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 陕西卷

摘要: 艺术是生活的升华 设计是艺术的呈现 陕西是中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故乡。创造了不同自然气候条件的“场所精神”,孕育了从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景观园林到传统民居等丰富的建筑类型。一、 自然人文背景(一)自然地理 陕西地理环境丰富多样,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区域内山水环绕,地形多样,形成了陕西北部的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


艺术是生活的升华 设计是艺术的呈现

陕西中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故乡。创造了不同自然气候条件的“场所精神”,孕育了从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景观园林到传统民居等丰富的建筑类型。

一、 自然人文背景

(一)自然地理

陕西地理环境丰富多样,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区域内山水环绕,地形多样,形成了陕西北部的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区。截然不同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为陕西境内的传统建筑活动奠定了基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陕西省陕北、关东、陕南分区示意图

(二)历史文化

1. 历史脉络

陕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悠久而厚重的人文历史,不仅集聚了“中华民族精粹主体文化的意识”,而且凝聚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建筑传统智慧

2. 地域文化

由于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的变化,陕西省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 关中地区,不但是古代文明正统文化核心地区,更具有恪守传统、扎根现实、情系民生、胸怀天下的文化特色;陕北地区在近代历史中形成了极为鲜明的红色革命文化,具有信仰坚定、自由浪漫、积极勤奋、团结包容的人文精神;陕南地区,由于受荆楚、巴蜀、秦陇文化圈的叠合影响,形成了商贸、归隐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特殊文化现象。

二、陕西传统建筑主要特征

(一)思想特征

陕西传统建筑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建筑体系的主要格局,产生了我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类型与形式,规定与应用了我国封建社会建筑体系的主要格局,产生了我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类型与形式,规定与应用了建筑模数尺度,具有了组织与施行特大工程的经验,也是我国最早建筑文献的实践成果,其发展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 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

中国传统思想最为根本的“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在历史长河及实际生活中又表现为文化意识形态化的“天人合一”和世俗经验的“天人合一”,这两类在建筑思想层面皆有明确体现。不仅包含了道法自然的生态协同思想,更反映了体国经野的全域山水观和“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宇宙整体观。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宇宙自然息息相通,山水相依,浑然有机。

2. 以德化人的环境文化观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人居空间对人心的化育,教化德化是人居环境的重要职能。以德化人的环境文化观在社会情感、人性论和生活态度的问题对传统建筑思想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阴阳相生的辩证空间观

作为东方传统哲学思想的物质空间载体,传统空间营造艺术观念当然也成为重要的思想基础之一。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空间艺术是中国书法、诗画、园林等各类艺术的“综合集成”,反映出共有的阴阳相生、有无相依、和而不同的辨证空间观,构成了独特的东方艺术风貌。

(二)营造方法特征

1. 中正变化的群体肌理组织

(1)正格与变格的丰富变化

陕西传统建筑群体空间组织受《周礼·考工记》中营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影响,在城市规模控制和形态控制手法上多以此为据,形成了井字形的正确构图,并衍生出了变格构图,其中更是蕴含了很多规则模数关系。

民国陕北神木县城的正格肌理

(2)营建“和而不同”的肌理层次和秩序

陕西传统建筑强调群体肌理多层次地与自然融合,总体中有轴线节奏的起伏、空间的疏密变化——“千尺为势,百尺为形”

隋唐长安城尺度关系分析

2. 空间的虚实相生与平面的有序展开

(1)空闲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

在空间的各个维度上,传统建筑呈现的明与暗、直与曲、纵与横、长与短、开与合、聚与散、藏与露、俯与仰、重与轻、粗与细、方与圆、疏与密等辩证关系,构成了富有东方意蕴的空间构成特质。

西安八仙庵空间分析图

(2)方位象征礼制宇宙

依天附地,以《周礼》、《易经》等表达天、地、人关系的典章作为营建一居,用方位传达等级秩序和礼制思想,传达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关中窄四合院宇宙关系图

