被围以来,朝廷对匈奴一直采取退避忍让的政策。此时,看到朝廷的诏书如此坚决,数十年来饱受匈奴压迫的汉朝军民都想借此一舒胸中闷气。

此时,匈奴右贤王正在上郡欢宴各部。在得知汉朝一改往日懦弱之态,突发数万大军北征以后,右贤王不免有些担忧。此次南下,他总共才带了不到一万人马,而且大多是本部落的民众,现在要在漠南之地独自对抗汉朝八万大军,其中风险他自是清楚。加上安插在汉朝国内的间谍此前屡屡报告说汉朝新登基的皇帝素有贤德之名,甚得民心。因此,在估量清楚自己并非这八万骑兵的对手之后,右贤王急忙出塞,退回漠北草原。

对此毫不知情的汉文帝,为了鼓舞士气、壮大国威,亲自来到太原为全军做战前总动员。

就在此时,从长安传来的密报说,济北王谋反了!

正在太原城内的汉文帝见此奏报大为震惊,不得不匆匆返回长安,准备调军前往山东半岛平叛。此时,据派出的探子来报,匈奴右贤王部已向北撤退,于是汉文帝下诏,暂时罢撤讨伐匈奴的军队,集中力量去东方镇压济北王叛乱。

这位济北王名叫刘兴居,是齐悼惠王刘肥的第三子,论辈分是汉文帝的侄子。当初平定“诸吕之乱”时,他与刘襄、刘章两位兄长在宗室中出力最多,本来打算拥立大哥刘襄为帝,他与二哥刘章分别做梁王和赵王。谁知,以周勃、陈平为首的朝臣们考虑到刘襄的舅舅驷钧残忍暴戾,担心再次酿成外戚专权的局面,于是转而拥立了一直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后来的汉文帝),也就是刘襄兄弟的四叔。

刘兴居一直对汉文帝心怀不满,因此,这次趁匈奴南侵、关中空虚之机发动叛乱,企图一举夺取他认为本该属于齐王家族的皇位。汉文帝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领兵十万,讨伐叛军。

柴武老将军久经沙场,素有“悍将”之名,在秦末就追随刘邦南征北战,是汉高祖所定“汉初十八功侯”之一。他作战经验丰富,攻无不克,并且对投降的济北国军民一律赦免。当地民众本就不愿跟随刘兴居遭受战乱之祸,看到柴武率领的官军秋毫无犯,纷纷感念朝廷的宽大。就这样,柴武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刘兴居自身缺乏军事才能,又仅以济北国一郡之地对抗朝廷,无疑是以卵击石。因此,仅仅不到一个月,刘兴居就被俘自杀,一场汉朝内部的政治动乱就此平息。

然而,在汉文帝四年(前176年)的这个夏天,匈奴单于的书信却突然而至。在汉文帝和群臣看来,这封书信无疑是单于对去年汉朝发兵的怨言和迫使汉朝继续“和亲入贡”的威吓。

因此,当匈奴使节上殿觐见时,汉文帝和群臣都心怀忐忑,害怕因为去年的事而与匈奴重启战端。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封信的内容并非汉文帝所预想的那样。

写这封信的人,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草原一代枭雄——冒顿单于。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