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旧古格王朝的隐世瑰宝 — 东嘎1号石窟壁画 | 雪山幡影

摘要: 东嘎石窟位于托林寺北方30公里的一处肥沃河谷末端遍布沟壑的峭壁上,海拔约4100米。其上有众多以人工开凿的石窟。这些石窟多是过去僧人为了避世隐修而建的。这些石窟之前被考古学家分为I至IV区,其中第I区中编号1号与2号石窟为大型的礼佛窟,其中保有大量精彩的壁画。1号洞窟位于中央,入口朝南,其面积约为21平方米,内部构造形似一灯笼,具有一穹隆鼎构型的井藻。其四面墙壁上各有曼达拉壁画,分别为南面窟门两侧各一幅,北面与 ...

东嘎石窟位于托林寺北方30公里的一处肥沃河谷末端遍布沟壑的峭壁上,海拔约4100米。其上有众多以人工开凿的石窟。这些石窟多是过去僧人为了避世隐修而建的。这些石窟之前被考古学家分为I至IV区,其中第I区中编号1号与2号石窟为大型的礼佛窟,其中保有大量精彩的壁画。

1号洞窟位于中央,入口朝南,其面积约为21平方米,内部构造形似一灯笼,具有一穹隆鼎构型的井藻。其四面墙壁上各有曼达拉壁画,分别为南面窟门两侧各一幅,北面与西面墙上各两幅,东面一幅。曼达拉下方则绘有佛陀生平传记与僧俗众听法图等主题的壁画。而井藻各个层面上都绘有造型不一的几何图形或神兽等装饰。

在壁画主题上,东嘎石窟壁画具有佛陀,菩萨,供养天神,飞天,佛传图 描绘当时人物的集会场景图,装饰图案与曼达拉等主题。其中出自于瑜伽密续与晚期的无上瑜伽密续的曼达拉在1号洞窟之中都占了非常重的比例与位置。风格上,东嘎石窟壁画的风格保有显著的喀什米尔特色,属流行于11至12世纪初期西喜马拉雅地区的藏西风格的延续。如呈现三角形的三叶或五叶冠,呈杏果状的眼型,V字型的身躯,在形象表现上也继承了喀什米尔风格的恣意与灵动。此外,藏西风格中经常善用晕染技法来呈现所绘人物的立体感在东嘎石窟壁画中也得到了经典的呈现。相较于较早的塔波寺壁画,东嘎寺的壁画在装饰上较为简单,用色上也限制在红色 蓝色与白色为主。这样的色彩选用常见于早期藏西的其他洞窟壁画中,或许与当时所使用的原料来源限制有关。

图A 东嘎1号石窟西壁金刚界曼达拉 张超音摄

图B 东嘎1号石窟观世音菩萨曼达拉 张超音摄

1号窟西壁上绘有两幅左右并列的金刚界曼达拉(图A)。金刚界曼达拉属密宗瑜伽密续,其外环以金刚杵结成的金刚墙所环绕,其内圈以金刚杵为界将其分为九个部分。本尊大日如来置于中央,白色四面,双手结智拳印,其上下左右各有法器代表四波罗密;主尊外围四方位区块为四方佛,各方为佛下之背景分别着以该方位的代表色。诸佛四周各四菩萨; 对角的另外四个区块则有四供养女。在坛城四周则有24尊神祇,包括贤劫十六尊,四供养天女与四天门护法神。外圈结界由金刚环与火环构成。右侧曼达拉的神祇皆为平静相,与其左另一幅相呈忿怒相的曼达拉相对。这里的金刚界曼达拉为西藏地区最早期的相同作品之一,风格上主要承袭喀什米尔与中亚之美学风格,但呈现出较为清新而含蓄的地域特色,而异于后期以尼泊尔风格元素为主的曼达拉。南墙入口西侧则有观世音菩萨曼达拉(图B),主尊为一三眼六臂观世音菩萨分身(Sugatisamdarshana Lokeshvara),这幅作品再一次的向观者传达早期藏西风格曼达拉的视觉表现。以蓝,红,白为主的色调,晚期藏中常见的金色在此时期尚未出现;背景以单色块填满,轮廓描线为淡红色;外圈火焰环为单色呈现,金刚环底色为白色且宽度较大;人物的描绘笔调轻柔,优雅而仿佛正随着音乐而律动。