(3)模糊界面形成灰空间

陕西传统建筑布局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民居,往往是内向型,四周封闭性强,比较厚重,仅留出入口,而朝向内部庭院的界面则比较通透,开门开窗居多。朝向院落的空间大多以柱廊、花窗、镂空木门、亭等模糊的界面与庭院的自然山水相融,形成了“灰空间”

陕西旬邑唐家大院空间方位分析

3. 情景交融的时空体验

(1)九歌相通,立意来源

(2)历时性感官体验导引

(3) “一石代山,一勺带水”的象征联想

4. 考工典仪因地制宜的材料择用

(1)考工礼仪

从古至今,在陕西传统建筑的营建过程中,无论材料选择还是施工仪式,都有着对自然环境的尊敬,施工的选屋基、动土、上大门梁、竖屋上梁到搬家等过程亦不乏仪式感的各环节。

(2)地域性材料

土、木两种材料在陕西的传统建筑中相结合的案例比比皆是。土材料用于木构建筑的建筑台基、维护墙体等,给人以厚重、稳定之感。利用土材塑形、夯筑等特性可以制造衍生出砖、瓦、陶,在工艺上解决制型、焙烧、涂彩、防裂、防潮等技术。无论宫殿建筑使用的彩瓦琉璃,还是乡土民居应用的灰瓦青砖、土木材质构成陕西传统建筑稳重的一笔。

5. 多类艺术的建筑内涵升华

陕西传统建筑是一种寄物咏志、寓教于形的文化载体,十分重视建筑的潜移默化、暗示道德和规范。其潜藏智慧,在特有的重情感、重直觉、重自然、重人文的生态哲学孕育下,在以儒、道、禅为支柱的文化熏陶下,在古典名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成语故事、戏剧歌舞等艺术感染下,集多种思想于一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心物感应、形神兼备、时空关联等观念相互渗透,象天法地、和谐共生、有机生长、序列展开、相生相克等辩证思维浑然天成,转化成了空间意境和场所精神,步入了“道法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化中”的神圣殿堂。这才是传统建筑内在的根与魂,是我们应该汲取的艺术精华,应该找回的文化自信。

瓦当的抽象图文表达

陕西传统建筑的人文细节

(三)物象特征

1. 帝都源脉,匠人营国

(1)周秦故都开先河

(2)西汉长安新格局

(3)隋唐帝都创盛世

隋唐长安城平面图

2.木构雄伟,宫殿巍峨

以汉长安宫室为标志,我国古代木结构体系趋于成熟,并在唐长安时期达到高峰。秦咸阳宫、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唐太极宫、大明宫等雄浑巍峨的宫殿建筑群,成为了我国古代社会鼎盛的象征,形成了奠基坚实、技术成熟、规制严谨、规模宏大的特征。

