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杨富学 | 由孙悟空形象演变看敦煌石窟《唐僧取经图》的时代

关键词:唐僧取经图;西夏;元代;敦煌石窟;白衣秀才;生金棍在河西走廊西端石窟中发现的《唐僧取经图》共有6幅,其中榆林窟第2窟有1幅、第3窟有2幅;东千佛洞第2窟有2幅;还有1幅绘制于酒泉文殊山后山古佛洞。《唐僧取经图》以玄奘西行取经17年艰苦历程为原型,故而又常被称作《玄奘取经图》。因“唐僧取经”故事与真正的玄奘取经史实差别甚大,不宜将传 ...

• 孙金松谈内蒙古文物考古与北疆文化研究

“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3月30日——6月30日)正在苏州博物馆对外展出。有别于以往的辽代文物展,此次展览聚焦契丹女子,尤其是辽代贵族女性。通过金银器、玉器、漆器、琥珀、玻璃等不同质地和种类的精美文物,呈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女子“弯弓射猎本天性”、“马牛到处即为家”的宽广气度与自信豪迈。以契丹辽代女性为 ...

• 宿白 | 现代城市中古代城址的初步考查

在现代城市中较系统的追查古代城市的范围和布局,是从1958年初,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中发表《唐长安城探测复原图》引起的。这幅图是把隋唐长安外城城基遗迹实测到现代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图上有比较清晰的明清西安城城垣(图一)。明清西安城的南垣、西垣很长一段,据文献记载是利用了元奉元城(西安,元时为奉元路治)的南垣 ...

• 田卫疆 | 试论元朝对伊犁河谷诸地的管辖治理

来源:“边疆文史研究”微信公众号试论元朝对伊犁河谷诸地的管辖治理田卫疆内容提要元朝时期,以“阿里麻里”城为中心的伊犁河谷诸地因其独有的自然环境和交通区位特点,成为西域乃至中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元朝时期发生的诸多重大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事件都与该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依据中外文献对阿里麻里城归属蒙古汗国的经过,以及元朝 ...

• 信息化视域下的丝绸之路研究

作者:张 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自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至今,考古探险与科学研究的成果汗牛充栋。但过去由于缺少较完备的技术支持,难以进行长时段、多角度的研究。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介入为研究 ...

• 关于三峡文物保护的前期工作

三峡文物的早期调查对于三峡文物的调查,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开始,只不过规模较小,属于零散的探查。1925—1928年,中亚探险队考古主任、美国学者纳尔逊(N. C. Nelson)在三峡地区进行了调查,发现石器地点37 处,其中12 处地点采集到了陶片。1930年,美国传教士埃德加(J. H. Edgar)也在三峡地区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石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 王建新:如何进行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

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主要是在研究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农业文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此相比,针对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工作并不是特别多,也缺少相应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我们在考古实践当中提出了游牧聚落考古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居住遗迹、墓葬和岩画,是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使游牧文化的研究立体化、全面 ...

•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遗址活化利用的思考

文旅融合为大遗址的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价值阐释提供了新的契机,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尝试从合理利用角度,探寻大遗址与文旅融合的活化利用之路。大遗址的文旅融合须建立在对大遗址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并有利于增进公众对大遗址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必须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最小干预的原则,坚持以文化价值为核心,传播正能量 ...

• 民族融合与文明互鉴视阈下的陕西石窟寺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陕西石窟寺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体系完整,承载着陕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回忆,蕴含着中西方文明互学互鉴和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内容,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合形成的历史进程。彬州大佛寺石窟陕西石窟寺的富集区是农耕文明与草 ...

• 荣新江|谈谈敦煌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新方法

《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图源:敦煌研究院·敦煌遗书数据库)敦煌学已经拥有122年的历史,藏经洞文献也几乎全部公布,敦煌石窟的图像也大量数字化展示,敦煌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论普及还是提高,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绩。然而,与成绩相伴而生的,就是敦煌学的有些研究课题已经陈旧,没有新意,甚至有不少炒冷饭、重复劳动的所谓“成果”,研究文 ...

