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藏华夏陶瓷瑰宝 集明代梅瓶之最 “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巡礼

摘要:   桂林山水甲天下,明代梅瓶名华夏。明代,靖江王就藩桂林,其世系延续280年。期间,订烧、使用、随葬了大量的梅瓶。20世纪80年代,这些梅瓶在桂林靖江王陵区陆续出土,成为桂林这个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资源。  2016年12月30日,“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在桂林博物馆隆重开幕。“为公众服务”贯穿于展览始终,惠及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观众。自开展以来,共接待 ...
  桂林山水甲天下,明代梅瓶名华夏。明代,靖江王就藩桂林,其世系延续280年。期间,订烧、使用、随葬了大量的梅瓶。20世纪80年代,这些梅瓶在桂林靖江王陵区陆续出土,成为桂林这个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资源。
 
  2016年12月30日,“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在桂林博物馆隆重开幕。“为公众服务”贯穿于展览始终,惠及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观众。自开展以来,共接待观众106万余人次,虚拟展览点击3万余人次,讲解接待1500余次,宣传报道52条,社会教育活动43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68件套,展览服务质量得到了公众认可,实现了展览预期的教育目的和社会效益。
 
展览序厅
 
  一 展览选题:个性鲜明 特色突出  
 
  桂林靖江王陵素有“岭南第一陵”之称,它是中国迄今保护面积最大、也是最为完整的明代王陵,享有“北有十三陵,南有十一陵”的美誉。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于洪武九年就藩桂林。靖江王世系在桂林代代相传,存世280余年,传十一世孙,历十四王。其中有十一任靖江王及其嫔妃、官属、宗室死后均葬在这里。桂林博物馆藏的300多件梅瓶,绝大多数就出自桂林靖江王陵及其宗室墓。其中60多件是陶梅瓶,260多件是以青花为主的瓷梅瓶。涵盖了明代早、中、晚各个时期,有宽口梅瓶、梯形口梅瓶、小直口梅瓶等12种型式,青花、哥釉、孔雀蓝等15种釉色,龙凤纹、花鸟鱼禽纹、人物纹等30种纹样。桂林博物馆藏明代梅瓶数量众多,器形多样,釉色丰富,这在全国博物馆范围内十分罕见。其中一些梅瓶更是独具特色,世所仅存,是精品中的精品。
 
  这些梅瓶主要来源于江西景德镇,是靖江王室及宗室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生活用品,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供器陪葬等多重用途。其工艺、器形、釉色、纹饰等方面较完整地呈现明代梅瓶的发展、演变及艺术魅力,体现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智慧、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承载着古代陶瓷业的辉煌成就和明代藩王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内涵。2000年,中国陶瓷界南北泰斗耿宝昌、张浦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等专家专程赶来桂林,为桂林出土明代青花梅瓶作全面、科学鉴定。专家学者誉之为“国之瑰宝”,耿宝昌欣然题词:“藏华夏陶瓷瑰宝 集明代梅瓶之最”,张浦生一番考证后断言:“梅瓶之乡,桂林一绝”。
 
2000年桂林博物馆藏梅瓶专家鉴定场景
 
  随后,中国青花梅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8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桂林,探讨青花梅瓶文化与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有关问题。桂林博物馆人也对此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各种期刊上先后发表了80多篇学术文章,出版了两本论文集和两本书籍,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体展览,推出了“靖江藩王遗粹——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2001年,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推出桂林青花梅瓶专题电视片。同年5月,“靖江藩王遗粹——桂林出土明代梅瓶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媒体连续报道,社会反响良好。至此,桂林出土明代梅瓶走出桂林,走向全国,饮誉海内外,成为研究古代梅瓶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价值和意义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为满足公众需求,讲好桂林出土明代梅瓶故事,桂林博物馆进一步深化“靖江藩王遗粹——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的内容和形式,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在新馆推出“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
 
