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 粟特商人与胡风

从吐鲁番市遥望火焰山,赤砂灼灼,草木不生。然而就是因为这样的气候条件,让古代高昌王国的公共墓地——阿斯塔纳古墓群成了凝固的历史,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地下博物馆”。考古证实,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今天,我们古物有画说介绍的这尊雕像,正是出土于阿斯塔那216号墓,反映了一千多 ...

•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发掘记

遗址远景遗址全景遗址复原图遗址排水设施遗址出土的遗物(本文图片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侯红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古代的国家大事除了战争就是祭祀活动了。祭祀是当时国家意志、人民精神世界的需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精神信仰和宗教观。秦始皇西巡有很多未解的谜团,礼县四角坪遗址的发掘有望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 ...

• 汤惠生:未被考古耽误的岩画学家

汤惠生是中国考古界最钟情岩画的人,也是中国岩画界真正的考古学家。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到青海考古近二十年,经历原始深入青藏地区史前研究,成为青海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转入南京师范大学成为考古学教授,参与三峡工程考古,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为中国知名考古学家。与此同时他主要精力和心思用于岩画考 ...

• 怀念︱郑振香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先生,因病于2024年3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郑振香先生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博物馆专修科,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自1962年至2002年长期在安阳殷墟遗址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曾先后参加洛阳烧沟、郑州二里冈、汉河南县城等遗址的发掘, ...

•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下)

铁尔梅兹考古博物馆法浩特说:现在年轻学者普遍重西方轻俄苏,有的甚至拒绝学俄语。要知道过去的中亚考古,几乎全都是用俄语出版的,不读俄语,等于放弃了近百年的学术积累,那可是中亚知识宝库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啊。7老虎与麻雀喀拉秋别遗址区最靠近阿姆河是第二天,在著名的喀拉秋别(Kara-Tepe)佛寺遗址。遗址位于蒙古大军毁掉的铁尔梅兹古城西侧 ...

• 乌鞘岭: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

清代诗人杨惟昶的《乌岭参天》:万山环绕独居崇,俯视岩岩拟岱嵩。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大空。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光绪三年(1877年),清末官员、地理学者冯竣光的《西行日记》中这样描述“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里镇羌驿尖。忽阴云四起,飞雪数点,拥裘御酒,体犹寒悚。以经纬度测之,此处平地高与六盘 ...

• 青山何处寻名将——循着姜维的足迹

有关三国的周边产品似乎总能受到青睐,比如最近的热门游戏《姜维传》。在三国前期的辉煌映衬下,后三国时代不免有些黯淡,但毋庸置疑,姜维仍是它最耀眼的传奇之一。由一名兵败后不得不投降的降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诸葛亮有意收服了他),转变为诸葛亮遗志的坚定执行者,和季汉最后的忠臣,姜维的人生充满戏剧性。不妨跟着这戏剧的人生轨迹,作一次寻古 ...

•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中)

▲在阿姆河边的古遗址,法浩特正讲解发掘情况汤因比站在阿姆河边,一心只想它的航道意义,是出于他那一代及他之前几代人对出海口的特别关注。历史上大概只有很短的几个时期,当大型帝国控制阿姆河绝大多数流域时,从铁尔梅兹到下游的通航才可能实现。绝大多数时期,比如现在,阿姆河被众多互相防范甚至对立的国家、城邦或部落分割,远程通航只是一个传说。 ...

• 张国刚:杜甫的前半生与大唐的盛世

杜甫(712—770)的诗歌,在中国妇孺皆知。随着《长安三万里》的热映,诗人、诗史、诗歌再次进入观众们的眼帘,李白、高适、杜甫的事迹也都栩栩如生。本书就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杜甫传”,其中也包括与杜甫有关的高适等人。“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诗是中学课本的学习内容之一,但对于杜甫早年的 ...

• 作物的故事丨苜蓿随天马

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一诗中言:“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诗中将苜蓿与葡萄入华看作是中原与西域交通的象征。苜蓿(Medicago sativa,即紫花苜蓿,以下简称苜蓿)是古代马匹食用的重要牧草,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被誉为“牧草之王”。紫花苜蓿今伊朗西北部、外高加索山区、小亚细亚,以及中亚 ...

• 星象之龙:“龙”的源头与远古先民对星象的认知

按:这是一个历史学者用星占数术破除迷信的小系列。2024年,以中国农历的十二生肖纪年来看属于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子民一直以龙的传人自称。比起老鼠之类常见、甚至常被赋予猥琐、卑鄙象征的动物,龙不仅是一种神奇物种,而且一直被视为高贵显赫的代表,因此今年的生肖动物“龙”,很早就被各种知识文化或商业运作大肆渲染与利用,随眼可见,随 ...

• 飞龙在天: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的三次转变

卯兔远去,辰龙飞腾。《易•乾》云:“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早在春秋时期,龙纹已出现在铜镜之上。1987年,在新疆和静县察吾呼西周至春秋墓地发掘出土两面龙纹镜(图一,以往有学者认为是蜷狼纹镜,后来有学者提出是龙纹镜。早期的龙纹形象,有的是嘴唇朝上翘着。仔细观察战国时期一些铜镜上的龙纹,这一特点更加明显。基于这一点认识,我赞成这应 ...

• 毛汉光:隋唐政权中的兰陵萧氏

前言兰陵萧氏是南朝重要侨姓之一,齐梁房是帝室,即梁武帝之后裔。梁武帝在位有四十八年之久(天监元年至太清三年,502-549),长子统,即昭明太子,中大通三年(531)卒,仅三十一岁。据《梁书》卷八《昭明太子传》载(《南史》卷五三《昭明太子统传》略同):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 ...