图C 东嘎1号石窟北壁密集金刚曼达拉 张超音摄

北面主墙上为密集金刚曼达拉(图C),属无上瑜伽部父续,始于4世纪,据传由仁钦桑布带回藏地并进行翻译。其绘于北面主墙,暗示着在该石窟建造时期密法修行已有一定的发展。此密集金刚曼达拉中神祇的数量与常见的并不一致,故其仪轨或许来自于一已失传的法门。其多层塔门为多层构型,饰有法轮与双鹿。这里的双鹿以奔跑姿态朝向法轮而不同于常见的卧躺姿势,展现了藏西艺术强调动态感的表现。双鹿身上经幡飞扬的造型则可能源自波斯。另外在此未见到双身佛与尸陀林的描绘,显示当时对密法的接受仍处于相对保守的阶段。这里的密集金刚曼达拉占据了主壁最重要的北壁位置 这种表现在早期藏西壁画中独一无二,据此可以推测无上瑜伽密续的修行此时在隐世瑜伽士与僧众中已有了成足的发展。

图D 东嘎2号石窟藻井法界语自在曼达拉 张超音摄

1号洞穴顶端为如灯笼般的穹隆顶样式井藻。其有五层,由顶部开始向下共有五个四边形方圈组成,每一个方圈与其上下方圈各呈45度角,其上绘有源于织绣图案的各种花纹,并不时以成队的大象与狮子图像做为装饰。于最下方的垂直平面上则是一排坐佛像; 其下的斜面则绘有14个力士,各个姿态不同,但是可以看出正奋力地扛着穹顶的重量。透过这种巧妙的装饰将真实与想象空间连结在一起。

图E 石窟壁画俗人绘像张超音摄

藏西绘画中经常有描绘宗教或是宫廷活动的场景,而使后世得以一探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境。一号石窟中在一班驳墙面上(图E),画中人物置于垂幔下,穿戴着带三角形大翻领,长袖宽带,而于袖边有着纹饰宽边的长袍。根据学者霍蘶的研究,这种形式的长袍或源于吐番时期的贵族服饰,并可于吐蕃占领敦煌时期的158,159石窟中见到。其更早的来源或许为中亚。这种服装在旧古格王国时期已成风尚,而可在斯皮缇塔波寺早期壁画,或是拉达克阿基寺壁画中见到相似的表现。

图F 南墙壁画张超音摄

南墙入口上方的壁画(图F)最下列绘有大黑天护法,在其左方则描绘了九位当地护法女神,各自骑着不同的坐骑。其中右边第二位蓝色,头戴双尖帽的女神处于伞盖下,应是她们的首领,其坐骑似乎受到了惊吓而不愿意向前,而在其右方另一位骑着鹿的女神正试图去引导牠。大黑天的右方,骑在水牛上持弓者,为白哈尔护法神。白哈尔英雄传说可能源自中亚,其在被大黑天收服后立誓成为寺庙的守护者。旧古格王室家族为白哈尔的虔诚信奉者,或许因此缘由白哈尔的传说被纳入了佛教的众神谱系中,并作为旧古格王国王室坚定于佛教弘扬的象征。

关于东嘎石窟的年代考据,则有12世纪上半叶与12世纪下半叶两种不同的推测。多数研究东嘎石窟的学者以其壁画风格推定东嘎石窟群为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作品;卢克兰涅兹教授则根据2号石窟原保有的受到藏中风格影响的泥塑雕像,与1号石窟中无上瑜伽曼达拉占据北面主墙的事实,认为东嘎石窟壁画为12世纪下半叶的作品。自12世纪开始,旧古格王国国力开始衰退,并分裂成众多分散的小邦,而王国的中心也转移到了东嘎,如果依据此推测,则东嘎石窟壁画或许为古格王室后裔在此留下现存最晚的藏西风格绘画。无论采取哪一种年代推断,在西藏艺术史上,东嘎石窟代表了早期藏西地区的艺术风格在承袭了外来美学因子(喀什米尔)后进一步的在地化发展。藏西的艺术工匠们在喀什米尔工匠的带领后,逐步的演绎出自的审美意趣,并配合着当地政治宗教背景而有其偏好的主题。这种趋向在12世纪后更加的显著。

▶ 感谢张超音老师提供的图片。更多有关阿里东嘎石窟1号与2号石窟壁画研究,可见于即将出版的《藏族》一书,敬请期待。

| 作者简介 |

陈秉扬

本科台湾大学法律专业,后取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艺术史与考古硕士,主修西藏与印度艺术史。始终着迷于喜马拉雅地区独特的宗教与艺术文化,喜爱旅行、文化地理学与历史研究。曾任职于私募基金,现从事喜马拉雅艺术研究与推广。

欢迎留言或写信至作者信箱提供您的宝贵意见与指教: james@himalayanart.cn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