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新疆伊犁草原“三大文物奇观”

摘要: 亚心网iyaxin.com 伊犁草原上广泛分布的草原土墩墓、神秘多彩的伊犁岩画与粗犷风趣的草原石人,堪称伊犁草原上的“三大文物奇观”。草原土墩墓又称乌孙土墩墓或乌孙古墓,在伊犁广阔草原上分布着上万座土墩墓。这些土墩墓封土高大,气势宏伟,令人瞩目,大都呈半锥体,多数呈南北链状分布,或3、5一列,或10多20座一群。最大者底部周长350米,高20余米。一座巨大的土墩墓,似座小山,底部周长有200多米,高有10多米,顶部较平坦, ...

亚心网iyaxin.com 伊犁草原上广泛分布的草原土墩墓、神秘多彩的伊犁岩画与粗犷风趣的草原石人,堪称伊犁草原上的“三大文物奇观”。

草原土墩墓又称乌孙土墩墓或乌孙古墓,在伊犁广阔草原上分布着上万座土墩墓。这些土墩墓封土高大,气势宏伟,令人瞩目,大都呈半锥体,多数呈南北链状分布,或3、5一列,或10多20座一群。最大者底部周长350米,高20余米。一座巨大的土墩墓,似座小山,底部周长有200多米,高有10多米,顶部较平坦,外形像个巨大的梯形。墓的顶部还有牧民竖起来的枯树枝,上面绑着各色布条,以祈求他们的幸福平安。墓的底部周围还能看到露出泥土的大型石头,这是死者生前作战时打死过多少敌人,就在墓周围放多少石头,以铭记其功绩。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伊犁挖掘了几座乌孙土堆墓,出土了青铜器30余件,其中有凿、铲、铃、钵、碗、梳、箭头、短剑、武士俑、三足鼎,还有陶壶、陶钵等大量珍贵文物。

乌孙在伊犁先后活动五百余年,影响深远。它是形成现代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至今哈萨克中仍有称乌孙的部落。乌孙古墓则是他们留存在伊犁草原的重要文化遗迹。

在水草丰美的伊犁草原上,发现多处大型石雕人像。千百年来,它们屹立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经历着风风雨雨,被人称之为“草原石人”。

伊犁现存著名的草原石人有:昭苏县的小洪那海石人、下台石人、阿克亚孜石人、科达和尔石人、叶森塔孜儿石人;霍城县的库鲁斯石人、特勒克脱石人以及特克斯草原石人等。

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的岩石雕凿而成。从外形来看,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型和身躯雕刻得生动逼真,全身穿着衣服佩饰件件可数,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有的石人仅仅在一块长圆石上浅刻几条细线,粗略显现出脸部的轮廓而已。

据史籍记载,曾显赫一时的突厥人曾在伊犁河谷活动了一个多世纪,突厥人死后,依照他们的习俗,尸体停在帐前,宰杀牲畜祭祀后在择吉日安葬,墓前要竖立死者的石像。因此这些石人应该是我国古代突厥人的遗物。

小洪那海石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尊并排而立的石人。从形态和外观看,很像一家人,父母亲和儿子。这排石人中左边的那尊是用长方条石雕刻的,高86厘米,宽47厘米,横眉,三角眼、鼻子很长,但鼻尖已损坏,八字胡须,两手交叉胸前,手中托一酒杯,身材粗壮,一看就是男性。右边的一尊是用一圆形条石雕成的,高83厘米,宽36厘米,柳眉杏眼,颈上雕刻有一圈饰物,身材细挑,亭亭玉立,应该是女性。中间似为他们的儿子,头顶齐眉处已破损,但眼、鼻、嘴仍清晰可辨,两手抱于前胸,身材较小,夹在两个大人中间,看来是一家无疑。伊犁草原上的岩画,从题材上看, 岩画的内容都来自古代的社会生活,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栩栩如生的狩猎,放牧, 牧畜等场面, 还有反映游牧民族社会生活的画面, 岩画在伊犁地区分布广泛,其中以昭苏,特克斯,霍城,新源4县的数量最多,内容丰富,最为典型。

吉仁台岩画

喀什河谷是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的家园,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山岩上还以刻画的形式,记录着他们生产生活的情景。

位于尼勒克县吉仁台牧场东南15公里的山坡上,有一块高80厘米,宽90厘米的岩石,刻有各种动物的形象,是当时的古代游牧民族放牧情况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栩栩如生的狩猎、放牧、牲畜饲养、动物咬斗等反映当时生活的场面;还有反映游牧民族社会生活的画面,如征战、争夺牧场以及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太阳的崇拜、对顽石的崇拜。是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宝贵文化遗迹。

干沟岩画

在霍城县北干沟的一块岩石上。为古代游牧民族早期石刻艺术。石长2.2米,宽2.9米,直径7.5米,上面刻绘有形状各异的17只大头羊和山羊等。大小不一,最大者21厘米,最小者11厘米,刻工简单粗糙,比较原始。 库鲁斯石人在霍城县小玛扎尔东北昆带山大石头正北的库鲁斯。石人似为女像,高85厘米,宽40厘米,厚30厘米,双手捧一物置脐下,两乳突出,眉眼口鼻清晰。

则克台岩画

巩乃斯河北岸,从巩乃斯种羊场到伊犁铁矿绵延近百公里,几乎每条山沟都有古岩画发现,是一条罕见的岩画走廊,其中以则克台北山发现的岩画岩文为最大,高约十几米,宽约七米,在平滑的石面上刻有近千个牛、驼、马、羊和各种野兽的形象,猎人狩猎的战斗场面和猎后的欢乐场面,形象古仆传神,肉容丰富多彩,画面人物生殖器暴露,可以窥见当时生殖和性崇拜。

这些岩画大部分为凿刻,还有的涂色,有的以山石的自然色为本色,涂色的岩画中虽常年累月的日照,风雨侵蚀,但光泽依旧鲜艳如初,在这幅大型岩画的左下角还有一行竖写的岩文,由十多个不同的字符所组成。这些字符的意义至今没有定论。近年来,不少考古工作者对此进行实地考察,广泛研究,有的推断可能是鄂尔浑——叶尼塞文,或巴音居鲁克文,乌宗苏文或突厥文,有的则认为是古藏文,为宗教箴言中的六字真言,即:阿弥陀佛,祈求吉祥之意。

阿克亚孜岩画

在昭苏县阿克亚孜河谷之上80米的山坡上。岩石长3.47米,宽2.36米,坐南向北,上面刻有一尊佛像,右手执花,左手托一圆形物,四周刻有山羊、龟和花草;旁边还刻有蒙文和藏文,刻技较高,传为元代民族的遗迹。

萨尔布群岩画

位于巩留县萨尔布群以南,路西岩石上。刻有鹿,羊,各种符号,古朴简洁,生动。不远处,路西一块石头上刻有状似马掌印的图案,传说为藏宝方位标记。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