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四川宝墩文化早期水稻成主食 古蜀人把猕猴桃当零食

摘要:   成都平原农作物种植演变  新石器时代什邡桂圆桥遗址中发现黍和粟两种旱地谷物占有绝对优势  宝墩文化时期宝墩遗址发掘中辨认出的农作物种子中,水稻种子占了半数以上,粟、黍只是作为一种补充,水稻已经开始变为主要农作物  十二桥文化时期考古人员在数个遗址中共发现了十多粒小麦和大麦种子  晚期巴蜀文化时期巴蜀先民除了水稻这一主食外,还有零食,研究人员发现了不少葡萄属、猕猴桃属、桃、梅、核桃楸等果类  成 ...
  成都平原农作物种植演变
 
  新石器时代 什邡桂圆桥遗址中发现黍和粟两种旱地谷物占有绝对优势
 
  宝墩文化时期 宝墩遗址发掘中辨认出的农作物种子中,水稻种子占了半数以上,粟、黍只是作为一种补充,水稻已经开始变为主要农作物
 
  十二桥文化时期 考古人员在数个遗址中共发现了十多粒小麦和大麦种子
 
  晚期巴蜀文化时期 巴蜀先民除了水稻这一主食外,还有零食,研究人员发现了不少葡萄属、猕猴桃属、桃、梅、核桃楸等果类
 
  成都平原沃土千里,是五谷生长的好地方。近年来,成都平原上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的植物样本丰富。从2009年开始,成都平原先秦遗址的植物考古工作提上日程,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对5000多份样品中的1000多份样品进行了分析。5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植物考古实验室负责人姜铭接受记者采访,揭秘成都平原农作物种植演变的历程。姜铭介绍,成都平原的先民最初可能是种植旱地谷物,到了距今4500前后,开始引进了水稻种植技术。因为古蜀人口大量增长,原有的旱地作物不能满足需求,此后,适合成都平原种植的水稻成为主食。
 
  旱作植物最早
 
  宝墩文化早期水稻成为主食
 
  蜀先民并不是一开始就将水稻当作主食,在改变‘口味’之前,单纯的旱作农业可能是成都平原最初的农业形态。”在对成都平原先秦农业进行研究后,姜铭介绍说,在什邡桂圆桥遗址这个成都平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其第一期的样品中发现黍和粟这两种旱地谷物占有绝对优势。不过,这种在西北甘青地区能够适应的耕种习惯,在成都平原就有些和当时的环境并不协调,要保障成都平原先民的生产生活,粮食生产不得不提高效率。
 
从左至右依次为:宝墩遗址出土的稻谷、粟和葡萄属(图片来源: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考古工作人员在宝墩遗址发掘中辨认出的农作物种子中,水稻种子占了半数以上,粟、黍这些只是作为一种补充。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多粮少的矛盾越发突出,人们急需通过多种方式来缓解困境,除了有可能采取一些限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措施之外,开发新的高产农作物成为首选。“在宝墩文化早期,人们的主食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水稻已经开始变为主要农作物。”而成都平原河网密布,洪涝灾害频繁,容易淹没农田,进而导致饥荒,以往的旱地作物生产仍需继续,以备灾荒之年,粟和黍的重要性在宝墩文化晚期—三星堆文化时甚至有了明显的提升。
 
  姜铭说,在分析植物种子时,他们还发现了麦类作物的种子。到了十二桥文化时期,考古人员在十二桥文化的数个遗址中,共发现了十多粒小麦和大麦种子,不过,到了晚期巴蜀时期,这些麦类作物的踪迹却消失了。姜铭认为,在现有的植物浮选样品中没能发现这一时期的麦类作物种子,并不意味着巴蜀的先民不再种植它们,而是因为现有的考古材料有所欠缺,随着更多考古材料的涌现,“希望今后的植物考古工作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发现猕猴桃种子
 
  古蜀人的零食
 
  此后一直到晚期巴蜀文化时期,水稻的主食地位依旧牢不可动,不过,巴蜀先民除了水稻这一主食外,还有零食。在对植物种子进行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不少葡萄属、猕猴桃属、桃、梅、核桃楸等果类。姜铭介绍说,在成都市十二桥遗址新一村地点、郫都区菠萝村遗址等处出土的植物遗存中,研究人员就找到了猕猴桃属的种子。虽然并不能直接认定这些就是人们的日常水果,但它们出现在考古遗址中,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有很大的可能被人们栽培利用。
 
  姜铭表示,在此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往往局限于对每个时期的农业形态进行分析,而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他们将更加关注人类的行为活动,这就需要和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等多学科进行结合。
 
(原文标题:宝墩文化早期水稻成主食 古蜀人把猕猴桃当零食  原文刊于:《成都日报》2018年2月6日第07版)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