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遗产日 | 观展达人谈博物馆该如何更好地传播文化遗产
林凡靖
来源:澎湃新闻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分为“非遗”和“文博”两大板块,主题分别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和“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据国家文物部门介绍,全国共有包括非遗曲艺周、非遗公开课、非遗影像展在内的3700多项活动同步展开,使更多普通百姓有机会走近文化遗产,感知其无穷魅力。
全国多家博物馆也在今天举办了包括特别展览、免费开放、义务讲解、公开课堂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博活动。如何更好地把历史瑰宝和其中蕴藏的精义传播给更多人,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邀请资深博物馆玩家拿破破来聊一聊他的看展经历和心得。这名尚未而立的年轻人自2002年开始便混迹于国内各大博物馆,迄今为止观展已有1000多次。
拿破破在奈良法隆寺 本文 均为被访者供图
“青绿有灵金不换“,这是拿破破在豆瓣上的一句自我介绍,他的微信名也是“青绿”。这种色彩,是他挚爱的中国古代书画和青铜器的颜色,也代表着他为之震撼了十数年的朴素之美。
拿破破还记得,1996年,还在读小学的他第一次踏入博物馆的大门。那是外婆家门口的一座展馆,设施极为简陋,展柜就像是百货商店的柜台,文物安全靠“犬防”。虽然许多童年的记忆已经模糊了,但对于那里的文物,拿破破的印象却是至今清晰。看过的万历五彩瓷枕、“巨无霸”铁剑、清代文庙祭器、带着尖帽子的胡人石像等,全都历历在目。
自那以后,拿破破对博物馆的“点”就被莫名地燃了起来,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原因。中学时其他小朋友的假期都是在游乐场度过,他却泡在博物馆里,家里研究瓶瓶罐罐的参考书册也越堆越高。拿破破说他始终相信,人的一生有很多使命,也有一些属于宿命,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偏好就是他的宿命。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苏州博物馆藏
澎湃新闻:现在你看展的频率是怎样的?大约走过国内多少个博物馆了?
拿破破:自2002年开始混迹于中国实体博物馆,观看博物馆260余座,观看展览保守估计1000个,其实这种统计的价值意义也不是很大。看展览也要讲究质量,有时候看多了不见得好,看得“精”往往收获很大。另外,我认为看展“熟练工”的养成,也是分阶段的,刚开始的时候看不懂反倒热情高,什么都要看,后来看得精看得慢收获也大思考也多,最后看展速度很快,几乎是扫一遍就知道展览的优势和劣势,因为对文物本身、展览语言、博物馆工作情况都很熟悉了,这也契合王国维的“人生三种递进境界”吧,也符合哲学理论。
2018年,我的看展的频率明显降低,半年来看了27座博物馆的62个展览,其中还有三四个展览是反复看反复回味的,这也是促进思考和总结的过程。
澎湃新闻:在各种形式的博物馆展品中,你有特别感兴趣的类别吗?有没有特别钟爱的作品?
拿破破:书画和青铜器。这种一见倾心、一见如故、一见忘不了的体验,很难用言语说得清楚。比如初中第一次真正欣赏宋元绘画,就对王诜青绿本“烟江叠嶂图”忘不掉,比小学课本上叙事性很强的“韩熙载夜宴图”强多了。比如第一次看到陈列效果极佳的青铜器,那是看到了商代中期的兽面纹袋足斝,那种附加在铜器表面的锈蚀、附加在花纹表面的光华、那种立起来的时代气息,很令我动容,我想这就是爱上书画和青铜器的时刻,无非就是青绿带来的颜色上的震撼,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真正的朴素美带给我的心灵上的震撼,这种震撼持续至今日未见消退,仍旧激荡如涛。
说起喜爱的书画作品,我要再讲讲那幅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北宋驸马爷王诜的烟江叠嶂图青绿本。我记得很清楚,2004年的一天早上,我作为这天的第一个观众走进上海博物馆和绘画馆,一位满头银发的志愿者奶奶给我讲解了这件中国山水画史上的杰作,这使我我重新认识了这件原来就见过的展品,知道了什么是绘画中的“留白技法”,也对早期文人绘画中的“潇湘诗意”、“道家仙山”有了体会,那山中烟岚间的青绿色最是给我美好印象。之后,虽然对青铜器研究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可能被那句电影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说中了,烟江叠嶂图的那一抹青绿,一直让我对书画忘不了。
对于我来说,欣赏书画就是一个精神消遣的方式,可以起到精神排毒的疗效。现在的白领、金领喜欢通过冥想、瑜伽、健身来解压,欣赏书画与这些也一样。而我很幸运,掌握了欣赏书画这一途径,让我内心安宁,这还得感谢当初与烟江叠嶂图相遇时一直留在脑子里的那一抹“青绿”。而再换一个角度思考,真是要感谢当年那位志愿者奶奶,若不是她有带入式的讲解和面对书画真迹建立的临场感体验,实现了与王诜的跨越时空的互动,不可能有这种收获。我也看到了我身上的一些进步,原来我几次再看到烟江叠嶂图时仍然激动,而最近一次在千里江山大展上看到它,已经能够以理性、冷静的态度欣赏它了。
青铜器的话,特别喜欢西周早期的大盂鼎,大盂鼎的体量很大,绝对算得上是西周贵族的镇宅之宝了,它的形制特别好看,肚子圆滚滚,三个足又能把器物撑起来,线条饱满而流畅,左看右看都十分妥帖,可谓是西周王朝审美的典型代表,所以一直很喜欢,每次去国家博物馆都要去看一眼。
西周 大盂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
澎湃新闻:前不久你到日本旅行,看了好些青铜器展览,能否介绍一下此行的收获和感想?