• 在千年名刹独乐寺,回望营造学社开启的古建筑考察

1929年,朱启钤成立中国营造学会,次年更名为“中国营造学社”——这是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以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人为代表的学社先贤开始了一场长达16年的抢救古建筑之旅。学社第一次田野调查的是独乐寺,该寺始建于隋代,辽统和二年重建,距今正好1040周年。今年也是中国营造学社成立95周年。2024年3月21日,在天津蓟州独乐寺入口 ...

• 阿艾石窟:孤悬崖壁上的“另类汉风”

古代龟兹国位于今天新疆库车,这里不断有考古新发现,也有很多谜团待解开。单独开凿于库车克孜利亚大峡谷悬崖之上的阿艾石窟,是一座“另类汉风”石窟,其中的壁画题材和风格效仿了敦煌做法,却又不遵循套路。是谁在这峰谷交错、难以攀爬的荒境开了一方净土?近日,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新书《中国石窟之美:走进西域》,澎湃新闻节选其中“阿艾石窟”一节, ...

• 3000多年前的重大年代未解之谜,他们破解了!

他们是中国碳-14测年的开创者被称为“雕刻中国考古学时间之轴”的人破解了“武王伐纣”年代等历史之谜近日,总台《吾家吾国》专访科技考古专家仇士华、蔡莲珍听他们讲述与考古的故事  01 亲手制作实验设备、两班倒连轴工作  建成我国第一个碳-14测年实验室  1932年,仇士华出生于江苏如皋的一个农村家庭。新中国成立后,仇士华考上了大学,并在校园 ...

• 探古老文明 传友谊之声

  从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始,10多年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各领域深化交流合作,其中不乏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身影。  横跨24个国家、涵盖44项联合考古项目……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国考古工作人员扎根考古一线,与相关国家专家学者合作,用专业的态度和扎实的技术带来丰硕的考古成果,揭开遗址面纱、唤醒丝路记忆。在传 ...

• 把铲磨成勺!她是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发现女将军妇好墓

一屋子满满都是书就连半边床也被书占满了这间屋子的主人已是92岁高龄她曾主持挖掘了中国首位女将军妇好的墓葬她就是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郑振香唤醒沉睡三千年的殷商历史1976年5月16日这是中国考古史上值得记录的一天郑振香带领的考古队在安阳小屯村西北角的一片高岗地进行挖掘工作当考古队在挖掘到五米多深时发现全是硬土再挖下去地下水就要渗出来大部分 ...

• 福暖四季 龙腾九州 | 在考古遗址,与龙邂逅

  在考古遗址中,人们经常与远古的龙邂逅。  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龙形石堆塑形成于距今8000年前后,是目前公认的最早的龙。这一人工堆塑的龙形象位于遗址中部,长19.7米,可分辨出头、身、尾。因为摆塑在一条石脉上,石质的色泽和质地比较相近,猛一看,这条龙的形象并不突出,但它置身在聚落的中心,周围是类似广场的空间,头尾紧邻遗址最大的两 ...

• 龙飞九天 考古学者与您一起追寻龙的足迹

  嘉宾:  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练春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吕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韩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的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作为特殊的文化符号,龙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 ...

• 从上海“三星堆”特展,再看最新考古视野下的古蜀文明(上)

作为上海博物馆东馆开馆的首个特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正在上博东馆展出。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28家文博考古单位的363件/套重要古蜀文物,通过“天行乾道”“地势坤物”“人和明德”三大主题向公众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特点以及来龙去脉。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展品为最新考古发现,如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青铜猪鼻龙、竖披发青铜人像 ...

• 沈阳故宫:看“晋韵华彩”里的琉璃艺术

2024年,是沈阳故宫作为“明清故宫”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由沈阳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鞍山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晋韵华彩——山西琉璃艺术展”3月19日在沈阳故宫开幕,展览通过一脉相承的烧造工艺,从“山西琉璃的时代变迁”“建筑上的琉璃”“庙堂与明器”三个单元,134件(套)文物,讲述神秘多姿的琉璃文化,展示山西琉璃古老的东方 ...

• 唐寅摹《韩熙载夜宴图》再现,看明清画境中的生活

中国古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从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幅幅青绿山水、繁华市井的画卷中或许可以一窥究竟。近日,汇聚天津博物馆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两馆众多珍贵馆藏的原作性书画大展“人间有味是清欢——明清画境中的生活景象”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展览以绘画表现的“古人生活”作为切入点,展现中国古人的生活场景、生活品味和生活情趣。展品中, ...

• 从上海“三星堆”特展,再看最新考古视野下的古蜀文明(下)

作为上海博物馆东馆开馆的首个特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正在上博东馆展出。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28家文博考古单位的363件/套重要古蜀文物,通过“天行乾道”“地势坤物”“人和明德”三大主题向公众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特点以及来龙去脉。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展品为最新考古发现,如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青铜猪鼻龙、竖披发青铜人像 ...

• 从穹顶画到藻井画——以异域、西域和敦煌石窟为文明比较

敦煌石窟藻井画与异域、西域的穹顶画有何不同?本文从西方券顶和穹顶画入手,分析双方的不同,探讨了表现神祇和人物的穹顶画为什么在敦煌几乎没有出现,认为敦煌藻井画的出现或与印度石窟平棊、阿富汗石窟三角天井构造有一定联系,但巴米扬、龟兹和吐鲁番石窟都有穹顶画,到了敦煌就停滞了空间创作与传播。敦煌藻井画由北朝隋初唐的艺术动感,发展为中唐的 ...