(1)成熟先进的木构体系

(2)功能多样的巍峨宫室

(3)宫殿组群的空间格局

唐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

3. 礼制建筑,祭天祀祖

(1)国之大事,在祀与戒

(2)祭祀天地,历史因循

(3)因山借水,宛若天成

汉长安南郊辟雍遗址复原图

4. 佛道祖庭,兼收并蓄

(1)道教发源之地

(2)佛教宗派祖庭

(3)回教文化融合

小雁塔

5. 郊野园林,城乡一体

(1)囿台园圃,园林肇始

(2)上林宫苑,蔚为大观

(3)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西汉长安主要宫苑分布图

6.宏伟帝陵,融合自然

(1)事死如生,重殓厚葬

(2)陵寝完备,墓制多样

(3)慎终追远,因山为陵

秦兵马俑一号展厅内景

7. 四塞为固,军事防御

(1)借助山川形成的防御网络

(2)完善交通系统而运筹帷幄

(3)依托长城的城市防御体系

关中地区的东门户——潼关

8.纵贯南北,多彩民居

(1)适应自然条件的建造类型

(2)形态丰富多样的街巷空间

(3)表达文化诉求的装饰艺术

韩城党家村

三、陕西现代建筑传承方法

(一)基于布局肌理的传承

1. 宏观空间肌理——“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传承

(1)重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的宏观山水格局

通过宏观肌理传承““渭水贯都、以象天汉”的山水营城格局

(2)保护城郊绿色生态空间

2. 中观空间肌理——城市历史格局的保护

(1)西安市“中轴对称、棋盘路网”空间肌理的传承

西安总体城市设计延续了九宫格局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提出“两轴一脉,三山拱卫,五址展示,八水润城,九宫格局,十点表征”的大西安空间艺术构架。重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的宏观山水格局,对长安中轴线、沣河城市轴线等主要轴线在延续历史轴线文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进而形成新的城市轴线格局。

通过中观肌理传承古代营城思想

(2)延安市“Y”字形城市空间格局的延续

延安市的城市建设延续了 “Y”字形的结构特征,城市建设顺应了自然山体环境。由于城市发展与建设用地有限的矛盾,近年来延安在探索适度的上山建城的新思路,并总结了规划遵循自然环境优先保护的理念,多采用自由式组团布局模式,传承了黄土沟壑和台原地貌的肌理形态,与传统空间肌理相融相生。

延安市区及周边地貌空间肌理

3. 微观空间肌理——保护、更新及创新式传承应用

(1)街巷空间肌理传承

建筑群与街巷环境共同构成肌理形式,包括肌理的保护式传承、肌理更新式传承与肌理创新式传承。

大唐不夜城街巷格局肌理传承

(2)建筑空间肌理传承

建筑之间的组合形式及联系方式:序列肌理传承、环境肌理传承、意境氛围传承。

建筑空间与布局肌理传承

(二)基于自然环境的传承

1)适应自然地貌

陕西省包含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区域,其地貌多样、气候迥异、地形条件各具特色。在不同的区域中,当代建筑设计能以自然环境为先决条件,针对各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不仅传承传统建筑对环境的态度,同时融入了现代建筑营建手法和思想,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适应于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的建筑风貌。而建筑与自然环境在此地区的处理手法可以总结为三方面:因地制宜、顺应地形;还原地貌,隐于环境;共构共生,重塑再造。

秦二世博物馆总平面图

秦二世博物馆剖面图

(2)建筑适应自然气候

建筑的营造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过程。在不断探索适应于当地气候特征的建筑形式、材料、体量的同时逐渐积累设计经验,总结形成对不同区域气候建筑的不同处理方式:依靠形体、材料适应气候,采用现代技术调节微气候、运用综合科技手段建造生态适应性建筑。

延安机场采用被动式措施

(三)基于大遗址保护的传承

大遗址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的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根据遗址区所处的郊野环境、城市环境等不同地理位置,采取适当的模式来协调利益各方的关系。为实现遗址历史文化环境的永续发展,就必须使遗址环境适应其区域发展的时空背景与现实要求。

大明宫遗址公园轴线序列

(四)基于空间原型提取的传承

陕西现代建筑传承和发展了传统空间意识,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追求传统空间的审美意境,或以汉唐博大、恢宏、开放的气质反应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或以朴实材料,民俗民风,进行地域风情建筑的探索;或以创新形式探索新建筑与历史文化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多元化的现代建筑创作手法演绎优秀传统空间文化。

