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濮阳、开封考察收获点滴

摘要: 6月9日至6月12日,我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杨富学研究员、甘肃政法学院胡蓉副教授以及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在读博士熊一玮和本人一行四人前往河南濮阳、开封搜集资料并做调研。《唐兀公碑》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濮阳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的交界处。濮阳历史悠久,坐拥5000年历史,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曾定都于此,故有“颛顼遗都”之称。1987年在县城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蚌壳堆塑龙虎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

6月9日至6月12日,我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杨富学研究员、甘肃政法学院胡蓉副教授以及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在读博士熊一玮和本人一行四人前往河南濮阳、开封搜集资料并做调研。 

《唐兀公碑》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

濮阳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的交界处。濮阳历史悠久,坐拥5000年历史,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曾定都于此,故有“颛顼遗都”之称。1987年在县城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蚌壳堆塑龙虎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称号。在濮阳县城东古代圣贤柳下惠故里的柳屯镇(柳下屯)杨什八郎村的古金堤南有一处墓地,数座墓冢尚存,墓前神道石碑多已淤埋地下。春秋时期著名的城濮之战、宋辽有名的“澶渊之盟”都发生在这里。不惟如此,濮阳还以石油、天然气、盐、煤资源丰富而闻名,为中原油田的所在。濮阳县城东25公里处柳屯镇杨十八郎村,貌不惊人,近年却以《唐兀公碑》和《述善集》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此行的目的即在于此村。 

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蚌壳堆塑龙

杨什八郎村东头有唐兀(杨)氏祖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兀公碑》就坐落于此。《唐兀公碑》呈四方形,面朝金堤河而立,有碑亭,首题“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府百夫长唐兀公碑”,为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立石。碑文由唐兀(杨)崇喜之师——国子监司业、集贤学士潘迪所撰,记述了碑主自唐兀台至闾马、达海、崇喜及其子孙共六代的历史,是研究元代西夏人汉化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整个墓区无围墙,可以自由出入。碑石通高3. 2米,宽0. 7米见方,下端每面浮雕斗拱三垛,盝顶,碑码上圆下方,仰莲底座,这样盝顶莲座镂雕,造型奇特,隽秀雅致。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该碑作为元代石刻连同《述善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唐兀(杨)家族墓茔区(自左至右依次为闾马、达海、崇喜墓) 

《唐兀公碑》及碑亭

《唐兀公碑》系元末唐兀崇喜所立,比较详尽地叙述了濮阳西夏遗民的来源及谱系。从中可以看出,西夏遗民之徙居河南,始于二世祖闾马。此人曾追随元军,参加过征伐南宋的战争,在攻取襄阳、樊城的战役中立有战功。在元朝于1279年灭南宋以后,解甲归田,定居于河南濮阳地区。该碑与《述善集》一起,具体而详尽地记录了这一过程,并如实反映了这批西夏遗民在当地被逐渐汉化的进程。

濮阳西夏遗民非常重视儒学,子孙数代相继筹建义学,聘请名师,被朝廷赐以“崇义书院”之号。《述善集》对书院的起因、兴建过程、耗资情况、学田数量、教书先生的延聘、申请书院名号的过程,乃至批复文本等皆有收录,堪称中国古代最完整的书院档案之一,已由杨富学先生做过研究,堪称研究元代教育,尤其是西夏遗民教育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此外,《述善集》的发现,也为蒙元史的研究也提供了新资料。

(《述善集》原件) 

《述善集》是由濮阳西夏遗民唐兀(杨)崇喜于元末编成的一部著作集。现存抄本2件,包括《善俗》、《育材》和《行实》三卷,内收记、序、碑铭、诗赋、题赞、杂著等共75篇。书后附有《伯颜宗道传》。《述善集》保存了西夏一支遗民的完整历史;它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它保存众多名人资料;尤其《伯颜宗道传》更具学术价值。