• 《兴庆宫史话》丨兴庆宫考古探测与发掘

兴庆宫考古探测与发掘XINGQING PALACE为了对唐都长安城这一重要的文物古迹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对西安市进行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同时,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组成工作组,用钻测的方法,花费5个月时间,对唐长安城的外郭城、兴庆宫、大明宫、曲江池和芙蓉园等遗址进行了初步的实地探测,并将探测结果撰成了一篇题为 ...

• 王瑞坤|坊里何处?——西安古城空间制度变迁与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的思考

文章摘要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研究框架,首先通过耙梳考辨史志文献与民俗资料,总结了后都城时代西安古城在空间规划管理制度层面的历史性层积,着力考证了宋金厢坊制京兆府城5个厢、元代街坊制奉元路城10个坊里、明清里甲制西安府城69个坊里的空间格局及其沿袭演进脉络。其后在长期访谈调查的基础上,从城市空间制度对应的土地和房屋权属、建设利用模式、 ...

•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植物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植物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苏浩丝绸之路的植物史是一部文化交流史,包含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大量历史信息,张骞凿空西域后,大量新奇的植物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涌入中土,中国本土的植物也传向世界。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和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博望论坛第四期“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植物”如期举行。与会嘉宾 ...

• 从25件文物中看粟特艺术与文化(下)

7.印章及其印记▲双面肖像邮戳和印记,并附有所有者姓名的粟特铭文。古代粟特,公元4-6世纪。红玉髓;高3.3×宽2.6 cm。伦敦大英博物馆,1870.1210.3。自公元前4世纪晚期以来,古代社会就一直使用雕刻的半宝石(以及可以在凹版雕刻的其他材料)。印章既用于个人目的又用于行政目的,可帮助认证、识别和保护文档、包裹及其他财产。印章所有权不仅保护财产, ...

• 武威文物中的神话叙事

神话蕴含着古代先民们丰富的思维信仰。“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在传统制象理论中,表述无形观念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用以物象,先民丰富的思维信仰不仅通过传说故事口口相传,也丰富蕴藏在遗留下来的宝贵文物之中。伏羲女娲1982年在武威市魏晋墓中出土的彩绘灰陶盆,陶盆内壁为白陶衣墨彩绘,内壁彩绘将伏羲女娲两臂绘制为双翼形态,有日月相伴,日月 ...

• 敦煌早期石窟壁画的制作工艺

壁画的特性是依附于建筑而存在的,所以,建筑墙体作为承载和表现壁画的载体,其先期的制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敦煌石窟及丝路沿线的石窟,在此方面也都有许多的相似性。在敦煌文献中也有诸多的关于制作壁画墙底的记载,其工艺制作大多很讲究,民间艺人(包括一些学养很高的画家)在长期的壁画实践中总结出了非常耐久的壁画制作工艺。依据传统工艺进行制作,从 ...

• 策展手记丨在西湖畔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千帆之下——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众生相”策展手记

摘要:作为专题类博物馆,如何将一个宏大叙事的主题与博物馆自身主题之间建立连接,并且寻找合适的切入口策划展览,一直是许多博物馆策展人尝试的方向。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策划的“千帆之下——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众生相”展览,选择了合适的切入角度,从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人物和群体的角度出发,构筑海丝文化与西湖文化的连接点,为策划类似的 ...

• 一个文物守护人的真情表述

近期,由孔正一所著的《守望古塔——从荒草园到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守望古塔》)一书在西安首发。该书真情讲述了一个文物人35年守护小雁塔、亲历小雁塔从“荒草园”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历程,其中不乏工作、生活、人文、趣事等。从修飞机到修文物在《守望古塔》中,孔正一以“因缘”一文,讲述了11岁时首次见到小雁塔时的感悟。他怎么也想不到,会用35 ...

•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看唐朝的服饰文化

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而唐朝是漫长的古代服饰发展史中熠熠生辉的宝藏。唐朝国力强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对外政策又非常开放,和少数民族、周边国家的交流颇多,在服饰文化的演变中能巧妙融合各地的民族特色,非常具有代表性。唐朝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处于鼎盛时期,其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国家的繁荣昌盛可以体现在服饰文化 ...

• 塔吉克斯坦隐藏着一座丝绸之路王国

旅行|塔吉克斯坦将国家地理中文网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一眼看去,此处平平无奇,只是塔吉克斯坦中部、帕米尔山麓中的一片长方形草地。然而曾几何时,这里蹄声雷动,大地都为之震颤。在磅礴的喷赤河上方,这片草地横跨宽阔的山间鞍部,据说是古代中亚运动“马背叼羊”(buzkashi)的竞技场。它占据了一个庞大聚居地的中心。在好几百年的时间里,这个政治 ...

• 黄文弼先生的帝陵保护事业

  黄文弼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考古学家,刘观民、王世民先生先后对先生的一生事业进行了总结和纪念[1]。在指出先生是“著名的新疆考古学家”[2]“中国现代考古学家”[3]“新疆考古的开拓者和西北史地专家”[4]的同时,都约略的介绍了先生在1930年代中期任职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工作。如刘观民先生就明确指出,黄文弼先生“1935年又以中央古物保 ...