1. 延续文脉,对历史空间原型的提取与演绎

(1)对建筑组群空间的演绎

(2)对园林空间的演绎

(3)对纪念性空间的演绎

陕西历史博物馆总平面分析图

西安市行政中心总平面分析图

黄帝陵祭祀大殿内景

2. 寓意于形,对地域空间原型的提取与演绎

(1)传统形象与现代功能的结合

(2)传统院落空间的延续与创新

(3)传统街巷空间的延续与创新

(4)创新空间延续文脉

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入口庭院

大唐西市博物馆

(五)基于材料与建造方式的传承

1. 传统材料的直接使用与循环利用

(1)石材的肌理性砌筑

现代建筑石材叠砌非结构性应用分类

(2)砖的肌理性砌筑及装饰艺术

井字墙体凸凹砌筑方式

(3)木材的线性编织建构

木材线性编制方式示意

(4)生土材料的营造与创新

夯土墙山水肌理创新试验

(5)瓦装饰艺术的再现

瓦当作为装饰材料的艺术效果呈现

2.现代材料的应用表达传统建筑特征

(1)利用现代材料表达传统材料肌理

混凝土表达传统夯土肌理和玻璃拼贴抽象传统砖肌理

(2)利用现代材料延续传统建筑形态

玻璃、钢、金属材料的使用

(六)基于传统符号的传承

1. 传统地域文化符号的类型与表达

(1)抽象性符号

圆形的天窗象征“天圆地方”

(2)实体性符号

色彩、屋顶、构件、装饰符号的运用

2. 传统地域文化符号的现代传承与应用

(1)直接运用

(2)间接使用

(3)传承运用

陕西省解析与传承分析表

陕西是华夏文明之源,历经了上古时期的文明初创、西周时期的文明奠基、大秦时期的文明集成、汉唐时期的文明辉煌等重要历史阶段,养育了陕西传统建筑文化之精髓,也是我国建筑文化最早向周边国家传播的重要原生地。传承陕西传统建筑文化,是弘扬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民族自信的重要途径。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对传统建筑基因特征的解析价值的认知传承方法的探究。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探索既富有地域文化底蕴又适应时代需求的城乡建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未来本土建筑师和相关从业者的重要使命。

陕西卷编写组


组织人员:王宏宇、李 君、薛 钢

编写人员:周庆华、李立敏、赵元超、李志民、

孙西京、王 军(博)、刘 煜、

吴国源、祁嘉华、刘 晖、武 联、

吕 成、陈 洋、雷会霞、任云英、

倪 欣、鱼晓惠、陈 新、白 宁、

尤 涛、师晓静、雷耀丽、刘 怡、

李 静、张钰曌、刘京华、毕景龙、

黄 姗、周 岚、石 媛、李 涛、

黄 磊、时 阳、张 涛、庞 佳、

王怡琼、白 钰、王建成、吴左宾、

李 晨、杨彦龙、林高瑞、朱瑜葱、

李 凌、陈斯亮、张定青、党纤纤、

张 颖、王美子、范小烨、曹惠源、

张丽娜、陆 龙、石 燕、魏 锋、

张 斌

调研人员:陈志强、丁琳玲、陈雪婷、杨钦芳、

张豫东、刘玉成、图努拉、郭 萌、

张雪珂、于仲晖、周方乐、何 娇、

宋宏春、肖求波、方 帅、陈建宇、

余 茜、姬瑞河、张海岳、武秀峰、

孙亚萍、魏 栋、千 金、米庆志、

陈治金、贾 柯、刘培丹、陈若曦、

陈 锐、刘 博、王丽娜、吕咪咪、

卢 鹏、孙志青、吕鑫源、李珍玉、

周 菲、杨程博、张演宇、杨 光、

邸 鑫、王 镭、李梦珂、张珊珊、

惠禹森、李 强、姚雨墨


订阅购买

以上内容均来自《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陕西卷》的原文,本文仅为本书的缩略。


除了陕西卷,第二批系列丛书还包括天津、湖南、甘肃、江西、广西、辽宁、山西、上海、福建。

本系列丛书第一批已经出版上市,共九卷。分别为:安徽 、广东、贵州、湖北、江苏、四川、云南、浙江、内蒙古。


本系列丛书共31卷,北京卷、河北卷、吉林卷、黑龙江卷、山东卷、河南卷、海南卷、重庆卷、西藏卷、青海卷、宁夏卷、新疆卷还在出版发行的路上,敬请期待!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