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尼雅遗址考古开展 带你看看曾经存在的精绝古城

摘要: 网络热播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一度引起众多人对西域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很多人猜测,网剧中描述的“精绝古城”真实存在吗?9月22日,在新疆博物馆举办《尼雅·考古·故事—尼雅遗址考古30年周年成果展》之际,记者将带你追溯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的尼雅遗址,经过考证,这里就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丝绸之路南道上重要绿洲城邦——精绝国故地。此次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将为你展现出一个真实版的“精绝古城”。 ...

网络热播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一度引起众多人对西域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很多人猜测,网剧中描述的“精绝古城”真实存在吗?9月22日,在新疆博物馆举办《尼雅·考古·故事—尼雅遗址考古30年周年成果展》之际,记者将带你追溯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的尼雅遗址,经过考证,这里就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丝绸之路南道上重要绿洲城邦——精绝国故地。此次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将为你展现出一个真实版的“精绝古城”。

尼雅遗址

一度繁华富庶千年前神秘消失

1995年考古发掘现场

史料中关于精绝国的记载很少,据《汉书·西域传》中的简短记录,“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从这段不足百字的文献记载来看,汉代的精绝国当时只是一个拥有四百多户、三千多人的城邦小国。

以后的考古也证实了史料中的记载,考古人员曾经根据尼雅遗址的长宽距离估算,整个尼雅遗址的面积约在180平方公里左右。

然而,这个城邦小国却和楼兰国一样,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度也曾“商贾云集,繁华富庶”。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时期,精绝、小宛、且末被日益强大的鄯善国兼并。公元3至4世纪,精绝国在历史中消失。

直到上千年以后,英国人斯坦因来到这里,沉睡在荒漠中的精绝国才再次被唤醒。

1901年1月的一天,从克里雅到达尼雅巴扎的斯坦因,遇到了一件让他兴奋不已的事情,他雇用的驼夫告诉他,巴扎上一个农民手中有两块写着不知道什么文字的小木板,木板拿到斯坦因的面前时,他惊呆了,原来木板上写着他稍有了解的佉卢文,字体与公元前1世纪记录的贵霜王朝时期流行的一种字体很相近,这种文字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几乎成了无人能识的“死文字”,然而,它却出现在塔里木南缘的沙漠中,斯坦因相信,这其中一定有探寻的历史故事。

两块带字木板让他发现尼雅废墟

尼雅遗址出土的“元和元年”锦囊

他很快让人找到拥有这两块带字木板的年轻磨坊主,并且请他做向导找到了埋葬于沙漠的尼雅废墟。

斯坦因第一次造访尼雅,并且很顺利地就找到尼雅废墟,并且得到了大量的“宝贝”。

他曾在自己的考察日记中这样描述:刚到尼雅废墟,在上废墟斜坡时,他就捡到三块有字的木板,到了坡顶,他在一处居室内发现佉卢文木板到处散弃……仅在第一天,他就得到了当时古文字研究者所见过的所有佉卢文的总和。

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第一次进入尼雅,斯坦因整整工作了16天,他带走的佉卢文木牍有700块,汉文木简58件,加上其他各种文物,以及他在尼雅附近废墟中获取的珍贵文物,整整装了十几箱子运往英国。

从1901至1931年,斯坦因先后四次进入尼雅遗址,盗走了遗址中大量珍贵的文物。

斯坦因在考察日记中陈述,1931年,第四次进入尼雅时,他得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那次尼雅之行,虽然一路有人监管,但斯坦因使用各种办法,让随从在尼雅废墟中获取了26枚汉代木简。就是在这些木简中,他发现了期盼以久的记载,一片木简残文中有“汉精绝王承书从……”字样,这些字样无疑肯定了木简出土的废墟就是精绝王国的住地,而尼雅遗址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地。

考古队伍增至数十人精绝昔日风貌逐渐清晰

斯坦因离开后,尼雅考古一度沉寂了数十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疆考古、西域古代文明研究重新提上中国文物考古界的工作日程。