• 西风东渐:西域文物中的古希腊元素

近年来,所谓的希腊伪史理论十分猖獗,认为古希腊文明是近代西方人伪造出来的伟大祖先,用于掩盖自己的野蛮出身,而且这种理论还在网上获得了不少拥护者。殊不知,希腊文物出现的时间跨度和地理分布广度都足以让这个所谓的理论不攻自破,其实现在中国境内,也有大量直接或者间接包含了古希腊元素的历史文物,尤其是中国新疆----希腊,波斯,印度,中原四大 ...

• 良渚考古口述史:良渚古城的发现与发掘

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关于良渚考古的出版物如考古报告、学术论文、媒体报道不在少数,它们均从不同侧面勾勒出良渚考古八十余年的历程。然而考古工作很多生动的过程和鲜活的细节不会出现在报告和文章里,只会留存在发掘者的回忆之中。本文是当年良渚古城考古的领队刘斌和队员王宁远的口述,从一线亲历者的视角向公众揭示了良渚古城发现和发掘始 ...

• 晚唐飞泉琴与古琴谱辉映,故宫再现“大圣遗音”

11月27日,故宫博物院钟粹宫古琴馆“大圣遗音——古琴文化展(第二期)”以焕然一新的面目再度开馆。澎湃新闻获悉。此次展览共展出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55件,其中古琴9张,这些院藏古琴年代序列完整,不乏晚唐雷氏制作的飞泉琴、南宋时期制作的海月清辉琴等名琴。展览特别设置以院藏明代早期古琴谱《秋鸿》图谱册为主题的空间。古琴曲《秋鸿》图谱册 清商调 ...

• 漫话北魏影塑艺术:从考古标本到石窟遗迹

北魏洛阳永宁寺遗址的正式发掘报告出版后,特别是在更早的北魏平城时代的佛寺塔基遗址的清理中,已发现有影塑标本,例如山西大同的思远佛图遗址和辽宁朝阳辽塔下压的思燕佛图遗址。这些考古发现使我们了解,自北魏平城时期到北魏洛阳时期,在佛寺中影塑艺术流行的大致情况。因此,现在有可能也有必要进一步漫话北魏影塑艺术。本文依据目前所能获得的考古发 ...

• 齐东方丨中亚历史名城撒马尔罕

来源:“西北学”微信公众号作者简介齐东方,1956年生,辽宁昌图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考古学家,主要从事汉唐时期的考古、历史、文物、美术的教学与研究。作者:齐东方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9年定价:58元ISBN:978-7-101-15260-9 ... ...

• 关中十六国墓葬有哪些考古发现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如何分布?离你最近的十六国墓葬是哪座?其中首次发现的与佛教有关的文物是什么?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轮番召开了564场报告交流会,众多专家学者带来自己的成就与发现。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呆运的主题讲座——《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布研究》,一开篇就吸引了在场众人的注意力。带着这些疑问,刘呆运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截 ...

• 萨保史君的征途:一个粟特商队​是如何组建运营的?

▲史君墓石椁▲史君墓石椁北壁图像“葡萄架下饮酒娱乐”从张骞到吴客:丝路岁月里的大人物与小人物荣新江说|粟特人的中国梦文|荣新江注释略,原载于《文物》2005年第3期图|在土星的标志下丝路遗产西安文物局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南丽江 ... ...

• 烽火映山河: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883件文书还原唐代戍边生活

2023年10月2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博望论坛“新疆考古发现与文化观察”系列讲座第三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北区)103会议室举办。本期论坛主题为“沙堆寂无声 烽火映山河——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883件文书还原唐代戍边生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应邀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中 ...

• 从晋城圆融寺看起:风雨中的山西低级别文物

山西有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有28027处,约占52%。而古建筑在山西的文物遗存类别中无疑是最重要的——山西国保数量在全国各省位居第一,共531处,其中421处都是古建筑。千百年的捶打锻造着古建筑的每一个角落,使得这些古建筑变得更加质朴、神秘,但也给它们带来了覆灭的隐患。近期,“山西灾后文物修复项目竣工仪式”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中村圆融寺 ...

• 南佐遗址: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

白陶、黑陶本来在黄土高原罕见,但在南佐宫城区却发现不少。制作和使用彩陶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有些出土的成套彩陶具有礼器性质。出土的涂抹朱砂的石、骨箭镞也都具有礼器性质,类似于周代天子赏赐诸侯的彤矢。在这些出土器物中,白泥堆纹陶罐同样罕见于这一时期的其他遗址,但在南佐,仅宫城东部祭祀区就出土了数百件大小不一的陶器,应为当时盛肉的成套祭 ...

• 河西走廊的古长城

河西大地,是一片神奇又壮阔的土地。丝路的光华、长城的守望、民族的交融,让它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中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河西走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古代中原王朝的一只手臂,张中国之掖,护西部疆域。而保护这只手臂的,则是长城。长城早已是河西走廊无处不在的象征。在这里,长城既是关口,也是开放的门户。凝望河西大地,长城纵横、巨龙盘旋 ...

• 庙底沟时代的西安杨官寨:5000多年前的男权社会

杨官寨遗址位置图5000多年前的西安杨官寨,人声鼎沸,热闹至极。先民们正在为自己的居住地修建环壕。环壕周长达1945米,壕内面积24.5万平方米,规模巨大,相当于34个标准足球场。杨官寨遗址环壕平面图很明显,按照当时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力水平,这样的工程不是一家一户能够完成的。时任杨官寨考古队领队的专家王炜林就认为,这是少数人指挥多数人劳动的结果 ...