• 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

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贺云翱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1年09月刊在我心中,新疆是中国最美丽、最神秘的地方,尤其对考古人而言,更是终生魂萦梦牵的一处圣境。新疆地处东亚与东欧、中亚、西亚、南亚的结合部,是名符其实的东西方文化桥梁、交通枢纽、文明交汇之处。清末以来,新疆吸引着许多野心勃勃的探险家与考古者来此进行考察和盗掘,其中包括斯文 ...

• 李新伟 | 泱泱中华的自信之基:《何以中国》以万缕深情,写中国底气

  参加《何以中国》的拍摄很偶然。2021年4月,《何以中国》在北京举办项目发布和专家研讨会,我受邀参加,简单提了一些想法,总导演干超很感兴趣。随后,我就发了几篇以前发表的文章给他,供导演组参考。没想到,5月的时候,干超导演突然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参加脚本的撰写,去上海开个座谈会详谈。从2004年开始,我一直参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研 ...

• 高大伦 | 中国女考古学家群扫描

  近几年考古很热,而且越来越热。考古报道也从以前的以发现为主,逐渐向透物见人转变。这里透物所见的人,既有与遗物遗迹相关的历史人物,也包括考古学家们。通过媒体的报道,考古工作和考古工作者渐渐为世人所了解。  但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思维定式的限制,因长年野外作业,体力活既重又多,在许多人看来,考古是个辛苦职业,考古人很难家庭和事业兼 ...

• 贾笑冰 | 为何说玉猪龙实证中华之“礼”出自红山?

  在中华文化中,龙有着极高的地位,堪称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和独特文化标识。龙,无人见过,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在脑海中描绘出它的样子: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红山“玉时代”,标配玉猪龙。玉猪龙的发现基本奠定了后世龙形象的标准造型。一枚不像猪也不像龙的小小玉器,如何为“龙的传人”找 ...

• 陶寺遗址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大家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围绕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了重点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  陶寺遗址是探索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之一。1978年,陶寺遗址开始科学考古发掘。四十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让人们对 ...

• 刘国祥 | 龙年说龙,中华龙文化是如何起源和传承发展的?

  2024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龙年,虽然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没有现生动物的属相,但作为“龙的传人”,人们对龙的喜爱历史悠久,龙图腾文化从史前时期开始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华龙文化源头在哪里?又是如何传承发展的?在龙年新春到来之际,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从考古视角对此 ...

• 吕鹏 | 龙的动物源

  龙年·说龙  大家新年好,欢迎大家关注爱考古!  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吕鹏。  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转眼到了甲辰龙年,爆竹声中一岁除,迎新送故,且听我——“龙年说龙”。吕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  东方之象,五行属水,四季主春,五色呈青,十二地支为辰,负责行云布雨  位列四灵、五灵之一  最受欢迎的十二生肖之一  东 ...

• 夏鼐:再论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

  在《考古》1959年第4期,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讨论。最近接触到一些同志,谈论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这问题有再加讨论的必要。现在分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  “文化”这一名词有好几种不同的意义。普通用语中的“文化”,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是指“社会在教育、艺术、科学方面和精神生活及 ...

• “衮雪”石刻缘何是伪作?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

陕西汉中石门曾有一“衮雪”刻石,据传为曹操手迹。但无论是从落款“魏王”和疲软的书写风格来看,实无可能,应纯属后人凭空伪托之作。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从汉末三国时期的八分书面貌即可知。汉中石刻——曹操伪作“衮雪”石刻拓片陕西汉中石门有一景观,即所谓曹操书“衮雪”刻石,据说此为魏王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但1967年因修路建水坝,“滚雪”景 ...

• 褚晓波:从上博东馆开始,看这股上博“龙卷风”

千呼万唤始出来,备受关注的上海博物馆东馆终于揭开面纱。建馆70多年的上海博物馆于2024年2月2日上午迎来了重要历史时刻:从2017年9月27日在浦东打下了上海博物馆东馆第一根桩基开始,历经六年多的建设,到2024年2月2日,终于建成并正式启用,上博东馆总建筑面积达11.32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将在2024年内分三步陆续开放:今天起,上博东 ...

•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里的寻“龙”之旅,这样的神兽你见过吗?

