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巴厘文化景观:展现“幸福三要素”哲学思想的苏巴克灌溉系统Cultural Landscape of Bali:the Subak System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Tri Hita Karana Philosophy

摘要: 遗产名称:巴厘文化景观:展现“幸福三要素”哲学思想的苏巴克灌溉系统 英文名称:Cultural Landscape of Bali:the Subak System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Tri Hita Karana Philosophy 入选时间:2012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v)(vi) 地理位置:S08 15 17 E115 20 10(Supreme Water Temple Pura Ulun Danu Batur) S08
遗产名称:巴厘文化景观:展现“幸福三要素”哲学思想的苏巴克灌溉系统 
英文名称:Cultural Landscape of Bali:the Subak System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Tri Hita Karana Philosophy 
入选时间:2012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v)(vi) 
地理位置:S08 15 17 E115 20 10(Supreme Water Temple Pura Ulun Danu Batur) 
S08 15 33 E115 24 10(Lake Batur) 
S08 25 46 E115 18 44(SubakLandscape of Pekerisan Watershed) 
S08 20 37 E115 07 20(SubakLandscape of Catur Angga Batukaru) 
S08 32 31 E115 10 21(Royal WaterTemple Pura Taman Ayun) 
遗产编号:1194rev 

遗产描述: 
      巴厘文化景观:展现“幸福三要素”哲学思想的苏巴克灌溉系统,坐落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巴厘文化景观占地拥有五块水稻梯田和它们的水神庙,占地19500公顷。水神庙是以“苏巴克(SUBAK)”闻名于世的由水渠、水坝组成的协作水管理系统的中枢,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9世纪。在遗产地内还有一座18世纪的皇家寺庙(母神庙)(Royal Temple of Pura Taman Ayun),它是岛上同类型建筑中最大、最具震撼力的一座。苏巴克体现了“幸福三要素(Tri Hita Karana)”的哲学概念,是精神王国、人类世界和自然领域三者的相互结合。这一哲学思想是过去2000年多年中巴厘岛和印度文化交流的产物,促成了巴厘景观的形成。尽管供养岛上稠密的人口是一大挑战,但苏巴克体系所倡导的民主与公平的耕种实施原则使得巴厘人成了群岛中最多产的水稻种植者。 
       2012年6月29日,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i)(v)(vi),巴厘文化景观:展现“幸福三要素”哲学思想的苏巴克灌溉系统,因其展现了“幸福三要素”哲学思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ii):至少从12世纪开始,塑造巴厘岛景观的文化传统是古老的三希塔卡拉那(Tri Hita Karana)哲学概念。水神庙的集会是苏巴克景观的水管理基础,旨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仪式、祭祀和艺术表演,维持与自然和精神世界的和谐关系。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巴厘文化景观占地拥有五块水稻梯田和它们的水神庙,占地19500公顷。水神庙是以“苏巴克(SUBAK)”闻名于世的由水渠、水坝组成的协作水管理系统的中枢,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9世纪。在遗产地内还有一座18世纪的皇家寺庙(母神庙,Royal Temple of Pura Taman Ayun),它是岛上同类型建筑中最大、最具震撼力的一座。 苏巴克体现了“幸福三要素(TriHita Karana)”的哲学概念,是精神王国、人类世界和自然领域三者的相互结合。这一哲学思想是过去2000年多年中巴厘岛和印度文化交流的产物,促成了巴厘景观的形成。尽管供养岛上稠密的人口是一大挑战,但苏巴克体系所倡导的民主与公平的耕种实施原则使得巴厘人成了群岛中最多产的水稻种植者。 