• 毛家坪遗址:春秋中期秦国高级贵族子车氏的封地

文/侯红伟天水境内甘谷县位于渭河上游,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史前时期原始人类就在此进行活动,传说人文先祖伏羲在此教授人民结绳记事、张网捕鱼、演绎八卦。商周时期,这里是西戎部落重要的聚集区,盘踞着众多的西戎部落,牧马放羊、相互攻战。西周破灭,秦人崛起,秦武公灭冀戎,将势力拓展到甘谷;秦穆公霸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这里成为秦 ...

• 盘龙城——武汉城市之根

盘龙城——武汉城市之根Pan Long ChengWu Han Cheng Shi Zhi Gen盘龙城位于黄陂区盘龙经济开发区,紧邻武汉市中心城区,因被盘龙湖环抱而得名。盘龙城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其遗址面积2.13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1988年,盘龙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世纪初与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等重大考 ...

• 被掩藏的佛窟:守护着佛门的祆教女神

一座新发现的洞窟吐峪沟石窟东区外景。2015年,吐鲁番文物局为改善吐峪沟千佛洞文物保护微环境,开始对吐峪沟峡谷进行水利改造,进行防洪堤坝及文物保护巡查步道的修建。在唐代,吐峪沟被称为:“丁谷”,是指吐峪沟是一条不通的山谷,仿如“丁”字一样。而历史上著名的祆教寺院丁谷天、佛窟寺院丁谷寺(丁谷窟),均位于这里。今天,曾经的丁谷寺则被正式 ...

• 西旁:寻找失踪的景教遗址

西旁在哪里?一个中国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之地"上世纪初,西方的探险家们借着考察之名进入新疆,大肆盗取文物,吐鲁番丰厚的历史与文物,自然也成为了这些探险家觊觎的目标。而当年进入吐鲁番的德国人,在考察报告中,记载了吐鲁番一个名叫西旁(Shuïpang)的景教遗址,并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景教文献。1904—1907年,德国第二、三支吐鲁番考察队 ...

• 从高加索到阿姆河:一位中亚考古学家的成长史——读《热土荒丘五十年:中亚考古回忆录》

✪刘斌 |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导读】在此文发表时,中亚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巨人——瑞德维扎拉院士已于前日凌晨在塔什干仙逝,享年80岁(1942-2022)著名中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钱币学家、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爱德华·瓦西里耶维奇·瑞德维拉扎(Эдвард Васильевич Ртвеладзе. Edward Vasilyevich Rtveladze)所著 ...

• 怎样认识商文明?

  安阳殷墟作为商王朝晚期王都遗址得到了考古材料、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互证,殷都作为认识中国文明历史的基点是举世公认的共识。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既总结了此前一千多年中华文明肇始阶段的成就,又成为后世盛称的理想社会的典范。循着安阳殷都的线索,继续往前追溯早期商文明的踪迹及其形成过程,并进而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产,是夏 ...

•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红山文化C形龙 李韵摄/光明图片  每个时代的龙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商周龙神秘莫测,春秋战国龙变化多端,秦汉龙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飘逸洒脱,唐代龙华美富丽,宋明龙威严至尊。历经数千年,其体态虽然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 ...

• 守护敦煌60载 你所不知道的樊锦诗

  85岁的樊锦诗再次回到公众视野。近期,编号381323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为敦煌永久守侯。樊锦诗在莫高窟第85窟壁画修复现场检查工作。图片均来自敦煌研究院  与此同时,她毕生的研究成果汇集成《樊锦诗文集》出版;“樊锦诗基金”也正式成立,继向北京大学捐资1000万元后,樊锦诗再捐1000万元,支持敦煌文物事业发展。樊锦诗在考古报告撰写工 ...

• 科技助力考古,勾勒生动历史细节

  如今,考古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化,除了结合人们较为熟知的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环境学研究手段,应用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也纷纷投入古代遗存的分析研究,为探索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科技,正在重塑现代考古。“深海勇士”号载人潜 ...

• 缭绫何所似——寻找白居易《缭绫》诗中的唐代丝绸

 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似?  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  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  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  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  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  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  转侧看花花不定。 ...

• 聚落考古视野下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区东南车程25千米处鸣沙山东麓的峭壁上。崖面上密布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南北延续1.7千米。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一直延续到元代,历经千年营建,现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 ...

• 丝路文物见证文化交流互鉴

丝路文物见证文化交流互鉴天水放马滩秦晚期墓葬出土的纸质地图屏风彩绘石棺床(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唐代胡腾舞俑  六字真言碣  霍志军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经中亚、西亚连接欧洲及北非的东西方交通路线的总称。甘肃位居东西方文化交流之咽喉孔道,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全境,其主干线在甘肃绵延长达1600多公里,约占其全程总长度的1/5。  随着丝绸之 ...

• 打开古国南佐 传承黄河文明

缘 起南佐遗址坐落于泾河一级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西部,尘封于地下近五千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风雨,直到1957年的某一天被考古调查人员重新发现并记录下来,之后和大多数新发现的遗址一样,有了自己专属的“名称”(南佐遗址)和“身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辈学者们先后进行了六次发掘工作,发现了一座迄今为止最大的新石器时 ...

• 复旦通识·遇见敦煌丨丝绸之路上的敦煌音乐

【编者按】: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写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组织“遇见敦煌”系列,邀请校内外不同学科的学者,以专业的视角、平实的语言,尝试 ...

• 行知读书会|漫步唐长安城,感受千年古都的魅力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中国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朝代之一,而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更是值得我们再三探究。3月25日,新一期的行知读书会邀请到了人文艺术学者宗臻。宗臻曾是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学霸,在专业领域内做了十几年的研发,却带着对传统文化、国风国潮的热忱,毅然转型。这期读书会上,宗臻为读者们讲述了唐长安城,带大家深 ...