拿破破:商周青铜礼器虽然是我们中国的“特产”,可这些青铜器在日本的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研究。就拿泉屋博古馆来说,这里青铜器总体上看非常精彩。首先青铜器表面非常干净,没有过多的土锈遮盖了纹饰和铭文,重点信息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其次,展厅的灯光较为明亮,反光镜、led射灯运用的不多不少,想看的青铜器细节都能轻松地看清楚。再次,青铜器展览和说明一看就是基于非常专业和深入的青铜器研究而书写的,而不是按照考古教科书单调排列,总体上说,这是非常用心的集合考古、艺术和技术的深刻展览。最后,展览在尊重学术的基础上,还会开展触摸、听觉、视觉上的互动,这大大消减了观众与展览、学术与普及之间的距离。我想这也不仅仅是在泉屋博古馆的参观感受,也是众多日本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后的普遍感受。
西周早期 燕侯旨鼎 泉屋博古馆藏
澎湃新闻: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之一是“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从你的角度来看,现在国内的博物馆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拿破破:除了社会和大众关注的博物馆传播之外,还是要加强博物馆最基本的几个功能,我认为最应该加强的就是文物安全和研究。现在文物都“活”起来了,一些深藏库房的文物被拿出来展示,那些镇馆之宝“档期”很满,全球飞来飞去,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屡次发布冠以“加强”、“深入”、“进一步”等字眼的文件,要求各单位保障文物安全,这背后都是有血泪教训的,这是一个博物馆立足的根本。另外,博物馆一定要配强自己的研究力量,充分发掘馆藏背后的故事和价值,只有研究透彻了文物,才能让文物说话,把展览办好,否则展览还是那些老生常谈、似是而非的内容,就不会走的长远,就不会让观众记得住,就不会吸引观众再次光临,纵观世界各大博物馆无不是把藏品研究透彻后,又将学术成果很好利用和转化获得成功的。
至于博物馆的传播,我们现在有N种方案、N种路线、N种选择,为什么没有得到尝试和实践?博物馆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务实的态度,用更贴近群众的方式,摒弃精英和高高在上的姿态,做好博物馆的传播工作,让实用、务实、开放的一面更加凸显,让保守、封闭、精英的一面无处遁形,真正让博物馆成为大众和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
澎湃新闻:说起博物馆的贴近群众,现在许多博物馆也都做起了自己的文创产品,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你觉得怎样的文创产品是比较值得后来者借鉴的?
拿破破:博物馆文创一直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点”,港澳台有先发优势,我们的文创事业要凭借“后发优势”尽快弯道超车,因为我们具有天然的超级市场。国外很多博物馆空间有限,却拿出很大的空间留给文创产品,那里也始终聚集了最多的观众,给博物馆带来跟多收入,无形中卖出去的文创也对博物馆有宣传作用。具体说,要首先做好市场调研,这一款文创市场需求、定位受众都要搞清楚。其次是产品设计,不能媚俗、也不能没文化,自身定位要明确很重要;宣传推广就有更多套路,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鎏金香囊这款文创,估计在《国家宝藏》之后火了一把。我想就这款文创来说,因为其经典的设计,市场和设计这块是绝对不必担心的。就是《国家宝藏》这个平台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我2008年去西安玩,在大皮院花了30块钱买了个香囊工艺品,搁在家里自己拿着玩,家里一直说搞不懂是什么东西不以为然,直到最近家里看了《国家宝藏》,专门打电话跟我说这个是不是就是香囊——这真是说明了文创传播的作用。
明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分心 湖北省博物馆藏
澎湃新闻:在你多年的看展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那种一看不怎么起眼,越看越厉害的文物?
拿破破:这种体验经常有,是伴随着对事物认识的深入来的。就拿汝窑盘来说,就像是家里普通日常使用的青釉盘,可当你了解北宋汝窑在圈足包釉、芝麻钉痕、天青釉色、冰裂开片、细小气泡等特征,掌握了汝窑鉴赏技能后再看这个小小的“青釉盘”,就能读懂北宋的审美和风尚,能够了解那时候对于官窑的态度。再后来,你就会知道这件盘子背后的流传过程,有哪些著名的人物传承过、递藏过,又有哪些书籍著录过,这些在世家之间演绎的故事,会让孤零零的文物有了更多情感。就拿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汝窑盘来说,这是晚清苏州籍著名的吴大澂在北京做官期间,在琉璃厂购买的,后传给了吴湖帆,上博又从吴湖帆手里购回的,所以就有很多故事在其中。
澎湃新闻:看展中有发生过什么难忘的故事吗?