遗产介绍: 
       巴厘岛,行政上称为巴厘省,位于印度尼西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省会设于岛上南部的丹帕沙,距印尼首都雅加达1000多公里,与爪哇岛之间仅有3.2公里宽海峡相隔,面积约5630平方公里,人口约315万。 
       巴厘岛是印尼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区。80%的人信奉印度教。通行印尼语和英语,普通话在景点及购物点一般也通行。 
盛产稻米 
       巴厘岛上大部分为山地,全岛山脉纵横,地势东高西低。岛上还有四五座完整的锥形火山峰,其中阿贡火山海拔3142米,是岛上的最高点。沙努尔、努沙-杜尔和库达等处的海滩,是岛上景色最美的海滨浴场,这里沙细滩阔、海水湛蓝清澈。每年来此游览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由于巴厘岛万种风情,景物甚为绮丽。因此,它还享有多种别称,如“神明之岛”、“恶魔之岛”、“罗曼斯岛”、“绮丽之岛”、“天堂之岛”、“魔幻之岛”、“花之岛”等。 
       巴厘岛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稻米、玉米、椰子和咖啡。农业生产多以集体合作形式进行。可贵的是,巴厘一年接待百万访客来去,可依旧不改颜色,沧海仍是沧海,桑田犹然是桑田。在岛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梯田,其中改变的只有稻禾品种。巴厘的农作面积逾90%改种新品种。在人口拥挤土地稀缺的小岛上,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当地长期形成的水利设施和灌溉系统。 
人文旅游景观 
       “苏巴克”灌溉系统—巴厘著名人文旅游景观 
       巴厘文化景观,也称“苏巴克”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11世纪,由占地19500公顷的水稻梯田和水渠、水坝、印度教神庙等建筑物组成,仍正常运行,成为巴厘著名人文旅游景观之一。 
       灌溉系统是灌区引水、输水、配水、蓄水、退水等各级渠沟或管道,及相应建筑物和设施的总称。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管道及附属建筑物输水、配水至农田进行灌溉的工程系统。可分为渠道灌溉系统和管道灌溉系统两类。由灌溉渠首工程,输水、配水工程和田间灌溉工程等部分组成。巴厘文化景观拥有五块水稻梯田和它们的水神庙,占地19500公顷。 
        “苏巴克”灌溉系统的几座神庙建筑中,水神庙是以“苏巴克(SUBAK)”闻名于世的由水渠、水坝组成的协作水管理系统的中枢,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9世纪。遗产点分别是:巴度尔湖边上的正统水神庙——巴度尔神庙;巴度尔火山湖,被认为是所有泉水和河流的终极源头;帕克里桑河流域的苏巴克景观,这是巴厘岛上最古老的灌溉系统;巴吐卡鲁山脉卡图尔火山口的苏巴克景观等。这里有传统巴厘岛寺庙建筑的典范;一座18世纪皇室家庙塔玛阿芸寺(也译作母神庙,Royal Temple of Pura Taman Ayun),它是最具地方建筑特色的水神庙,它代表了19世纪巴厘王国繁荣时期苏巴克系统的发展扩张,它是岛上同类型建筑中最大、最具震撼力的一座。 
        “苏巴克”位于百度湖畔,是一座建于湖边的庙宇,共有四座印度教庙塔,其建筑风格混合了佛教和印度教的特色。最有名的是临近湖边的两座塔。一座是建在一个圣泉之上的水中三层庙塔,祭拜的是求子女神,是农民心目中最重要的庙塔之一。另外一座是祭拜湖水女神Dewi Danu,由于当地农民认为水神掌控巴厘岛南区的农业用水,所以此塔是当地人的主要精神寄托。由此不难看出,水神庙并不是用来搞迷信活动的玩意:星罗棋布的庙宇管理着当地的灌溉系统——这才是这些庙宇的真正功能。 
       在遗产地内还有一座18世纪的皇家寺庙(母神庙)(Royal Temple of Pura Taman Ayun),它是岛上同类型建筑中最大、最具震撼力的一座。母神庙是一处园林寺庙,建造于1634年。这里是孟威王国时代的皇家祭坛。寺庙内有很多的祭塔和29座祖先的神位。寺庙园林中有美丽的护城河和花园。 
珍贵遗产 
       “幸福三要素(Tri Hita Karana)”的哲学概念,是指真正的幸福要达到精神王国、人类世界和自然领域三者的相互结合。这一哲学思想是过去2000年多年中巴厘岛和印度文化交流的产物,促成了巴厘景观的形成,苏巴克灌溉系统建设与运行充分体现了幸福三要素的哲学思想。尽管供养岛上稠密的人口是一大挑战,但苏巴克体系所倡导的民主与公平的耕种实施原则使得巴厘人成了群岛中最多产的水稻种植者。 
       苏巴克灌溉系统,是田园景观性的文化遗产。田园景观在性质上非常贴近文化景观,而文化景观就是在世纪交替之际产生的全新遗产类型。它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平衡关系,以强调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充分体现世界遗产的原则及所主张的价值观。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8年第2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确强调,应将眼光放宽放远,加强研究和补充尚有欠缺的部分,如田园景观、传统乡村、当代建筑等。
       “苏巴克”灌溉系统的申遗工作自2000年启动,2008年首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2012年6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批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估认为,该灌溉系统体现了巴厘人精神信仰、现世生活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幸福三要素”哲学思想。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