• 寻纸:丝绸之路上的墨玉桑皮纸

从小就熟悉“我们新疆好地方”的优美旋律,也对那里的葡萄瓜果和风吹草低见牛羊无限向往,可是真正促使我去往新疆的原因,却是2014年惊悉和田墨玉造纸老人托乎提•巴克的离世。至今我还清晰记得,那年10月我在机场候机,突然接到一位纸界朋友的电话,他以沉重的语气告诉我:巴克老人刚刚离世。我一时呆住,继而为自己的疏懒感到懊悔。2013年,浙江图书馆曾 ...

• 金张掖论道:中古历史、河西走廊与丝路文明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甘肃省黄河以西,夹于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之间,东起乌鞘岭,西至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长约一千公里,东西连接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是亚欧大陆上的交通枢纽和“十字路口”。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种群、政治体曾在走廊内外实现文治武功,并通过与中亚、西亚、南亚地区互通交流,创造了 ...

• 破译天书:西夏文字的发现与识读

清嘉庆九年(1804),贵州玉屏县(今同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的知县张澍(1781-1847)因病辞官,回到家乡甘肃武威省亲休养。自张澍十四岁离开武威赴西安、京师等地求学,屈指算来,已经过去了十年。此次荣归故里,亲友往来逢迎自不必说,闲暇之时,张澍也少不了同亲友四处游览当地的名胜。在武威城的北隅有一座禅林,名为清应寺。清应寺殿宇巍峨,廊楹绘绚 ...

• 作物的故事︱西瓜在中国的引种、传播和本土化

西瓜是夏季的主要消暑水果,被称为“夏令瓜果之王”。中国长期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西瓜消费国。西瓜在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是一种广受赞誉的大众水果。西瓜是如此的甘甜美味、消暑解渴,甚至有人笑称没有西瓜陪伴的夏天是没有灵魂的,是不完整的。假设没有西瓜,真的难以想象古人何以度过炎炎盛夏。我们不禁发问:西瓜是我国自古就有的吗 ...

• 史思明是突厥人还是粟特人?或与李白是老乡

史思明族属之谜作为追随安禄山叛乱并称帝的蕃将,史思明相关的材料远不如安禄山丰富,这也令他的身世模糊不清。虽然出生于默啜可汗统治下的突厥国中,但史思明的族属却并不明晰,一种说法是阿史那氏突厥人,一种说法则为昭武九姓粟特人。那么他到底是什么族属呢?西安北周安伽墓石棺床屏风,左边是突厥人首领,右边是粟特人首领近年的研究倾向于后者,较有 ...

• 中华艺术探源|唐代壁画珍品馆:走近千年前的纷繁精美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建歧谈唐代懿德太子墓壁画和李凤墓壁画。 编辑 陆林汉(01:47)对于隋唐时期的壁画,流传至今的诗作无不可以让人想见彼时生活中壁画的纷繁精美,李白有“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杜少陵则有“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骐驎出东壁”。从1950年代至今,陕西地区已发现的隋唐墓葬地点多达800余处,如唐代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李爽 ...

• 钱云 张敏:撒马尔罕城市历史与古城保护

城市是人的聚集体,了解了城市的人文,才能进一步谈及了解这座城市。作为城市研究者,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和理论方面分析城市,也要从人文和历史方面发掘城市。城市面向未来的开发建设与面对历史的文化底蕴传承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同样重要。名家名城,为大家带来各位专家学者对于各个著名城市有关人文历史的相关文章分享。希望能借此平台收获更多专家学者的 ...

• 争贡之役500年:明代浙江市舶司主管部门的变迁

徐春伟500年前的明嘉靖二年六月(1523年7月),日本细川氏和大内氏两使团,在抵达浙江宁波后因为勘合符效力之辩而引发冲突,史称争贡之役,又称宁波之乱。争贡之役是嘉靖年间影响最大的涉外事件。后世不少书籍,甚至《明史》都认为是该事件导致浙江市舶司罢免。如果查看明代中日原始史料,这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提督内臣主管时期浙江市舶司的职责是 ...

• 从东南亚出发︱泰国佛像长什么样?

张晨(澳门大学历史系)2023年6月,泰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次“泰国国家博物馆所藏重要佛像”的特展,集中展示了从曼谷本馆以及各地的分馆中精心挑选的具有重要价值的81尊佛像。这些佛像的历史跨越了7世纪到20世纪的1300多年,可以说是泰国佛像艺术的生动教材。暹罗学会(the Siam Society Under Royal Patronage)在7月22日上午组织会员参观了此次特展, ...

• 细读甘丹彭措林寺的建筑格局与壁画艺术

闫雪(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在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彭措林乡境内,有一座名为“甘丹彭措林寺” (dGa' ldan phun tshogs gling,意为“圆满兜率天”,简称“彭措林寺”)的寺院(图1),近年来以其保存于主殿集会大殿的精美壁画吸引了诸多研究者和旅游者的目光。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对于寺院及壁画遗存有了整体的认识,期冀可以深入浅出地分享给读者。 ...

• 田野记︱走在河西:汉藏之间的庙与碑

在历史上,河西走廊不仅是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的主动脉,也是汉族同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带,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宜农宜牧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为争夺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在历史的长河中展开了漫长的拉锯,塑造了河西走廊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了加强青年教师、硕博士生对历史人类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认识,探寻 ...

