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长城

摘要: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民族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虎山,西至内陆地区甘肃 ...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民族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虎山,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1987年,长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公元前约220年,秦始皇下令将早期修建的一些分散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长城的修建一直持续到明代(1368至1644年),终于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长城在建筑学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1402303728782.jpg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7-8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从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1402303759563.jpg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中国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此前,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

举世无双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1402303784861.jpg

长城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长城的城墙 :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 :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1402303802708.jpg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


最新评论

引用 wenbo 2016-6-6 11:13
长城的城堡
董耀会
1465180250775819.jpg
                        得胜堡
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名称使用规范》规定:堡,一般指筑有城、围的屯兵、居住地,为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墙体不发生直接关联。还有其他称谓主要有:城障、障城、镇城、障塞、城堡、寨、戍堡、边堡、军堡、屯堡、民堡等。长城沿线的城堡是用城墙建筑围起来的聚落,既有驻长城守军也有驻居民百姓的。
长城沿线的城堡与长城边墙、关隘、烽火台等构成长城防御系统。没有城堡,长城防御根本无法构建起来。修建具有军事防御作用的城堡,不但在中国古代很盛行,欧洲中世纪也曾经大规模地修建城堡。
古代欧洲贵族们为争夺土地、粮食、牲畜、人口,相互之间不断地爆发各种战争,经常性的战争使得贵族们修建的守卫自己领地的城堡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欧洲的城堡除了军事防御用途之外,还有扩张领土和控制地方等作用。到公元1066 年至1400 年,欧洲兴建城堡发展到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不管是否修筑过长城,有边疆位于农牧交错地带的政权都十分重视军事防御体系的营造。在大规模修建长城的朝代,城堡是长城防御的纵深。那些不曾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也毫无例外地都很重视,在古长城沿线修建城堡防御体系。
营建城堡防御体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有生力量,拒敌于城堡之外。所以,城堡建设往往会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规划,设计其防御工事,使其不是一个孤立的城,而是具有一体化布防的纵深防御建筑。
城堡防御体系的主体构成是城墙,与城墙一起强化防御力量的建筑有城楼、瓮城、马面、垛口、角楼等设施。错落排列的城楼建筑,既显示了整座城堡的雄伟,又具有很强的监视功能。通过这些高大的建筑物可以随时观察四周的敌情,及时调整军事布防。此外,一些城堡还有强化城墙防御功能的堑壕等。
城堡防御的核心思想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安全的体系之内。由高大城墙构成的防御体系,在冷兵器时代是很难攻破的。因此,古人往往选择构筑城堡来保障人身安全。长城地区与长城建筑相配套的那些城池,尤其是那些军事冲突比较激烈的、发生战争比较频繁的城池,极为注重军事防御的需求。在长城沿线,农耕民族防游牧民族,使用城堡作为防御工事,更是将游牧民族的优势变为劣势,效果更加明显。
进攻坚固的城墙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进攻方往往有巨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城墙与险峻的山体、宽阔的河流相结合,形成一个天然与人工紧密联系的防御体系时,更会给进攻方造成很大的紧张感。相反,守城一方则能很好地提振士气。事实上,这些城池在古代战争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孤立的城池在不得外援的情况下能坚守七八个月的围攻甚至最终获得胜利。
同一长城防御区内的各城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以上级城堡为中心的纵向联系,也有同级城堡之间的横向关联。如明代都司卫所制度,长城沿线很多的地方都有称前、后、中、左、右的所城。这些所城的方位是以卫城为中心而称之的。一般情况下,所城围绕着卫城,形成千户所、百户所向外扩散的放射状布局。
长城沿线修建城堡,可以根据建堡和使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军堡、民堡两类。军堡是指由政府出资,以军队施工为主建造,并按照相应的军事等级和军事制度分为不同的等级。民堡则主要是由民间为自保而修建的城堡,用以抵御各种势力的劫掠。军堡与民堡在建筑形式上差别不大,在形制及规模等方面,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明代尹畊在《乡约·堡置》中说“古之行军莫不择地,而况城堡以居乎。”城堡选址首先基于军事需要,强调利用能够影响军事活动的山脉、水系等自然因素建设防。尹畊还提出,筑堡要凭借山险而“依高”,他说“依高,高者邱阜山陵之类也。城堡依之,利于设险然。高有宜依,亦有依避四面空阔。断岸壁立,则依内卑外高。旁五俯临,则依溪涧陡僻。兵难屯聚,则依籍其利也。”
