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滕磊:一件海外回流石棺床之我见

摘要: 一件海外回流石棺床之我见滕磊(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2004年,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到一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石棺床,随后入藏首都博物馆。在此期间,笔者有幸看到了这件石棺床的材料,据此略述拙见,敬请斧正。一、石棺床基本情况这件石棺床现存9块石构件,青石质,包括2块石阙,6块屏风石板和1块床座石,左、右、后面床座石和床榻板缺失。(图一:石棺床基本构件)石阙、屏风石板与床座石之间以榫卯拼接,石板之间用铁


一件海外回流石棺床之我见


滕磊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2004年,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到一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石棺床,随后入藏首都博物馆。在此期间,笔者有幸看到了这件石棺床的材料,据此略述拙见,敬请斧正。



一、石棺床基本情况


这件石棺床现存9块石构件,青石质,包括2块石阙,6块屏风石板和1块床座石,左、右、后面床座石和床榻板缺失。(图一:石棺床基本构件)石阙、屏风石板与床座石之间以榫卯拼接,石板之间用铁条加固。根据这些构件拼接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将它们大致拼合复原成一件长约206、宽约102、高约93厘米的石棺床。(图二:石棺床复原示意图)


图一 石棺床基本构件


图二 石棺床复原示意图


石棺床正面雕刻图案,床座石上尚存彩绘、贴金痕迹,雕刻技法有线刻、高浮雕、减地平钑等多种。雕刻图案的内容如下:


(一)、双阙:


表现的是建筑结构和人物。阙为三出阙,人字形斗拱,左右阙廊柱下各站立三人,中间之人回头后望。三人褒衣长髯,表情肃穆,手中所持略有不同,有的捧刀持笏,有的捧刀持扇,有的持花,刀柄垂流苏。(图三:左阙、图四:右阙)


图三 左阙


图四 右阙


(二)、屏风石板:


左、右侧各两块,每块刻画1幅图;正面两块石板,每块刻画3幅图,总计10幅图,自左向右依次表现:


画像1、人物图。四女子自画面左侧向右前行,前二人手持便面,第一人回头后望,第三人头上有伞盖,后一人手持圆扇。均穿开领大袖衣,博带长裙,脚踏云头履。(图五:屏风石板1)


图五 屏风石板1


画像2、牛车出行图。一辆张有篷幔的牛车(幰车)[1] 自画面左侧右行,车上坐一胡人驭者,圆脸、高鼻。牛旁边站立一人,前有二侍者引路,梳双髻,着开领大袖衣,身上配刀。牛身上驾辕,昂首扬蹄。(图六:屏风石板2)


图六 屏风石板2


画像3、郭钜孝子故事。树木山石下,一男子正在挖坑,旁跪一小儿。上有题记:“孝子郭钜埋儿天赐金一父(釜)”。(图七:屏风石板3左)


图七 屏风石板3


画像4、人物图。树林中,三女子自画面左侧右行,前一人回头,后一人手持华盖。(图七:屏风石板3中)


画像5、家居图。饰有华盖的厅堂中,一女子高坐床榻上,可能为女主人,旁有二侍者手捧器皿,榻角亦有两件器皿,榻下摆放双履。(图七:屏风石板3右)


画像6、家居图。饰有华盖的厅堂中,一长髯老者高坐床榻上,可能为男主人,旁有二侍者手捧器皿,榻下置履。(图八:屏风石板4左)


图八 屏风石板4


画像7、人物图。树林中,三人自画面右侧左行,前一长髯老者持扇,与厅堂中男子似为同一人,后一人搀扶,一人手持华盖。(图八:屏风石板4中)


画像8、郭钜孝子故事。画面左侧建筑下端坐一持扇老妪,右侧三人面向老妪,前面一人与一小儿下跪,后面一人站立。建筑上题记:“孝子郭钜埋子(之)府”。画面上方为升仙画面,山石树木上左侧有一畏兽(天神)[2] ,右侧一飞禽背上骑有一人。(图八:屏风石板4右)


画像9、胡人牵马图。画中一配有鞍鞯马镫的高头大马,前面一胡人左手牵着缰绳,右手执鞭,后面一胡人右手持有羽扇,马右侧二人手持华盖仪仗。(图九:屏风石板5)


图九 屏风石板5


画像10、人物图。树林中,四人自画面右侧向左前行,前二人身边放有器皿,第二人手持羽扇,最后一人手持圆扇。(图十:屏风石板6)


图十 屏风石板6


(三)床座石:


三层高浮雕图案,上层为莲瓣;中层中间兽首,两边为变体龙纹;下层雕刻11只畏兽(天神)。三足上各雕刻一只畏兽(天神)。(图十一:床座石)


图十一 床座石


二、与同类石棺床的结构比较


考古学界一般将这种用来放置墓主人尸体或棺椁的石台式葬具统称为“石棺床”,过去多有发现。而像这样三面带有屏风石板,正面装饰双阙的形制却极为罕见。对于这类石棺床,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称呼,有的称作“屏风式石棺床”、有的称作“围屏石棺床”、有的称作“围屏石榻”。为方便叙述,本文暂且将这种带双阙的有屏风的石棺床称为“双阙屏风式石棺床”。