• 走近沙特阿拉伯的文化遗产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于9月10日至9月25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举办。本文介绍沙特阿拉伯这个“富得流油”国度的世界遗产。无可争议的,沙特阿拉伯是地球上最大的石油王国。坐拥世界上已发现石油的五分之一,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如今的沙特阿拉伯俨然已经成了阿拉伯世界的代言人。在前伊斯兰时期、在阿拉伯文明的序列里,沙特阿拉伯的土地上曾经留下过什 ...

• 丝绸之路上,1400多年前的“世博会”

 隋朝(581年—619年)享国时间虽不长,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大一统王朝。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朝开凿大运河,重开丝绸之路,开发西域,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恢复与西域的交往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路,汉朝为维护丝路通畅,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然而经历魏晋南北朝 ...

• 考古2022︱隋唐考古:天街五桥近紫宸,幡影伽蓝无尽藏

【编者按】又是一年“考古时”。即日起,“考古2022”系列稿件将陆续见刊,这是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四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8位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2022年,隋唐时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以都城、墓葬为重点的传统研究领域新发现不断,隋唐考古涉及 ...

• 考古2022︱两周考古:在周之庭,文教何止侯伯;陟其高山,武功岂如荆楚

【编者按】又是一年“考古时”。即日起,“考古2022”系列稿件将陆续见刊,这是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四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8位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与夏商考古以都邑为核心,引领同时代的工作有所不同,2022年度两周考古在各诸侯国都邑的工作突破不多,反而是一些不 ...

• 考古2022︱秦汉考古:四面花开溯一统,简牍泥封研古今

【编者按】又是一年“考古时”。即日起,“考古2022”系列稿件将陆续见刊,这是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四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8位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公元前221年在秦王嬴政灭六国后,秦人基本完成统一大业,开始逐步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

• 考古2022︱新石器考古:四台高地万年屋,凌家滩边燎玉石

【编者按】又是一年“考古时”。即日起,“考古2022”系列稿件将陆续见刊,这是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四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8位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2022年,新石器考古人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立足遗址,扎根田野,用手铲寻找着新石器时代的起始,探寻着八千年前“文 ...

• 考古2022︱旧石器考古:古化石,新发现,探起源;辨技术,论行为,释文化

【编者按】又是一年“考古时”。即日起,“考古2022”系列稿件将陆续见刊,这是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四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8位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新发现东北是我国近年来旧石器发现最持续、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晚更新世 ...

• 长信宫灯的来处:制造文物的工匠与社会

器物真的可以令人着迷!人们在博物馆邂逅一件古老的人工制品,往往感到与遥远的过去产生实实在在的联结。然而,无论一件闪闪发光的文物如何因华美的纹饰令人眼花缭乱,或因巧妙的构思使人心驰神往,透过它人们所感受到的联结实际上都非常肤浅。一件挂在画廊墙上或置于博物馆橱窗内的文物,已被生硬地剥离了两类至关重要的环境。一类是使用环境。没有一件古 ...

• 《博物馆之城(第二季)》:在溯源中感悟中华文明

文博探秘类综艺《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日前正在播出,这一季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题,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作为主要探访对象,从多元视角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对中华文明的特性进行演绎与阐释。这一季由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杰,复旦大学研究生冯琳组成“博物馆探秘团”,探究 ...

• 盘点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8月28日,“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了热搜。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在8月26日证实,该博物馆大约有2000件藏品“失踪”,只有部分被找回。随着被盗事件频繁发生,多国声讨大英博物馆要求其归还劫掠自他国的文物。据统计,在大英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约2000件长期展示。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 ...

• 从青铜鼎到雁足灯,古人如何为文物留影?

“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这些天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首次聚焦中华民族非遗技艺——古金石传拓,通过上博馆藏历代金石拓本与部分实物对照展出,向公众传递墨纸拓痕间的传拓艺术之美,其中“青铜器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以全形拓本形式齐聚亮相;吴大澂《愙斋集古图》首次与实物对照展出。澎湃艺术特刊发展出的部分重点文物介绍与赏析。展 ...

• 天津博物馆“聚赏珍玉”上新:呈现历代玉器概貌

澎湃新闻获悉,天津博物馆玉器常设展“聚赏珍玉——馆藏中国古代玉器陈列”经过升级换展,于8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经全新升级的“聚赏珍玉”展览汇集320余件玉器珍品,其中将近四分之一展品为全新上展。焕新后的展陈同时加入了天津地区考古发现的玉器精品,追溯天津本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特色。据悉,天津博物馆馆藏玉器万余件,纵贯古今,品类全面,自成系 ...

• 山西朔州水泉梁壁画再现北齐社会风貌

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为山西地区发现的北齐墓葬之一。该墓曾先后三次遭到盗掘,所剩随葬器物残破不可复原,墓室壁画虽被破坏,所幸保存了下来。水泉梁壁画墓虽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但精美的彩绘壁画生动地再现了与墓主人身份、地位及生活相关的北齐社会风貌,是研究北朝社会生活、绘画艺术、历史文化和军事制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 ...

• 契丹或女真?弗利尔美术馆藏传张戡《猎骑图》观画记

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of Art)的传张戡《猎骑图》轴鲜少被学界提及,据本文研究,《猎骑图》与南宋宫廷画师陈居中的六件画作在风格上非常相似;从画中髡发样式、袍服靴帽、障泥纹饰和马镳衔环,可以判断该画的描绘对象为女真族。10至13世纪,游牧民族契丹、女真分别发端于木叶山及白山黑水,先后建立了辽(916-1125)、金(1115-1234)王 ...