此书杨氏(唐兀)家族珍藏六百余年,从不轻易示人。我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杨富学研究员有幸获收藏者允许,于2001年撰成《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研究并刊布了这一被淹没已久的著作,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随后,研究渐多。《》<《》唐兀公碑坐落杨十八郎南唐兀公祖莹,上刻“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府百夫长唐兀公碑”,碑文记述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闾马、达海、崇喜等历代情况,是蒙汉两族融合的实证, 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曾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消亡过程的重要研究资料。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唐兀公碑作为元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99年4月26日复制唐兀公碑揭碑仪式合影留念,第一排左三为白滨、右一至四分别为杨富学、张迎胜、李清凌、王天顺)

河南濮阳现有西夏遗民后裔5000余口,均为杨姓,集中居住在濮阳县柳屯镇杨十八郎、西杨十八郎、南杨庄、东杨庄、刘庄等十余个自然村中。此次考察活动在杨氏(唐兀)家族杨美贵、杨学景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进行,我们对《述善集》两种抄本集中进行重新扫描拟于近期与校注合璧出版。

(山陕甘会馆照壁)

随后,我们到达与濮阳隔黄河相望的八朝古都——开封调研。第一站即为开封市内的山陕甘会馆。与我们平常所见山陕会馆不同,此馆也是为数不多含括甘肃的会馆。山陕甘会馆坐北朝南,南北长88.44米,东西宽42米,面积达3870.29平方米。临街而立的照壁,位于会馆建筑中轴线的最南端,照壁两侧为左右掖门,与照壁高低错落,构成一个“山”字形的整体。照壁中央二龙戏珠的图案中,巧妙的将“珠”用“蜘蛛”替换,寓意经商者的商业网络和蜘蛛网一样遍布天下,生意兴隆。

(山陕甘会馆鸡爪牌坊) 

(山陕甘会馆木雕)

清乾隆年间,在开封山西、陕西和甘肃籍的商人们集资筹建了三省同乡会馆。关羽是山西解州人,为求得这位同乡财神爷的照顾,商人们要为关老爷在会馆中建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牌坊,为此公开招标。有个外号“神雕手”的年轻木匠,在一次相国寺里进行的全城斗鸡打雷中,看到一只绰号“猛张飞”的鸡王,两腿粗壮,铁爪抓地,支撑着庞大的身躯,稳如泰山!到了开标的日子,各地工头聚集在会馆,只有“神雕手”的一座造型奇特的模型吸引住了大家,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关公牌坊,六根柱子好似斗鸡爪,抓地生根,每根柱子又以抱鼓石环护,天塌地陷也不碍事。特别是“神雕手”在所有的砖、石、木上雕刻了一幅幅关云长的故事,刀法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此外,尤为惊叹的是有一处龙嘴含珠的木雕,龙头与地面接近垂直的状态下龙珠与嘴部的接触面积仅有类似牙签直径的大小,且龙珠历经了200年左右纹丝不动,这样的雕刻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山陕甘会馆遍布着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大多数与福、禄、寿、喜、财有关。反映了当时富甲商贾追求富贵平安的美好意愿,也代表广大人民追求生活美满,平安健康的憧憬和祝福。

(大相国寺)

出了山陕甘会馆,我们随即步行到达大相国寺。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 ,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唐代延和元年(712),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中轴线上的第三个佛殿叫罗汉殿,八角造型,俗称“八角琉璃殿”,其造型独特,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可谓独一无二。该殿为清乾隆年所建,占地828平方米,由游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组成。罗汉殿中心耸立的八角亭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这尊像系一株完整的银杏树雕刻而成,是乾隆年间一名民间的无名艺人用了58年心血完成的艺术杰作。像高3米多,重约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只大手及扇状小手三至四层,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共计一千零四十八只眼,民间俗称 “千眼千手佛”,为观音菩萨三十二变相之一。此造像不仅材料珍贵,雕工更是精巧,可谓鬼斧神工,甚是神奇,是大相国寺镇寺之宝。

(开封博物馆)

