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汉中行记:从刘邦到诸葛亮,穿越豪杰的生命场
张小中
2017-11-23 22:14 来源:澎湃新闻
汉中成就了刘邦,成就了张骞、蔡伦,也成就了诸葛亮。过了400多年历史轮回,汉朝虽已远去,但“汉家气象”却从此被烙印在华夏文明中,成为全体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一部分。我猜想,每一个喜爱旅行之人,心中都藏有一个汉中情结,只要时间富裕,自然会想要来这里走走看看。
我总是喜欢和当地人拥挤在杂乱无序的乡村巴士上,往返于那些早已经根植于心底的目的地,无论那些地方在岁月洪流中被重新装裱成了什么模样,先人和旧事的气息却始终飘荡在那里。张骞的家乡、蔡伦的封地和马超的墓园,还有刘邦的发家史和诸葛亮的余生,汉中在多年前就早已成为我最想造访的城市。
秦岭和大巴山位列汉中南北两侧,阻隔了北来的寒气也减弱了南来的湿气,让汉中平原有了动植物生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金丝猴、大熊猫、朱鹮和羚牛组成的“秦岭四宝”,是汉中引以为傲的精灵。
汉江从平原腹地奔腾而过,春季的油菜花海和秋季的千亩稻田是沃土给汉中人民最好的馈赠。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往来的道路全部要经过汉中,这里天然成了南北往来的枢纽。
石门摩崖石刻刘禹锡诗句。本文图均为 张小中 图
早在文明曙光时期,汉中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祖先的视野里。《禹贡》和《山海经》都曾记载汉中的山川河流地貌,《禹贡》中更是把大禹治水的源头定在了汉中勉县的嶓冢山上。战国时期,秦设汉中郡,秦王发现汉中的重要性后便大力修筑秦蜀古道,汉中开始正式走进中国政治大视野。也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刘邦在这里“发家致富”,大汉气象从这里走来。
鸿门宴后,项羽短视的以为汉中贫瘠,便把刘邦打发到汉中。《史记》中记载,原本刘邦自己也对汉中这块封地不太满意,但谋士萧何劝慰刘邦说“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随即刘邦带领众人从褒斜道仓皇逃入汉中,算上三国时期上下400多年的大汉故事,从汉王刘邦沿着褒斜道出逃汉中而开始上演。这里提到的褒斜道,便是我此次旅行中第一个造访的地方。
褒斜栈道河口的秦岭风光
褒斜道是秦蜀古道中开凿较早的一段,全长235公里,南起汉中褒谷口,北到眉县斜峪关,因此得名。随着现代交通建设,古道早已失去了交通意义,更为不幸的是,因为石门水库的修建,在汉中一段的道路原址被淹没在水下,同时被淹没的还有汉魏石刻“石门十三品”。虽然我知道目前的石门景区是仿造被淹没的古道修建的,但依旧抵不住诱惑,想去感受一下那里气息,哪怕只看看那里的山,因为刘邦、韩信甚至是曹操都看过。
天上飘着小雨,雾气升腾中的秦岭额外的迷人。因为水库大坝的缘故,河水更加的湍急,轰隆隆的声响仿佛就像一群奔腾的战马发出的声音。从石门景区的大门开始有一段足足2公里长的商业街,让我这个急迫想看到古道的游客额外焦躁,只能加快脚步忽略掉那些嘈杂的叫卖声。古道的开端设在水库大坝上边,爬上这几十米高的坝体也确实需要点体力。到了坝顶的那一刻,看着眼前壮阔的河面和两岸伸入云层的高山,望着身后消失在汉中平原上的褒河,开始的焦躁和登山的疲惫全都没了。
新修的栈道沿褒河的西侧前行,沿途还有一些沉没在十多米之下的石刻摹本。我大约走了1公里才到石门,在开槽之初,修建褒斜道的工匠们曾遇到一个天然的屏障,在无计可施之下,只好用简单的工具硬生生凿穿了这枚巨石,石门便是中国最早的隧道。历代文人墨客到此观景怀古,并在石壁上记录事迹、抒发情怀,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石门摩崖石刻群,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汉朝至宋朝的十三块石刻,被后代合称为“石门十三品”,现在被收藏在汉中市博物馆。看完石门栈道,我便直奔博物馆去膜拜汉魏书法巅峰。
绝壁上的褒斜古道石门段