上世纪90年代,中日联合尼雅考古,让尼雅考古较之以往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司禾府印

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炳华教授曾是这段时间尼雅考古的亲历者,他称1988年至1997年,是尼雅考古参与人数多、涉及学科广、发掘成果丰硕的阶段。1992年以前,考古队每年人数还不超过16个,1993年以后,人数猛增至30多人,“从20岁小伙子到70岁老者,每年10月初,大家集中到民丰县后,不仅会立即成为一道色彩鲜明的风景,而且会成为全县关注的中心”,他在亲历中描述,平日里少人的招待所一下子爆满,小城市场上蔬菜变得紧俏,满载着帐篷、睡袋、发电机、液化气罐、烤肉的无烟煤,活鸡、活羊……这些琐碎的事情,一连几天会成为尼雅河边的居民谈论的话题,尼雅河尽头沙漠中的人类废墟,在他们心中又平添了身价,甚至让他们感到光荣。

根据王炳华的描述,由于1993年至1997年,随着尼雅考古发掘成果收获渐丰,精绝城邦昔日的风貌也逐步清晰起来。

保存极为完好的精美丝、毛织物衣服、随葬的食品、用器,从东、西方来到这里的装饰物,清楚地呈现了沙漠深处精绝王室成员们的生活情况,佛寺墙壁别具特色的壁画,一般居室的布局,隐匿在胡杨、红柳丛中的圆形土城,距离王室住地不远的窑址、残碎的珊瑚枝、玻璃片……都在向我们展示真实版“精绝古城”的生活细节。

生存环境严酷精绝人曾创制国内最早“森林法”

王炳华结合自己的考古亲身经历,以及考古资料提供的丰富素材分析,当时的精绝国居民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开展农牧业,园艺果蔬的生产,此外,他们也发展制陶、皮革,加工、酿酒,毛棉纺织、房屋土建,金属冶炼加工、装饰品制造等日常生活,通过上述这些生产,他们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满足。

然而,因为不时降临的沙尘暴、尼雅河水丰歉不均,人们饮水、浇灌困难,所以,精绝国居民的生活也并不轻松。

考古人员根据墓葬出土遗物分析,精绝国居民的农业种植,主要是小麦、大麦、小米,此外,也种植一种叫蔓菁的蔬菜,他们的畜牧业则是骆驼、马、牛、羊等,羊肉是他们平时最重要肉食来源,考古人员在精绝王室墓葬中发现,一个木盆上放置着羔羊腿,他们分析,这羔羊腿应该是精绝人当年最珍贵的食品之一。

从尼雅古墓群中出土的杏、桃、李、葡萄的核和果干来看,这里的居民还种植水果,考古人员曾在遗址南部发现一处面积1500平方米的葡萄园遗迹。

此外,酿酒业在精绝也很受重视,考古人员在不少房屋遗址中,发现盛酒的陶瓮。在不少佉卢文中还有催缴酒税的文字记录,有一件文书甚至记录,所收的酒税,竟被管酒的税吏自己偷偷喝完了。

据王炳华的亲历描述,由于生存环境严酷,精绝人为了阻挡风沙,用粗大的胡杨木作为房屋的主要框架,再以芦苇、红柳条编织成墙,在墙上薄敷泥土,或者在墙外再编织篱笆,在房屋外种植树木避沙遮阳。

已故学者杨镰曾在他著作的《寻找失落的西域文明》一书中分析,由于精绝国所处的环境日益恶化,国王后来还亲自处理水的分配。在第368号文书提及由于河渠已没有水,致使耕地得不到灌溉,国王只好亲自出面干涉水的分配。而在482号佉卢文书上记载,精绝居民之间出现砍树风波后,国王为了制止这一行为,下了一道敕谕:“活树严禁砍伐,违者罚马一匹;哪怕只砍了树的枝杈,也要罚母牛一头。”这道敕谕后来被人们认为是国内最早的“森林法”。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