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叶城(阿克贝希姆遗址)

碎叶古城的自然地理环境

摘要: 唐代西域诸地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碎叶(Suyab),又译素叶(《新唐书》卷二二一上《西域传上》)、素叶水或素叶河(《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因碎叶水(又作细叶川,《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下》)、睢合水(《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突厥传下》)、虽合水(《新唐书》卷二一五下《突厥传下》、《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即今楚河(Cu river),是根据Suyab的中古音的汉译而得名。巴托尔德(V. V. Bartold)等学者认为,地名源自突厥 ...

    唐代西域诸地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碎叶(Suyab),又译素叶(《新唐书》卷二二一上《西域传上》)、素叶水或素叶河(《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因碎叶水(又作细叶川,《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下》)、睢合水(《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突厥传下》)、虽合水(《新唐书》卷二一五下《突厥传下》、《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即今楚河(Cu river),是根据Suyab的中古音的汉译而得名。巴托尔德(V. V. Bartold)等学者认为,地名源自突厥语su(水)、粟特语yab (小渠),或sui+波斯语ab (水,河流)。唐代文献出现叶叶河叶叶水的河名,前者位于新疆北部玛纳斯县以西;后者位于布桿(费尔干纳)盆地。这里出现的字均与yab有关系,可能是粟特语ab的变体。碎叶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楚河流域上游、托克玛克(Tokmok/Toqmoq)西南8公里的阿克贝希姆(Aq-BeSim)村附近,西距比什凯克(BiSkek)60公里,该城的地理坐标为东经7512'22",北纬4248'10"

七河流域及碎叶古城卫星图 

   唐代以洛阳和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向北抵伊吾人天山北麓西走,最后进人碎叶的干线,史称丝绸之路北道。它以伊吾作为进人西域的北地门户,以庭州作为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枢纽,以轮台作为西通碎叶的重镇。自巴里坤至伊犁河谷、碎叶城这一交通干线的开辟,与月氏、乌孙、匈奴等古代游牧民族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

    在地理上,碎叶地处七河流域中段。所谓七河流域,俄语为谢米列契,源自哈萨克语哲提素(Zhetisu)。Zheti(七)+su(水或河),作为地理名称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这里的“七”不是具体数字,而是泛指,表明“诸多’’的意思。历史上的七河地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沙俄帝国吞并地区的扩大,不断有一些地区被加人七河地区范围。起初只指东南流人巴尔喀什湖(BalqaS)的诸河流:伊犁河、喀拉塔勒河(Qaratal)、阿克苏河(Aqsu)、巴斯坎河(Basqan)、列普斯河(Lepsi);后来其范围扩展到东起塔尔巴哈台(Tarba-yatay)西至伊犁河,北自巴尔瞎什湖南岸南抵准噶尔阿拉套山(Zhungarskiy Alatau)之间的辽阔地带。1854年,以维尔内(Vemiy)为首府的谢米列契、谢米列契边齟区、谢米列契州等名称取得官方认同,正式被列人地名录。这时其地理范围西达阿雷斯河(Arys),东邻额尔齐斯河(Ertis),北接巴尔喀什湖,南抵天山,包括巴尔喀什湖以南以伊犁河流域为核心的众多流域以及哈萨克斯坦南部和吉尔吉斯斯坦北部的楚河流域、塔拉斯河(Talas river)流域。七河流域主要由巴尔喀什湖盆地和楚河盆地组成,这两个盆地的平均高度为海拔300—400米,最低点是楚河盆地。

    楚河盆地,唐代称碎叶川。呈东西走向,长200公里,最宽处80公里,两边雪峰平均高度3700米,山里多温泉,谷地气候宜人,可称得上丝绸之路上又一河西走廊。楚河流域大体上与河西走廊类似,它也是一个椭圆形,东部是开放的,与伊塞克湖(Issyk-kul)连接,西与塔拉斯盆地连成一体,并可与费尔干纳(Fer^yana,又作拔汗那)谷地相通。早在19世纪末,俄国学者、地理学家谢苗诺夫,哈萨克学者、探险家乔罕,瓦里汗诺夫等人对楚河流域地区进行科学调查,发表过科学成果