“双阙屏风式石棺床”除本文叙述的这件外,目前发现较为完整的至少还有五件:


第一件,传1922年出土于中国河南安阳的墓葬中,当地人戏称为“曹操床”,后来被分卖到世界各地,分藏于德国科隆东方艺术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法国集美博物馆。[3] 这些石构件可以拼合成一件长约180、宽约90厘米,由412幅图的屏风石板、双阙、2块底板组成的石棺床,时代约为北齐。[4] (图十二、左)


图十二


第二件,传出土于中国北方,现藏日本弥贺博物馆。由11块屏风石板和双阙组成,时代为北朝时期。[5] (图十二、右)


第三件,收藏于台湾的私人手中,2000年初在美国的拍卖会上出现的一件石棺床。[6] 220、宽115、高96厘米。据石棺床前档铭文知道,墓主人为“田阿赦”,“青州平原郡人”,死于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图十三、左上)


图十三


第四件,洛阳古代艺术馆藏北魏石棺床(以下简称洛阳石棺床)。[7] 4块14幅图的屏风石板和床座石组成,根据床座石与两侧屏风石板之间的摆放关系看,前部尚留有一定的空间,应该是摆放双阙的位置,现在双阙缺失。(图十三、右上)


第五件,河南安阳固岸墓地出土东魏石棺床。[8] 该石棺床平面呈长方形,长200、宽100、连底座高100厘米。由双阙、屏风石板和床座石组成。屏风石板内壁阴线刻有精美二十四孝图。内容为“郭钜埋儿”、“丁兰事母”等12幅。床座石侧面上沿有一道莲瓣浮雕纹饰,中部为12幅浅浮雕图案,内容为青龙、白虎和麒麟等珍禽怪兽,每幅画面单独成幅,外围用金箔贴出四方形边框。根据该墓出土墓志砖可知其年代为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8年)。(图十三、左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带“双阙”的“屏风式石棺床”。1972年河南沁阳出土北朝石棺床[9] 1982年甘肃天水出土石棺床[10] 2000年陕西西安北周安伽墓出土石棺床[11] (图十三、右下),以及2004年西安北郊北周康业墓出土石棺床[12] 均属此类,它们正面没有设置“双阙”。


上世纪五十年代,王子云先生记载河南洛阳出土的一组北魏画像石拓片,很可能是散佚石棺床的屏风石板(以下简称“王子云画像石”)[13] 。另外,国内外还藏有一些画像石构件,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卢芹斋等[14] ,也极有可能是这类石棺床的残件,由于资料较为零散,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画像风格及年代


入藏首都博物馆的这件“双阙屏风式石棺床”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为主,图像内容有中国古代孝子故事、家居、出行等。这与洛阳石棺床、台湾私人藏石棺床、沁阳石棺床、康业墓石棺床、安阳固岸东魏石棺床、王子云画像石等的图像整体风格相近,人物服饰、建筑结构、家居场景等多为纯粹的中国传统题材。


安阳出土北齐石棺床、日本弥贺博物馆藏石棺床、安伽石棺床等则反映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图像风格。雕刻技法以加彩贴金的浅浮雕为主,图像内容主要有出行、狩猎、乐舞、家居、商旅等,画面中的人物多为深目、高鼻、卷发。从图像的整体风格看,无论是人物服饰、演出的舞蹈、乐器,还是花草、树木、动物等,如衔绶鸟、有翼马、鱼尾马、七叶树、葡萄纹都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从图像内容和风格看,此件藏品与北朝时期石制葬具上普遍流行的图像,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等石窟的北朝壁画基本一致。通过更进一步的比较,我们发现此件石棺床画像中的人物形象、服饰,画面结构布局等与北朝晚期的沁阳石棺床[15] 颇为相似,画像中的许多因素在北朝晚期的其他石质葬具上也可以找到,因此制作年代当属北朝晚期。(图十四-图十八)


图十四


图十五


图十六


图十七


图十八


四、关于定名和使用功能


我们的先人生平喜欢居住在木构房屋中,但在丧葬习俗中却偏好用砖石来营造死后世界。在他们眼里,石头无疑象征着永恒和亘久不变,而建造一座永恒的冥间居所无疑十分重要。


过去常见的石质葬具多为石棺(椁),一般为前高后低的函匣形状,如汉代的画像石棺、北魏洛阳地区出土的石棺、唐宋石棺等等。另外还有一种房屋形状的石质葬具,称为房形石棺(椁)或石室。汉代四川的崖墓中即出土有这种房形石棺[16] ;南北朝时代有北魏宁懋石室[17] ,北魏宋绍祖石椁[18] ,青州北齐石室[19] ,北周史君墓石椁[20] ;隋代李静训石棺[21] ,虞弘墓石椁[22] ;唐代房形石棺盛行,有李寿[23] 、郑仁泰[24] 、懿德太子[25] 、永泰公主[26] 、章怀太子[27] 、韦洵[28] 、韦泂[29] 、薛儆[30] 、杨会[31] 、杨思勗石棺(椁)[32]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滕磊

更多信息...

首都博物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