甲辰龙年已来,你知道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宫崎骏(Hayao Miyazaki)都是龙年出生的艺术家。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带大家踏上博物馆里的寻龙之旅。东周 龙形玉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亚洲艺术藏品横跨近五千年,它们涵盖了整个亚洲大陆几乎的所有主要艺术传统,其中不乏描绘龙的作品。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我们 ...

• 神兽现形:台北新展呈现文物中的奇幻生物

传统的艺术创作中,充满了中国先人对自然的观察与理解,透过想像,创造出许多型态各异,各具神奇能力的生物。在历史流传的过程中,又多了许多不同的象征意义和转化,进而成为信仰或故事的主角。农历新春之际,“神兽现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近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展出,展览以东亚文化圈为主,远自上古先秦,近到庙宇及民俗创作,从青铜器到家中神 ...

• 日本文化中的龙:源自中国、长身蜿蜒、呼风唤雨

2024年是甲辰龙年,龙是十二生肖中的第五个,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东亚人的生活中,并指示方向、时间等。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后汉时代出现了“龙有九似”的说法。起源于中国的龙形象如何通过传播到日本?在日本,龙被如何演绎?(传)陈容,《五龙图卷》,中国 南宋时代・13世纪在中国,龙被认为有以下特征:角似鹿、头似骆驼 ...

• 中国纹饰中的龙

甲辰龙年到来,今天与读者一起阅读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重要学者杰西卡•罗森爵士的《莲与龙:中国纹饰》。杰西卡•罗森教授是英国的艺术史家、考古学家、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院士。由她带我们巡游青铜器、瓷器、汉砖拓片、铜镜里的龙纹饰。《莲与龙:中国纹饰》【英】杰西卡•罗森 著 张平 译/邓菲、李晨、沈水、施静菲、李 ...

• 《清纪文达公烟管拓片》的前世今生

一幅《清纪文达公烟管拓片》在十年前曾以132多万元成交在北京落槌。“纪文达公”为清代纪晓岚,他烟瘾奇大,也十分喜欢赏玩烟具,其中有装烟“一两许”的大烟锅,人皆称之为“纪大锅”。此烟管由烟嘴、管身与烟锅三部分组成,烟嘴为象牙质,细腻光洁。从烟管到拓片,文物流传的前世今生,也故事颇丰。清纪文达公烟管拓片这件拍品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是,纪 ...

• 枣梨工房杂缀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看花落水流红,她的青春里有花落水流红,于是自觉闲愁万种,只得无语怨东风。晚明时代,刻版书大量涌入市民生活,种类多样、图文并茂的书籍更能在闲暇时光里充实人们的生活。虽然晚明的图书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发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在中上阶层中流 ...

• 陈克伦: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近日,上海博物馆·学人文丛推出《陈克伦陶瓷与博物馆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为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克伦。论集从近百篇论文中选出文章组成了这个文集,对作者来说是对走过的学术道路的回忆。作者对明代洪武朝景德镇瓷器、越窑秘色瓷、元青花、“黑石号”沉船瓷器、17世纪景德镇瓷器等的关注,都源于研究课题,有的课题还开创了某个领域研究的 ...

• 杨鸿勋: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状探讨

陕西省西安市的大雁塔正名慈恩寺塔,一般都说是唐朝的建筑,然而在全国大协作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却找不到它;甚至在获得“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的著作——《中国古建筑大系》的“佛教建筑”分卷里也只字未提。这是因为学术界知道此塔经过明代大修,已经不是唐代的样式了,而又说不清楚原委的缘故。至今仍伫立在那里的这座历史伟构,讲“建筑史”、 ...

• 构筑!日本古代木塔台基及地下式心础

下文是对佐川正敏先生的《東アジア古代仏教寺院の木塔の構造と地下式心礎》一文以及宫本长二郎先生早年调查成果的整理,重点聚焦于日本列岛古代木塔台基及地下式心础的问题,结合了少量我的个人思考,感谢阅读。我们知道,大部分日本古代木塔都设有心柱。除镰仓时代部分木塔的心柱止步于一层天井上部外,大部分心柱都由心础承托,它们或落于地面,或深深埋 ...