翌日我们来到了位于开封新区的开封博物馆。开封博物馆属于社会历史与艺术性博物馆,几十年来为国家收藏了大批珍贵文物。在现收藏的5万件藏品中,包括陶器、瓷器、铜器、书画、雕刻、石刻、货币、玉器、漆器、服饰及杂项等十八类,有“国宝”级文物数件,一级文物数十件,二级文物1000余件,有的是天下仅存,也有的国内唯一,如石刻中的“开封府题名记碑”、“开封犹太碑”、嘉祐二体石经和女真进士题名记碑等弥足珍贵。举办了数百次各类展览,弘扬了古都开封悠久的历史文化。 同时,开封博物馆还根据当前形势和社会热点推出紧扣时代主题的展览和一些科普展览,深受社会各界的注目,为开封的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繁塔)

随后,我们驱车来到了位于开封老城区的繁塔(po ta)。该塔创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四大皇家寺院之一的天清寺内,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兴建于繁塔之上,故俗称繁塔。它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北宋最早六边形佛塔的典型代表,受它的影响,以繁塔为中心,北宋初期中原地区出现了一大批风格相似的佛塔建筑。

繁塔宋代曾是一座六角九层,80余米高的巨型佛塔,极为壮观。有诗曰:“台高地迥出天半,了望皇都十里春”。故而,“繁台春色”成为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因岁月沧桑,明代仅余三层。后人在大塔之上,仿损毁的六层缩建为六级小塔,成为独特奇丽,别有风趣的造型。

(繁塔塔身佛像转)

繁塔现遗存通高36.68米,塔基面积501.6平方米,塔身内外遍嵌造佛像转,一砖一像,通身造像组成美丽的纹饰,大小如一,排列有序,与塔身构成统一的整体。繁塔造像艺术极为精美,包括菩萨罗汉、乐伎等近百种,7000余尊,姿态各异,生动形象地显示了宋代艺术家雕刻模制的超人技艺;塔内保存完整的碑刻178方,以宋代居多,有佛经、施捐人题词等,并且佛砖上仍保存有捐施人的墨迹,是研究佛学的珍贵资料。繁塔因其精美的佛像砖雕、丰富的碑刻题记及书法艺术,珍贵的地宫资料、罕见的建筑造型和神秘的基层问题而闻名于海内外。

(二程书院碑)

繁塔景区内现存二程书院碑一通。碑名:创复二程书院碑记。时间:清康熙二十六年。“二程”指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兄弟。开封最早的书院是始建于宋代的明道书院,因其他为“二程”讲学故址,程颢号称“明道先生”故名。北宋亡后这个书院即废,明代重修,明末又毁于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守道张思明旧址重建更名为二程书院,康熙三十年(1691)再次重修,与大梁书院并列为全省最高学府。 

(地宫塔铭)

图中所视为地宫塔铭。石刻题记表明:尽管一个极其重要的数字无法辨认,还有“岁次甲戌”的干支纪年,推算可知“甲戌年”是开宝七年。从明代开始关于繁塔建造年代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石刻题记记载当时天清寺有僧众400余人,讲经律论僧50余人,还有三纲知事,各职人等;塔铭还记载地宫中所有埋藏的东西,如水晶瓶、水晶函、水精翁子、金棺、银椁、舍利石匣等且还记载有施主姓名。从侧面印证了繁塔作为皇家寺院的规模、规格及香火都是非常突出的。

 

(朱仙镇岳飞庙)

最后我们来到了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朱仙镇。朱仙镇与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同为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有中国三大岳庙之一朱仙镇岳飞庙,有中国木版年画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有建筑风格堪称东亚第一大清真寺的朱仙镇清真寺,有古开封城遗址等名胜古迹。

岳飞庙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与汤阴、武昌和杭州岳飞庙统一称为全国四大岳飞庙,享誉中外。岳飞庙坐北向南,为三进院落,外廊呈长方形,整个殿堂恢宏壮严,碑亭林立,刻绘塑铸,丰富多彩。解放后重新进行修葺,现已修复山门、门前照壁和“五奸跪忠”铸像。庙内以碑碣最为有名,有《道紫崖张先生北伐》、《满江红》等碑刻,字体苍劲奔放,为碑中上品。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