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的勘察发现”讲座纪要

摘要:   2016年11月28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6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五讲在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站长钱国祥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的勘察发现”的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研究员主持并点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2016年11月28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6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五讲在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站长钱国祥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的勘察发现”的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研究员主持并点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云冈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们聆听了此次讲座。

主讲人钱国祥研究员

科研处刘国祥研究员主持

  

  中国古代的历史几千年延绵不断,其古代的都城形制在发展过程中也屡经变化,是继承传统、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到了现代,人们对中国古代宫室建筑最直观的印象即是明清北京故宫,其严谨规整的中轴线布局、宫城居中、殿前多重宫门等无不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但这种布局传统究竟从何而来?文化传承的源头在哪儿?这不仅仅是历史学家,更是考古学家的艰巨任务。而汉魏洛阳城正处在秦汉时期多宫形制向南北朝时期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的重要转变过程中,显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汉魏洛阳城的历史与考察概况。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重要都城遗址之一,位于今洛阳市区东约15公里伊洛河盆地中部偏北。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勘察,汉魏洛阳城城址始建于西周,历经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先后作为王都或国都。其累计都城时间长达600年,占据了中国4000年文明史中几乎占七分之一的时间,城址自周代始建,一直沿用到唐初,共使用了约1600年,在中国古代都城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讲座现场

  汉魏洛阳城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开始派队考察发掘,至今已经工作了50余年,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成果。其中在2000年以前,主要有三个阶段的勘察工作。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对北魏内城(汉晋大城)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了解该城的基本布局和内涵。初步探明墙垣、城门、护城壕、城内主干道路、宫城、金墉城、永宁寺、仓厩武库和金村大墓、城南礼制建筑等位置和范围等。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初,发掘了南郊灵台、明堂、辟雍和太学等礼制建筑遗址和北魏内城永宁寺塔基。第三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对北魏内城墙垣、外郭城遗址、金墉城遗址等勘察发掘,对其内涵和始建年代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讲座的第二部分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汉魏洛阳城宫城遗址的考古勘察情况。人们对汉魏洛阳城宫城遗址的最早认识,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勘探发现了这座位于大城中北部规模宏大的宫城遗址,并对其大致范围和基本格局有了初步认识,从而认定其为北魏宫城。1984年对宫城内最大殿址四面试掘探沟四条,对其保存状况和规模有所了解,确定是北魏宫城正殿太极殿。1998-1999年对北魏宫城墙垣试掘,在北魏宫墙上试掘探沟14条,获得宫墙建筑结构和时代沿用的一些线索。并在宫城南墙西段内侧,发现一座保存尚好的宫城城门,后发掘确认为宫城正门阊阖门。其殿堂式城门楼和门前巨大夯土双阙的建筑结构和平面形制都极为独特,填补了中国古代都城门阙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缺环。

  2008年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与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合作,开始对北魏宫城南区的二号、三号宫门和宫城西南隅以及宫城西墙进行发掘,确认了宫门形制和北魏宫城的西墙位置。其中宫门除不设双阙外,规模尺度和形制结构均与宫城阊阖门基本一致,也是三门道殿堂式宫门建筑。同时在宫门前后均发现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御道及相应的排水暗渠遗迹。对宫城西墙的解剖发掘,在北魏宫墙内侧新发现了魏晋时期的宫墙和外侧的河渠遗迹,不仅确认了北魏宫城是在曹魏洛阳宫基础上修筑沿用,还印证了《水经注》等记载的宫墙西侧汉魏时期“阳渠”水系,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宫城形制的演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讲座的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宫城太极殿遗址的勘察工作和重要收获。据发掘解剖情况可知,太极殿建筑群的建筑时代主要为三个时期:其主体建筑始建于曹魏时期,北魏重修沿用,北周时期经历改建但并未修成。确认了太极殿由位于北魏宫城主要建筑轴线中部、东西向分布的三座大型夯土台基建筑为主体构成,结合记载当分别是太极殿和太极东、西堂遗址。结合周边勘察,基本确认太极殿宫院东西340米、南北310米,南面以三号宫门为正门,太极殿及东、西两堂位于宫院北部中央,四周以廊庑、宫门等附属建筑围合。

  通过2011-2015年所做的相应工作,主要有如下收获:1、北魏宫城南区中枢轴线的逐渐确认。该宫城中心主体正殿太极殿及正前方的三道宫城正门组成了宫城南区的中枢建筑轴线。2、进一步明确了该宫城的空间范围、建造与沿用时代等。揭示了该宫城整体规模形成不晚于魏晋时期,历经北魏和北周时期的沿用。而汉晋河渠的存在,则确定曹魏洛阳宫西界与北魏宫城一致,其规模范围和形制格局未有大的改动。3、确认了魏晋洛阳宫单一宫城的形制和都城形制的变化。汉魏洛阳城自曹魏时期就已采用单一宫城居北居中、宫城正殿称为太极殿、宫城正门称为阊阖门、宫前出现轴线大街铜驼街的“建中立极”建筑格局,这是都城形制的新变化。4、建立了对太极殿为核心宫城形制的崭新认识。即由曹魏始建、北魏重修沿用的洛阳宫,是一座“建中立极”的崭新宫城形制。5、明确了太极殿制度对中国及东亚地区古代都城的影响。太极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始建于曹魏时期,其宫城居北居中、主殿称太极殿、太极殿和东西堂三殿东西并列及伴随产生的东西堂制度,以及太极殿、式乾殿、昭阳殿三大主殿南北纵列格局,对后代都城制度有深远影响。其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所确立的宫室制度,不仅为后代所遵循,更远播东亚日、韩等国。

为主讲嘉宾颁发聘书

  

  讲座结束后,与会学者围绕此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提问,其中有关太极殿的建筑规制和功能、邺北城与汉魏洛阳城的中轴线差异等问题钱国祥研究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同时大家还就模拟考古活动的意义、汉魏洛阳城瓦当的特点以及汉魏洛阳城修建的时代背景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最后的总结性发言中,刘国祥处长表示汉魏洛阳城经过考古研究所多年来几代人的辛勤工作,揭示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此次讲座精彩的阐述了太极殿发现的过程和重要意义,其不仅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还对整个东亚地区有着广泛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经历了曹魏兴建,北魏重建之后的太极殿,除了是中国古代都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都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多民族融合的特点。钱国祥研究员深厚的学识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考古理论深入浅出、历史典故侃侃而谈,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现场讨论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作者:钱国祥

更多信息...

太极殿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