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讲谈| 纪要:中亚粟特人及考古与历史之间的中外问题

摘要: 葛嶷教授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之三中亚粟特人及考古与历史之间的中外问题○讲座纪要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邀请,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著名考古学家葛嶷(Bruno Genito)教授于2017年10月31日——11月24日访问北京大学,并且开展主题为“丝绸之路考古:伊朗、中亚和欧亚草原(500BC—500AD)”的系列讲座。11月15日晚,第三场“中亚粟特人及考古与历史之间的中外问题”如期举行。北京大学考古


葛嶷教授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之三


中亚粟特人及考古与历史之间的中外问题

讲座纪要


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邀请,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著名考古学家葛嶷(Bruno Genito)教授于2017年10月31日——11月24日访问北京大学,并且开展主题为“丝绸之路考古:伊朗、中亚和欧亚草原(500BC—500AD)”的系列讲座。11月15日晚,第三场“中亚粟特人及考古与历史之间的中外问题”如期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教授主持讲座。


众所周知,中亚粟特人的问题与在华的外国人密切相关。粟特(Sogdians, Sogdiana)是地理和民族上的术语,与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有关,当时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铭文中首次提到了Sogda或Sugda。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粟特人活动过的考古证据在相关地区却非常有限。但在其后的中世纪早期,粟特的存在已被近几十年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进行的大量考古工作所证明。而在中国发现的墓葬及石椁、石棺床,对研究粟特商人在中国西部及西部以西地区的问题大有帮助。


大流士一世时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范围


粟特地区,被认为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省


中国西部和北部的粟特墓葬及其产生的背景都可以追溯到6世纪后半叶。这些用于随葬的石榻、棺床、石椁装饰丰富,描绘了非中国传统的主题。迄今为止发现的图像资料已经成为众多研究和分析的主题,但各种相关的解释却并不总是能完全令人信服。尽管其所描绘的场景无疑属于异域传统,但由于不同的文体、技术和主题渊源,想要辨识清楚它们仍非常困难。我们也缺乏可资比较的中亚和伊朗考古学材料。通过墓志可知,这些历史文化现象有约50年的明确时间跨度,大概仅仅涉及了一代或两代来华的外国人。它们结束于7世纪初,此时这些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的汉化进程实际上已经完成。此外,迄今为止出土的身份明确的外国人墓葬资料仅见于太原和西安郊区,也指示了明确的空间界限。


粟特语言的四种字母


20世纪20年代,在北齐(公元550-577年)都城安阳附近发现了一具石棺床。这具石棺床最初被定为唐代(公元618-907年),后又定为北齐。其上刻画了一些很可能是粟特人的人物形象,展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时刻,其中尤为特别的是萨宝或其他外国领袖。还有一些被解释为琐罗亚斯德教仪式的场景,引起了西方学者对于在中国活动的粟特人的关注。

1992年,在甘肃天水市附近发现了一座有石棺床的墓葬,从类型学上看,年代应当是隋朝(公元581-618年)。1998年到2004年之间,又有4座类似墓葬被发现,3座位于西安北郊附近,1座发现于太原附近——墓主人是生活在6世纪后半叶的萨宝。这些墓葬的发现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关于棺床以及石椁上图像文化因素来源的问题。


天水出土石棺床


这些文化现象反映出,约在6世纪下半叶,许多外国人来到了中国,期间仅仅经历了一或两代人的时间,在7世纪就纷纷离开。在这个时代的外国墓葬中常常会发现更多的本地元素,其中使用房屋形状的石椁或者棺床,椁板或棺板上分成数个部分进行浮雕装饰,通常描绘中外文化因素混合的场景。石椁应属于中国传统,其从东汉(公元前25-220年)开始至北魏(公元386-534年)时都被广泛使用。而棺床似乎直接来源于中国贵族房屋中的家具,尽管这种在丧葬中使用棺床的行为的起源仍在研究之中。

199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南郊的虞弘墓(公元592年)中出土装饰有外国人场景雕塑的石椁。在西安,2000年首次发现了包含在华外国人的重要信息的墓葬,即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发现的安伽墓。2003年,在西安市未央区井上村以东,发现了史君墓(公元579年)。这是一座贵族墓葬,出土有带装饰的石门、金戒指、外国钱币以及一个可以分为若干块椁板的精美石椁,石椁上的装饰图像是多种中外因素混合的产物。


虞弘墓出土石棺


安伽墓出土石榻


2004年,西安北郊又发现了另一处墓葬,距安伽墓仅150米。虽然此墓绝对属于粟特人,但它展示出更多的中国元素。墓室大门上装饰着一种让人联想到饕餮纹的图案。墓葬中出土的墓志使我们能够确定死者为康业(卒于公元571年),他是位于中亚撒马尔罕的康居国王的后裔。


康业墓的石榻及墓主


2005年,继发现了安伽墓、史君墓、康业墓之后,西安地区又发现了李诞墓(公元563年)。根据墓志可知,他是一个从克什米尔迁徙到中国的婆罗门种姓人。由于他的贵族血统,他在中国死后被追封为邯州刺史。这片位于西安地区的墓地应是专为有影响力的外国人预留,尚有多座墓葬等待被发掘或研究。另外在太原地区,近日又出土了六件其他装饰有域外主题因素的棺板,但只有墓志资料发表。

上述墓葬已被学者认为是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传播的证据,学者们迄今为止提出的所有解释都指向于此。但关于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开始传播的问题,仍然很有争议:有人认为,该教是7世纪上半叶随着第一批萨珊波斯使者传入中国的。另一些人则认为,在对一些历史文献进行解释的基础上,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的引入时间应该早在公元5-6世纪。


葛嶷教授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预告

第五讲:

Cimmerians, Scythians, Sarmatians and the Sai: the Iranian components of the Eurasian Nomadic movement

辛梅里安人、斯基泰人、萨尔马提亚人和塞人:欧亚游牧活动中的伊朗语族部分

时间:11月21日(周二)19:00-21:00

地点:北京大学红五楼5212


第六讲:

The Nomadic peoples of the early Middle Ages, Huns, Hsiung-nu, Yueh-Chih, Wu-Sun, Xianbei and Avars

中世纪早期的游牧民族:匈人、匈奴、月氏、乌孙、鲜卑和阿瓦尔人

时间:11月23日(周四)19:00-21:00

地点:北京大学红五楼5212


本讲座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讲座》课程可签到讲座


特别提示

文中图片由葛嶷教授提供,未经授权请勿引用。


文字 马铭悦

排版 方笑天

审校 陈 冲

方笑天

卢亚辉

分类信息

作者:葛嶷

更多信息...

北周安伽墓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