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我在布宫修文物丨在布达拉宫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

摘要: 自1988年设立管理处以来,布达拉宫首次面向媒体公开透露文物保护细节与历程。布达拉宫是没有晨昏的。天色未亮时,宫殿之下,穿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朝拜者们,就开始依着顺时针的方向,拨转围宫而设的上千个经筒。那些或沧桑或稚嫩、或黝黑或明丽的手,虔诚和信仰已经融进了肌底与脉搏,前赴后继,从这个白天转到另一个白天,轮回挨着轮回。是他们的生生不息,让布达拉宫没有黑夜。2017年11月20日晨光逐渐照亮布达拉宫本文图片均为澎湃 ...

自1988年设立管理处以来,布达拉宫首次面向媒体公开透露文物保护细节与历程。

布达拉宫是没有晨昏的。

天色未亮时,宫殿之下,穿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朝拜者们,就开始依着顺时针的方向,拨转围宫而设的上千个经筒。那些或沧桑或稚嫩、或黝黑或明丽的手,虔诚和信仰已经融进了肌底与脉搏,前赴后继,从这个白天转到另一个白天,轮回挨着轮回。

是他们的生生不息,让布达拉宫没有黑夜。

2017年11月20日

晨光逐渐照亮布达拉宫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赖鑫琳 图(除署名外)

布达拉宫建筑本身就是一座绝世珍宝。历经1300多年的岁月,形成了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红宫高达115.7米,具有宫殿、灵塔殿、大殿、佛殿、经殿、僧官学校、庭院等诸多功能的巨型宫堡。

上午9点,拉萨最核心的北京东路,布达拉宫正对面那段石板铺就的路面上,车流变得茂密。雪城的大门缓缓开启,布达拉宫的殿堂里,第一批朝拜者与游客鱼贯而入。

2017年11月20日

游客在布达拉宫内参观

或许这是世界上游赏最缓慢的宫殿。海拔3700米之上,天蓝云疏,日光凛冽,在高耸的台阶上攀爬行进之时,需要时刻放低姿势去关注下一步去向。前方俯视着迎接你的,是一座华美而磅礴的宫殿,因包罗着可知或未可知的旷世宝藏而蔚然神秘。

千年来,无数的人带给布达拉宫缓慢的踏访与抚摸,使那些木质的台阶、扶手、门槛,包浆如玉。而这也是它的不可承受之重。经过科学的结构监测的精确分析,得出的每日可承受到访人次的数据,让布达拉宫的当代管理者们做出了限制流量的决断。

实际上,从外部的城墙到内部的木梁,从墙体的壁画到殿堂的文物,布达拉宫每一处细节的保护,都是历代管理者与民间匠人的共同接力。他们和宫墙之外的朝圣者一起,让布达拉宫缓慢永驻。这是他们给这座宫殿最小心翼翼的尊重。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进拉萨,探访关于布达拉宫的保护细节。布达拉宫管理处负责人说,这是自1988年设处以来,首次面向媒体公开透露布达拉宫的文物保护细节与历程。

【上篇】城

冬季的拉萨,从7点开始正式步入清晨。第一缕阳光,最先挥洒给布达拉宫——这是拉萨城中心最高的建筑。

此时,宫殿仿佛从还未接收到阳光的玛布日山山体上剥离,像一座天空之城。城墙上,刚粉饰上去的绮红与奶白极具鲜明。

每年入冬前对布达拉宫墙体进行全面粉刷,是一条不变的规则。但对于布达拉宫整个建筑群来说,粉刷只是外衣。实际上,从屋顶到地面,从内至外的保护与维修,每天都在进行,年年如是。

2017年11月20日

外墙被粉刷一新的布达拉宫

城墙“蜘蛛侠”

今年的粉刷工程很不同。前期准备阶段,在西藏,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在转发一条来自于布达拉宫管理处的公告:

“布达拉宫一年一度的大面积粉刷墙壁前期工作即将开始:每年群众都会供奉白糖、牛奶、藏红花等。这是为了发扬传统的流程。但经研究发现,过多的配兑白糖、牛奶会引起宫面墙体的脱落。再加上拉萨这两年雨季频繁,加速了宫墙体的白灰脱落,同时极大影响了美观。我处为了合理配兑比例,请群众、信徒不要再供奉白糖、牛奶、藏红花等。告知群众信徒理解!支持!”