但按照实际考察来看,城堡建到山上的并不多,很多都是修建于山谷之中较平坦开阔的地方。还有很多的城堡是修建于山外的山前冲积扇上,城堡建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地方利于农耕生产和生活。汉代阴山的很多城堡都是建在阴山沟壑之外的台地之上,如鸡鹿塞筑于哈隆格乃山沟沟口南的西侧台地上,城堡防御体系较为完备,包括有塞城城址、西北外侧拦马墙、沿山前台地延绵数十千米的烽燧等。
在长城防御体系中还有一种较小的城,如汉代长城的军城鄣城、坞城等。这些建筑与面积较大的城不一样,具有前哨阵地的作用。城一般是地位比较高的长官住地,如居延塞军事指挥中心的居延城,为居延都尉府驻地。鄣城,则小得多。建在平原地区的障城稍大些,建在山中的障城就更小。汉代疏勒河长城沿线宜禾都尉下属的昆仑鄣,属于相对较大的障城了,其周长也仅有90 余米。瓜洲百旗堡鄣及望杆子鄣等更小,周长仅30 多米。坞是一种简易的城池,因为坞居住的士兵较多,坞城的规模一般比鄣城要大一些。但从现存的遗址来看,坞的城墙修建的较为低矮和单薄,其分隔内外的作用似乎更大于军事防御。(二十五)
中国文物报2016年6月3日3版
引用 wenbo 2016-6-6 11:18
长城的关隘、关城 董耀会
1464677560108483.jpg
喜峰口
1464677794240762.jpg
山西平型关/郑严摄
长城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防御设施,具有重要战略、战术价值。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名称使用规范》规定:关,一般指筑有城、围的屯兵地,一般依托于墙体,也称为口。 关隘往往建在交通要道上,或位于高山峻岭之上,或处于深沟峡谷之中。设关之地地形、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达到用较少兵力抗击较多敌人进攻的目的,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大多数的长城关隘构筑有关城,较大的关隘及关城是在长城防御体系中起骨干作用的战略据点。有时,长城城墙即便局部被攻破,守军独立坚守关隘,进攻之敌便不敢深入。明长城关隘、关城的修筑,不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已经成熟,防御功能也高度完善。在8000 多千米的长城沿线上,明朝修筑了抚顺关、山海关、古北口、黄崖关、胜金关、嘉峪关等成千上万座关隘和要塞。
战略地位较重的关隘前后都设有屯兵的城堡,作为这些关隘的后方。长城关城大都呈方形或多边形,由城墙及城门、城楼、城台、瓮城组成。平原地区的较大关城还有环绕其外的护城河和罗城。关城的大小根据情况不同而异,一般都能驻扎和布署较多的兵力,储备足够的兵器、食粮及其他军用物资,直接供应和支援长城线上的防御作战。
(一)关城城墙。关城城墙一般都很坚固,东北、华北一带的关城内外城墙一般是用青砖或条石包砌,内部为黄土夯筑。高大坚固的城墙能有效地阻遏敌人的进攻。为了方便守城士兵的使用,关城城墙设有供骑兵和步兵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
山海关关城周长约4 千米,是长城关城中较大的一座。全城建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关城,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整座关城与长城连为一体,东城墙即长城的主线城墙。山海关关城的城墙以条石为基础,灰砖垒砌,墙高14 米,厚7 米。如此高厚坚固的墙体,成为长城关城城墙的典范。
(二)城门。城门是进出关城的通道。平时,依据规定管理城门可保证长城内外的交流畅通。战时,紧闭城门,便可将关城封闭。等援兵到来后,城门就成为反击敌人的出口。
早期的城门多使用木过梁,元朝以后改用砖或石块砌成圈形门拱。城门洞上一般镶有石匾,镌刻关城或关门的名称。城门多为两扇厚重的木城门,木门外面包有铁皮,用巨钉镶嵌,门的里侧装有门闩及锁环。有些城门设有直接通到城门的泄水口,若敌方采用火烧木质城门的攻城方略时,守军可以引水灭火。
(三)城楼。城楼主要指城墙上的城门楼,这是关城及各种城池的一种防御建筑,也是关城的重要标志。城楼不仅包括城墙上所筑的城楼,也包括城墙转角处所设的角楼。威武耸立的城楼,既是战斗的观察和指挥中心,也是战斗据点。
城楼多为二、三层高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物,屋顶多采用悬山式和歇山式结构,既能适应战斗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要求。
嘉峪关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取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之意;西为“柔远门”,取“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之意。两座城门台上,都建有三层歇山顶式的城楼。嘉峪关正关门通往关外,城门之上建嘉峪关楼。除此3 座城门楼之外,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14 座。
(四)水关。水关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建于山区长城关隘处。长城修筑通过溪流或河谷时,往往遇到一个难题:既不能修筑城墙阻挡水流的畅通,又不能使防御因水流而被削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设计了各种通道式防御设施:水关。水关根据水流大小区分大小:小的水关只是在城墙下面建一个涵洞,形成一道关口;大的水关相对比较复杂,会在水流通过区域修筑过河城桥等。比较著名的水关,有九门口水关和古北口水关,九门口水关已经复建。
九门口关巧妙地利用了河流、山体、山河相衔之地的特殊地形,建筑起巧夺天工,又坚固美丽的雄伟关城。如今,九门口已经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复建,人们于此仍可感受其建筑之美。
(五)瓮城。关城的城门外往往会构筑一个小城,墙高与大城相同,有如古代所用的瓮,平面形状以方形居多,也有圆形。古人取“瓮中捉鳖”之意,称为瓮城。瓮城城门的方向与主城门的方向多呈垂直状态。这样可以避免敌人攻进瓮城门后,直接攻打主城门的危险,此外,守城一方也更方便利用四面城墙上的守兵向下射杀敌人。总之,瓮城利用尺寸之地,增大了防御纵深,增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
(六)罗城。重要的关城在瓮城之外,有时还会构筑一道封闭的环形城墙,叫做罗城。罗城一般是一道比较长的城墙,不仅能起到掩护瓮城的作用,还能掩护主城部分迎敌的城墙。山海关东门外建有东罗城,西门外建有西罗城。敌方进攻山海关时,东、西罗城是山海关的重要防线。嘉峪关也建有罗城,嘉峪关城为黄土夯筑,罗城墙体却用砖包砌。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作为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罗城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接,构成嘉峪关严谨的防御体系。
(七)护城河。平原地区较大的关城选择在城外四周人工开挖出一条环城壕沟,并引河水灌注,形成人工河来作为城墙的屏障。护城河的挖掘一般是在修建城墙时就已经设计好,按计划挖掘出的土方用于修筑城墙,一举两得,省时省力,省工省费。山海关城外有一道深约6 米、宽约15 米的护城河便是修筑关城时形成的。护城河迫使敌人必须涉水过河才能到达城下,增加了敌人的攻城难度和后退难度,提高了守军的防御作战能力。  (二十四)
中国文物报2016年5月31日3版

查看全部评论(2)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