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

甘肃加固炳灵寺石窟危岩体 清理泥沙治理渗水点

摘要: 5月16日,炳灵寺石窟景区内,工人们正攀爬在岩体上进行加固作业。据悉,2014年4月该所启动了危岩体治理保护项目,对炳灵寺石窟文物保护区内的姊妹峰及环形道路两侧分布的危岩体进行加固,并对172窟的渗水点进行治理 ...
甘肃加固炳灵寺石窟危岩体清理泥沙治理渗水点
    5月16日,炳灵寺石窟景区内,工人们正攀爬在岩体上进行加固作业。据悉,2014年4月该所启动了危岩体治理保护项目,对炳灵寺石窟文物保护区内的姊妹峰及环形道路两侧分布的危岩体进行加固,并对172窟的渗水点进行治理;清理大寺沟的淤积泥沙。该项目总投资600多万元人民币。

中新网兰州5月17日电 (记者 丁思 甄馥睿)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曹学文16日向记者介绍,2014年4月,该所启动了危岩体治理保护项目,对炳灵寺石窟文物保护区内的姊妹峰及环形道路两侧分布的危岩体进行加固,对将脱落的、潜在的危岩体用锚杆、锚索加固;并对172窟的渗水点进行治理;清理大寺沟的淤积泥沙。该项目总投资600多万元人民币,将于2014年年底结束。

“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意译相当于汉语的“千佛山”、“万佛洞”。炳灵寺石窟正式营建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现存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2013年,炳灵寺石窟入选中国国家文物局最终确定的丝绸之路首批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单。

与甘肃炳灵寺石窟相伴20余年的曹学文,对该地每一个洞窟“如数家珍”。侃侃而谈的神情中,曹学文透露出对炳灵寺现今处境的“担忧”:泥沙淤积,岩体开裂,壁画风化、起痂、脱落严重,遭受病虫害等众多威胁。

16日,炳灵寺石窟景区内,工人们正攀爬在岩体上进行加固作业。沿着小道,高耸陡峭于两侧的岩体扑面而来,形似屋檐的岩层伸出,让人在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对沿途的“飞石”多了一份忐忑。

曹学文说,炳灵寺石窟所处的红砂岩容易开凿雕刻,当年工匠便是利用悬崖的天然凹凸,修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但这种岩层却耐不住风化和潮湿,经过风吹日晒,危岩体比较多,偶尔掉落碎石,严重处还发生过塌方,将过道的栏杆砸断。

炳灵寺两侧景区中间有一条河道,与黄河刘家峡水库相接。站在连接两侧景区的石桥向下俯瞰,黄河水褪去后留下的泥沙沉积,部分地段泥沙淤积的高度已经盖过了部分洞窟的高度。“泥沙中携带的水分使劲儿地向洞窟内渗透,加速了洞窟内的潮湿、风化”,曹学文说。

曹学文说,泥沙淤积已经是该地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每年11月份该所要组织实施泥沙清理工作,每年挖掉4000立方米的泥沙,“刚刚清理完毕的泥沙,一场暴雨又将携带来新的泥沙;而清理的太多,黄河水就会倒灌进入景区,清理得太少,又解决不了问题”。

同时,沿途的窟龛历经千年,因褪色、风化、烟熏显得暗淡许多,泥塑佛像更是四肢不全,严重者面容模糊立体感全无,只能让人遥想昔日的辉煌。

曹学文说,泥沙淤积加重了空气中的湿度,加速壁画的破损程度;此外,当地病虫害问题也十分突出,“鸟儿在裸露的佛像上留下粪便也是常有的事情,佛像的面部也因此惨遭鸟爪的侵袭”。

曹学文说,刘家峡水库的修建不仅改变了局地的小气候,所产生的泥沙淤积问题也日益严重,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以保护该艺术瑰宝;对于壁画的修复,建议需要多领域相关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探讨。(完)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炳灵寺石窟
关键词:

炳灵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