• 妹尾达彦 | 陪京的诞生:6—12世纪东亚复都史再析

本文出自《唐宋历史评论》(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作者妹尾达彦,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本号除特别标注外,资料皆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作者(机构),仅用于学术分享。※隋唐五代史|学闻分享专论 | 妹尾达彦:陪京的诞生——6—12世纪东亚复都史再析唐宋历史评论2022-02-17 15:31摘要:复都制,又称陪都制,指一个国家设置复数 ...

• 全国人大代表汪万福:科技引领文保创新 匠心追梦技能报国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多年来持续关注我国壁画和土遗址保护,他对文物保护和研究有着更多的思考,履职以来,他走访基层,听取建议,为全国两会的召开做足准备。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生物研究室,汪万福正带领科研团队,加紧对古代壁画表面微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做微生物培养。他说,这是未来文物保护工作努力的一个方向。(作者: ...

• 肖小勇|佛教考古在新疆:莫尔寺考古的发现与意义

佛教考古在新疆:莫尔寺考古的发现与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4期肖小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摘要新疆喀什市莫尔寺遗址经过三年考古发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佛寺建筑群,出土了包含石膏佛像、铜钱、陶器、木器、建筑构件以及动物骨骼、粮食果核等在内的大量遗物,本文是对这些 ...

• 毫端尽精微 胸中有世界——荣新江《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评介

来源:《西域研究》2023年第4期毫端尽精微 胸中有世界 ——荣新江《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评介姚崇新2022年11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以下简称《丝路十八讲》),集中呈现了作者长期教学积累以及近年有关丝绸之路研究的新成果。全书由十八个专题即“十八讲”组成,以时间先 ...

• 丝绸之路上的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是公元1-3世纪前后出现于中亚和印度西北部的古国,一般认为它是由月氏五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所建。由于材料的缺乏,有关贵霜帝国的研究主要靠考古发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亚历山大·坎宁汉、约翰·马歇尔等学者先后在塔克西拉、查尔萨达等地发现贵霜时期的遗存。这些遗存多位于现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学者们便将贵霜历史纳入古代印度历 ...

• 贵霜王朝的终结

来源:《西域研究》2014年第3期贵霜王朝的终结余太山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贵霜帝国灭亡的时间、过程,以及所谓“贵霜—萨珊”政权的一些问题,指出了若干可能性。一一般认为,贵霜朝之亡始于萨珊朝之入侵,时值贵霜王Vāsudeva一世(206/209~240或194/197~228年)在位。可能在Vāsudeva一世去世之后,贵霜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巴克特里亚等地)终于沦 ...

• 贺云翱:对新一年考古学的期待

对新一年考古学的期待贺云翱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1月刊考古学是一门以地下发现的实物资料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现代科学。大量的考古学成果表明,考古学揭示了无数过去未知的历史事实与事件,填补了大量的学术与知识空白,为社会贡献了浩瀚的考古遗产,展现了强大的科学力量。2023年已经过去,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对考古学又有新的期待。我们期待考 ...

• 考古界:山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为研究商代礼制源流提供直接证据

▲墓地航拍图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开展运城盆地东部区域系统调查时发现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该遗址是一处包含夏商冶铸遗物的重要遗址,为理解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中条山铜矿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22年,考古人员在该遗址东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以商 ...

• 徐姝丨黄文弼的考古学观念

黄文弼的考古学观念徐 姝(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 言黄文弼(1893—1966)成长于动荡的20世纪初期,又在新文化运动的重镇——北大求学,西方各国对新疆的探险及甚嚣尘上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对他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是极为痛苦、深刻的记忆。这批中国本土学者的考古实践动机之一便是挑战这种单一的文化发展解释方式。他以西北科学考查团为契机,前后四次前往 ...

• 池田温:有关近年来日本的敦煌吐鲁番研究

池田温前 言莫高窟等諸石窟及寺院遺址、墓葬等的考古學、美術史的研究對出土古文獻的語言學、古文書學、文獻學、文學、宗教學(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的研究出土古文獻的法制、社會經濟史研究敦煌、吐魯番等的地域史研究結 語附記(一)附記(二)注 釋 包含該分野的網羅比較全面的文獻目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文化研究中心(梅村坦、片山章雄等 ...