汉中市博物馆建立于古汉台之上,汉王刘邦在此建立宫殿,如今建筑早已不存,只留下这七米多的高台基址,“石门十三品”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十三件石刻作品无论是在书法造诣或者是历史价值上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其中的《石门颂》与《甫阁颂》《西狭颂》一起,并称为汉三颂,是隶书中最好的作品;《衮雪》石刻是全国唯一确定为曹操真迹的作品;《石门铭》记述了北魏年间褒斜道改道的历史,魏书造诣极高。正是由于这十三块石刻有序的展现出中国书法从古隶、汉隶、魏书到宋隶的演变,就连日本的书法大师种谷扇舟都发出了“汉中石门,日本之师”的感叹。对我来说唯一的缺憾是博物馆的玻璃反光的厉害,实在不能拍好一张石刻的全景图,只能买本字帖留作纪念了。
除了刘邦之外,汉中的另外两位伟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或许更大,他们是张骞和蔡伦。蔡伦发明了“蔡侯纸”之后被册封为龙亭侯,封地就在汉中洋县的龙亭镇,蔡伦墓也在这里。
蔡伦墓和碑亭
清晨,我在汉中汽车站坐上了去往洋县的小巴,洋县是珍贵鸟类朱鹮的栖息地,这种鸟也是日本的国鸟。在小巴上,我问同座的阿姨朱鹮常见嘛,阿姨说:“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里不发展工业,农耕不使用毒药,为的都是保护朱鹮的生存环境。”由于洋县人和朱鹮长久的感情,这种鸟不但不怕人,而且经常会看到一旁是稻田里耕作一旁是啄食的朱鹮的和谐场景。
蔡伦墓景区不算很大,祠堂区域是一些图片展,蔡伦的生平、原始纸张的制作流程和造纸术在世界上的传播是主要展示内容。匆匆看完这些之后,我便直奔墓园区域拜谒龙亭侯,墓两侧有一些历代名人前来吊唁的石刻。祠堂旁边是造纸博物馆,最有趣的是管理员的原始造纸术的演示。这些复杂的程序过后出来的“蔡侯纸”,改写了整个人类历史,我不禁的赞叹于这些伟大的先行者们,想知道是怎样的际遇、努力或者是智慧,让他们成了如此独一无二的人。虽然从古至今蔡伦是否躺在这里一直有争议,但这也许就是人们的心结和寄托所在——伟人需要有一个地方供我们后人挂念,“是不是”的答案,就留给考古和历史学家去论证吧。
张骞墓前风化严重的石虎塑像
说到旅行,张骞算得上玩出高度的人了。作为汉武帝的使臣凿空西域,张骞用个人的传奇经历为中国带来了丝绸之路,影响至今。汉中城固是张骞的老家,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城固景区正在进行大规模改造,张骞墓的西侧准备建一个巨大的博物馆,但施工不影响墓园区域的参观。墓园区的地面长满了青苔,一不留神就会滑倒,我就摔了个四脚朝天。人少的缘由,那些鸟叫虫鸣我听得很清楚,遮天蔽日的柏树让这里多了几分陵墓该有的阴森感。张骞墓在上个世纪经历了一次大规模考古活动,和蔡伦墓不同的是,从出土的文物和历史文献记载上看,这里躺着的无疑就是博望侯张骞本尊。坟冢两侧的石像风蚀的厉害,看似两条弯弯曲曲的大虫,只能从展牌上的标识知道它们原来是老虎。
我在汉中旅行的最后一站留给了勉县,这里埋葬着我最爱的三国人物中的两位,诸葛亮和马超。马超墓园被一条水渠隔开成两部分,前边是供后人拜谒的祠堂,后边是墓地。当地在修水渠的时候对马超墓进行了考古,墓室的结构再比对勉县地方志,确定了这是马超的真实墓地。而相隔几公里的诸葛亮墓却并非真实,虽然依照丞相遗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葬汉中定军山下,以励后人,不忘北伐”得知,诸葛亮的确葬在定军山下,但并不清楚具体位置。
勉县武侯祠主殿匾额
勉县武侯墓的墓冢和黄果树
坟冢两侧的桂花树有1400多年历史,散发出的花香辐射数里远。两颗桂花树之中还有一颗黄果树,我听当地人说这颗黄果树是诸葛亮妻子黄月英的化身,虽然只是传说故事,但这就是人们对丞相最美好的祝愿。后主刘禅在公元263年于勉县修建了天下第一处武侯祠,历代众多名人到此拜谒丞相,如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等,留下墨迹甚多,其中当属唐代沈迥留下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最为珍贵。看看武侯墓和武侯祠中数不尽的匾额,足见诸葛亮在历代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八年的北伐征途,诸葛亮虽然没有成功,但在汉中留下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却流传至今。
更多前沿旅行内容和互动,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公众号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