于是,今年的涂料里,真的就没再加入牛奶、白糖和藏红花等信众捐赠的材料。红的是红土,黄的是黄土,都取自山上;白的是白灰,取自羊八井,是提前一年就准备好的,用一整年的时间晾晒干透。

“红、黄涂料里,除了添加了用于增加粘性的牛皮胶之外,再无其他了。”主要负责粉刷工作的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副科长扎西平措觉得,这是出于对布达拉宫最好的保护,“我们计划以后每年粉刷白灰时,除了必要的增强粘性的材料外,不再加其它添加剂。”

到维修科工作17年来,每次粉刷工作结束,维修队工人洛桑的手都会红很多天。这是因为每天被涂料沾染,“我们要在山下把红土、黄土、白灰这些材料捣碎,然后过筛、搅拌、稀释。”刷在城墙上涂料就是这么做出来的。

2017年11月16日

工人在布达拉宫给窗子刷漆

就算材料没有捐成,信众们的热情仍然是不息的。300多名藏族民众自发加入粉刷队伍,从城外出发,以肩驮背扛的方式,将涂料和工具送上了宫殿,并和维修科的工人们一起粉刷。

粉刷的顺序也是有习俗讲究的。洛桑说,要先刷白宫,后红宫,再黄宫,最后是门窗的黑色边框。大面积的工程持续了9天,志愿参与粉刷的信众们下了山。但布达拉宫维修工人们的工作远没有结束。

冬季拉萨的午后日光,强烈得一如既往,维修队的工人们吊挂身体,细致粉刷窗沿与墙石缝隙的影子,清晰地投射在海拔3700多米的布达拉宫墙上。

他们是高原上的“蜘蛛侠”。绳子一端固定在建筑上部,另一端拴紧在腰间,便能提着粉刷工具顺着墙体轻快地步步向下。

这项工作,几乎维修队的每个工人都轻车熟路。

对于布达拉宫来说,机械是无用的。这么多年来,每年一次的粉刷,都是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的,这不仅是因为传统习俗,也因为布达拉宫建筑的特殊性。扎西平措说,“依山而建,高海拔,土木结构,年代久远……这些条件,都要求我们必须人工操作。”

根据布达拉宫文物研究室提供的史料,公元七世纪30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始建布达拉宫为王宫,当时修建的宫堡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是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地位显赫。但在公元九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布达拉宫渐趋荒废。

直到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决定重建布达拉宫,用3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并将行政办公地由哲蚌寺迁至布达拉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及宗教活动和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场所。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公元1690年,红宫建筑群开始形成。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白宫东侧顶层增建了东日光殿,同时山脚下部分附属建筑修建完成。1933年圆寂后,其灵塔殿建于红宫西侧,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至此,从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开始的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全部完成。

扎西平措说,每年一度的粉刷工程,始终伴随在布达拉宫建筑群的保护过程中,“这个传统,至今已经有400多年。”而粉刷着布宫城墙的“蜘蛛侠”们,也一代连着一代,传承至今。

2017年11月16日

建筑工人在修复布达拉宫的一处墙体

窥视裂痕

布宫雪城的一面城墙最近出现了裂缝。在进行城墙粉刷细节工作之余,维修科又增添了修墙的任务。

好在墙立于山脚下,可以用上机械,省去不少人力,但它们的任务,也只有搬运石料,墙体的修建,依旧是要采用传统手工艺。

这座独特的藏式古建墙体,上窄下宽,内侧垂直,外侧倾斜,最底部的厚度达5.1米左右,而顶部的厚度仅1.6米左右。

“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减轻墙体给地基的压力,以适应山坡的斜度。”扎西平措说。不仅是雪城,整座布达拉宫的墙体,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手法砌建而成的,“宫殿的地基就更厚了,有些位置大约能达到6米左右。”这也是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却稳固如磐的藏族建筑智慧。

分类信息

布达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