• 从《八代全文》看清代学者李兆洛的“治有用之学”

清代学者李兆洛(1769—1841)被魏源赞之为“近代通儒”,李兆洛治学涉猎广泛,功底扎实,在治学、教育、治世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其编著的《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被李鸿章赞为不可不“家置一编”。近日,“治有用之学·著有用之书”李兆洛《八代全文》稿本座谈会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举办。来自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的16名研究者对李兆洛其人、其事及《 ...

• 《寻古中国·玉石记》:讲述玉文物背后的文化历史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玉石记》,将于7月9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开播。5集纪录片将通过探寻中华先民发现玉、雕琢玉、使用玉、钟爱玉、赋予玉以丰厚精神文化内涵的历史和故事,见证我国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寻古中国·玉石记》什么是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 ...

• 《章乃器年谱长编》 缘起及其文物收藏捐献

章乃器(1897年—1977年),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金融学家和文物收藏家。章乃器曾将收藏的大量重要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201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曾举办“爱国情怀——章乃器捐赠文物展”,挑选了他捐赠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明清瓷器等130余件珍贵文物展出,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章乃器先生的爱国情怀。澎湃新闻获悉,记述章乃器从出 ...

• 汗沾粉污不再著,唐代女性的妆容术

缭绫,既是一种唐绫品名,也是白居易的唐诗篇名。日前,名为《寻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诗与唐代丝绸》的新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带到2023年上海书展。《寻找缭绫》的作者赵丰是古代丝绸研究学者,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大学教授。他从白居易的诗歌出发,结合30多年的思考,一经一纬“织成”这本关于缭绫的书。本文经授权选自该书。汗沾粉污不再著,曳 ...

•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衰落

马克·范·德·米罗普/著 李红燕/译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市发生了什么?它们是突然消失的还是逐渐消失的,抑或构成了向伊拉克的中世纪城市进行漫长演进的基础?在本书中,大部分资料来自公元前3千纪早期到公元前4世纪的考古和文献资料,这个时期传统上被看作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时期。学者们很少研究这个时期何时结束的问题,并且出于不同目的似乎心照不宣 ...

• 周良霄:大汗之城——元大都的修建

大都的兴建中统初元,忽必烈虽然仍以藩府旧址开平城为驻跸之所,但是,新王朝的重心,已开始向燕京转移。早在忽必烈居潜藩时,霸突鲁便向他提出过建议:“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忽必烈对此深为赞许。所以当他即位开平时,首先便以祃祃、赵璧、董文柄为燕 ...

• 从东南亚出发|兰纳国残影:清迈的佛寺与佛塔

泰国清迈是历史上兰纳国(Lan Na, 意为“百万稻田”,1292年-1902年)的政治中心,也是泰国北部地区传统上的佛教中心。中文史料称这个政权为“八百媳妇国”,因为传说该国的统治者有八百个妻子,但其实当地人并不使用这个名称,“八百媳妇国”之名仅见于中文史料。在这个总人口不到30万的小城中现在仍有大约300座寺庙,可以说寺庙是清迈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

• 汉代神兽︱獬豸——汉代的执法神兽

对于公平正义的心理追求,是古今共通的人性,为此要设立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汉代的法律有“承秦制”之说,这在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传世文献如《汉书·刑法志》《晋书·刑法志》等,清晰说明了汉代法律的渊源及流变。出土文献则如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荆州胡家草场汉简、湖南云梦睡虎地秦简等律令简,也充分显示了秦汉法律间的继承关系。除了社会层面的 ...

• 统治者的选择:佛教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兴盛

戒日王是7世纪最有势力的佛教保护者。他在北印度各“圣迹之所并建伽蓝”,“于殑伽河侧建立数千窣堵波”。又于城邑、乡聚、达巷、交衢建立精庐,包括在那烂陀寺旁兴建鍮石精舍。还下令五印度“不得噉肉,若断生命有诛无赦”,还对佛教徒慷慨布施。这一切使佛教在总的停滞趋势中,一度又有所发展。玄奘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在印度参学、巡礼的经历 ...

• 《虢国夫人游春图》到底是张萱还是宋徽宗的作品?

今天的很多美术史著作,都把《虢国夫人游春图》放到唐代绘画中来讲,好像宋徽宗只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临摹工作者,他的工作是尽量忠实地传达出一件已经丢失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面貌。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出现:《虢国夫人游春图》到底是谁的作品?是唐代张萱还是北宋徽宗?这是一个多重作者的特殊案例。唐代以及唐以前大画家的作品,经过学者的研究之后发 ...

• 发现那个东方人:蒙古征服下的“鞑靼人肖像”

1440年前后,意大利画家皮萨内洛(Pisanello,约1395—1455年)在故乡维罗纳圣安娜斯塔西亚教堂佩勒格里尼礼拜堂(Pellegrini Chapel,Sant'Anastasia)拱门上方绘制了一幅《圣乔治与公主》(St.George and princess)(图1)。壁画主题取材自“金色传奇”(Legenda Aurea),讲述了卡帕多西亚人圣乔治在前往利比亚省锡莱纳市的路途中,用长矛刺死了威胁当 ...

•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无先例可循,一个新起点

这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内部(2022年10月摄)。新华社 资料图11日清晨,随着“探索一号”科考船抵达三亚,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工作宣告顺利结束。历时20余天,21个潜次工作,一次没有先例可循的考古调查。神秘的古代沉船,历经500多年等待后,与深海考古队相约在万顷碧波之下。开启深海考古新篇章2023年5月20日,南海西北陆坡约1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