     楚河盆地原属于咸海(Aral Tengizi)区域,因为以前楚河与锡尔河的地上支流曾汇合。这条水量大的河主要是由两条干渠组成:一个是由天山深处流出的朱湾阿雷克河(Zhuwanaryk)和发源于吉尔吉斯山积雪的阔赤廓尔河(Qoeqor),在波阿姆峡谷(Boamskoe uSel’e)上方,楚河河谷复又变宽,它在这里得名阔赤廓尔河;另一个是发源于外伊犁阿拉套山(Zailiyskiy Alatau)的常年积雪和横山谷的穹克宾河(Conkemin)。楚河由这两条干渠汇合而成,全长1028公里,吉尔吉斯境内的长度为221公里,流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平均流量70立方米/秒。冲破吉尔吉斯阿拉套山(Kyrgyzskiy Alatau)和捷尔斯凯阿拉套山(Terskey-Alatau)的支脉后,楚河流人伊塞克湖盆地(Issyk-Kul’skaya kotlovina),从这儿穿过波阿姆峡谷,流向楚河盆地,在哈萨克斯坦逐渐消失于莫因库姆沙漠(Moyunqum)和别特帕克达拉草原(Betpaq-Dala,又译饥饿草原)。楚河盆地是冲积平原,吉尔吉斯阿拉套山麓的丘陵南绕该盆地,吉尔吉斯阿拉套山北坡有无数小河形成锥形三角洲,流向楚河盆地,使楚河紧逼到楚一伊犁山麓的洪积层。

    楚河流域北部由于处亚欧大陆桥的草原路段,地势平坦,水草丰茂,自古就是游牧民族东西驰骋之地。楚河盆地南部是吉尔吉斯阿拉套山,源于该山的楚河更是一直保证这一地区勃勃生机的源头活水。楚河流域北部为楚一伊犁山(Cu-Iliyskie gory),因之成为中亚最古老的游牧文明的发祥地。古之塞人、月氏、乌孙等游牧国家在这一地段繁荣起来。

楚河流域地形图

    楚河流域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距海洋远,距沙漠近,呈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属温带,一年四季分明。楚河盆地气温稍低(年均-5—9摄氏度:),由于天山地形复杂以及伊塞克湖的影响,楚河盆地的平原地带属大陆性气候。夏季干燥炎热,冬季不十分寒冷,春季短暂,秋季温和,年平均降水量270—400毫米。大约40%的降水集中在春天。楚河地区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种植业比较发达,是谷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的主要产区。在碎叶发现的木犁,可以供我们研究该绿洲的农业史。楚河流域中古城镇的特征即它们与农业有密切关系,其外在表现是大片耕地外围有城垣围绕,其面积超过城镇自身数十倍。直到今天,楚河流域仍然是吉尔吉斯斯坦主要的农业基地之一。考古资料清楚地显示,在楚河流域,农业显然比游牧活动出现得早。绿洲农业和草原游牧交替出现,耕作在间隙中得以恢复,农耕和游牧得以相互共存共兴。

碎叶出土木犁

    楚河流域的上述地形决定了古城位置。由苏联考古学家科热穆亚克(P. N. KoZemyako)绘制的楚河流域考古地图上标出带有城垣的18座古城,它们的相互距离为10—14公里,有些古城的相互距离甚至不到3公里,而阿克•贝希姆遗址位于最东端,仅次于布拉纳古城(Burana)。这些古城地形具有独特的特征,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着:其中13座城位于南入楚河的支流上,而3座位于北人楚河的支流上。

楚河流域古代城镇分布图


来源 努尔兰•肯加哈买提著《碎叶》

分类信息

作者:努尔兰·肯加哈买提

更多信息...

碎叶城

关键词:碎叶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