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甘肃十大石窟,别说你只知道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

摘要: 古代的甘肃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伴随经济贸易的往来和文化的传播,佛教开始弘扬发展起来,所以石窟艺术也被称为佛教艺术。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播到中国时,陇原首先受其影响。留存下来的甘肃境内的大部分早期的石窟寺就是当时佛教发展的产物和具体体现。 甘肃境内以敦煌为起点,经张掖、武威、永靖,再到天水、庆阳,形成一条著名的石窟艺术长廊,从甘肃陇东到“河西走廊”,境内分布着大小石窟100余处。敦煌莫高窟、瓜州榆 ...

古代的甘肃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伴随经济贸易的往来和文化的传播,佛教开始弘扬发展起来,所以石窟艺术也被称为佛教艺术。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播到中国时,陇原首先受其影响。留存下来的甘肃境内的大部分早期的石窟寺就是当时佛教发展的产物和具体体现。 甘肃境内以敦煌为起点,经张掖、武威、永靖,再到天水、庆阳,形成一条著名的石窟艺术长廊,从甘肃陇东到“河西走廊”,境内分布着大小石窟100余处。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酒泉文殊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庆阳北石窟等石窟,共同构筑成了完整的甘肃石窟艺术体系。甘肃具有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民族成分,因而其石窟文化既具有时代共性,又有地方特性,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艺术审美观、不同的民族观念和习俗等。 甘肃石窟开创年代久远、延续时间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最全面、完整的发展过程,这些艺术珍品为甘肃赢得了“石窟艺术之乡”的美誉。

敦煌石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石窟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佛教史迹画等等,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麦积山石窟(Maiji Mountain Grottoes):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 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 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蹄寺石窟,是中国的佛教重要石窟之一。它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东南80余公里的临松山中,计有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观音洞等处。各处相距数公里至10余公里不等。因山崖石质属粗红砂岩,不便雕刻,故绝大多数为泥塑。1996年国务院公布马蹄寺石窟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的创建年代迄无定论。

据《晋书·郭瑀传》载,东晋人郭瑀曾“东游张掖……,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甘州府志》则有“石洞凿者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之说。从洞窟形制和造像风格上判断:金塔寺和北寺和千佛洞的部分洞窟大约创建于5~6世纪。其中一些洞窟可能在5世纪初或更早。所以,一般认为马蹄寺石窟可能和北凉沮渠蒙逊创建“凉州南山石窟”这一记载有关。此外,大量洞窟为北魏至明清历代营建或者重修。马蹄寺石窟是一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它包括七个小石窟群,《甘镇志》讲“神骥足迹”。民间传说:天马下凡时一蹄落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如今这块蹄印石被保存在马王殿内。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与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石窟群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马蹄寺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庞大;金塔寺中大型肉雕飞天,古朴稚雅,为国内所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个天洞,上下5层21窟,宝塔形排列,内有佛殿,外有回廊,共开内外窟龛达49孔之多,造型奇特。马蹄寺环境奇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

炳灵寺最早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又名“冰灵寺”。炳灵藏语为“笨郎”,即“十万佛”之意。远在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建立西秦政权(公元385-431年),统治达47年之久。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西秦建都临夏期间,国王御驾亲临石窟,挥毫题词,真迹尚存于岩壁之上。自公元420年凿窟起到宋代,石窟对汉传佛教、净土宗、华严宗和禅宗的影响较大,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中的黄派(格鲁派)传入炳灵寺。炳灵寺石窟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齐名。

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它们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上。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196个,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开凿的有2窟1龛,北魏开凿的有8窟25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龛。

唐代作品艺术成就最高,当时僧人达到3000多人。该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窟龛造像和壁画以169号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主体。169号窟古称唐述窟,现称“天桥洞”,高15米、深8米、宽20米,为已知我国开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窟内有佛龛、石雕、石胎泥塑三类造型。171龛,位于石窟悬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弥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凿,高达27米,雄浑庄严。窟中西秦《文殊菩萨问疾图》,是我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一幅维诘经变图。原16号窟,现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内,长8.6米的泥塑炳灵寺卧佛,是我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我国现存石窟像中最为珍贵的一尊,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