• 魏峻 |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进展述评(2020-2022)

内容提要:近年来,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呈现出新的研究动向,跨学科研究的出现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方法更加多样,除传统的沉船考古、贸易物品的研究外,新考古成果的涌现和新技术的运用也推动了贸易港口、海洋航线、海洋社群和贸易模式成为学 术界研究的内容;同时,研究视野下移、研究取材多元、研究表达转向等给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带来了新的思考空间 ...

• 2023年考古技师培训班学员代表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技师代表杨巍发言尊敬的高翔院长、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  我是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技师杨巍,十分荣幸有机会当面向高院长和各位领导汇报我的考古从业心得。高院长在日理万机中亲临这个培训班指导工作,让我们如沐春风,倍感温暖。领导们的亲切关怀将鼓舞激励我们奋发努力,为我院文物修复工作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我是美术学硕士,雕 ...

• 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问题探析

  1956年4月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国二文习字第6号),强调指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进行普遍调查工作,在已知不可移动文物和普查新发现文物基础上,由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并择其重要者报请国务院批准,置于国家保护之列,自此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 ...

• 荣新江︱东国有高士 敦煌结胜缘——纪念池田温先生

池田温先生2023年12月11日,日本著名史学家、敦煌学家池田温先生辞世,享年92岁。池田先生走完他丰满的学术人生,留给我们一本本传世名著,也留下许多促进中日敦煌学界亲密交往的感人事迹。我有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认识池田先生,承蒙他多方关照,所以这些天来和他交往的事情像电影一样一遍遍在脑子里播映,今日略作条理,写下来,以作纪念。80年代初,我 ...

• 朱乃诚:中国氏族聚落考古的典范——姜寨遗址发掘的主要成就与研究的反思

一 姜寨遗址发掘的过程1972年4月至1979年11月,对姜寨遗址进行了11次发掘,揭露面积17084平方米,基本将遗址保留的主体部分全面揭露。1972年10月21日至11月31日的第二次发掘,由王志俊负责,围绕第一次发掘发现的墓地进行发掘,揭露面积400平方米,基本将这片墓地全部揭露,累计清理土坑墓51座、瓮棺葬26座,同时发现并清理姜寨聚落址东1壕沟西侧、聚落址 ...

• 刘迎胜 | 草原丝路的肇端

草原丝路的肇端刘迎胜一、勒洼娄瓦技术——史前石器制法传播研究的进展在暨往考古学与人类学关注的人类起源,农业的产生与城市的出现之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旧石器时代向从中期向晚期的过渡,人种与文化上的替代以及现代智人的行为模式,勒瓦娄哇技术(Levallois technique)的发现就是这一问题的重要聚焦点,而这种石器制造技 ...

• 北方民族考古的探索之路

中国北方地区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古代北方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在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长期从事该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起了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也逐步构建起北方民族考古研究的学术体系。近年来在探索农牧交融与畜牧业起源模式等理论问题的同时,也将主要精力放 ...

• 陈麦青:汉碑之古,善拓之雅

近日,“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正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出。针对此次展览,上海图书馆将举办多个相关讲座。11月19日,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总监陈麦青在题为“汉碑之古,善拓之雅”的讲座中,结合其近年来参加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组织多次访碑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碑刻原石面貌的照片资料与上图展陈的汉碑善拓参互比照,细 ...

•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助力文物资源全民共享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助力文物资源全民共享  2022年12月8日,在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指导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这是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6500余份来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在“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平台上,向全球用户 ...

• 人工智能与甲骨文研究的学科交叉探索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处理领域的深度运用推动语言处理实现了更高程度的云端化、自动化、技术化、专业化、平台化。其中,人工智能技术与甲骨文研究的创新性结合,以其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等特点,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目光。经过 ...

• 王希隆 | 关于西域史研究的几点认识

出刊百期西域史研究笔谈编者按: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深入,如何在保持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特色,发挥传统史学研究优长的同时,开阔视野,借鉴不同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增强问题意识,深化西域史历史研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期刊物是《西域研究》杂志出版的第100期。编辑部特邀请了部分国内西域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以笔谈的形式,就此问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