  二 内容设计:双线运行 信息互补  
 
  展览内容围绕主题,采用双线运行、信息互补的形式设计,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明线按梅瓶的来源、概况、釉色、造型和纹饰五个部分来组织展品,辅助说明牌、图文展板等形式对展品进行诠释,让普通观众对桂林出土明代梅瓶特征和主要信息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暗线探析“明代”大环境和“靖江藩王”小环境、江西景德镇瓷器文化及墓葬者身份地位、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对梅瓶来源、釉色、造型、纹饰的影响,挖掘其制作工艺流程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对当代及未来的积极影响。辅助信息加油站、多媒体诠释等形式解读展品时代背景,讲述展品背后故事,用叙事的手段有意识将文物展品的生命历程和时代联系起来,揭示“桂林靖江王陵出土如此众多明代梅瓶”的原因,满足了部分观众想要深入了解展品背后故事的需求。双线结构运行,使文物与史实、欣赏与叙事有机结合,文物展品完成了从被欣赏对象向故事叙述物证角色转变,让观众在欣赏梅瓶之美时,能了解与梅瓶有关的人和事,领悟梅瓶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
 
  展览结合主题、文本内容、展厅实际和藏品情况,遵循了“可看”“可用”“可品”及多样化的原则,精心挑选了200件梅瓶,其中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130件,涵盖12款型式,15类釉色和30种纹饰,同时辅助了图表、场景、模型等,确保整个展览有足够的原真性实物支撑,让观众通过实物了解梅瓶文化,接收有效信息,感受艺术魅力。
 
馆藏精品
 
馆藏精品
 
  三 形式设计:切合内容 服务信息传达  
 
  判断一个展览好不好不是以高大上的形式来决定的。因此,展览设计制作中并没有片面追求高投入、大制作,而是以切合主题、切合内容、切合展品安全、切合观众需求、切合展厅实际、切合办展经费为出发点。桂林博物馆自觉承担起向社会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理念,传播低碳生活方式,推行低碳生活的社会责任。在选料、用料上尽可能使用绿色、优质的环保材料,如木、石、棉、麻等;在声光电使用上按需选择,尽可能减少异味,降低辐射,避免噪音,既有利于文物展品保护,又有利于观众及展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展览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每件文物展品或辅助展品都摆放在妥当的位置,并以恰当的形式进行诠释。
 
  或注重文物展品空间环境的营造。以展厅顶部、展墙、展柜、隔栏、地面等装饰为辅助手段,对既有的展厅空间进行再利用,使展厅空间为文物展品信息传达服务。如展厅顶部用木质条纹装饰,过渡空间使用线条流畅的木质屏风隔断,嵌入青花纹样,与青灰色地面相呼应,既具有明代装饰风格,又营造出古典文化气息的观展空间,与梅瓶相得益彰。
 
展示实景
 
  或注重重点文物展品的诠释。将重点展品相关信息进行合理提炼和加工,辅助可以加快识别信息速度的图文展版、多媒体视频等进行表现,采用大小、疏密、明暗等对比手法,提高视觉认知度,尽可能保持展品、空间、色彩、灯光、图表、文字、展柜、展托、展板、支架、说明牌等众多视觉对象的统一,避免眩光情形的产生,控制光感不适超过视觉生理极限,以达到有效缩短注视时间,帮助公众整体、快速、有效地感知对象,增加信息量的目的。
 
展示实景
 
  或丰富文物展品陈列样式。在单体展示的基础上,呈现对称陈列、组合陈列、中心陈列、集品陈列等陈列样式,形成不同造型、不同线面的交替,使文物灵动起来。因为“文物组合起来它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比单个文物要丰富得多”。
 
展示实景
 
  或集中展示梅瓶制作工艺流程,揭示工匠精神。在展厅适当位置设置梅瓶制作场景,梅瓶工艺流程图和梅瓶图案纹饰展开图,用多媒体演示梅瓶制作工艺流程,让观众直观了解古代陶瓷生产的基本设施和工艺流程,感悟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技艺和工匠精神,从而对自身的思想、行为、工作、价值观等进行思考。
 
梅瓶制作工艺流程图
 
  或运用高科技手段,生动地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如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诠释了“明·宣德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和“明·宣德青花‘西溪问樵’图梅瓶”纹饰内涵,完整地向观众演示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相遇、相知、相约、相离的凄美故事,传递了“知音难觅”的情感。这种方式,使表面上看起来孤立而静态的展品变得有内涵、有故事、有感情、有生命,不仅形象生动而饱满,而且富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弥补了无法用文物展品传达更多文化信息的遗憾,较好地引领观众去感受明代梅瓶的厚重美和诗意美,并进行有效对话。
 
