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寺塔

长安遗落的美:大唐兴教寺(下)

摘要: 秋  古长安之外,以樊川为中心,不仅仅是有一些名人古迹,神禾原和少陵原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必定是万仓粮斗之乡。富足的农业也影响了兴教寺的繁荣,而一个历史的繁荣昌盛,往往直接或间接的对佛教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金黄的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1978年,国家决定对兴教寺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玄奘墓塔中发现唐朝时期的佛教文物,高达600余件。其中不乏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一尊金制观音像,


  古长安之外,以樊川为中心,不仅仅是有一些名人古迹,神禾原和少陵原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必定是万仓粮斗之乡。富足的农业也影响了兴教寺的繁荣,而一个历史的繁荣昌盛,往往直接或间接的对佛教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金黄的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1978年,国家决定对兴教寺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玄奘墓塔中发现唐朝时期的佛教文物,高达600余件。其中不乏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一尊金制观音像,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唐朝贞观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文物。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而兴教寺的这一发现,也揭开了古代这个“佛国”的一道面纱。

  图片拍摄:羽田浩(2017.10.4)

  细观玄奘塔,色为土黄。高约21米左右,分为五层,锥形楼阁式,外方内圆,都是由砖砌筑而成的。第一层北侧有塔身铭文,南侧有一古门,内有方使,里面供奉着玄奘的塑像,塔顶有一朵莲花仰托,承托着覆钵、莲瓣、宝瓶和宝珠。整体建筑透露着大唐风范。

  据说当年玄奘取经归来,带回了大量的佛舍利和贝叶梵文,又亲自设计了此塔,供奉这些宝物。尤其是现今兴教寺珍藏的巴利文贝叶经。巴利文是佛教界公认的佛家说法用语,当年释迦牟尼开坛讲经的官方用语,为了还原场景,佛经只用巴利文。虽然早已不通用,但是靠佛经保存了下来。这些巴利文贝叶经,有些是善本、珍本和孤本,也是历史和兴教寺息息相关的来龙去脉的最好证明。

  在兴教寺大殿的正方门楣上,明朝永乐年间的壁画颇有特色,画面描述了《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民间又称《释迦摩尼佛会》或《释迦摩尼降魔图》)的壮观景象。内容丰富,宗教色彩浓厚。值得一提的是,释迦摩尼佛像双耳佩环,发髻委婉婀娜,绢带飘逸。已经变成了女儿身,这在全国所有关于释迦摩尼佛像中是极为罕见的。足以说明兴教寺当时在陕西佛教界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站在少陵塬上,看着万顷麦浪的彼此起伏。三塔矗立在青松翠柏之下,深红的秋叶托付着玄奘塔。两个弟子站在侧旁,坚定慈祥的双手合十,祈祷万苍。

  塔院一角霜红的落叶,伴着深秋的最后一道残阳落在了玄奘塔的脚下。静静地。。。。。

  冬天万物衰败,了无情趣。可我说,冬天的兴教寺是四季中最美的。

  图片拍摄:羽田浩(2017.11.4)

  图片拍摄:羽田浩(2018.2.4)

  一下雪,“西安就变成了长安”,兴教寺就沾染了大唐的仙气,变成了“大唐兴教寺”。

  图片拍摄:羽田浩(2016.2.14)

  图片拍摄:羽田浩(2016.2.14)

  图片拍摄:羽田浩(2016.2.14)

  冬天,又再次给了兴教寺春发春长的勃勃生机。

  怎么欣赏它,都是一副精致的美景。

  一个历史的片段。

  图片拍摄:羽田浩(2018.1.10)

  图片拍摄:羽田浩(2018.1.10)

  沉积片片的雪花,如同历史帧帧回放。

  兴教寺显得古朴、沧桑和厚重。

  

  苍生历来深苦。总会有一种希望,一种信仰,幻想变成眼前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兴教寺即是如此。永远都是那些人的寄托。

  雪。。。越下越大。。。脑海中白白茫茫的一片,直到天边。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兴教寺塔
关键词:

兴教寺塔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