拿破破:最近的难忘故事发生在日本的泉屋博古馆。博古馆里面有许多京都当地的老爷爷、老奶奶在那里做志愿讲解,他们对观众很友好,会发材料、做讲解,与观众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当一位老奶奶知道我对青铜器有兴趣、并且来自中国后,双方都迸发了强烈的沟通欲望,平时用英文做基本沟通还好,可用非母语来交流青铜器还是有点蹩脚,两个人跌跌撞撞地交流着,忽然老奶奶拿出了她20年前和10年前两次造访中国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她在北京看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编钟的照片,回忆起自己与中国文化、与青铜器的缘分,她自己也沉浸在回忆的趣味之中,我也认识到青铜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我让那位老奶奶以泉屋博物馆的青铜器为背景,请她手持照片为她拍了一张照片,我想这张照片我会永远珍藏。
战国 杜虎符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澎湃新闻:作为一个观展达人,你觉得怎么才算真正地看懂一个展览?
拿破破:要提前做功课,“功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功课,就是针对你要去的博物馆或展览,可以在网络上查这个对象的信息,重点关注这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这个城市的历史和特色是什么?能不能赶上参观特别展览?这些可以说是狭义上的准备。这样,你就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博物馆最精彩的展品之上,更深入地去了解和观看,这样才能留下印象,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也可以借助博物馆志愿者讲解,来帮助你现场完成上述功课。
广义上的功课,一方面要把上述过程进行N次,另一方面就要大量阅读书籍,根据你自己的喜好可以是博物馆学、文物鉴赏、考古发掘方面的,可以是青铜器、书法绘画、陶瓷、工艺品方面的,还可以是历史学、科技史方面的,这就需要长期的积累了。关键要通过发现博物馆,发现自己喜欢博物馆的“点”究竟在哪,以便有重点地看。
当然,参观博物馆之前,还可以看看博物馆的交通、饮食、开放时间等信息。
商代晚期 鹿方鼎 台北中研院陈列馆藏
澎湃新闻:你列在wish list的展品有哪些?挑一件最想看的说说吧。
拿破破:我现在也进入看展览的疲惫期,一方面有想去看展览的欲望,另一方面很多展品比较熟悉,属于看了又看的那种,所以让我列wish list,也就是那些一直想看却又看不到的吧。
商周考古中有一个考研名解叫“妇好墓”,是商王武丁的夫人墓,是迄今发现的未被盗掘的最高等级商代王室墓葬,其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其他器物。这些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等级高,毕竟是王室等级。其中有一件镶嵌绿松石象牙杯我很想看看,可从来没有公开展示过。象牙器自古以来就是高等级贵族所享用的,本来象牙这类材质就少见,再加上商代典型的兽面纹纹饰,又有精致的镶嵌绿松石工艺,让这件杯子成了反映商代最高技术和王室审美的代表,位列195件禁止出境文物之列。
澎湃新闻:如果观展新手想排一个大约一周的国内博物馆之旅,你会怎么建议?
拿破破:要看怎么定义这个博物馆之旅,若是看中国历史,最好把各个朝代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列进去,若是看中国博物馆发展史,那么就要把各个层级的博物馆选有代表性的列进去,若是要看评论较好的博物馆,那又是另一种看法。不过无论怎么看,特别棒的博物馆也就那么几个,我给大家开一个单子。
1.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设计和展品质量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尤其值得反复看,是浓缩的“中国通史”)
2.北京故宫博物院(展览、文物研究方面做得很不错,建筑本身就很值得看)
3·旅顺博物馆(老洋房做馆舍感觉好,大谷丝路文物、罗振玉藏品很有特色,旅顺口也是一个历史街区,顺便看看也很棒)
4·上海博物馆(综合实力最强,青铜器、陶瓷陈列堪称业界标杆,也是全球唯一常设从唐到明清的高质量书画基本陈列)
5.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馆,有越王勾践剑、曾侯乙墓这种明星展览)
6.湖南省博物馆(理念全面更新,后发优势明显,马王堆汉墓陈列也是精彩至极)
7.成都市博物馆(后起之秀吧,管理和服务也不错,博物馆做的轻松,不要走严肃路线,而且部分时段有夜场,看完展览还能去娱乐)
8.陕西历史博物馆(2018年将对基本陈列进行更新,是中国周秦汉唐时代的文明集萃,这里的唐墓壁画馆虽然门票贵,但绝对值得一看)
9.山西博物院(山西的晋侯墓地、北朝文物很棒,年轻人对于创新的追求很高,也是很棒的博物馆)
10.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很好,基础设施老旧也就无所谓了,关键是人家策展很接地气,文物研究也很充分,尤其是特展很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