炳灵寺入口处悬崖旁边伫立着峻峭的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青水秀,峰险石奇。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起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喻为“石窟鼻祖”。2001年6月25日,天梯山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公里处。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榆林石窟壁画榆林窟始建于北魏,以后的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都有建造。现存壁画5000多平方米,彩塑100多身。榆林窟古代属于敦煌郡管辖,因此无论从洞窟形制还是壁画内容、艺术风格,都与莫高窟有着密切关系。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它们同属敦煌艺术。

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

北石窟寺俗称大佛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北石窟寺背靠青山,面对碧流,在长12米,高20米的赭红色石崖之上,开凿着自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窟龛295个,有大小雕像2125尊,窟龛密集,形如峰房,高二十米,长一百二十米,是陇东地区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

石窟分上中下三层,其中以奚康生创建的一百六十五号窟为最大,它是以七佛为内容的大型窟。七佛造像宏伟精湛,庄严肃穆,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伴之七佛而雕造的弥勒菩萨、骑像菩萨、手持日月的阿修罗都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成功作品。除此而外,还有240号窟的北周造像,显示了敦朴厚重的风度。北石窟寺以唐代窟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32号窟。窟内的大小雕像面容丰腴,秀目含情,飘然欲动,姿态动人,堪称盛唐艺术精品,唐代造像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成就。窟内还保存着隋、唐、宋、金、西夏、元等各代的题记150多则,是研究历史、书法的珍品。

文殊山石窟是中国早期佛教遗存,位于凉州模式石窟的范围内,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河西地区与西域的佛教建筑、艺术关系有重要价值。其壁画具有河西地区早期洞窟壁画的布局特点,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则是敦煌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现存的西夏时期的壁画是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2001年06月25日,文殊山石窟作为北朝至西夏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南石窟寺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北魏永平三年(510),泾州刺史奚康生始凿。与庆阳北石窟寺,誉为“陇东石窟双明珠”。现存5窟,均座北向南。第1窟最有价值,呈长方形,窟高 11米,宽18米,深13米。方形窟门,前壁门顶上开一方形明窗,覆斗形顶。窟内正壁及左右壁台基上雕七身立佛,均高7米,头饰螺髻 ,高鼻大耳,面部丰满,长衣垂膝,神态庄严安祥。

每佛两旁均有2尊胁侍菩萨,共14尊,高约3.5米,风姿绰约,亭亭玉立,前壁门两侧各雕一弥勒菩萨,高5米。窟顶东、北、西有浮雕佛传故事,内容有树下诞生、阿私陀占相、宫中观歌舞、逾城出家、树下思维等。以表现七佛为主的七佛窟的出现以此窟和北石窟寺为最早。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崖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中,又名拉梢寺石窟。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山中曲径幽林,百鸟争鸣,空谷回应,与水帘洞隔山相对。《武山县志》载,相传鸠摩罗什运鬼斧神工,拉树梢成山,因有得名拉梢山。

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秦州刺史尉迟迥初建,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在一块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一高达四十余米的释加佛像,崖面三分之二曾为壁画,现存部分极其珍贵。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旁有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墨书题记。佛坐莲台上,镌有狮、鹿、象3排,上层6狮,中层9鹿,下层9象,周围诸多佛龛伫立着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凸出,又加筑风檐以蔽风雨,檐端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微风过处,叮铛作响,它的整个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

拉梢寺石窟位于武山县响河沟峡谷之中,古人在高约50米的崖面之上,以泥塑浮雕技法营造出一幅巨型说法图景,大佛结跏趺坐于由浮雕莲花、雄狮、卧鹿与立象组成的佛座之上,面相方圆,表现出北周造像特有的粗犷、豪放与质朴,奇特的动物形象则显示出中亚文化的影响,可惜因宋人在其上开龛造像,佛座部分遭到破坏。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

拉梢寺石窟

麦积山石窟

马蹄寺石窟

天梯山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