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尕哈烽燧

古代龟兹的烽燧

摘要: 长城是用以军事防御的壁垒,烽燧是用作军事上的通讯设施,当发生警情时点燃烟火,利用光原理将警情发送空间传送消息。在地广人稀的玉门关外,遗留在古道旁的烽燧至今犹存,形成自东向西的防御线,历史上绵长的丝绸之 ...

长城是用以军事防御的壁垒,烽燧是用作军事上的通讯设施,当发生警情时点燃烟火,利用光原理将警情发送空间传送消息。在地广人稀的玉门关外,遗留在古道旁的烽燧至今犹存,形成自东向西的防御线,历史上绵长的丝绸之路在烽燧的庇佑下得以畅通。
烽燧下的房屋遗址规格并不尽同,凡见陋小的房屋均为功能单一、戍卒较少的烽燧,而几座面积较大的烽燧居住区应是史书上说的“亭燧”,驻守亭燧的兵员较多,并设有“斥侯”管理。亭燧设置的地点一般位于道路的枢纽或险要隘口,间距因地而宜。它主要用以战时通讯,并兼具军吏往来食宿及邮驿传递的作用,遇到边警紧急情况,还要为那些怀揣红白革囊传达紧急军情的疾史提供驿马。
汉初,开拓西域始于张骞出使大月氏。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遣赵破奴率兵攻破盐池(今罗布泊)小国楼兰,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自敦煌以西列亭障至盐泽。“亭”是秦汉时期县、乡行政建制,所谓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最初是作为往来吏士停留宿食的处所,而“障”则是在险隘地形修筑用来御敌的城垣。
汉代筑建的烽燧形制是:于平台上栽置高大圆木以为橹,橹上装有桔槔,桔槔的前端连接兜零——即盛装柴薪的笼子。平时兜零垂于烽燧之下,一当发生紧急警事,点燃兜零,平台上的戍卒随即掣压橹上桔槔的另一端,将兜零压升至烽燧顶端;桔槔的升降由平台上的戍卒操纵,平台虽有桔槔设施,却无房舍,因之又称“望楼”。
两汉时烽、燧连称,但二者词义各有指谓,所谓烽是指兜零内燃烧的明火,在夜间,以桔槔升至烽燧高处,以示警情;昼间,则在地面上燃烧柴薪,形成烟柱来报警,即“烽举燧燔”。
我无意演绎历史上的战争场景,但却在烽燧下点燃了柴草,站在远处的荒台上,看那青烟升空形成缕缕烟柱。此刻,如果时空回到两千年前,比邻的烽燧相继燔火,古道的上空将会出现一道烟幕交织的屏障。倘苦每座烽燧望烽起火所需时间为10分钟,玉门关至楼兰故城烽烟传递速度约为6小时,而策马在崎岖的古道上行进每小时平均速度为20公里,所需时间约20个小时,烽燧报警要比后者快捷两倍,足见烽燧通讯之优长。汉代烽燧绵延不绝西至疏勒(今喀什)、莎车,路程约2000公里,烽燧烟火传递速度大约需要30个小时,即便沿途烽燧延宕时需,至多也就两天时间,这与现代邮政发寄、接收时间几乎相等,只不过烽燧传递的信息量单一罢了。

摘自尚昌平的摄影博客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