多媒体诠释实景
 
  或充分考虑观众的差异性,设置互动体验项目,让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服务。如面向所有观众,设置了“实物触摸”;面向棋艺爱好者,设置了“棋艺比拼”;面向少年儿童,设置了“拼拼乐园”“绘色工坊”等等,鼓励观众通过体验感受明代梅瓶的精美与文化,增强展览的趣味性。
 
互动项目体验区
 
  可以说,所有的形式表达,展示道具,甚至整个展示空间,无一不是作为“物”特定的信息媒介而存在,而它们的存在是为信息传达服务的。
 
  四 宣传推广:媒介多元 效应凸显  
 
  一是以展览为媒介,生成相应的媒介资源,如中、英、日语种讲解、智慧导览(手机导览app、智慧导览pad终端、智慧导览笔)、宣传册页、微信和官网平台、虚拟展览等,以多样化的方式对展览进行传播。
 
讲解服务实景
 
  二是以大众传媒为媒介,提高展览效应。与11家大众媒体联手,借助报纸、期刊、电台、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如在《桂林日报》、桂林电视台《身边栏目》《板路》《百姓大讲坛》、桂林生活网等进行专题报道,与桂林电视台合作制作“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专题宣传片,在《文物天地》和《中国博物馆》期刊上发表展览学术文章,深层次阐释展览内容,提高公众对展览的关注度,引发他们观展的愿望、兴趣和热情。这些宣传传播方式有效突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拓展了博物馆观众群,让习惯于互联网生活方式的人们也能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观看展览,实现了分众化宣传推广服务的目标,取得了“多级传播”的效应。
 
  五 社会教育:紧扣主题 深入诠释  
 
  紧扣展览主题,推出“最炫梅瓶风”“2018元旦·趣玩”和“文化校园(乡间、社区)行”等社会教育活动,用互动、体验、参与、沉浸等方式诠释梅瓶内涵,愉悦公众身心,陶冶公众情操,引领公众探索古陶瓷文化,发挥了展览本身难以实现的特殊作用。如针对青少年设计的“最炫梅瓶风”主题系列活动,用“剪纸小传人”“竞答小能手”“小小设计·秀”“寻宝小达人”“我型我秀”“青花之美”“童音讲梅瓶”七个特色项目,通过参观展览,听讲解,读展品故事,参与知识问答等方式,将现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绘梅瓶、剪梅瓶、秀梅瓶、塑梅瓶、找梅瓶的互动体验中了解文化,相互交流,学习技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张扬个性,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荣获了“广西首届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活动品牌”称号。
 
 
“最炫梅瓶风”系列活动情景
 
  六 文创产品:类型多样 文化进家  
 
  以展品为设计素材,将知识性、实用性、时尚性巧妙地融为一体,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研发了学习、办公、生活、装饰等用品68款,公众购买了相应的产品,便将相关的文化带回了家。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公众精神文化需求,还成为展览延伸宣传的有效方式。如以展品“明·宣德青花‘西溪问樵图’梅瓶”和“明·宣德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为素材,设计制作的冰箱贴、钥匙扣等;以“明·万历青花缠枝莲梅瓶”为素材,设计制作的笔记本、水性笔、雨伞等;以“明·万历青花四爱图梅瓶”为素材,设计制作了青花系列产品和五彩系列产品;以“明·宣德青花连年有余鱼藻纹梅瓶”为素材,设计制作的餐具套装、雨伞、背包、钱袋等。以“明·崇祯青花云肩一路清廉婴戏图梅瓶”为元素,设计制作了保温杯、茶杯等。
 
以明万历年四爱图梅瓶为设计元素开发的文创产品
 
  七 公众服务:关注需求  细致周到
 

公共服务设施实景之一

公共服务设施实景之二
 
  展厅内外配备完善的安全警示、导览指示、休闲娱乐等系统设施,为观众提供安全、舒适、便捷、洁净、有序服务,有效解决了观众参观时讲解导览、物品存放、行为取向、休息饮水等问题。尤其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尊重其尊严和个性。在馆内提供无障碍通道、轮椅、助听器、母婴室、童车、婴儿护理床、饮用水等免费服务,竭力让走进博物馆的观众能“看得舒心”“有收获”,提高观众满意度以及再次参观博物馆的机率。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8年3月22日第6版)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